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泥土深情(巴金)/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迎宪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陈迎宪编写的这本《泥土深情:巴金》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巴金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泥土深情:巴金》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巴金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二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富饶神奇的巴蜀古国,惊堂木和青天大老爷,成都老家,欢乐美丽的青春世界,叛逆者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巴金主要著译书目。

《泥土深情:巴金》由陈迎宪编写。

目录

第一章 富饶神奇的巴蜀古国

第二章 “送子娘娘”送来的淘气娃娃

第三章 县衙门里的“鸡司令”

第四章 蚕宝宝

第五章 充满阳光的书房

第六章 惊堂木和青天大老爷

第七章 杨嫂

第八章 成都老家

第九章 革命辫子大汉旗

第十章 欢乐美丽的青春世界

第十一章 母亲:第一位先生

第十二章 二姐

第十三章 木匠老陈

第十四章 第二位先生

第十五章 父亲

第十六章 祖父

第十七章 平生的第一封信

第十八章 第三位先生

第十九章 叛逆者

第二十章 灵魂的呼号

第二十一章 乘风飞翔

巴金主要著译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祖国的西南腹地,有一片富饶的山川,这就是有名的天府之国——祖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称巴蜀。相传这里本是一片泽国。在这里,大禹治水,历尽艰辛,遇水乘舟,逢陆乘车,遇泥乘桩,逢山乘缧,以此“四载”,奔波往返,终于凿通三峡,这一片泽国才得以成为陆地,形成盆地。

在这里,北有秦岭横亘,东有夔门封锁,南有云贵高原为屏障,西以青藏高原为依托。这些崇山峻岭犹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东方荆楚民族的西入,也形成了这块盆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土地肥沃的良好的自然环境。自远古以来就生活在这里的巴族、蜀族,很早就由狩猎渔牧转为农业耕作。因此,这里的农耕技术较为先进,对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都比较高。这里的人们,也远比中原和荆楚地区的人们富裕。每当丰收时节或是节庆祭典,巴族人用嘉谷旨酒祭祀他们的祖先。他们骄傲地唱着:“惟月孟春,獭祭彼崖,永言孝思,享祀孔嘉。彼黍既浩,彼物惟泽。蒸命良辰,袒考来格。”而蜀族更是“水旱相从,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巴蜀之富,冠于天下,使人们发出了“得蜀则得楚,楚之得则天下并之矣”的感慨(引文均见《华阳国志》)。也因此,为了这片土地,不知有过多少战乱纷争,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之争了。

丰厚的物质基础,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片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巴蜀大地,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由战国秦昭王时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万流归一江,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后人为之赞日:“决江一支灌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有始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的“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的高达七十一米的乐山大佛。三国时,蜀汉相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白帝城,武侯祠,给后人留下无数兴亡的感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语出惊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晚唐安史之乱,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著名大诗人杜甫愤而写下了千古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剑门天设险”,“峨嵋天下秀”,巴山蜀水,这片富庶而又饱经沧桑的土地,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哺育过无数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除了李白、杜甫,还有“三苏”父子:苏轼、苏洵、苏辙;还有西汉著名辞赋家扬雄、秉笔直书《三国志》的陈寿;还有那以高昂清峻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而开一代诗风的陈子昂;还有明代学者、文学家杨慎;在这里,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曾宦游十年之久,留下了《剑南诗稿》;近代以来,自号“青城客”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干,至死怀念着故乡,“生平梦结青城宅”;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家于右任曾在此大书“愿与青山共白头”;近代以来,这里更培育出一代革命伟人朱德、邓小平、陈毅、吴玉章、聂荣臻、罗瑞卿和文化名人郭沫若、李一氓、李劫人、沙汀、艾芜、何其芳……也就是这片土地,还养育了一位杰出的文坛巨子:巴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剧烈动荡中。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随着鸦片和枪炮侵入了闭关自守的古老的中华帝国。清王朝摇摇欲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正在酝酿孕育之中。即使是在遥远而偏僻的川西平原,也能够感受到世纪之风的强劲吹拂。地处川西坝子的成都,是四川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在这里,总督部堂的衙门壁垒森严,藩台、臬台、镇台、满将军等各级官吏,尽管他们依然是轿马相随呼啸而过,但其威风早已不似当年了。在少城公园一带,人们常常可以看见一些身穿长袍马褂,长长的、油腻腻的辫子拖在身后的年轻人。他们迈着八字步,提着鸟雀笼,晃晃悠悠地,往来于茶馆、酒肆之间——这些人,就是大清王朝的浪荡子孙:八旗子弟。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靠着祖先马上打下来的天下和资产,坐吃山空,或是游手好闲,或是日嫖夜赌,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正是从这些人身上,人们不难看出这个王朝、这个阶级的没落、颓唐……

帝国主义的洋枪洋炮轰开了我国的国门,那些手持十字架的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在成都,也出现了由洋人开办的学堂、医院、教堂……或许是侵略者没有想到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随之注入了中国社会,渗透人古老中华的肌体中。先进的中国人,正是在这里,寻找着古老中华的新生的武器和复兴的途径。

仅仅百天的“维新变法”,犹如一场强旋风,刮过中国大地,随之而起的,是各种新式官僚机构,如提学使司、巡警道、盐茶道等机构;新式的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不再仅仅讲授“四书五经”、“八股奏章”,更增加了许多令当时的人们瞠目结舌的前所未闻的自然科学知识。

反帝反封建的怒火在酝酿,在萌生。1895年的端午节,在成都的东校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成都教案”,几千群众捣毁了成都四圣寺街的外国教堂;红灯教和义和团反帝爱国的攻城火把,让当时成都的官僚心惊胆战;在繁荣的成都市中心,一些读书人组成了“蜀学会”,试图用“通经致用”、“托古改制”的办法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然而,在成都北门正通顺街的石板路上,在那座占地面积最大、名声也很响亮、世代官宦的李家宅院里,一切似乎都还很平静。

P1-4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后记

当这本薄薄的小书即将完成的时候,新年的钟声正徐徐回荡在古老的京城。瑞雪飘飞,北国一片银装素裹。这纯净和洁白,仿佛也飘入了我的心中……

虽然只有数万余字,然而,我却由此走近了一个海洋般浩瀚的艺术殿堂,走近了一个比天空还要广阔的胸怀。在这里,我感受着一颗伟大、深邃、火一般燃烧着的心灵,我沉醉在那无比的亲切、睿智、清新、隽永之中……

我很有些忐忑,在撰写这本小书时,没有去访问巴金老人。这不仅因为和老人有着地域之遥,也不仅因为老人已是九旬高龄,老人的时间实在太宝贵,而更是为“高山仰止”!

老人曾经说过,他不想别人替他作传。我亦不敢有这样的念头。书中的基本内容,无论情节或是细节,均来自老人的笔下。我更希望,在这连缀之中,融入我对老人的认识、理解,融入我对老人的敬意!

而今,老人已经远行,老人的一生,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他始终努力践行: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他对后辈殷殷嘱咐:人各有志,最重要的是做人。他对新一代孩子殷切希望:一定要学好中文……他对故乡无比眷恋:我一直想闻闻家乡的泥土味。到现在,我仍要汲取家乡的阳光、雨露,跟家乡的禾苗、树木一齐生长……他希望“化作泥土”……而所有这一切,都如老人自己所说的那样,“只要我的作品存在,我心里的火就不会熄灭……”它将永远温暖着,燃烧着,在未来无限的日子里!

愿亲爱的小读者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老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氛围,能够寻觅到老人人生历程的最初轨迹,进而去感受老人的那一颗博大、深邃、火一般燃烧着的心灵;并且以此,铸炼自己也有一颗能够温暖别人的美好的心灵。

我也愿以此,献上我对老人的深深的永远的崇敬!

壬辰·端午

尘尘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