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尘编写的这本《民国的底气》记述了辜鸿铭、陈寅恪、钱玄同、傅斯年等人的学识才华、轶闻掌故和精神风骨,作品中充盈着清气、正气。故事精彩纷呈,人物可敬可佩。
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的图书,或者说,它力图在两者之间打通壁垒,架起一座桥梁。通俗读物往往太缺乏根柢,学术书籍又常常艰深枯燥。既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深度拓展和启迪,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写作企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的底气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落尘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落尘编写的这本《民国的底气》记述了辜鸿铭、陈寅恪、钱玄同、傅斯年等人的学识才华、轶闻掌故和精神风骨,作品中充盈着清气、正气。故事精彩纷呈,人物可敬可佩。 这是一本介于学术和通俗读物之间的图书,或者说,它力图在两者之间打通壁垒,架起一座桥梁。通俗读物往往太缺乏根柢,学术书籍又常常艰深枯燥。既给人轻松愉悦的阅读快感,又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深度拓展和启迪,这恐怕就是作者的写作企图。 内容推荐 阅读民国,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段历史和文化,更是在回望和追念一种精神。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民国的底气》以风骨为准绳,选取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吴宓、傅斯年等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佚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终极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民国的底气》由落尘编写。 目录 序 言 辜鸿铭:“菊残犹有傲霜枝” 王国维:一种文化的背影 黄 侃:八部书外皆狗屁 钱玄同:从不判卷子的教授 梅贻琦:寡言君子 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吴 宓:他生未卜此生休 刘文典:两个半懂庄子的人 金岳霖:半生情缘四月天 叶公超:是真名士自风流 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上面的文字,出自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提到辜鸿铭的时候,很多人会嗤之以狂儒守旧,但却忘记了他所处时代的惊涛骇浪,使他不得不以狂放偏执的姿态来做悲情而绝望的守护。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这使得辜鸿铭对于国家的软弱和不幸体会得更清楚,对人类的无知和愚昧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文明和人类命运所做的终极思考也更深远。在整个世界战火不断,人类互相残杀的大的时代背景下,辜鸿铭选择了不遗余力地发掘、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为人类文明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太平洋马来西亚半岛西北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于此,积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布朗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葡萄牙人,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在语言上有着特别的天分。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辜鸿铭,将他收为义子。1867年,清同治六年,布朗夫妇计划返回英国,经过辜紫云的同意,把10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辜鸿铭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布朗先生独具慧眼,早就看出辜鸿铭天资不凡,犹如璞玉,加以琢磨,他日必可成材,因此对他的教育可以说是倾尽心血。他对辜鸿铭说:“你可知道,欧洲各国和美国都已变成了野兽。他们仗恃轮船、大炮、火车等现代设备,到处杀人放火,搜刮财物,疯狂掠夺别的国家。最悲惨的要数非洲的黑人,成千上万被抓走,贩往美洲,过着牲口一样的生活,沦为奴隶。美洲的印第安人,很快就被杀得差不多了,而你的祖国——中国,正被放到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操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孩子,如果我有你的天赋,我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负起富国强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到了英国之后,辜鸿铭在布朗先生的教导下,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戏剧等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同时,布朗先生还亲自教授辜鸿铭数学,又请人教授他物理和化学。在完成这些学习之后,辜鸿铭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学校校长,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卡莱尔对辜鸿铭说:“世界已经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人的行径,社会组织,典章文物,是根本错误的……你是一位中国人,来自于古老的东方,要知道,人类的一线光明,就是中国的民主思想,可叹!据我所知,民主思想,在中国,始终没能实现……现在,是资本主义的时代,大腹便便的富豪控制着这个地球。看来,人们还是有药可救的,至少,世上的许多疾病已经被控制。美国人在林肯统治下,解放了黑奴,那里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世界,一切都似乎向好的方面发展。人类进步的战役在不断胜利,偏见之墙上的缺口越来越大,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的无知必将分崩瓦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通过革命,一定会成功。令人忧虑的倒是,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代,一旦出现一个抛弃民主思想的领袖,再革命就难了!” P2-4 序言 提起民国文人,总会想起另一个战乱纷仍的年代和那个时代里任真率性、砥砺风发的文人。三曹,建安七子,嵇康、阮籍、谢安,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邈处轻轻地摇响。还有《世说新语》里描写的那些人物和故事。 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聪明而又擅长玄理,起初他并不认识嵇康。后来钟会邀请当时的名流,一起去找嵇康。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秀帮他拉风箱。见钟会来了,嵇康依旧挥锤打铁,旁若无人,很长时间也不和钟会说话。钟会起身离去,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刘伶常纵酒放达,有时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待在屋子里。有人看到后就讥笑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做房屋,把房屋当做衣裤,你们怎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了!”)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伤惶,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他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他想念起好友戴安道,当时戴远在剡县,王即刻乘小船连夜前往。经过一夜才到,至门前王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缘故,王说:“我本乘兴而来,现在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儒、释、道三者互渗互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中国人的思维重视的一贯是现实的人生,也正因为如此,强调礼制、伦理的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无论是苦还是乐,是安定还是离乱,它使中国人的生存总能落在实处。但是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又太过人文主义,它对人类社会之外的世界没有兴趣,甚至妨碍这种兴趣,这又使浸淫儒家文化太深的中国人的生存过分地胶着于现实,缺乏对于生命参透领悟后的通脱和自在。作为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化,幸而,我们有“朦胧的老子和光辉而又可爱的庄子的伟大反叛”。 历史仿佛一台大戏,一场大幕合上,另一场大幕拉开,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而深受老庄玄学影响的魏晋文人,无疑是在这个舞台上用成人的智慧演绎着孩童的率性和纯真,相对于中国儒教文化所教导的“温柔敦厚”,他们的喜怒哀乐总是更有血性,也更见真性情,仿佛孩童的哭笑嬉闹,打破了成人世界的严肃和沉闷。令许多人难以理解的是,中国文化史上这抹明亮清隽背后的底色竟是不断的战火和离乱,也许正应了赵翼的那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辜鸿铭说,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而中国文化,即使在国家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也总能为我们培育出一些心怀苍生,进则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退则可著书立传或归隐田园,从容出入于儒、释、道三家的奇男子,以及温婉贤淑、才智超卓、有胆有识,平日里却又甘于默默隐于男性身后的好女子,也许只有他们,才堪称中华民族的脊梁。 嵇康临刑前,神色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曲终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不过那一代人的风骨却并没有断绝,就像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飞流,或湍急,或潺缓,却总是形断而意不断,经唐、宋、明、清,至1 500年后的民国,终于再次汇滴成河,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鲁迅、陈寅恪、傅斯年……每个人身后都是斑斓丰富的人生和述说不尽的传奇。 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碍于徐父和胡适的情面,只得答应。但在婚礼上,梁说:“徐志摩,你是一个有相当天才的人,父兄师友,对于你有无穷的期许,我要问你,两性情爱以外,还有你应该做的事情没有?……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做伴侣,如何积极地鼓舞他,做他应做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以后可不能再分他的心,阻碍他的工作……”证婚词变成训词,在场宾客尽皆愕然。实则梁一片苦心,爱怜徐之才情,不愿见其“陷于没顶”,才予以二人棒喝。 事后,梁启超说:“我平生演讲无数次,唯有这一次最为特别。”徐志摩说:“我听了先生多少次课、谈话,唯独这次最铭心刻骨。” 一次鲁迅去理发,理发师见他长袍布鞋,其貌不扬,便胡乱地给他理完,鲁迅毫不生气,随手从衣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塞在理发师手里,数也不数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鲁迅还是那身打扮又来到这里,那位理发师立即上去殷勤招呼,耐心细致地给他理好头发,鲁迅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他。理发师十分纳闷,问他为何上次理得不好多给钱,这次理得认真反而少给钱,鲁迅先生答道:“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 国学大师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并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不同的生活历程和学术渊源,交织出一段段趣闻逸事,那是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远承魏晋之后,以独立姿态演奏出的最后一个华彩乐章。 本书以风骨为准绳,选取十二位或为人熟知、或为人所少闻的民国教授学者,采用参差忽见的笔法,融会贯通,以小见大,意欲从这十二位教授中投射出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从一件件趣闻逸事入手,来探寻他们的生命体验和终极关怀,力图描摹出那个剧烈动荡变革年代中,文化和人生辗转零落的吉光片羽。 其中,刘文典和金岳霖因为前半生不失真实率性的名士风度,后半生虽有缺憾,但却代表了1949年后两种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所以依旧选入。 是为序。 落尘 2011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