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命信徒(徐志摩)/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傅光明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已经成为经典,他的爱情故事也成为现代经典的爱情故事。傅光明编写的这本《生命信徒:徐志摩》为“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种,截取了徐志摩年轻时代的生活片段,勾勒出其生活与创作的轨迹。对青少年来说,既能增长人文知识,又具有励志作用。

内容推荐

  《生命信徒:徐志摩》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丛书之一,介绍的是现代作家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全书共分十五章,内容包括:硖石少年、想飞、情系烦恼结、启行赴美、20世纪的福禄泰尔、英国朋友、康桥情泪、文学圣女——曼殊斐尔、潇洒诗风、敬爱的老戈爹、浪漫之恋等。在书的最后还收录了徐志摩主要著译书目。

《生命信徒:徐志摩》由傅光明编写。

目录

第一章 硖石少年

第二章 想飞

第三章 情系烦恼结

第四章 启行赴美

第五章 20世纪的福禄泰尔

第六章 英国朋友

第七章 康桥情泪

第八章 文学圣女——曼殊斐尔

第九章 潇洒诗风

第十章 敬爱的老戈爹

第十一章 浪漫之恋

第十二章 情伤的旅行

第十三章 风浪里的爱

第十四章 飘逸美文

第十五章 吻火

附录 徐志摩与“人间四月天”—一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演讲

徐志摩主要著译书目

试读章节

硖石,钱塘江北岸海宁县一座风光秀美的小镇,东有东山为依,西有西山相傍,一条狭窄的硖河逶迤流贯,真一处人杰地灵的水乡。东山产一种水浮石,浸在水里几年都不下沉。而西山的芦苇,一沾水半刻也浮不住。日子久了,人们索性用“浮石沉芦”代指东西两山。东山顶上有一座七层六角形的宝塔,微风里摇出悠扬悦耳的四十二只风铃声。若在月明星稀的静夜,或朝曦初露的黎明,风铃伴和山腰几座寺庙里的暮鼓晨钟,真令人感到九霄云外有神仙,给东山平添了浓郁的诗情和辽远的神秘。东山脚下还有一汪清澈晶莹的池塘,池畔静候着东寺和三不朽祠。西山麓的西寺与东寺遥遥相对,寺前广场上有一对唐代经幢,护佑着每逢年节来这里汇集的乡民。沿蛇形小径蜿蜒上西山,山腰处还有广福寺和当地骚人墨客吟诗作画的报梅坛。翻过山顶的翼然亭,另有后山白水泉引人入胜。

难怪秦始皇从这如画山水里看出了“王者之气”。相传,东西两山在远古时代相连一处,叫峡山。秦始皇南下,在船上听得“水市出天子”的峡山童谣时,倒吸一口凉气。待亲眼观望峡山峰巅,果然是王气浩然。震惊之下,遂令十万囚众将峡山拦腰斩断,毁其皇尊霸势。

保宁坊的徐家是硖石镇上的大户,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经商。传到徐申如手里时,除了主持本乡旧式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人和绸庄等的经营之外,还创办了蚕丝厂、布厂、硖石电灯厂和双山习艺所,另在上海办了票庄银号,在浙江已是颇有名望的富绅,在地方更是执一乡之牛耳。徐申如担任过相当长时间的硖石商会会长,人很开明,好交名士,对地方商业的发展鼎力相助。当年江浙商界集资修建沪杭铁路,他便是主要股东之一。而且,他为了振兴硖石这个米丝集散地的工商业,力争沪杭铁路东弯经停硖石。硖石日后经济繁荣,与这条铁路的贯通密不可分。

徐申如娶妻后一直无子,25岁上,二房太太钱氏将要分娩。徐家人正守候一个馨香的婴儿出世。23岁瘦弱、柔和、端丽的钱氏在床上忍耐着剧烈的阵痛。她那美丽的眼睛一时紧紧合上,一时又大大睁开。汗珠在光滑的额头上滚成一颗颗黄豆,头发像揪乱的麻丝,散披在枕畔,横漫在胸前。她的心底正为这苦痛而喜悦,因为她知道胎宫里孕育的种子比自己的生命更伟大,那是一个比一切更永久的婴儿;因为她知道自己生命的泥土正要爆裂出新的美丽生命。她仿佛听到了天使赞美光明未来的声音。她期待着那胎宫里动荡的生命,把这最锐利、沉酣的痛感,逼成最锐利、沉酣的快感。

一声柔亮娇美的婴儿啼哭,像一首欢快的钢琴奏鸣曲在徐家深宅大院的第四进楼上弹响。这甜甜的哭声给徐府带来了喜悦,徐家有后了。徐申如笑得整天合不上嘴,生意似乎也显红火。

转过年,是1898年的1月15日,孩子满周岁了。他谱名章塘,初字檩森,小字又申。按江南风俗,周岁叫“啐盘之喜”。那天要用一只红漆木盘,盛放笔墨算盘、弓矢饰器等什物,看孩子抓取什么东西来玩耍,以识定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啐盘”又称“试儿”,北方也有叫“抓周”的。

喜乐奏起,“试儿”开始。小章塘身穿百家衣,脖子上挂着长命锁,爬到红漆大盘边,伸出肉嘟嘟的小手在木盘里乱抓乱摸。正在这时,突然闯进一个和尚,自称法号志恢,说能摸骨算卦,占卜未来。他用手摩过章坊的小脑瓜,说:“此子系麒麟再生,将来必成大器。”这下可把望子成龙的徐申如乐坏了,他希望徐家的长子将来承继父业,光宗耀祖。正因为志恢和尚摩过章塘,父亲便在他1918年赴美留学前夕,把他的名字改为志摩。也有说这名字是志摩自己改的,大约是康桥的景色,或是拜伦的余风,终使他改了志,志在摩诘(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要成为诗人。这种说法也有道理。

章塘自幼聪颖乖巧,又生得白嫩可爱,徐家上下没有不宠他的。祖母更是拿他当宝贝,那深厚的慈荫,实在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蔽。章塘每天清晨必来到祖母的床前,撩开帐子软和地叫一声“奶奶”,奶奶便回叫一声,伸手从床里摸给他一个蜜枣或三片状元糕。他又叫一声“奶奶”,就猫似的撒欢出去玩了。这可爱的童真辰光与人伦情暖,永远刻在章塘的小心版上,他一刻也不会忘记祖母宠爱他的深情。

倒是父亲急着要小章坊学东西,在他四岁多点就请来一位叫孙荫轩的秀才做塾师,教他认字,启蒙读书。童真的天性一下子拴在枯燥的书房里,怎么叫小章塘受得了。他有时乘先生不备偷偷扮个鬼脸,有时学声猫咪叫,更多的时候是用手托着下巴,小大人似的出神望着窗外,看树枝上跳着的麻雀,看风赶着白云在天空跑来跑去,看东关厢外黄泥山七层塔尖上撑开灰翅膀盘旋的饿老鹰。每到这时,他便想象自己粉嫩的脊背上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作响,稍一摆动就冲出了书房门,飞到月宫里去攀桂花,到银河里去钓大鱼。

P1-3

序言

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

鲁迅《呐喊·自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紧接着,他回忆起儿时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这样的苦涩经历使他从中得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继而要“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从他睁开眼看世界,他便有了梦,很美满的一个梦——到日本,学医,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直到课堂上放映关于日俄战事的画片,“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个故事本身已具有经典性,不仅如此,相信凡熟悉鲁迅的读者更喜欢咀嚼接下来的这一小段文字,因为它是鲁迅作家梦开始的地方:“学医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这时,他又开始做好梦了。从仙台辍学回到东京,他邀几位朋友一起办杂志,以期迈出文学的第一步。但这本取“新的生命”的意思而叫《新生》的杂志,在策划中便胎死腹中,梦也随之转瞬即逝了。

因梦无法实现而带来的寂寞,一天天地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后是无端的悲哀和驱除不尽的痛苦,而麻醉的最好办法是“使我沉入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让生命黯然销魂,直销到“再没有了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就这样,在蚊子多的一个夏夜,已蛰居北京,在绍兴会馆里百无聊赖钞古碑的鲁迅,迎来了一个老朋友。这位“偶或来谈”的金心异,便是正协助陈独秀编辑《新青年》杂志的钱玄同。聊天中,一段石破天惊的对话呱呱坠地,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经典的里程碑式的思想意象: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由此,鲁迅发出来“狂人”的呐喊,《狂人日记》不仅成为小说家鲁迅的起点,更成为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源头和丰碑。

可以说,鲁迅是在生命日渐消沉的时候才做起小说来!显然,是“五四”孕育出了鲁迅的新生,而鲁迅又给“五四”注入了别样的新鲜活力和深邃的思想光芒。那本在东京未出世就夭折了的《新生》雪藏起鲁迅的摩罗诗力,而一本在北京崭新的《新青年》却真的赋予鲁迅新的生命——文学的、艺术的、精神的、思想的不朽生命。

简言之,由一篇短短的《呐喊·自序》,已大致可以为鲁迅,同时也可把这样的梦影当参照,为许多现代作家,甚至为读者自己画一幅青春剪影了。

像鲁迅一样,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做梦寻梦。当然,悲哀时,又会感觉一如鲁迅所说,“人生最痛苦的,莫过于梦醒来无路可走”。如果真的无路可走了,还是要做梦,回忆青春的梦。没有了梦,便只剩下了绝望。

这套书里的作家们,年轻时几乎无不是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梦。郭沫若像鲁迅一样,早年赴日本留学时,学的是医,后因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和美国诗人惠特曼思想的影响,决心弃医从文;与郭沫若等一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的郁达夫,留日之初,考入的是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学部,后又改学过政治学、经济学;冰心在写她的《繁星》、《春水》以前,就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向往的也是日后成为一名医生。

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正是在这个时候,已经长大了的青少年,会突然惊奇地发现,原来世间的事情是如此的复杂,连黑与白都有可能变得不明晰和不确定起来,无法一下子认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些对于作家来说,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经历、经验和体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怎样的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他们大都有过在海外或留学,或进修,甚或流亡的经历;许多人至少懂得一门外语,像巴金、郁达夫、钱钟书、杨绛等,通晓的外语在两门或两门以上。茅盾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时,开始写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巴金的小说处女作《灭亡》写于巴黎,这之后,写作一发不可收。朱自清在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的前一年,曾在英国进修过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漫游欧洲五国,才有后来写作的《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艾青最初读的是艺术学院绘画系,后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时,边学绘画,边接触欧洲现代派诗人,最终成为诗人,而不是画家。在南开中学就开始参与戏剧活动的曹禺,初入南开大学,读的是政治系,转至清华西洋文学系才真正开始钻研戏剧,从古希腊,到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孕育出了他的《雷雨》、《日出》。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通过这样的故事,我们知道,徐志摩最早没想过要成为诗人,他留学美国时,学的是经济,转去英国,是为了追随罗素,搞政治。当丁玲陷在生活的困惑之中,她做过画家梦,更做过电影明星梦。各自已有深厚的人生体验的川籍作家艾芜、沙汀,是在他俩相遇后,一起走上文学路的。从湘西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学历只到小学,经过人生的许多坎坷沧桑,矢志不渝,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文学梦。

对于今天的读者,已经成为历史的他们,在这个“剪影”里构成了一组混着一个又一个青春生命泪与笑的梦的合唱。如果能够从他们一串串的梦里找到自己,相信你的未来不是梦!

2012年6月26日于中国现代文学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