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波编著的《儒墨道法管理智慧》是由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栏目热播的管理学讲座——“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的演讲稿编辑整理而成的。本书主要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时期的百家争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墨道法管理智慧/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书系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周建波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建波编著的《儒墨道法管理智慧》是由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栏目热播的管理学讲座——“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的演讲稿编辑整理而成的。本书主要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时期的百家争鸣。 内容推荐 周建波编著的《儒墨道法管理智慧》讲述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历史,是一场思想的盛宴,儒墨道法思想则是这场盛宴中博大精深的部分。尽管已逾两千年,但它们的影响依然源远流长。这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思想文化,是否适用于今天? 《儒墨道法管理智慧》细致阐述了儒墨道法四家的思想智慧,将两千年之前的古老文化与现今的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用古人的方法来解析现在的问题,力求给处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指出一条光明大道。 目录 第一章 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 一、中国人没有信仰吗 二、变革的时代与百家争鸣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的原因 三、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 儒家与墨道法三家之间的关系 儒墨道法四学派政治主张的分歧 儒墨道法四学派在对待政府态度上的异同 儒家思想是一个非常具有开放性的思想体系 墨道法各学派的不足 四、儒家与法家的思想——管理者的驭下之道 儒家和法家的管理思想不同 儒家和法家的管理方法不同 儒家和法家的工作方法不同 五、墨家与道家的思想——被管理者的思想 墨家所代表的利益阶层 道家所代表的利益阶层 墨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异同 六、将儒墨道法思想融入现代管理实践 儒墨道法四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儒墨道法思想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儒墨道法思想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中的三个注意事项 第二章 儒家:职业经理人的价值观 一、环境因素对儒家思想传播的影响 儒家思想为何在外更“吃香”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及儒家思想的传播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儒家的三大基本主张 儒家的理论范畴 在什么情况下儒家思想受抨击 三、孔子的义利观——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孔子管理思想的目标 孔子管理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对待财富的态度 如何看待贫富差距现象 解决贫富差距矛盾的办法 如何在生活中贯彻“义”的思想 四、孔子的领导观 怎样提高领导素质 领导者怎样发挥领导作用 五、孔子思想中引起争议的几个问题 孔子的出身与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关系 对孔子思想的评价 近代为什么要“打倒孔家店” 毛泽东为什么要“批林批孔” 孔子是不是一生不得志 孔子为什么做官时间不长 孔子为什么很欣赏颜回 孔子是不是有愚忠思想 孔子是不是有愚孝思想 孔子是不是有平均主义思想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要求做老好人 孔子是不是不重视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 孔子是不是歧视妇女 孔子是不是没有法制观念 为什么孔子能完成大变革时代赋予的任务 六、孟子的仁政主张和“人性善”思想 孟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仁政的内容 孟子的“人性善”思想’ 七、苟子的“人性恶”思想 荀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隆礼”与“重法” 荀子的“人性恶”思想 管理社会大规模组织的方法和原则 第三章 墨家:普通员工的价值观 一、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墨家学说的命运 二、墨子的命运 墨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墨子的家庭出身 三、墨子的管理思想 墨子的人性观 墨子的义利观 墨子的生产思想 墨子的消费思想 墨子的储备思想 对墨子管理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 l道家:不得志者的价值观 一、道家和道家思想的产生 “道家”名词的出现 道家思想出现的土壤 隐士的两种选择 道家的社会批判精神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老子的思想及影响 老子其人及其时代 老子思想的内容 老子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发 三、庄子的思想 庄子生活的时代 庄子思想的内容 老子哲学、杨朱哲学与庄子哲学的区别 第五章 法家:领导者的价值观 一、法家思想 法家概况 法家与儒家的联系 法家与儒家政治主张的不同 法家对儒家的态度 对法家思想的评价 二、商鞅的管理思想 商鞅其人 商鞅的管理思想在变法中得以体现 三、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其人及其时代 韩非子的法、术、势理论 韩非子的世界观 韩非子的社会观 韩非子的人性观 后记 试读章节 当前社会有一种舆论:中国人没有信仰。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认真探究起来,又有些不太合理。我认为就每个中国人来讲,他们都有自己的信仰。 信仰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导向,即更信什么,一般信什么,更不信什么。虽然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对于全社会来讲,却没有一种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导向,这就造成了当前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一旦碰到一个社会问题,不同阶层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是非标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社会的管理成本。我想,这就是当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的原因。 如果说现代的中国人没有信仰,那就意味着以前的中国人有信仰。那么,为什么过去的中国人更有信仰,现代人却普遍没有信仰了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以前,中国社会普遍穷,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能发展,能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全国人的思想就高度地一致。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党中央对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基本上是两句话:一句话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另一句话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只要能发展,能富裕,就能让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 可是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资产规模大了,内部一定会分出几个阶层。有了不同的阶层,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人没有信仰”的根本原因。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利益,自然就有不同的价值观。社会成员之间自然出现价值观的分裂。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使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受到限制。加之每个人的交流都有范围的限制,这样,随着组织资产规模的扩大,组织内上下左右不再可能像过去一样充分地交流。本来,不同的阶层就有不同的价值观,交流的不畅又导致思想隔阂的加深。还有一个原因是,随着经济生活的蒸蒸日上,随着企业、组织的资产规模的扩大,人们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人若不自信,则干不好工作,人若太自信,又会蔑视他人,容易犯错误。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每个人的力量都小,都依赖于别人帮助自己。而要让别人帮助自己,就必须让别人高兴,那就必须研究让别人高兴的是什么,让别人不高兴的是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人们觉得不依靠别人也能维持个人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没有动力想办法让别人高兴,人们更多地会看别人的弱点,看自己的优点,这样又导致组织内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大大加深。这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富裕起来后却出现了新的社会矛盾的原因。过去,发展就是硬道理,只要发展,中国人民的思想就高度团结。而现在恰恰是发展起来以后,出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的分裂。 可以看一看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家庭穷的时候,天天闹离婚,天天离不成,这是因为双方都需要对方的支持。随着家庭资产规模的扩大,双方的自信心都增强了,感到不需要依靠别人了,结果,离婚率就大大地提高了。合伙人刚刚开始创业时,往往高度团结,但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却往往会散伙。这是因为组织一旦做大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成本就会高得出奇。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现代社会矛盾的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儒墨道法百家争鸣?因为每个阶层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都倾向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百家争鸣就是这样引发出来的。那么百家争鸣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终于做出了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2-3 序言 本书是由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栏目热播的管理学讲座——“儒墨道法与现代管理”的演讲稿编辑整理而成的。 本书主要探讨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时期的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从表面来看好像是不同学派间的思想之争,但就其本质来看,则是如何构建未来社会的制度之争。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春秋战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是中华民族的思维、文化定型的时期。从经济上讲,这是公有经济向私有经济转变,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向个体家庭生产方式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从政治上讲,这是国家由间接管理天下的分封制向直接管理天下的郡县制转变,中央政府由松散的联邦体制向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转变的时期;从文化上讲,这是德礼思潮兴起,既讲“德治”又讲“礼治”,既讲强化政府权威又讲对政府权威加以制约的百家争鸣的时期。 尽管参加争鸣的学派众多,但主要是儒墨道法四个学派。在这四个学派中,儒家代表职业官员(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墨家代表普通百姓、普通员工的利益,道家代表竞争中失败的不得志者、隐士的利益,法家代表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领导者的利益。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层的人想的肯定不一样,这样就会出现社会各阶层争夺资源的矛盾。中国现在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不就是这样发生的吗? 到底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来制定相关的制度,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争夺资源的矛盾呢?经过四百多年的社会实践的检验,历史终于做出了选择——以儒家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人们可能会说,这是统治者意志的选择。不对,这是中华民族经过几百年社会实践检验后理性的、智慧的选择。秦始皇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统一天下,说明法家在强化权威、取得战争胜利方面是有作用的,但秦王朝的“二世而亡”又反映了法家强化权威理论的不足——不受制约的权力将走向腐败。由于反秦的农民起义军以楚人为主,主要的义军领袖,如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均为楚人,而楚国又是黄老学说的大本营,因而反秦的理论武器当以黄老之学为主,灭秦后建立的新政权自然也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黄老之学倡导清静无为,要求政府尽可能地不干预民间事务,让老百姓自由、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自由竞争一定带来经济的繁荣,这就是“文景之治”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但竞争也一定会走向垄断,垄断反过来又会压抑竞争。如何制定反垄断法呢?这是要求尽可能不干预民间事务的道家所无能为力的。道家反对政府干预民间事务,自然对百姓征收的税赋很轻,这样国家就无法拥有强大的国防和警察力量,对外无法应对匈奴的入侵,对内无法制止诸侯的反叛,也无法解决商人买贱卖贵对小农经济的破坏,社会问题自然成堆,这就是汉武帝上台初期严峻的社会背景。在崇尚刚硬的法家思想不能用,崇尚柔弱的黄老之学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既强调要管,又强调有所不管,既强调要有政府,又强调对政府的权威进行有力约束的儒家便粉墨登场,这就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由于儒家能够解决社会问题,因而越来越赢得社会各阶层的信赖,并由此奠定了两千年来中国治国指导思想的基础。 后记 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从表面上看都是思想理论,背后反映的都是制度问题,目的是为未来的社会制定一套具有可行性的制度,探讨的都是大组织的管理问题,是上层和下层的结合问题。 儒家强调上下结合;法家、墨家强调上面直接管理下面;道家强调上面尽可能地不干预下面的事务,民间完全自治。最后历史选择了上下结合的方法。 另外,对于人性的认识方面,儒家和墨家都崇尚智慧,因为人们有知识、有智慧了,才能看到未来,才能自觉地克服眼前利益的短视;儒家和墨家都崇尚仁义,崇尚感情,主张要爱别人,不但管自已,还要管别人,因为资源有限,别人好不了,你也好不了。而道家和法家都崇尚愚,因为只有百姓愚蠢,对领导的要求才低,领导才好管理。同时,这句话也意味着领导也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要谦虚,这样才能研究社会,研究别人,才能做好领导。另外,道家、法家都强调无私,这是因为管理大组织必须强调制度的公平,这也是道家、法家理论的合理性所在。它的不合理性在哪里?人是有感情的,对于犯了错误的员工,领导既要敢于批评又要善于批评,要让被批评者不高兴的程度降到最低点。这就是历史最终选择了儒家思想的原因。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补充一下。为什么历史上都讲“儒道互补”,“儒法合流”? 在我看来,“儒道互补”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讲的。人都是有进取心的,都竭力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儒家提供了如何更好、更长久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有“仁”、 “义”之心,要重视“礼”,要按照中庸之道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矛盾,为此就必须重视对文化的学习,并且要善于学习,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做到知和行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如果努力了半天仍然没有进取怎么办?怎么安慰受伤的心?这就需要道家思想。道家是由竞争中的不得志者创立的一个学派,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能够在强者的优点中找到弱点,在弱者的弱点中看到优点,这有助干安慰人们在竞争中受伤的心,避免破罐子破摔,也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从而为扬长避短的中庸之道的实现奠定基础,这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讲“儒道互补”的原因。 如何理解“儒法合流”?“儒法合流”是从领导方法、领导哲学的角度去讲的。儒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得远,优点是能算大账,弱点是有可能顾了远忘了近,顾了理想忘了现实,显得清高、清疏,好高骛远,这是由人的能力、精力的局限性决定的。法家最大的特点是看得近,优点是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面剖析得非常深刻,弱点是顾了近忘了远,顾了现实忘了理想,显得过于世故,对社会、对人生充满阴暗心理,这也是由人的精力、能力的局限性决定的。“儒法合流”,一方面是用儒家的长远利益克服法家眼前利益的短视,另一方面也是用法家的务实来弥补儒家清高、清疏、好高骛远的不足,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理想和现实相结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组织的规模经济的效力发挥出来。 毛泽东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既要戴望远镜,看得远,又要戴显微镜,看得近。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远和近的结合,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在人类社会进入2l世纪的今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成功地实现现代化,融入国际社会大家庭,就必须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外国文化的本土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