第一章 南海风云
第一节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码头,停泊着不同国旗的货轮,汽笛声声,一片繁忙景象;港口工人肩扛着大包货物在忙着装卸。码头上车来车往,人声鼎沸。
街道上,各商行铺面的招牌五颜六色,人来车往,市面一片繁荣。这时,一辆黑色轿车,鸣着喇叭缓缓驶过繁华的街道,拐过几道弯后,便在一座具有欧亚风格的建筑前停了下来。
车门打开后,从副驾驶座上,下来一个身佩短枪、腰扎武装带,威武刚练的侍卫军人。只见他恭恭敬敬地将后座车门轻轻拉开,用手掌护在车门上方,说了一声:“香主任请!”
一个身着蓝色绸缎长袍,头戴灰色礼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的人从车里缓缓地钻了出来。只见他斯文地掏出一块手绢擦了擦嘴巴,抬头看了一眼“泰和贸易商行”的招牌,便径直朝商行大门走去。侍卫军人一手提着一个礼盒紧随其后。
蓄着三七西式发型、身着白色西服,外套一件蓝色背带长裤的人,手里夹着一支雪茄,正在办公室里忙着打电话:“什么,日本仔这么快就封锁了海面?……不管如何,尽快把滞留在东莞的那批货给我运回香港……对……要特别防备日本仔……对……你们绝对要万无一失地将货物安全运回……好。安全运回,我有奖赏……就这样吧。”
这时,烫着卷发,手拿着文件夹的女秘书阿娟走进了办公室:“叶总,惠州香老板来访。”
叶宏发忙将手中的电话—放,高兴地说:“噢,快,快快有请!”边说边朝门外迎去。
“哎呀,久违了,久违了!香兄,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啦?”叶宏发高兴地握着香瀚屏的手。
香瀚屏取下墨镜,笑哈哈地说:“宏发老弟呀,你如今是—天—个样。瞧,又发福啦。”
叶宏发:“哪里哪里呀,我如今可是风雨不好测,只有争朝夕啊!哪能比得了你老兄翻掌为云,覆手为雨,帷幄运筹,全在心中啊!”
香瀚屏:“哈哈,老弟还是那么风趣、幽默啊。”
叶宏发一躬身:“请,请里面坐。”
香瀚屏一行随着叶宏发来到了办公室内。
办公室里装饰豪华气派,古典雅观:吊顶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盏玉兰花瓣式的吊灯;四壁墙上镶嵌着用白膏石粉雕塑的、栩栩如生的欧洲神话人物的浮雕;墙柱上装有各种动物形状的壁灯;紫色的高档绒布窗帘被弯钩拦腰挽起,窗户上楣的布帘折叠成波浪形状;正面墙上挂着一幅“天道酬勤”的苍劲道力的横幅字轴;宽大的办公桌上,分别摆放着红、白两色电话,办公桌后摆放着一张黑色真皮高背旋转沙发。
香瀚屏环视一周后,不禁唏嘘道:“老弟的办公室不仅气派,而且富有浓郁的艺术美感。依我看,过去的皇上也不过如此罢了。”说着,将头上礼帽取下,侍卫军人忙从香瀚屏手中接过。
叶宏发:“哪里哪里,老兄过奖了。请坐请坐!”
宾主分别在一张宽大的木制茶几旁坐了下来。
女秘书阿娟坐在一旁操作着功夫茶几。叶宏发轻声说道:“阿娟,把我珍藏的上等龙井茶拿来。”
女秘书:“哎。”
叶宏发拿起放在桌上的一包雪茄烟,抽出一支递给香瀚屏:“这是从巴西进口的上等雪茄烟,来一支吧。”
香瀚屏欠了欠身子拱手道:“不好意思,内人有旨,已戒二月有余啦。”
叶宏发:“哦,香主任真不愧为军人呀,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好,好哇!弟妹也常有提醒,只是无奈而为之。佩服,佩服呀!”
香瀚屏:“哪里哪里,鄙人只是惧内而已呀,让老弟见笑啦!”
叶宏发、香瀚屏:“哈哈……”
阿娟将调泡好的茶水,用茶夹夹起放在主宾的面前,客气地说:“请用茶。”
叶宏发:“香主任,请!”
香瀚屏:“谢谢!”只见他端起茶杯,用鼻子深深地嗅了一下,接着细细地品了一口,便赞不绝口地说:“嗯,不错,好茶,好茶呀!”。
说着,香瀚屏放下茶杯,漫不经心地问道:“老弟,最近又在忙什么大买卖呀?”
叶宏发在烟灰缸里弹了一下烟灰,叹了一口气,说:“唉,别提了,现在局势动荡不定,日本仔又在南中国海集结,水路运输已被日本仔控制了,生意不好做哇!香兄,依我看呀,华南的战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旦战争爆发,首先殃及的就是沿海老百姓和我们这些生意人啊!”
香瀚屏又端起盛满茶水的茶杯呷了一口,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说道:“老弟多虑了。据我所知,日本仔虽然在澎湖马公岛附近的海域设防,其目的无非是想切断大陆与东南亚这条海上军备交通线,绝无南犯之意。至于香港嘛,它虽然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但毕竟是英国人的地盘,美英又是中立之国。依我看,日本人是不敢轻易冒犯英国的。你就放心做你的生意好啦!”
叶宏发:“嗯。不过,老兄呀,你坐镇一方,东江父老乡亲的安危和我们这些生意人的指望就全靠你啦!”
香瀚屏:“那是当然的啦。我身为军人,保一方平安,义不容辞,义不容辞嘛!不过,像老弟你这样财大气粗的社会名流,可得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多出些力才行哟。”
叶宏发“哈哈”一笑,说:“我只不过做做买卖跑跑单而已呀。当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支持抗战,理所当然,我定会尽微薄之力的。”
香瀚屏:“哎,怎么不见弟妹呀?”
叶宏发:“她呀,一大早就让那帮姐妹‘三缺一’叫走了。”
香瀚屏:“女人嘛,也只有这么一点雅兴而已呀。”
叶宏发:“是啊。我整天都在忙生意,也无暇顾及她的乐趣,讲起来,深感惭愧啊!哎,香主任今日造访寒舍,想必有要事相托吧?”
香瀚屏站了起来,踱了几步后,说道:“是呀,常言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嘛。不瞒老弟,我这次到香港,一来是趁着双十国庆节之机,到香港探访一下亲朋好友,叙叙旧;二来呢,为了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也为抗战筹措一些军饷,准备购买一些军火;这次就顺便带来了一些钨砂,还恳请老弟帮忙张罗一下噢。”
叶宏发一听,眉头往中间—挤:“哦?!钨砂?!这可是国家严格禁运的物资啊!”
香瀚屏重新坐下,端起茶水抿了一口,然后架起二郎腿,说:“正因为是国家禁运的物资,才能卖个好价钱嘛。据说香港的买主出价不菲哦。”
叶宏发一边踱步一边说:“香港虽为国际大都市,钨砂也是国际市场紧缺物质,确实是一宗好买卖;只是总督府也有明文规定,恐怕……”
香瀚屏一招手,侍卫军人便走上前来,将手中的礼盒放在办公桌上。
叶宏发:“你这是……”P1-3
在经历了新时期之初的沉寂之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色经典”在文学普遍遭受冷遇的困顿中却异军突起、风光无限,不但成为图书市场的新宠,由其改编的电视剧还抢占了影视媒体的半壁江山。 “红色经典”的走红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深思的。
究其根源,“红色经典”的说法其实是商品社会构建的。但将“红色经典”的“受宠”完全归结为商业行为未免失之偏颇,其更为内在的动因其实存在于“红色经典”所兼具的独特的历史文本意义上。
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中国人曾经豪情万丈、斗志昂扬;但在衣食无虞的今天。许多人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彷徨与空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并不能取代精神生活的慰藉作用,因为“人天生是一个寻找者,他一生都在寻找回家的路。当人回家时,他在心灵深处就睁开了一双明亮的眼睛,那就是信仰”。当曾经支撑我们“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渐渐迷失的时候,在心灵深处,我们急需找回自己的信仰,但是,它迟迟没有出现。于是,一种焦虑感油然而生,并慢慢地扩散开来。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红色经典”再度走红就成为一种必然。首先,“红色经典”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我们在当下对“红色经典”的鉴赏活动中包含了怀旧的味道,顺应了怀旧主义的历史潮流。其次,当下文化也需要类似于“红色经典”这样的强健文化形态的介入,以达到反拨性的效果,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红色经典”所张扬的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红色经典”中革命英雄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和敢于牺牲等崇高品质,正是我们当代人在心灵深处所缺失的东西。
正是基于这种创作理念,我便从2004年开始,在东莞这块热土上,沿着东江纵队的战斗足迹,寻找着英雄们的群体形象。八年来,我不仅数十次地重走了东纵之路,采访了众多健在的东纵老战士和他们的后代,而且考察当年战斗的旧址,收集了大量的历史史料,同时从他们叙述的微小的经历细节中感受到他们的革命精神。通过虽然艰难但却依然执著的前期资料搜集等的准备工作,使我对东江纵队的历史有了整体的了解,对英雄人物也有了鲜明的认识。因此,我以东江纵队的历史为素材,以众多东纵领导和英雄人物为原型,完成了三十余万字的长篇革命抗战历史小说《东江魂》和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剧本的创作。现在,小说已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影视作品的策划也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核立项,摄制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我们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所承担。这既是文学之为文学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文学自古以来的主流。厚重而不沉重,轻灵而不轻佻。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在自己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健康发展。以“红色经典”为代表的十七年文学路,不乏厚重之感与担当意识,但是,这种厚重和担当是以牺牲文学自身作为代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文学由厚重走向了沉重。即便如此,“红色经典”还是在当下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再次欢迎,这只能被视作人们对当下文学失重与担当乏力的拒绝与反抗。
今天的读者和电影电视观众对“红色经典”的接受,其实是在对其进行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改造不是显示在原创、改写、改编上,而是在接受的过程中,读者或观众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所进行的无意识的改造。这种改造具体说来包括“抽离”和“填充”两道程序。首先,“红色经典”在内容上与20世纪50至70年代的生活现实具有迫近性,甚至共时性。随着历史的远去,这种时间上的迫近性所导致的作品和现实的紧张感,今天也正在慢慢消失。我们在今天对“红色经典”的接受,是一种超越当时历史情境的鉴赏,故事感取代了现实感。另外,对于“红色经典”所塑造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当初的读者最强烈的感受可能就是深信不疑的崇拜。但是,对于今天的读者和观众,他们更多的是带着对历史的尊重,理性地欣赏那些纯然而被遮蔽了的英雄。因此,我在创作这部《东江魂》时,就要求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不抽离生活,不虚拟“高大全”,放开自己的创作思维,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被遮蔽了的英雄们的个性和思想传递给读者或观众。
我们今天的读者在阅读和观看《林海雪原》的时候,更愿意把它看做是一个发生在茫茫林海、漫漫雪原的英雄传奇,而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革命故事;在阅读《青春之歌》的时候,更关注的是林道静和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我在《东江魂》的创作中,却采取了另外一种写法,那就是注重战争本身的残酷性,艺术地细化故事的过程,着重塑造人物的思想内涵和个性,通过特定的生活环境和层面来塑造英雄真实的形象;而不是借用那种以虚拟实,以爱情写人性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读者或观众的某些关注点的转移,恢复那段历史的被遮蔽文本的固有属性。我们知道文本是一切接受行为和阐释行为的根本,也是一种真实的审美性的出发点。对于年龄稍大的人来讲,尤其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人,“红色经典”意味着一段段真实的往事。回忆总是美好的,因为回忆本身就是一个滤去苦涩、融人甜美的过程。而面对那段完全迥异于今天的历史,面对那宏大而硬朗的叙事风格,相信年轻人也会产生新鲜、刺激和感动的审美感受。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其实,任何变异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抽离也好,填充也罢,人们在接受“红色经典”过程中所进行的种种改造,也为“红色经典”这束绚丽的鲜花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重新绽放创造了条件。
历史就像一条弯曲而宁静的长河,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身边蜿蜒流淌。它守护着先祖的荣耀与光辉,铭刻着民族的伤痛与灾难,也记忆着英雄的鲜血与呼喊。毫无疑问,今天的文学环境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当民族的苦难渐渐远去的时候,以往负重在身、疲于奔命的文学终于为自己迎来了喘息的机会。从中央到地方都掀起了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如今,文学正在以“胜似闲庭信步”的悠然独享着自由和轻灵的快乐。作家们不再剑拔弩张、呐喊彷徨,取而代之的是微笑着在电脑前把生活敲进键盘。我们的确是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们可以视文学为掌上的把玩之物,丧失对它应有的敬畏。
梁启超先生曾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深刻地阐述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精辟思想;列宁同志也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因此,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热爱、忠诚、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生命情结,它既是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之结,也是忠诚中华民族的思想之结;既是献身中华民族的道德之结,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的行动之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我创作的这部小说就是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如果我这部作品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我的付出与劳动是有意义的。
本书围绕着东江纵队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经过八年的苦苦追寻和艰苦创作,力求艺术再现当年烽火弥漫的抗战历史。当作品完成了前半部分的小说稿后,便在网络上受到了众多读者的热捧和好评。根据朋友们的建议,我改变了创作计划,直接同步编创了三十集同名电视连续剧,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核立项并颁发了《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为电视剧题了片名并挥笔写下了“艰苦卓绝东江志,浩气长存民族魂”的题词;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厂长高峰同志在出席三十集电视连续剧《东江魂》合作拍摄签字仪式上对众多媒体坦言道:东江纵队是很好的历史题材,《东江魂》的创作问世,填补了我国南方大型抗战历史题材的空白。他说:“由于这部作品独特的地域文化性和事件性,它将比其他抗战题材有更多的看点。”高峰表示,“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领略到‘岭南味道’。形象一点说,它是‘荔枝’,而不是‘鸭梨’或者‘苹果’。”
创作期间,我曾多次深入到东莞市区、大岭山镇、厚街镇、凤岗镇及深圳市、惠州市、广州市等地采访、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珍贵的图片。采写过程中,得到了东纵老战士何瑛(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夫人)、张锦标(荣获东纵“钢铁战士”荣誉称号)、郑群(原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王河(原东莞县妇联主席、县委常委,现年九十三岁)、曾世平(东纵司令员曾生之子)、尹小平(东纵政委林平之女)以及东莞、深圳、惠州、广州等地东纵老战士联谊会的大力支持,同时还得到了原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陈立平主任、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赵长庆馆长、李河清副馆长、原大岭山镇退休老干部李培森及胡磊、李勇、刘这华等同志的鼎力帮助;在本书出版之际,又得到了凤岗镇委、镇政府的亲切关怀;原凤岗镇委宣传办主任冯琼辉、风岗镇宣传教育文体局副局长赖则昭及谢馥绵、陈的明等领导和好友的支持。中国高级书画家协会理事,北京书画院院士,一级画师,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王书明老师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东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胡磊为本书作了序,东莞市理工学院博士、著名评论家严前海教授对本书撰写了评论。在此,我谨向以上单位、领导、革命老前辈及子女和广大朋友们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同时,也感谢家人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属文学作品范畴,不是一部写实的史记文稿,小说中有些人物和故事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但我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本着尊重历史、“寻根问祖”的情怀,找寻史料,以期通过最详实的历史资料,通过将史实运用虚构、塑造等有机融合的艺术手法,不断编撰完善小说创作。由于时间久远,地域广大,再加上健在的当事人不多,在收集、考察和采写过程中,难免出现当年史料的缺失和陈述的疏漏以及写作中存在的错误,敬请相关专家、学者、健在的东纵老战十及后裔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为盼。
雷电波所著的《东江魂》内容简介:1938年9月,日寇为了策应其进攻武汉的作战阴谋,实现速战速决占领全中国的目的,密谋制定了一个“波字号作战计划”。日军大本营为此集结了8万多兵力,并调配了100余架飞机,500多艘舰艇,组成了南支派遣军。
10月11日凌晨,日军分别从大亚湾、虎门偷袭。国民党军队毫无察觉,日军得以顺利登陆并长驱直入,仅仅10多天的时间,广州及周围各县和东江下游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日寇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沦陷区的广大同胞,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于是,东江地区的东莞、龙岗、宝安、惠州、九龙、香港等地的人民和爱国华侨,在共产党员曾生和王作尧的领导下,纷纷拿起武器,建立了东莞大岭山和深圳阳台山两大敌后抗日根据地,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粉碎了日、伪、顽匪的一次次进攻和围剿。
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后,他们驰骋华南,浴血东江,转战港九,深入敌后,营救文化精英,解救国际友人和盟军。同时开展了巧妙、灵活的游击战、破击战、伏击战、捕捉战、奇袭战等具有南粤特色的游击战争,拖住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切断了日军在南方的战备物资运输线,缓解了全国的抗战压力,成功地开辟了华南敌后战场。
《东江魂》中东江纵队最终成为南粤地区最重要的抗日武装,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民族赞歌。1945年,朱德总司令将东江纵队、琼崖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雷电波所著的《东江魂》是东莞首部反映东江纵队抗日救国的长篇抗战历史小说,历时八年的呕心之作,同名电视剧即将开播。《东江魂》围绕着东江纵队这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经过八年的苦苦追寻和艰苦创作,力求艺术再现当年烽火弥漫的抗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