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文所著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农业剩余的视角(1949-1985)》从专门的视角,在全面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前30多年间国家与农民如何分配农业剩余这个前工业化时代重大的经济问题,做了深入剖析,阐述了为什么在1978年以前政府没能实现农民与国家“双赢”的目标,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轻而易举就做到了农民和国家“双赢”的内在机理,从而值得关心“三农”问题的人读一读。
周祖文所著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农业剩余的视角(1949-1985)》从农业剩余的视角解释了1949年至1985年的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过程,按时序分析不同时期农业剩余及分配对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演变的影响,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个农业剩余的视角(1949-1985)》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国家为了推行赶超式工业化战略而不得不控制、增加未能满足工业化需求的农业剩余;为了控制农业剩余,国家在控制农村经济中经历了一个从进入到有限退出的过程,因此主导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文献回顾
三 农业剩余概念及其演进
四 材料与方法
第一章 国家、农业剩余与农村土地制度
一 相关的国家理论
二 农业剩余生成的理论模型
三 国家、农业剩余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第二章 土地改革与农业剩余(1949—1952)
一 土地改革与农业剩余分配变化
二 农业剩余显性转移与定额提取
三 小农经济与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冲突
第三章 农业剩余与农业合作社(1953—1957)
一 统购统销与农业剩余倒定额提取
二 农业剩余视野下的初级社和高级社
三 农产品市场价格与农业剩余显性转移
第四章 农业剩余与人民公社(1958—1978)
一 人民公社与农业剩余的隐性转移
二 自留地、社队企业与农业剩余
三 人口变动、农业生产率与农业剩余
四 农业剩余倒定额提取下的农民和基层干部
第五章农业剩余与家庭承包责任制(1979—1985)
一 国家转型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 家庭承包责任制:国家与农民的博弈
三 国家有限度退出、人民公社解体与取消统购
四 农业剩余与乡镇企业崛起
五 农业剩余索取权变化与土地制度多样化
第六章 农业剩余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动力
一 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
二 国家、农民、土地和农业剩余的动态关系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历年粮食收购量、农业税实征额及生产队收益分配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