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采撷景为绚丽、景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料美古文,铭文序说、游记表书、论传表访、革賦椒辞,各体兼备。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对之喜爱有加,流传广泛。它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本书为《古文观止(图文版)》,由吴楚材、吴调侯编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古文观止(图文版)/万卷楼国学经典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清)吴楚材//吴调侯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文观止》以犀利的视角,在广博的中华文海中采撷景为绚丽、景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料美古文,铭文序说、游记表书、论传表访、革賦椒辞,各体兼备。数百年来,不仅读书人对之耳熟能详,一般群众也是对之喜爱有加,流传广泛。它为读者搭建了一条最能领略古文精粹的捷径。本书为《古文观止(图文版)》,由吴楚材、吴调侯编著。 内容推荐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迄今最为流行的古文选本。所选文章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体现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书名为“观止”。意在尽善尽美,一览此书。即可“观止”古文。全书所选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均为历代传诵名篇,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古文观止》做到了蒙童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的境界。这些不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哲理。考虑到今天读者的实际需求。本书对原作进行了精心加工,删去了少量篇目,配以作者简介、题解、注释及译文,并辅以精美的古版画插图,使之更具时代感。 目录 卷一 周文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石碚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饬守臣 季梁谏追楚师 曹刿论战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介之推不言禄 展喜犒师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卷二 周文 郑子家告赵宣子 王孙满对楚子 齐国佐不辱命 楚归晋知营 驹支不屈于晋 祁奚请免叔向 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晏子不死君难 季札观周乐 子革对灵王 子产论政宽猛 卷三 周文 祭公谏征犬戎 召公谏厉王止谤 单子知陈必亡 敬姜论劳逸 叔向贺贫 王孙圉论楚宝 申胥谏许越成 吴子使札来聘 虞师晋师灭夏阳 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曾子易箦 公子重耳对秦客 晋献文子成室 卷四 秦文 苏秦以连横说秦 司马错论伐蜀 范雎说秦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颜擉说齐王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庄辛论幸臣 触詟说赵太后 鲁仲连义不帝秦 唐雎说信陵君 唐雎不辱使命 乐毅报燕王书 谏逐客书 宋玉对楚王问 卷五 汉文 项羽本纪赞 秦楚之际月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孔子世家赞 外戚世家序 管晏列传 屈原列传 酷吏列传序 游侠列传序 滑稽列传 货殖列传序 太史公自序 报任安书 卷六 汉文 高帝求贤诏 文帝议佐百姓诏 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武帝求茂材异等诏 过秦论上 论贵粟疏 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答苏武书 光武帝临淄劳耿弁 诫兄子严敦书 前出师表 后出师表 卷七 六朝唐文 陈情表 兰亭集序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 谏太宗十思疏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滕王阁序 与韩荆州书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吊古战场文 陋室铭 阿房宫赋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一 杂说四 卷八 唐文 师说 进学解 讳辩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应科目时与人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卷九 唐宋文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辨 箕子碑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小石城山记 待漏院记 黄冈竹楼记 书《洛阳名园记》后 严先生祠堂记 岳阳楼记 谏院题名记 义田记 袁州州学记 朋党论 纵囚论 卷十 宋文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寘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宦者传》论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卷十一宋文 上梅直讲书 喜雨亭记 放鹤亭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方山子传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寄欧阳舍人书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卷十二 明文 送天台陈庭学序 阅江楼记 司马季主论 卖柑者言 深虑论 豫让论 亲政篇 瘗旅文 信陵君救赵论 报刘一丈书 吴山图记 沧浪亭记 《青霞先生文集》序 蔺相如完壁归赵论 徐文长传 五人墓碑记 试读章节 太史公自序 《史记》 题解 此篇是《史记》一书序言的第二部分,以问答体的形式,表达了撰写《史记》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上续孔子的《春秋》,也可让后世借鉴。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愤懑之气,表明自己以古人身处逆境、发愤著书的事迹为榜样,忍辱负重,创作《史记》这部巨著。 原文 太史公日:“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①日:“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日:“余闻董生日:‘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②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③,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日:‘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日:“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成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日:“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日:‘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④,建封禅,改正朔⑤,易服色⑤,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⑦,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日:“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日:“夫《诗》、《书》隐约者⑧,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麦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⑨,自黄帝始。 ①壶遂:汉代天文学家,官至詹事(掌皇后、太子家事),秩二千石,故称之为上大夫。曾与司马迁一起编定《太初历》。②二百四十年:《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止,共二百四十二年。③《春秋》文成数万:《春秋》经文有一万八千字。西汉初,公羊学盛行,如连同公羊经传,则有四万四千余字。④符瑞:古人认为上天降示“祥瑞”的征兆,与人间事物相应。⑤正朔:正,指每年的正月;朔,指每月的初一。古时改朝换代时,新登基的帝王有改正朔、易服色的措施,以表示区别于前朝的新气象o⑥服色:指服用器物的制度和颜色。古代以为每一王朝的更换,是“五行”递代的反映,“五行”各有其代表颜色。如该王朝认为是“火德”,其色就是赤。各朝代都以本朝所崇尚的颜色为旗帜、宫廷装饰的主色。⑦堕:同“隳”,废弃。⑧隐约:忧患不得志。隐,忧患。约,受屈。⑨麟止:据《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鲁君臣狩猎,获得一麟。古代认为麟是仁兽,象征圣王的嘉瑞,而这时没有圣王,嘉瑞无应。孔子伤叹周道不兴,因作《春秋》以明王法,而绝笔于此年。司马迁作《史记》以继承孔子的《春秋》自任。正巧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亦获一所谓白麟,并改年号为“元狩”,司马迁为模仿《春秋》,他写《史记》也到元狩年间为止。 译文 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才有了孔子。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到了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修正《易传》,续写《春秋》,本于《诗经》、《尚书》、《礼记》、《乐经》之时了。”意思是把这事寄托在我的身上啊!寄托在我的身上啊!我怎么敢谦让呢! 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落废弃,孔子出任鲁国的司寇,诸侯害怕他,大夫们排挤他。孔子知道他的建议不被采用,他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于是评论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以此作为天下的法则,贬抑天子,斥退诸侯,声讨大夫,以阐明王道。’孔子说:‘我想把我的观点用空话记载下来,但不如寓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更加深刻、明显。’《春秋》,上能阐明三王的政治原则,下能辨明为人处世的纲纪,分清了疑惑,判明了是非,使犹豫不决的人拿定了主意,褒善贬恶,推崇贤能,鄙视不肖,保存已经灭亡了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政治的弊端,振兴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的重要内容。《易》显示了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关系,所以长于指示变化;《礼》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长于行动;《书》记载了上古先王的事迹,所以长于政事;《诗》记载了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男女,所以长于风俗教化;《乐》是音乐所以成立的根据,所以长于调和性情;《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长于治理人民。因此,《礼》节制人的行动,《乐》激发和睦的感情,《书》用来指导政事,《诗》表达心意,《易》是用来说明变化的,《春秋》引导人民遵守道义。把一个混乱的社会引上正轨,没有比《春秋》更有用的了。《春秋》全书有数万字,其中的精髓也有数千。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春秋》中,杀死国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逃亡不能保住国家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礼义这个根本啊!所以《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长时期逐步形成的’。所以,治国之人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了解。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日常事务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道怎样应变。作为国君和家长却不懂得《春秋》,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一定会因为篡位和弑父而获得被诛杀的罪名。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因为不明白大义,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不像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臣不像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父不像父,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子不像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天下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那么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发生坏事后予以制裁;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不易被人们理解。”P121-124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古人“修身”的两条基本途径,晋代著名史学家陈寿给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万卷楼”。此后,历代以“万卷楼”命名的书斋,由宋至清有数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陈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项笃寿、杨仪、范钦等;清代有孙承泽、黄彭年等。可见,“读万卷书”的理想在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当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读“万卷书”不仅是古人的理想,当我们懂得了读书的意义,部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博览群书”的愿望。然而,人类历史悠久,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时代发展到今天,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更使得人类的精神领域空前丰富。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加。“万卷书”早已不再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如何从这“万卷”之中,找到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已经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在阅读的书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正是在阐述读书时选择的重要性。而他所说的把我们“引到深处的”东西无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深度阅度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作品。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的确,在对经典作品反反复复的品味中,人们思想得到了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走到通达。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触,面对海量的书籍和信息,一方面人们在向着功利性浅阅读大张其道,另一方面,我们的精神深处又在不断地呼唤能够滋养自己内心的深度阅读。因此,经典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损失,反而更显示出其珍贵来。 在惜字如金的中国传统典籍当中,从来不乏这种需要反复品味的经典。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经史子集。这些经典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基础。我们把这种包蕴中国文化的学问称为国学。国学的范围非常广泛。包罗万象的国学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教育。阅读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这个过程可以让我们领会先贤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可以让我们通晓文义、熟习经史、学问通彻,让我们成为博学之士。另一方面.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熏陶气质、改善性情、提高涵养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行谊谨厚、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学早已不再是人们追求事功的唯一法典。我们也不赞成对国学的功能无限夸大。但毫无疑问。阅读国学经典,必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唤起我们对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先贤们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这些作品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周易》所阐述的“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论语》所强调的“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诗经》所培养的温柔敦厚的情感,《老子》所闪耀的思辨智慧,等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范式。品读先贤留下的经典.恰如与他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直接触碰,进而去审视我们自己的内心,见贤思齐,激浊扬清。 正是基于对国学经典的这种认识,我们精选了这套《万卷楼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期引导着步履匆匆的现代人走近国学经典、了解国学经典。在选编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体现这样一些特点。 首先.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最具代表性。在选目中,我们注重于最经典、最根源的作品,在有限的时问内,把那些最具影响力,最应该知道的作品提交给读者。四书、五经、先秦诸子、唐诗宋词等这些具有符号意义的作品无疑是最应该为我们所熟知的,因此,我们首先推出的30种作品都是这些经典中的经典。 其次,我们希望能够做出好读的经典。在面对国学作品时,佶屈的文言和生僻的字词常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试图用简洁易懂的形式呈现经典,使普通读者可随时随地以自己的时问、自己的速度来进入阅读。因此,我们为原著精心添加了大量的注音、注释和译文,使读者能够真正地“无障碍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部分作品中做了一些删减,将那些专业研究者更关注的内容略去,让普通读者能够更快地了解经典概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也许你会常常感慨,以前没有花更多的时问去读更多的经典,如今没有机会或能力来细读,但实际上,读经典什么时间开始部不算晚,“万卷楼”就是一个极好的途径。重读或是初读这些经典,一样可以塑造我们未来的生活。 第三.我们希望呈现一套富有美感的读物。对于经典而言,内容的意义永远排在第一位,但同时,我们也希望有精彩的形式与内容相匹配,因而.我们在编辑过程中选取了大量的古代优秀版画作为本书的插图,对图片的说明也做了精心设计,此外,图书的编排、版式等细节设计部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思索。我们希望这套经典不只是精神的食粮,拥有文本意义上的价值,更能带来无限美感,成为诗意的渊薮。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卡尔唯诺经典的评论让人击节叹赏,我们也希望这套丛书能够彰显经典的价值,使读者在细细品读中真正融化经典,真正做到“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同时,经典,又是可以被享受的。当我们走进经典之时,不能只作为被动的接受者,也可用个人自我的方式进人经典,作精神的逍遥之游,对经典作贴近个体生命的诠释和阅读,在现实社会之上营造自由的人生意境和精神家同,获取一种诗意盎然的人生。 书评(媒体评论) 我青年时代的散文创作,完全得益于我在少年时代对于二百篇《古文观止》的背诵。 ——巴金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谰略者详之,繁者简之,散者合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定之尔。 ——吴楚材 以《古文观止》与《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都一样的不可轻视。 ——鲁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