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婚恋与选择--经济学告诉你古今婚恋的奥秘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俞炜华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俞炜华编著的《婚恋与选择》的不少内容在西安交通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类选修课“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得到使用,在课上、课后甚至在答题纸的最后,学生时常表达这样的想法:“老师,您讲的东西我能够接受,但决定爱情和婚姻不仅仅是成本和收益。”这种问题在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专家中同样存在。记得在向学校申请开设“爱情、婚姻和家庭经济学”选修课的答辩中,专家组就否认了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认为爱情、婚姻和家庭是情感关注的事情,无法用庸俗的经济学成本收益法去解释,经济学“捞过界”了。

内容推荐

俞炜华编著的《婚恋与选择》用经济学方法解释爱情、恋爱、婚姻、家庭,有“离经叛道”之感,颠覆人们对婚恋的许多传统看法。一夫多妻制是“有利于女性”的制度安排;男人纳妾“不仅提供了穷人向上流动的路径,也打开了富人向下流动的通道”;童养媳制度“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善莫大也”;裹脚不过是“以身体伤残的方式降低女性驯服成本”:而三从四德也不过是“以精神伤残的方式降低女性驯服成本”:恋爱权也是一种天赋人权(包括学生);人类婚姻会走向尽头,代之以母系社会的复兴……这些论断,乍读,意料之外;细读,情理之中。这个情理就是经济学的逻辑。本书还对鲜花插在牛粪上、老牛吃嫩草、剩女、失恋、处女情结、试婚、出轨、二奶、丈母娘推高房价、丈夫要不要向妻子的家务劳动支付工资、婚姻法司法新解释等问题等做了分析,始终贯穿着成本收益、边际分析等经济学方法,让人感受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强大力量。《婚恋与选择》用经济学角度看婚姻。

目录

推荐序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婚恋(董新兴)

自序 “离经叛道”侃婚恋

第1节 稀缺、选择与爱情

第2节 恋爱的成本和收益

第3节 爱情婚姻市场中的信息

第4节 经济学怎样看网恋?

第5节 鲜花插在牛粪上与老牛吃嫩草

第6节 一见钟情和日久生情

第7节 剩下还是被剩下?——剩女之经济分析

第8节 大学要不要禁止学生谈恋爱?

第9节 失恋经济学

第10节 彩礼与新娘的价格

第11节 高房价都是丈母娘的错吗?

第12节 房产与婚姻——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中国婚姻制度的影响

第13节 处女情结、杀头子和人类婚姻的生物本质

第14节 婚前性交、同居和试婚

第15节 结婚的成本与收益

第16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17节 门当户对

第18节 女嫁男、裹脚和三从四德

第19节 童养媳制度为什么一度盛行?

第20节 古代为什么结婚早?——从十八里相送谈起

第21节 家庭的成因——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第22节 家庭内分工

第23节 丈夫是否应该向妻子支付工资?

第24节 大家庭为什么会变成小家庭?

第25节 男人不止一面

第26节 为什么会有出轨?

第27节 男性还是女性更容易出轨?

第28节 为什么现代社会出轨男女越来越多?

第29节 你愿意生养几个小孩?

第30节 父母收入增加对生育数量的影响

第31节 生男还是生女?——性别选择和性别比失衡的经济学

第32节 边际人口与溺婴

第33节 养狗、移民和二奶的另类解读——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行为的影响

第34节 生育管制、生命周期理论和中国的外汇储备

第35节 为什么会有人离婚?

第36节 为什么现代社会离婚的人越来越多?

第37节 严格离婚条件的利与弊

第38节 为什么是一夫多妻制而不是一妻多夫制?

第39节 一夫多妻有利于女性和社会稳定?

第40节 管制经济学视角下的一夫多妻制

第41节 古代中国独特的妾

第42节 为什么一夫多妻制逐渐消亡?

第43节 家庭中的利己和利他

第44节 血亲融资的作用

第45节 没有未来的人类婚姻

后记

试读章节

爱情,是人类一个恒久的主题。美丽的爱情故事总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与梦想。美好甜蜜的爱情让人迷醉向往。从美丽的邂逅到月下的低语,依依的不舍,从无尽的相思到甜蜜的重逢,每一个过程都无不让人回味,让人痴迷。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爱情,每个人一生中也都会拥有自己的爱情故事,每个人也都希望拥有成功的爱情。

可惜的是,“上帝目光所及,皆可交易”,“庸俗”的经济学将纯美的爱情与锱铢必较讨价还价的市侩行为相类比,将折磨人到死去活来的爱情纳入理性的分析框架,基于理性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为什么“鲜花会插在牛粪上”,为什么有人一见钟情而有人却日久生情……

当然,不少人会认为:怎么能用功利的态度来看待爱情,以及由爱情导致的最亲密的人类关系呢?施蒂格勒在《乔治·施蒂格勒回忆录》中的回答表明了经济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不经过理性的思考,又怎么能形成如此深入而持久的关系呢?不正是这种事先慎重的考虑才使婚姻变得如此神圣吗?如果没有长久后果的考虑,人们能指望这种关系维持下去吗?”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理性,但爱情从一定程度上却起源于非理性,即使最极端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也不敢保证经济学能说明“为什么就在一刹那,某位女士就这样喜欢上了某位男士”。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在爱情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即使经济学家不能说明贾宝玉为什么会更喜欢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但经济学家知道“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①,在感性的冲动中,也包含理性的衡量。

即使爱情的开始是一种不需要理由的盲目冲动,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谁都知道不动脑筋是无法赢得姑娘的芳心或小伙的青睐的,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没有付出肯定是没有回报的。因此,爱情固然有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感性成分,但同样也包含着更多的理性成分。

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因此,如果爱情能够与稀缺和选择相联系,爱情就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十个男人七个傻,八个呆,九个坏,还有一个人人爱。”在女性的眼中,好男人只占全部男人中的十分之一,很明显,好男人是一种稀缺物品,即经济物品。你喜欢好男人,其他女性也喜欢那些“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的好男人。为了实现“好好爱,不要让他离开”的目标,就需要增加投入,如去割一个韩式双眼皮,去学做他的家乡菜,讨好他的亲戚等等。这些投入需要花费时间、金钱甚至肉体上的痛苦,同时,还要放弃一直在追求你的那位“呆”男性。同样的分析也适合于男性追求女性。因此,作为人生的一项重大选择,面对稀缺的好男(女)人,我们会面临“爱谁”、“如何去爱”等种种选择。

爱情经济学还需要剖解那些所谓“人人爱”的成功人士。首先,好男人也有多重标准,同时具有刘德华那么帅,李泽楷那么有钱,唐伯虎那么有才的白马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你为了得到(西安)交大男生周星驰般浪漫的后现代主义的爱,就不得不放弃复旦男生的小资情调。其次,女孩子必须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谓的好男人也是由多棱角、多侧面所构成,在风光无限的背后也许存在着你无法想象的阴暗面。比尔·盖茨够好了吧?但他在哈佛上大学期间常去看脱衣舞表演,也曾经和一个大他九岁的女性同居,甚至连结婚都要经过那位女性同意,在婚后每年还要留出一个星期给那位女性。除此之外,比尔·盖茨还具有男性的通病,就是不讲个人卫生。贝克汉姆是女性的另外一个偶像。他风度翩翩、时尚前卫,身体强壮,拥有的金钱尽管和比尔·盖茨的差距不小,但过一辈子衣食无忧的快乐日子应该绰绰有余,但有幸得到他的“辣妹”维多利亚不得不忍受他花心和新闻媒体无休止的花边新闻,当然还有专横。(欧北望:《爱情经济学》)爱一个人就是爱一个人的全部,选择了学者的博学,也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商人的精明,也就选择了别离①……“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李商隐的《为有》正是对金龟婿多面性的集中体现。P1-3

序言

“离经叛道”侃婚恋

贝克尔等经济学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使婚恋家庭经济学成为现代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阅读和思考贝克尔、波斯纳和张五常等学者关于婚姻问题的洞见时,深深地为经济分析方法的魅力所折服,使我从一个经济学帝国主义者变成一个无可救药的、彻底的、“无耻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者。在每次思路枯竭时,我会一次次重读贝克尔的《家庭论》等经典书籍,学习其精妙的分析视角,为我的写作寻找灵感。用相对通俗的语言将这些学者的洞见介绍给一般的读者,可能是愚笨的我能为经济学帝国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唯一方式。

波斯纳在《性与理性》一书中这样写道:“经济学理论把这些视角、洞见以及其他可以公道地称为科学的或是社会科学的性态理论都包容进来,整合为一体,并超越了这些理论。”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研究同样如此。本书就试图应用理性选择工具整合历史学、性学、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等学科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思考,当然,成功与否,有待读者评判。

本书的不少内容在西安交通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类选修课“社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得到使用,在课上、课后甚至在答题纸的最后,学生时常表达这样的想法:“老师,您讲的东西我能够接受,但决定爱情和婚姻不仅仅是成本和收益。”这种问题在一些非经济学专业的专家中同样存在。记得在向学校申请开设“爱情、婚姻和家庭经济学”选修课的答辩中,专家组就否认了开设这门课程的价值,认为爱情、婚姻和家庭是情感关注的事情,无法用庸俗的经济学成本收益法去解释,经济学“捞过界”了。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时常觉得语言贫乏。“我们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只懂得经济分析方法。”这个万金油的答案是我敷衍学生提问的唯一方法。的确,如果我没有学过和思考过相关问题,让我接受“一夫多妻制有利女性”、“小妾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社会价值”、“童养媳有利于女性”、“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其经济理性”等命题有很大的难度。感谢学生对我“胡说八道”的宽容!如果读者向我问同样的问题,也许我本人信奉的一个原则——“一个现象要长久存在,背后一定有其经济理性”可能是这个问题更好的答案。

尽管应用经济学分析人类的爱情婚姻制度,给人感觉以冷血,这也是不少人认同成本收益分析,但无法在情感上接受其可以应用于爱情婚姻问题分析的原因之所在。在现实中,每年有多少年轻男女因为感情问题走上绝路。如果能理性的看待爱情和婚姻问题,尊重自身的生命和对方的选择,就能挽救在爱情中迷失自我的灵魂,也许这是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具体体现吧。希望本书能在爱情和婚姻家庭的选择中普及一些理性的种子。

要吸引读者购买本书,需要对本书的特色作生动而又能吸引人的描述。在这里,我就做一番“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陈述,希望“过往的君子”“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遵循道德中立原则,即对所分析的婚姻现象,如出轨、婚前同居、一夫多妻制、童养媳等不作道德上的判断,只是应用成本收益法分析这些现象存莅的经济根源。因为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乏“道德主义者”,缺乏的是对所谓“不道德”现象的理性分析。更何况随着约束条件的变化,爱情、婚姻和家庭现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人类的婚姻道德和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500年前的人如果穿越时空到现代,可能无法接受现代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观;500年后的人看现代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可能会认为是非常的迂腐和可笑。其实,不用500年,近20年来中国人的爱情婚姻家庭观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经济分析。中国传统婚姻制度为什么是这样安排的?一些后人无法接受的婚姻制度安排,如童养媳、小妾、裹小脚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何社会价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名爱好者,诸如此类的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不要怀疑前人的智慧,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能够基本不变地维持几千年,自有其逻辑合理性在里面,简单地将其归纳为“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经济学的作用就是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在现阶段其合理性丧失的原因。本书就试图作这样的尝试。

第三个特点是紧跟婚姻新现象。本书对最近几年舆论和网络讨论非常火热的“三高”剩女、丈母娘抬高房价、丈夫应该为妻子的家务劳动支付工资等社会关注的爱情和婚姻现象进行分析,希望为分析这些现象提供理性的观察视角。

最后一个特点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类婚姻没有未来”、“小妾制度和科举制度一样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促进了社会和谐”等命题看上去是如此“离经叛道”,细读本书相关章节后,我敢保证即使您不同意我的论断,至少会认为这样解释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笔者的联系邮箱为:xjtuyuwh@hotmail.com,欢迎读者批判指正!

是为序!

后记

从2010年底接到写作《婚恋与选择》的任务到今天已经过去整整半年,这半年的写作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痛并快乐”的生存状态。也许在业余时间写作经济学小散文是一种快乐,但将写作经济学散文作为一项正式工作则面临诸多的压力。如何选择读者可能有兴趣且经济学分析能够出彩的题目则是诸多难题中最大一个。曾经数次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选题而中断写作,此时前辈学人的著作成为寻找新选题的灵感所在。不少人将自己写的书比喻成自己的儿子。当本书完成之时,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个比喻的恰当性。

在本书酝酿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同事和学生的帮助。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导师郭誉森教授。同门师弟就时常这样取笑我:“今天你又将郭老师思想的哪部分变成文字了?”本书中不少想法来源于和郭老师日常的闲谈之中。“人类的婚姻没有未来”,“人类即将重新进入母系社会”,熟悉郭老师的人看到这些论断,就知道其中的“郭氏味道”。可惜的是笔者才疏学浅,将郭老师深邃的思想能变成的文字百无一二,更无法变成经济学的通用语言的“数学模型”,只能向郭老师表示歉意了。

文笔朴质的台湾大学熊秉元教授经济学散文一直是本人的枕边书。熊秉元教授也是我与经济学散文结缘的“介绍人”,是熊教授将我的“涂鸦之作”介绍给了《经济学家茶座》编辑部,开始了我与经济学散文的一段“约定”。

感谢同事赵媛MM对我的宽容,为了写作这本书,不得不一次次推迟展开大家商量好的课题;感谢台湾教授胡春田、毛维凌和马泰成等对本书写作的建议;感谢同事寿纪麟教授、陈志平教授、李芮MM、李丹MM和经济与金融学院孙早教授、李英东副教授,以及朋友郑庆华和郑庆祥兄弟、张卫航、南文海、王志锋、马光辉和姚昕对本人学术发展和本书写作的建议和鼓励;感谢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的学生和选修我“社会问题经济学分析”课程的同学,能够容忍一个年轻的老师在讲台上狂喷爱情和婚姻是理性的,你们的意见对本书的完善至关重要。

感谢《经济学家茶座》编辑部对本书写作的支持。《经济学家茶座》对中国普及经济学丰功至伟,后人在评述21世纪中国经济学发展时,《经济学家茶座》将会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

感谢父母对我求学的支持和爱人门敏对家庭的付出。宝贝女儿俞欣言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小孩是父母快乐的重要源泉”,也理解了小孩作为一种专用性资产对婚姻的价值。尽管时常因为写作而影响陪伴你成长,但你成长中的点滴我将铭记在心。

本书的写作材料来自于教学,也将在未来应用于教学,陕西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09BZ03)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经费支持,本书也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俞炜华

2011年6月11日于古都长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