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平主编的《漳台经贸关系》内容介绍:漳州地区是台湾居民的重要祖籍地,两岸血脉相连,亲情永在,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问信仰、教育文艺等文化精神的各个领域,自明清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其问经历过日据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不能完全割断他们之间的“五缘”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渐次发展。漳州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最前线,海峡两岸的民间互动联系,自然就率先在漳州等闽南地区恢复施行起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漳台经贸关系/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卢国能 |
出版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江玉平主编的《漳台经贸关系》内容介绍:漳州地区是台湾居民的重要祖籍地,两岸血脉相连,亲情永在,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问信仰、教育文艺等文化精神的各个领域,自明清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其问经历过日据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不能完全割断他们之间的“五缘”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渐次发展。漳州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最前线,海峡两岸的民间互动联系,自然就率先在漳州等闽南地区恢复施行起来。 内容推荐 江玉平主编的《漳台经贸关系》内容介绍: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配合海西建设的战略前进步伐,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漳州市政协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把漳台关系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漳台经贸关系》为今后深入开展漳台历史文化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录 总序 序 序二 导言 第一章 早期漳州经济发展与漳台经济联系 第一节 早期漳州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早期漳州商贸港口形成与漳台经济联系 第二章 明代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兴起 第一节 明代的“海禁”与闽南海商集团形成 第二节 漳州月港的崛起与对台贸易 第三节 月港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漳台经贸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明末清初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发展 第一节 明末闽南海商集团与台湾经贸联系 第二节 荷兰据台时期的漳台经贸关系 第三节 清初“迁界”与漳州人入台开垦 第四节 明郑时期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发展 第四章 清代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繁荣 第一节 开放海禁与漳州土地拓垦制度在台湾的移植 第二节 台运与漳台经贸交流 第三节 台湾郊行的兴盛与漳台贸易交流 第四节 漳州在两岸郊行贸易中的作用 第五节 漳州沿海主要港口的发展与对台贸易 第六节 漳台商品经济发展与贸易交流的扩大 第五章 清末至民国时期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变化 第一节 日据时期台湾与漳州经贸关系的变化 第二节 漳州与台湾民间经贸交流的延续 第三节 民国时期台商在漳州的生产投资 第四节 台湾光复后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的恢复与中断 第六章 新时期漳州与台湾经贸交流合作的发展 第一节 漳州对台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 漳州与台湾农业交流合作 第三节 台资企业在漳州的投资 第四节 漳台经贸交流合作载体建设 结语:努力促进漳台经贸交流合作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为了缓解人多地少的严重矛盾,宋元时期,闽南人民积极开垦湖田、圩田、埭田和梯田,扩大耕地面积。在隋唐五代时期多集中于对湖田的围垦,沿海埭田和山区梯田数量还不是很多。到了宋代,漳州地区开垦规模更大,谢伯宜在家乡龙溪以私资“疏通九十九坑之水为圩田,由是八九都傍海之地皆成沃土”。人们纷纷仿而行之。南宋初年,颜若敏、傅伯成、丁知几等,都致力于修筑堰陂和开港,漳州遂成鱼米花果之乡。海澄一带“昔为斗龙之渊,浴鸥之渚,结茅而居者,不过捕鱼纬萧,沿作生活”而已,围垦之后皆为良田。在长泰县,据道光《福建通志》水利资料统计,全县有陂152座,其中131座是宋代所建。水利工程的兴修广泛兴起,促使闽南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宋代是漳州农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时期,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农业开始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新的生产工具在此时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北方地区所使用的农具,如主要用于水田耕种的犁、耙等,漳州也普遍使用起来。宋元时期,漳州主要经济作物棉花、甘蔗、茶叶、荔枝、龙眼、柑橘等在全省甚至全国都很有名,柑和橘还是宋代漳州的贡品。 宋元时期漳州的手工业较以前有了巨大发展。矿冶、造船、制瓷、纺织、制盐等业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宋史·食货志》载,治平年问(1064—1067年),建、汀、漳、泉都设有“铜冶”,说明北宋时期漳州已开始采炼铜矿了。另外,《宋史·食货志》还记载当时漳州产矾,“惟漳州之东,东去海甚迩,大山深阻,虽有采矾之利,而潮、梅、汀、赣四州之奸民聚焉”。宋代以前,福建造船业主要分布在福、泉两州,入宋以后,则扩大到沿海四州,“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可见,宋代不仅泉州的造船业继续向前发展,而且漳州的造船业也己起步并发展迅速。宋元时期是闽南制瓷业的鼎盛时期,此时的海上“陶瓷之路”向来为学术界所关注。闽南地区发现的瓷窑遗址大部分是宋元时期的,漳州地区有漳浦赤土窑、诏安窑、云霄窑等。此外纺织业、制糖业和盐业也有所发展,宋时龙溪县有吴惯、沐犊、中栅3个盐场,漳浦有黄敦盐场。当时的制盐为官营手工业,煮盐之地设亭、场,煮盐户称亭户、灶户。亭(灶)户往往数十家聚团煮盐,所以龙溪、漳浦煮盐处有“盐团”之称。制盐的方法或用煮,或用晒,产量很大,除本地使用外,还远销各地,是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宋元时漳州被称为“佛国”,有寺庙600多所,装饰寺庙需用金箔,漳州金箔业应运而生。金箔是一种特殊手工制品,它以黄金为原料,手工操作,将黄金制为薄片,用于装饰寺庙宫观、神像、楹联、牌匾、屏风、建筑等。我国制作金箔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有这种技艺。唐、宋以后,我国佛教盛行,各地大建庙宇,雕塑神像,金箔需求量激增。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宋代的福、泉、兴、漳四郡,粮食还不能完全自给,要靠广东提供部分粮食,有时米船不至,军民便会挨饿。这种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不仅为漳州提供了商品粮的来源,同时也为漳州提供了农业、手工业产品的市场,是漳州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漳州城市的繁荣,漳州在宋代仅有土城,其后改为木栅,绍定三年(1230年)改为石砌,淳祜九年(1249年)又在城内砌五尺城石路,已形成中心城市的规模了。宋代漳州的集市也很繁荣,龙溪县海口镇位于嘉禾湾北侧,漳州平原物资多集中于此镇然后寻海路出境。熙宁十年(1077年),海口税额与控扼晋江尾闾的溜石镇同,近1400贯。漳浦县此时也“聚为一市,有亭可观,有桥可步,舟车之往来,商贾之出入,井烟繁阜,有无贸迁,万口同音,功施罔极”。 宋元时期漳州农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漳州人开发台湾奠定了生产力基础。P9-10 序言 漳州地区是台湾居民的重要祖籍地,两岸血脉相连,亲情永在,无论是在地方的乡族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或者是民问信仰、教育文艺等文化精神的各个领域,自明清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其问经历过日据时期以及两岸的政治军事对峙时期,都不能完全割断他们之间的“五缘”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联系逐渐恢复并渐次发展。漳州地区作为对台交流的最前线,海峡两岸的民间互动联系,自然就率先在漳州等闽南地区恢复施行起来。 为了便利海峡两岸民间的交流往来,特别是为了方便台湾同胞的寻根访祖和投资经营,漳州市政协同样率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在行政实务上给台湾同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之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漳州市就开始有组织地搜集民间族谱,寻找、累积有关漳州与台湾的乡谊、族谊资料,并且开始撰写诸如《漳州寻根揽胜》一类的指南性质的图书。新世纪以来,漳州市政协更是组织编撰《漳州姓氏》、《闽南话漳腔辞典》等较大型的漳台关系文献资料图书与工具图书。其中如《漳州姓氏》一书,分上下两册,共270多万字,较为翔实地提供了漳州现有的703个姓氏资料,并提供85个姓氏的祠堂文物的照片资料。全书记述了漳州各个姓氏的溯源源流、入闽肇漳及其在漳繁衍分布和对外播迁情况,介绍与姓氏血缘有关的历史遗存和文物古迹,展示各姓氏的开漳始祖、开台先贤、政界名人、商界名家、侨界名流等著名人物的风采,内涵丰富,内容翔实,图文并茂。这些图书的出版,大大方便了台湾同胞在漳州地区的活动与相互交流,促进了海峡两岸同胞们的亲情联系。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家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为了配合海西建设的战略前进步伐,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漳州市政协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把漳台关系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于是,大家仔细论证,聘请专家,确定选题,组织研究撰写队伍,反复修改。为了尽可能地保证质量,他们还特地聘请台湾“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等权威学术机构的专家,担任书稿的审稿人。据我所知,这是祖国大陆在撰写有关海峡两岸关系史书稿时所首次采用的质量把关形式,很值得肯定和借鉴。 现在,这套由漳州市政协组织编写的《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8册出版问世了。我作为这套丛书的最初阅读者,由衷地感到欣幸,同时也深深地为漳州市政协领导以及众多撰写者、审稿者坚持数年的不懈努力工作而感动不己。我确信: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但深具学术价值,为今后深入开展漳台历史文化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份资料可靠、文字流畅、论证平实的研究成果,必将为国家海西建设中的文化事业,增添一缕光辉灿烂的色彩,从而把海峡两岸特别是漳州与台湾之间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交流,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陈支平 (作序者为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2011年5月 后记 经过几年努力,由漳州市政协组织编写的《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与大家见面了。这套丛书以历史文化为内容,以漳台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反映漳州与台湾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丛书共8册,既独立成篇,又合成一套,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漳台关系史》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漳台关系的丰富内涵;《漳州人与台湾开发》较全面地介绍漳州人在台湾开发中的贡献;《漳台经贸关系》介绍了源远流长的漳台经贸交流的历史与各种不同的形式;《台湾政要的漳州祖根》追根溯源,展示台湾政要与漳州祖地的血脉源流和迁徙开发宝岛的历史;《漳州涉台文物》以实物遗存的涉台文物,见证漳台从史前直至今天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进程;《漳台闽南方言童谣》精选数百篇漳台童谣,原生态地展示其间之异同,为闽台、漳台语缘、文缘、俗缘、血缘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证据;《漳州芗剧与台湾歌仔戏》介绍了芗剧与歌仔戏的艺术之源、文化背景,反映漳台地方戏曲种类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色;《漳台民间信仰》系统地介绍漳州与台湾共同的民间信仰。 这套丛书全面收集运用漳州与台湾关系现存和许多新的有价值的史料。漳州市政协组织各册作者深入台湾各地考察,收集历史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同时深入挖掘运用漳州丰富的历史资料,既立足于漳州,又放眼两岸;用现代眼光观照历史,以历史启迪现实。 这套丛书深入浅出,以专家的水平、普通读者的视角,系统地介绍漳台关系。既体现出漳台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的必然联系;又采纳专家学者诸多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能代表目前漳州对台关系研究的最新水平。丛书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努力把学术成果通俗化,在追求高品位的同时,兼顾各层次读者的审美需求。图文并茂,文表互补;讲究排版、插图、封面设计等。 丛书的编写在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由漳州市政协组织实施,成立编审委员会和编委会。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纪委书记江玉平直接领导,担任丛书主编,对编好这套丛书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为丛书作了总序。市政协各位副主席予以全力支持,市政协文史委和政协办公室负责有关编务工作等,各委办积极参与。 丛书的编写作者阵容强大,实力雄厚。各分册由邓文金、涂志伟、何池、卢国能、谢重光、王晓芸、张长水、吴伟娜、李志鸿、黄少坚等人、王文径、杨丽华、陈立群、汤毓贤等人、张嘉星、陈志亮、陈荣翰、段凌平等编著。 丛书的编写,体现了集体智慧和个人创新精神的结合,也是闽台专家学者通力合作的结晶。编委会邀请一批有影响的闽台专家学者组成专家组。大陆方面由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国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支平教授牵头,原漳州市政协主席林殿阁、漳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易洲给予了大力支持。厦门大学李如龙、陈世雄、施伟青、郭志超、吴诗池、王日根诸位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谢重光教授,华侨大学范正义教授,漳州师范学院汤漳平教授,漳州市历史学会原会长陈自强等诸位专家学者参加审稿。台湾方面得到“中研院”人类学所研究员、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余光弘先生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由“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许雪姬研究员牵头,“中研院”余光弘、林玉茹、杨秀芳、臧汀生、翁佳音、林茂贤、李毓岚、陈宗仁、陈鸿图、林兰芳、张素玢等专家学者参加,共同对丛书的编写进行指导和有关审核工作。为保证丛书质量,编委会组织了多轮讨论会、审稿会,有200多人次对各册书稿进行修改、审核把关。同时,每部书稿都分别由一位大陆专家和一位台湾专家进行审阅。可以说,这套丛书是两岸学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项新成果。陈支平教授在序言中认为,这是祖国大陆在撰写有关海峡两岸关系史书稿时所首次采用的质量把关形式,很值得肯定和借鉴;许雪姬所长在序言中认为,这套丛书是审查人与撰稿人合作而成的。 丛书的编写,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和同志的关心支持。福建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主任陈维山,福建省台办原副主任韦忠慈,省新闻出版局,省社科院刘登翰研究员,厦门大学国学院,漳州师院原院长王复兴,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周亚冷等领导,漳州市各县(市、区)政协,漳州市台办,市外经贸局,市民族宗教局,市文化出版局,市方志办,市档案局,漳州师院闽台文化研究所,漳州市委党校漳台关系研究所,各县(市、区)政协文史委、台办等单位及领导予以全力支持、密切配合。 丛书的编写,得到台湾许多单位、同人、友人、宗亲的帮助和支持。他们无偿提供了数以百计的各种珍贵的图书、资料,为作者在台湾的田野调查提供方便。如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教授魏萼,“中研院”人类学所研究员余光弘先生,近代史研究所谢国兴先生,台湾“文建会”处长许耿修,台湾文献会,“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副馆长林金田,台北市文献会副主任庄永明及编纂组长吴昭明研究员,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台中市的台湾省源流研究会林培圣、林瑶琪、林永安、许明镇等先生,台中教育师范大学校长杨思伟、洪惟仁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韦烟灶副教授,台南市文化协会理事长郑道聪、秘书长周芷茹,台南市文化基金会执行长蔡金安,台南市图书馆,澎湖县长王乾发,板桥林家、雾峰林家宗亲,宜兰县陈姓宗亲会理事长陈文隆、陈永瑞先生,高雄市两岸发展交流协会理事长吴文俊等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编写过程中,《漳台经贸关系》由漳州市委党校卢国能教授所著,各县市政协为作者深入实地田野调查时提供了方便和资料,漳州、市外经贸局提供了部分资料,台湾林永安先生热心提供了部分资料。 丛书的编写,参考了闽台地区各类府志、市志、县志等文献史料和数以百部谱牒资料,特别是由陈支平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行的《台湾文献丛刊》、台湾省文献会印行的《台湾历史文献丛刊》等大型文献资料以及漳台各地方志,参阅了大量闽台相关书刊、论文资料、网站资料,吸收借鉴两岸学者许多有益研究成果。图片资料除署名者外,主要由漳州市图书馆和林瑞红先生提供,部分图片、资料来自图书、网络知名或不知名作者。在此不一一列举,群彦儒翰,各献珍宝。在本套丛书出版之际,谨向两岸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这套丛书编写工作,为之提供许多资料并作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团体和个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们要衷心感谢:福建闽星集团有限公司庄振生董事长、福建利南硅业集团有限公司庄春文董事长、优科能源(漳州)有限公司吴永文董事长等慷慨解囊,为本丛书的编印提供赞助。 《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编写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由于历史悠久、世事湮远,更因水平有限,各册书稿存在一些疏漏错讹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指谬纠误。我们相信,随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漳台两地的深入交流,随着两岸学者更深入的研究考证,更多文物、资料的发现,必将会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现,漳州与台湾关系的研究也将日臻完善。 漳州市政协《漳州与台湾关系丛书》编委会 2011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