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关于印度的图文并茂的好书!
印度与中国,同伟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神秘的印度》作者叶永烈夫妇组成“两人团”,深入印度,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为众多读者撩开其神秘的面纱。生动的文字以及大量的图片,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为你展现一个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印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神秘的印度/叶永烈看世界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本关于印度的图文并茂的好书! 印度与中国,同伟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神秘的印度》作者叶永烈夫妇组成“两人团”,深入印度,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为众多读者撩开其神秘的面纱。生动的文字以及大量的图片,从历史和文化的层面,为你展现一个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印度。 内容推荐 文明古国,同为人口大国,同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国家,又同处于亚洲大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仅印度人对中国现状所知甚少,中国人对印度也并不十分了解。印度在中国人的眼里,仿佛浑身裹着纱丽一般,看不清,看不透。《神秘的印度》作者叶永烈夫妇组成“两人团”,在印度朋友乌玛桑戈的陪同下,深入印度,为众多读者撩开纱丽,写出一个真实的印度。作者向来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解读世界,以充满细节、花絮的笔触描写异域风情。《神秘的印度》既具很强的可读性,又包含大量的信息,帮助你在纸上走进今日的印度。 目录 序章:找心目中的印度 我成了“半个印度人” 《西游记》·“印度阿三”·《流浪者》 美国硅谷成了“印度乐园” 印度成为“金砖四国”之一 我和妻“两人团”访问印度 印发印象 飞往新德里 靓丽的国门——新德里机场 我的陪同乌玛桑戈 “塔塔”的启示 “猪头”与两只“大耳朵” 印地语·梵文·季羡林 印度与中国山连山 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宝石 与巴基斯坦的恩恩怨怨 美印关系的“3.0时代” 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 印度的“两弹一星” 印度的“钱学森” 印度人看中国 首都巡礼 新旧德里及其“界碑” 气派而豪华的新德里 美丽与脏乱并存 拜谒圣雄甘地之墓 开国总理尼赫鲁 尼赫鲁家族的历史烙印 步入莲花庙 锡克教金寺 印度改革的起点:1991 异域生活 奔驰在印度的公路上 火车之旅所见所闻 乘坐印度国内飞机 体验印度的宾馆 领教咖喱 “拉”来“拉”去的拉茶 轻纱下的美丽 感受印度物价 走访印度社区 瑜珈王国 大象的趣事与传说 横行霸道的神牛 与蛇共舞 古印度风情 来到“圣都” 沐浴在恒河的晨曦中 小巷金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圣地极乐西天 奇特的耆那教 粉红色的古城 “大象背上的宫殿” 水之宫·风之宫 红与白之城 第一名胜泰姬陵 “一滴爱的泪珠” 不朽的占西女王 “性爱之都”克久拉霍 大胆的性爱雕像 尾声:告别印度 试读章节 大胆的性爱雕像 乌玛桑戈去买门票,这里同样实行外国人和印度人不同价的“双轨制”:我和妻的门票各为250卢比,乌玛桑戈为5卢比。 进门之后,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大片翠色可餐的草地,亭亭如盖的大树,宛如一座景色秀美的公园。在青草与绿树之间,星罗棋布着一座座印度教石塔。 有人说,这里很像柬埔寨的吴哥石窟。其实这话说反了,应当说,柬埔寨的吴哥石窟很像这里。柬埔寨的吴哥寺,建于1150年,是印度教东传到那里,所以吴哥石窟是印度教的建筑,当然跟克久拉霍的古迹群相像。 西区的神庙群,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一片塔林,或者说是一片石塔林。 在中国,塔是司空见惯的,几乎每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都有塔。然而细细追溯起来,世界上的塔都起源于印度,叫做“屠婆”。塔是随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在印度,塔最初起源于佛教,是为了保存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而建的。所谓“舍利”,梵文的原意就是“身骨”。所以最早的塔,实际上就是供佛教信徒供奉的坟冢。 高高的塔,远远就能看见,如同宗教的地标。佛教建塔之后,引起印度教、耆那教的注意,也纷纷建塔。 塔随同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不过中国人按照自己的建筑理念来建造塔,所以中国的塔是楼阁式,分为一层一层,而且层数都是奇数,即3、5、7、9……而且中国塔除了石塔之外,还有砖塔、木塔等等,形态有六角、八角。 出现在我面前的克久拉霍西区这一大群石塔,像冒出地平面的巨大的石笋,下面是圆柱形的,上面是圆锥形的。这些石塔又高又大,有的是几个石塔连为一体,跟中国的塔明显不一样。岁月的风尘落在这些石塔上,有的塔尖往往成了灰黑色。 我逐一参观这些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塔。走近每一座石塔,在登上塔基时,都必须脱鞋。 走近之后,我这才发现,石塔外面密密麻麻镶嵌着许许多多人体石雕像。这些雕像,既不是刻在泰姬陵那样的白色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红堡那样的红砂石上,而是刻在黄砂石上。这些淡黄色的黄砂石,出自克久拉霍南面40千米的潘纳采石场。这种黄砂石不仅可以就近取材,而且质地柔软,便于雕刻。最重要的是,黄砂石的颜色与人体肤色相近,最适合雕刻人体。 步入石塔的塔基,我开始“下马观花”,细细观赏石塔那满目琳琅的雕像。这些雕像绝大多数是浮雕。一排排人体浮雕,男男女女,千姿百态,如同一千年前印度的《清明上河图》。这些人体浮雕,或者表现当年宫廷的歌舞场面,或者表现当年的农业生产,也有表现当年的骑马厮杀的战争场面,还有牵着大象在街上行进。 这些浮雕,有的充满生活气息:一位女子用一只脚站立,那一只脚掌朝上翘着,一只手在脚掌上拔什么,大约是赤脚走路时不小心踩了刺;爸爸扶着孩子坐在大象背上,而大象则用长鼻勾起坐在前面的孩子妈妈的脚;一位女子手持扇子,为坐在前面的公公送去凉风;一位姑娘刚洗完澡,正在弯腰拧干辫梢的水滴…… 雕像中的男子,肌肉发达,身强力壮,而女子则丰乳肥臀,细腿曲腰,充满曲线美。印度多美女,在世界小姐竞赛中,桂冠多次戴在印度小姐的头上。西区庙群石塔的诸多女性的雕像,可以说是古印度的美女展。 就在这男男女女的浮雕中,有着大胆的性爱描写。在石塔之上,在阳光之下,那些石雕一点也不隐晦,而是赤裸裸地展现种种男欢女爱的性爱场面。一丝不挂的壮健男子与曲线优美的女子,在热吻,在抚摸,在交媾,旁若无人——旁边又恰恰雕刻着转过身子掩面而羞的侍女。正是这些充满色情的浮雕,把克久拉霍跟“性”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了“性爱之都”。 千百年来,信奉印度教的妇女,必须用纱丽紧裹全身,连大腿、小腿都不能外露,直至今日依然如此。然而在一千年前的印度,把火辣辣的性爱雕像却如此堂而皇之公诸于众,性开放的程度达到惊人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 这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 其一是说,印度的性爱文化、艳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恒河的起源”详细叙述了印度教的主神湿婆和乌玛交媾一次就达100年之久,连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一书中谈起这个故事时便说,“我们的羞耻感简直都要被搅乱了”。古印度的《爱经》(《伽摩经》),记述各种爱的姿态、爱的技巧,流传了几千年……克久拉霍西区庙群石塔上那些露骨的性爱雕像,只是印度漫长的性爱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罢了。 其二是说,这是印度教天人合一、神灵合一理念的显示; 其三是说,昌德拉王朝是一个荒淫的王朝,这些色情雕像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其四是说,色情雕像是为了防止石塔遭受雷电毁损而设的。这一理由最为奇特,难道色情雕像成了“避雷针”?其实,那故事也还算编得有头有尾——雷神因陀罗有着窥阴癖,看到石塔上的色情雕像就着迷了,无暇打雷闪电,石塔也就免遭雷电毁损。 说来说去,我以为乌玛桑戈的解释最为令人信服。乌玛桑戈告诉我,印度气候炎热,性成熟早,结婚早,有的女孩甚至8岁就成为新娘。为了让年轻的夫妇懂得性,昌德拉王朝的君主下令把性交场面刻在石塔上,让众人参观,从中懂得如何性交。 按照乌玛桑戈的说法,石塔上的性爱雕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新婚夫妇的性教科书。 据说,当时克久拉霍的神庙里,拥有大批姿色迷人的神庙舞女,雕刻家就是以她们为模特,创作了石塔上风情万种的女子的雕像,永留人世。 克久拉霍神庙中的性爱雕像,大约只占所有雕像的5%。有人说了一句风趣的话,“这5%的色情雕像吸引了前来克久拉霍的95%游客。” 也正因为这样,出于商业目的,对于克久拉霍的宣传,总是大大地、突出地书写一个“性”字。在旅游旺季,前来克久拉霍的游客,甚至比克久拉霍本地的居民还多! P216-218 序言 在写作之余,我有两大爱好:一是旅游,二是摄影。 小时候,很羡慕父亲常常拎着个皮箱从温州乘船出差到上海很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到温州以外的地方旅行。父亲说,那很简单,在你的额头贴张邮票,把你从邮局寄出去就行了。 可惜,我直到高中毕业,还没有从邮局寄出去,没有离开过小小的温州。直至考上北京大学,这才终于远涉千里,来到首都北京,大开眼界。 大学毕业之后,我在电影制片厂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几乎走遍了中国大陆。 随着国门的开放,我有机会走出去,周游世界。光是美国就去了七趟,每回去都住一两个月的时间,从夏威夷直至纽约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曾五次来到祖国宝岛台湾,2010年是在台湾过的春节,还特地从台北飞往澎湖和金门这两个离岛。 我的旅行常常是“自由行”,比如应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讲学,就顺便在澳大利亚自由行,走了很多地方;美国爆发“9·11”事件,我特地从上海赶往纽约进行采访,撰写了50万字的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也参加各种各样的旅行团,我总是选择那些行程较长的旅游团,以求能深入地了解那个国家。 记得在朝鲜旅行的时候,我问导游明天(7月27日),你们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那位导游马上很“警觉”地反问我:“叶先生,你以前是否来过朝鲜?”此后好几次,每当跟他交谈时,他都这么问我。我确实是第一次去朝鲜。但去每一个国家之前,我都会事先充分“备课”。例如去朝鲜之前,就十分详细地研究过朝鲜的历史和文化,才知道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就把这一天定为“祖国解放战争胜利日”,此后年年庆祝。这在朝鲜导游看来,一个对朝鲜情况如此熟知的游客,势必是此前来过朝鲜的。 很多人问我,在上海住了将近半个世纪,为什么只写过几篇关于上海的散文,却没有写过一本关于上海风土人情的书。我的回答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总在一个地方居住,目光会被“钝化”,往往“视而不见”。当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或城市,就会有一种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是非常可贵的,能使我的目光变得异常敏锐。出于职业习惯,每到一个国家我都会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进行观察,“捕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东京,我注意到在空中盘旋着成群的乌鸦,肆尢忌惮地在漂亮的汽车上投下“粪弹”,而东京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回国之后我便写了《东京的乌鸦》一文,介绍中日两国不同的“乌鸦观”。为什‘么乌鸦在中国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而在口本却被奉若神明。这篇阐述日本“乌鸦文化”的散文发表之后,被众多的报刊转载,原因就在于写出了“人人眼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美妙。 另外,我还十分注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观察每一个围家,把旅游视为一种特殊的考察和采访。在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旅行时,我住在涵碧楼。在事先做“功课”时得知,涵碧楼原本足蒋介石父子在台湾的行宫。因此特地跑到当地旅游局,希望查阅“两蒋”住涵碧楼时的历史资料。他们告诉我,在涵碧楼里就有一个专门的展览馆。于是,我到涵碧楼总台打听展览馆在哪里。总台小女Ⅱ很惊讶地说:“那个展览馆已经关闭多年,因为几乎没有什么客人前去参观,难得有叶先生这样喜欢研究历史的人。”她打开尘封已久的展览馆的大门,我在那里“泡”了两小时有了重大发现。那些尘封已久的展篇品记载了蒋介石父子在涵碧楼多次接见营聚仁的情景。曹聚仁乃是奔走于海峡两岸的“密使”,但是台湾方面从未提及此事。我把这一发现写进发表于上海《文汇报》的文章里,引起海峡两岸的关注…… 我爱好摄影。在电影制片厂做了18年编导,整天跟摄影打交道,所以很注重“画面感”。在旅行时边游边摄,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在我的电脑里,如今已保存了十几万张照片。除了拍摄各种各样的景点之外,我也很注意拍摄一些“特殊”的照片。比如,在迪拜的路边发现有一种封闭式的特殊公共汽车站,立即“咔嚓”一声拍了下来。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安装了冷气机的公共汽车站。这一细节充分反映了迪拜人先进的观念以及迪拜的富有和豪华。在韩国一家餐馆的外墙,我发现一堵墙上有一个个泡菜坛子嵌在里面,十分有意思,于是也把它摄入镜头。这充分体现韩国人浓浓的泡菜情结。照片是形象的视觉艺术,一张精彩照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十分丰富的,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 每一次出国归来,我要进行“总结”。这时候,我的本职——作家,与我的两大爱好旅行、摄影“三合一”——把旅途的所见所闻写成文字,配上图片,形成了一本又一本图文并茂的书。日积月累,竟然已出版了14本这样的“行走文学”图书。 我的“行走文学”,着重于从历史、从文化的视角深度解读一个个国家,不同于那些停留于景点介绍的浅层次的旅游图书。其实,出国旅游是打开一扇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有善于学习各国的长处才能使自己进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旅游是开阔眼界之旅,解放思想之旅,长知识广见闻。所以,旅行者不仅仅是观光客。 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美意,在策划编辑刘佩英小姐的鼓励下,计划出版一套《叶永烈看世界》丛书,先出近期刚完成的三本新作,然后随着我一边“漫游”一边再继续出下去。在此作一预告,我的下两个旅行目的地是英国和印度,一个是老牌的“日不落帝围”,一个是跟中国比“苗头”、正在崛起的“金砖之国”。期望在继续完成一系列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同时,能够不断向广大读者奉献轻松活泼的“行走文学”新作。 叶永烈 2010年6月28日 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