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走在街上,会恍惚觉得,周遭熙熙攘攘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棵棵模样各异的树;甚至那些正在迷惘的人,正在与别人争吵的人,正因贪婪或欲望而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的人……我们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各自纠缠难解的根。
《人是会动的树都有看不见的根》的作者是王启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是会动的树都有看不见的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启芬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时走在街上,会恍惚觉得,周遭熙熙攘攘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棵棵模样各异的树;甚至那些正在迷惘的人,正在与别人争吵的人,正因贪婪或欲望而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的人……我们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各自纠缠难解的根。 《人是会动的树都有看不见的根》的作者是王启芬。 内容推荐 《人是会动的树都有看不见的根》内容介绍: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有时候,你以为世界颠倒了,其实是自己没摆正身影。真正影响我们当下感受的,从来就不是外境,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念。心念不同,一路的风景也会不同。你要学会说服自己,说服自己知足、妥协、放弃、忘记,说眼自己吃亏、原谅、慈悲、宽恕……终有一日,一切皆会成为过往。 《人是会动的树都有看不见的根》的作者是王启芬。 目录 作者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需要被了解的根 第一辑 心能像太阳照耀大地,却也能像黑洞吞噬光明。 圣境看守者 安于独处 最好的选择 在梦里忏悔的药 舒压与创造力 憎恨他人的人 暴戾的王子 记忆力最好的人 山谷的隐士 值得称赞的事 迷信的可怕 永恒即在当下 最美的时刻 绅士的外套 值得珍惜的友谊 第二辑 其实,让人或喜或悲的,不是外境,而是内心。 残酷的沉默 决定自己的生活 不只存在一种完美 需要告解的人 流浪汉的命运 卖字人的未来 真相镜 重获自由的人 失败并非单一的灾变 功成名就的青年 雕刻大师的继承人 下个智者在哪里 想要学习治国的王子 闷局 王妃的抱怨 第三辑 转变心念,看待人生的视野从此不同。 人生难得是豁达 停止思考循环 智者不轻用智慧 善于识人的人 过度努力的商人 僧侣的难题 有教养的人 失败与挫败 寻人启事 诗人与评论家 领导的精义 年老,让我遇见新的自己 做对的事 人生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试读章节 安于独处 还在念书的时候,她就很怕寂寞,向往有个人可以倚赖,可以一直陪在自己的身边,所以她交往的对象都必须是那种随传随到、上下课都腻在一起的人。 但是步入社会后,这个愿望变得很难达到。她还住在父母家,男友则在外地上班,两人聚少离多,于是她迫切地期待男友求婚。暗示明示,不知道提了多少遍,可是男友依然没有行动。 这天她在职场被前辈训斥了一顿,心中很委屈,晚上打电话给男友哭诉。她又一次问男友:“你到底要不要娶我?” 男友已经回答太多次这个问题了,他头痛地说:“我想先存一笔钱,再来谈结婚的事。” 她难过地说:“你每次都说一样的话,我们两个一起赚钱不行吗?先结婚再赚钱不可以吗?” 男友在电话那头沉默,他已经厌倦再谈这个问题了,于是他说了一些安慰的话就挂上电话。事实上,他觉得问题很棘手,因为他的工作需要时常加班,就算结了婚,两人住在一起,他还是得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到家,这样她会高兴吗?还是天天和他哭闹呢? 电话这头,她握着被切断的电话,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她心中其实很彷徨,出于女性敏感的直觉,她明白她和男友的感情已经出了问题,如果她再不挽救,就可能面临结束。 她梦游似的走出房间,妈妈正在客厅看电视,看女儿哭成这样吓了一跳,赶紧问她出了什么事?她鼓起勇气,把目前的状况一五一十都讲了出来。感情的事她从来没有和父母谈过,但是她现在却很想听听母亲的意见。 妈妈马上听出问题症结点在哪里,笑着对女儿说:“这样看来,你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安于独处。给你猜件事吧!你猜妈妈结婚前比较常独处,还是结婚后比较常独处?” 女儿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是婚前吧!婚后你有爸爸,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我,你要怎么独处呢?” 妈妈摇头,神秘地微笑说:”你猜错了。我在婚前几乎无法独处,因为我把可以独处的时间,都拿去陪你爸爸了。到了婚后,除去陪伴家人的时问,我还是有可以自由运用的时候,所以反而更常独处。” 女儿细细体会了下:“我好像有些明白了,您在婚前比较偏重和父亲相处的时间,婚后却没有了这样的偏重,是吗?” 妈妈点头说:“对的。结婚不是谈恋爱,我和你父亲是在过日子。我们不是把时间花在凝视彼此,而是移开目光,踏实地去生活。” 女儿对母亲的话深有感触,她叹口气说:“我懂了,这么说起来,我也还没做好走进婚姻的准备啊!” 朋友曾经和我说:“如果有人为了害怕独处而结婚,那他就错了。”因为结婚之后,两人都要为生活努力,双方不是连体婴,不可能二十四小时绑在一起。更多时候,我们可能要面对“你去照顾你的父母,我要回去看我父母”或是“你去工作,我看小孩”等现实的情景。 婚姻是一段盛情巫向成熟期的证明,因为所担负的责任只会多而不会少,所以走入婚姻的人,需要更坚强与更稳定的心灵。 法国诗_人梵乐希曾评论说“上帝造人,发现他不够孤独,就给他伴侣,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孤独。”这番话虽然有挖苦的意味,但也确实点出一个重点:拥有伴侣并不能让孤独消失,能安于孤独的人,才能在人生每个阶段,都活得顺心愉快。 妻子发现先生常在半夜说梦话,面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一直在说对不起。第一次发现的时候,她问先生:“做了什么梦?”先生说:“不记得了。”第二次发现的时候,她再问,先生回答:“做了噩梦。”此后无论她再怎么问,先生都不肯再回答。 妻子觉得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原本她想:“该不会是他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吧?”但是先生的作息非常规律,每天定时出门,下班接她回家,偶尔加班或出差也常常通电话,对她更是没有丝毫变化。她想,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又会是因为什么呢? 她又想到难道是他在外面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々这个想法让她大为紧张,她仔细观察先生的朋友圈,旁听先生的电话,倾听先生对工作的想法,但先生的表现都没有任何异状。几个月观察下来,她倒是与先生更加亲密了些,可是说梦话的原因仍然是个谜。 当妻子逐渐把这件事抛在脑后,晚上就算先生说梦话也不会再惊醒她时,在一场家庭聚会里,她却从公婆的口中得知了真相。 原来她先生在念高中时,有一天晚上,他们住的公寓失火,楼道里全是烟,全家人被烟味呛醒,赶紧向外逃。逃跑的时候,她先生听到楼上传来小孩的哭声,他想要上去看看,却被家人严厉阻止了。 当时,他父亲说:“交给消防队去救,我们不专业,很可能把命都丢在里面。”于是他便被他父亲拉着跑出公寓,到了安全的地点后,他们往上看,赫然看到火光从楼上窗户蹿出来。 那场大火,最后有一位大人、两个小孩窒息而死,其他人都平安获救,但是小孩的哭声从此成为她先生的梦魇。 回到家后,先生问妻子说:“你会不会觉得我父亲当初做错了决定?如果我们回去救那个孩子,他们可能不会死?” 妻子冷静地分析说:“不,如果要去救,爸也会个人去,他不可能带着你们去救别人。你怎么不想想,如果爸真的丢下你们回去救那家人,后果会怎样?” 先生一愣,他从来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这么一想,冷汗就冒出来了:“你说得对,挪时候回去,很有可能就陷在里面,出不来了。” 妻子认真地说:“这就是了,爸是做了当时所能做的最好的决定。你也站在他的立场想想,他必须要先保证妈和你的安全。那时楼道全是烟,你们并不知道起火点在哪里,赶快逃出去才是正确的做法。” 先生叹口气,点头说:”你说得不错,但我很难摆脱心中的罪恶感。” 妻子劝慰说:“公寓起火不是你的错,火势这么大也不是你的错,那年你才十七岁,你不是英雄,你只是个平凡人。照我看,你不仅不能有罪恶感,还得心怀感激,如果不是爸拉住你,你现在还能在这里长吁短叹吗?” 听妻子这么说,先生的表情舒坦了很多,笑着说:“如果不是你点醒我,我可能一辈子都要钻牛角尖了。”P20-27 序言 从前有位不良少年,被黑道大哥赏识,想收他当小弟。不良少年并不愿意,他父母帮他去和黑道大哥理论,黑道大哥的回答是:“好!我可以不收他当小弟,只要他把抽烟、喝酒、打架、泡女人这些你们所谓的恶习都改了,那他也就不是我想吸纳的人才了。”但是父母却迟疑了,就连不良少年自己也迟疑了,因为,他们无法保证这一点。 如果说黑道大哥想招揽不良少年是个问题,那么不良少年的行为就是问题的根源。倘若问题根源无法获得改善,那么即使父母为少年做了多少事、说了多少话,未来还是会有问题发生。 曾经有位女工程师,她虽然工作认真但个性固执,常年被同事排挤,工作与人际关系的压力让她满身是病。为了舒缓压力,她加入了健身房与SPA馆,有时间就去跑步或游泳:但是往往在运动时觉得浑身轻松,回到工作岗位就越加痛苦。 如果说工作中的压力是个问题,那么女工程师的内心就是问题的根源。即使她可以通过运动让身体放松,也只是暂时性的,就像止痛药一样。如果不能从内心开始改变,所有问题依然接踵而至。 一切问题都有起因,就像自然现象里“天上没有云,地上就不会下雨”一样。在面对问题时,如果不能够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原因,就没有办法切中问题的核心,也就无法真正解决困扰我们的问题。 这个道理看起来如此简单,每个人都想得到,但是,为什么我们却经常被一叶障目,看不到问题的根源呢? 作为教育基金会的志工与讲师,在课堂上,我也时常被问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很多层面,有些属于生命教育,有些属于知识追求,有些关于亲子教养。 比方说,有朋友问我:“我一直为从前所做的事情后悔,直到今天还是耿耿于怀,请问我该如何走出来?”也曾有朋友问我:“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我们想要过得幸福美满,是不是就得多做善事才行?” 也有为人父母的问:“有时看孩子不受教,会很着急,我该如何把好的观念教给孩子?’” 仔细观察这些问题,可以发现,每个问题都是发问者一生的概括,它包含了一个人的脾气、个性、过往的经历,也反映出各自的价值观。 价值观,指的是人们对世事的看法、想法与做法,只要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的价值观都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本质上也没有高低好坏之分。 因此,当一个问题被抛出来时,如果接收问题的对象只是拿出自己的脾气、个性、经验来作答,用自己的价值观与对方的价值观碰撞,那么“问”与“被问”就会局限在两个思想循环之间的交流而已;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办法激荡出真正的智慧。 所以,倘若回答问题的人真心希望发问者能够超越自我,他就必须先走出自己的局限,并引导对方也能突破自身的限制。 我曾经与朋友们分享过一个真实故事: 我服务的基金会位于南投山区,基金会里有一座大礼堂,许多典礼与课程会借用这个场地举行。大礼堂建造得十分高大,三面都有大扇的门窗,上方则是一排气窗,采光和通风都很好。 有一天下午,从打开的门口飞进了三只燕子。燕子飞进来后,就一直盘旋在礼堂的顶部,它们疾速飞行、不停叫唤,向气窗飞去:但是气窗当天是封闭的,它们用尽全身力气撞击也无法出去。几位志工在地上看得提心吊胆,担心它们受伤,马上把下方所有的门和窗户都打开了,试图吸引它们下来,但是燕子还是一直在上方疾飞。 夜晚时,燕子栖息在气窗旁,到了隔天早上,又开始不断撞击气窗。也不晓得是否是燕子被撞昏了,还是累了,突然地,一只燕子慢慢转着圈子落了下来。它在地面上停留了一会儿,好像在感觉门外吹进的风,然后就抬起脚,一步一步走出了敞开的大门。 台湾“国防大学”谈远平教授听我说完这则故事后,为燕子下了一个批注:“前途光明,因为气窗很亮;走投无路,因为飞不出去。”这句妙语,尽述燕子的状况,也点出了问题的根源。 故事里的燕子,它的“专长”是飞翔,它“习惯”飞得高、飞得快,它“知道”有光亮的地方就有出口,它还很有“毅力”、不屈不挠——这些原本都该是燕子的长处,但是,在这则故事里,长处却变成了短处。 人类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最常使用的工具、认为最靠得住的想法、看起来最光明的坦途,每一个“理所当然”的思考背后,都有让人深思、反省的地方。我们最相信的、觉得最需要的东西,却往往正是造成自我困惑、烦恼、痛苦等一切问题的根源。 所以我们会看不到,因为我们从不觉得这是问题:所以我们会无法下手处理,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需要它,并坚定地信任它。 《鲸背月色》的作者黛安·艾克曼曾说:“当我们想到天空时,我们往往会抬头仰望;然而,天空其实起始于地面。” 有时走在街上,会恍惚觉得,周遭熙熙攘攘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一棵棵模样各异的树;甚至那些正在迷惘的人,正在与别人争吵的人,正因贪婪或欲望而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的人……我们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各自纠缠难解的根。 人,就是会走动的树。我们的行为与情绪,就是树上的叶子,表面上它们总是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或喜或悲,或烦恼或痛苦,但是真正给予它们养分,使这些情绪与行为得以持续的,却是这棵树的根,也就是我们内心。 所有困惑的人,最终都得面对自我的内心,如果不能从心里产生改变,那么困惑依旧是困惑,问题仍然是问题。当人们明白自己能够改变,也唯有自己可以改变的时候,我们对人生的疑问,才能给出完满的解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