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清末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青年时就立下经世救国的宏愿,逐渐形成自己别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思想。在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他发出“冲决网罗”的呐喊,像一声惊雷,对处于迷茫和彷徨中的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忠勇猛进的实践活动,为整个维新运动带来一股激情和活力。
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慷慨悲歌(谭嗣同)》为“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该书详实地描述了谭嗣同慷慨激昂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慷慨悲歌(谭嗣同)/中华历史贤臣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姜正成 |
出版社 | 海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谭嗣同是清末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青年时就立下经世救国的宏愿,逐渐形成自己别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思想。在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晚清社会,他发出“冲决网罗”的呐喊,像一声惊雷,对处于迷茫和彷徨中的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他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忠勇猛进的实践活动,为整个维新运动带来一股激情和活力。 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慷慨悲歌(谭嗣同)》为“中华历史贤臣”系列丛书之一。该书详实地描述了谭嗣同慷慨激昂的一生。 内容推荐 谭嗣同是清末变法的“戊戌六君子”之一,他青年时就立下经世救国的宏愿。在江河日下、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他发出“铁屋中的呐喊”。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他忠勇猛进,为整个社会带来一股激情和活力。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愿出洋,誓言要做中国第一个为变法流血者,在屠刀之下从容就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的死是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姜正成主编的这本《慷慨悲歌(谭嗣同)》详实地描述了谭嗣同慷慨激昂的一生。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生于乱世长在官家 天下奇男子 结识大刀王五 谭嗣同与李闰 十年漫游 第二章 求学生涯 启蒙老师 瓣姜先生 浏阳涂启先 蔚庐先生刘人熙 挚友唐才常 博览群书 第三章 甲午战败 甲午战败 浏阳赈灾 买来的候补知府 创建算学馆 冲决网罗 第四章 仕学思想 创作仁学 民主理想 发展工商业 革新湖南 张之洞与维新派 奉诏人京 第五章 光绪皇帝 光绪继嗣 宫中的生活 光绪归政 光绪的婚事 时不我待 召见康有为 谭嗣同进京 康有为与梁启超 第六章 维新之路 请设制度局 废除八股 强大的反对派 京师大学堂 阻力重重 光绪的反击 罢免礼部六堂官 戊戌四卿 广开言路 慈禧震怒 山雨欲来 第七章 袁世凯其人 纨绔子弟,屡试不第 投笔从戎,朝鲜建功 小站练兵,培植羽翼 第八章 慷慨赴死 夜访法华寺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我自横刀向天笑 谭嗣同年谱 谭嗣同诗赏析 试读章节 1865年3月10日,在北京宣武门外北半截胡同一个官员的家里,诞生了一个新生儿,由于这个孩子与父亲同一属相,故取名嗣同。不用说,他就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维新志士谭嗣同。 谭嗣同祖籍湖南浏阳,而浏阳谭氏是一个很古老的姓氏,相传它是华夏始祖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明朝时,谭氏的祖先曾立下赫赫武功,被封为“新宁伯”。自此肇始,以后的二百年里,谭氏家族因武功而被封为侯伯的达“九世十人”,这是谭氏家族很辉煌的时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谭氏祖先迁到了湖南,定居浏阳。 到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时,谭氏家道已经衰微。因为家境贫寒,谭学琴小时候就没有读过多少书,长大后只能设法在县衙门做了一个小吏。谭学琴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很乐意帮助别人。族人亲戚向他借钱,他总是尽力为之。谭学琴因积劳成疾临死时,把家中的债券全烧了,不要别人还了,还留下遗言:后人一定要读书。谭学琴的做法,一举奠定了谭家的家风——刻苦读书和善良对人。 谭学琴死的时候,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才6岁,家境很困难,成为一个贫困家庭。不过谭继洵天资聪明,读书极为勤奋,27岁那年中了举人,37岁又中了进士,从此进入仕途,一路升迁,提升了自家的门第。 谭继洵先在户部任主事,相当于现在部里的一个处长,后来成为湖北巡抚,这就是封疆大吏了。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为官清廉,体恤民生,左宗棠曾赞扬他“胸中纯是爱民之忱也”。 谭继洵出身于贫寒之家,所以对子女的学业非常重视。谭嗣同5岁时,就师从著名学者毕莼斋,接受启蒙。为将来的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过,对童年谭嗣同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母亲徐五缘。 徐五缘出生在贫寒家庭,勤劳而善良。她嫁给谭继洵时,谭继洵还没有做官,徐五缘要承担全部家务,她每天天刚亮就起床扫地做饭,饲养家禽,耕作田地。晚上孩子睡下后,她还陪着读书的丈夫在油灯下缝补衣服或纺纱织麻,当时被乡里称为有古贤女的风貌。正是有她含辛茹苦勤劳持家,使得谭继洵可以专心于学业。 后来,丈夫谭继洵的官越做越大,但徐五缘却没有改变俭朴和勤劳的习惯。就是作为巡抚的夫人,每餐仅有三四种菜肴,而且大都是蔬菜,很少有鱼肉;平日总是穿着旧衣裙,只有会客时才穿仅有的几件绸缎衣服。谭嗣同从懂事时起,就记得母亲常穿着一件丝麻衣,衣服多处裂开,依稀可以看到露出的麻絮,但母亲依然珍惜,穿了十几年。谭嗣同小的时候,母亲担心他和弟弟妹妹在官僚家庭养成奢侈闲逸的习性,常常向他们讲述自己过去贫苦生活的情形,让他们明白衣食的来之不易。每天晚上,她自己依然纺纱直到深夜,这给儿女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谭嗣同童年时,曾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谭嗣同年龄小,很淘气,常常玩得忘了读书。有一天,老师问谭嗣同:“你家哪个女仆深夜还在不停地纺纱,响声隔着一道墙也听得清清楚楚,她怎么这样勤劳呢?” 谭嗣同回答说:“先生,那不是女仆,是我母亲,她天天晚上都要纺纱的。” 老师听了,非常惊讶。在知道了这是事实后,就严肃地对谭嗣同说:“你爸爸已经做了十年的官,家里算得上富贵了。但你妈妈还是不愿过清闲安逸的日子,每天都这样辛劳,你却不肯下苦工学习,只知道嬉戏玩闹,难道心里不感到惭愧吗?” 听老师说起母亲的勤劳,谭嗣同心里非常激动,他恳切地对老师说:“先生,我以后再也不贪玩了,一定认真念书。”从此以后,谭嗣同果然有了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更是勤奋,加上他本身资质聪慧,所以少年时就写得一手好文章。 徐五缘是个很刚强的女性,在艰难的生活中从不气馁,在她的影响下,谭嗣同也形成了倔犟的性格。谭嗣同7岁时,母亲因事要从北京返回浏阳老家。临行时,她告诫谭嗣同要勤奋学习,不要过于思念亲人。因为年幼,与母亲离别后谭嗣同思母成疾,总是偷偷地哭,旁人询问情况,他也总是闭口不说。第二年,徐五缘返回北京,谭嗣同也不肯向她承认自己曾经哭过。徐五缘笑着对别人说:“嗣同能够这样的倔犟,足以自立,我就是死也没有可顾虑的了。”P2-4 序言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鄙视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察视风土,结交名士。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他异常不满,即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1896年2月入京,结交梁启超、翁同稣等人。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筑铁路等新政。1898年,创建南学会,主办《湘报》,积极宣传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同年4月被征召入京,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林旭、杨锐等人参与新政,时号“军机四卿”。新政实施,使光绪皇帝大得人心,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格外忌恨,密谋废黜光绪,中止新政。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会见袁世凯,请袁发兵相救。袁佯为应允,却立即向荣禄告密。谭嗣同不愿出洋,誓言要做“为中国变法流血第一人”。粱启超走了,好友大刀王五离开了,谭嗣同就留在浏阳会馆住所莽苍苍斋,等待着抓捕自己的人到来。 9月28日,谭嗣同与林旭等五人同时被害,时年33岁。临刑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看破生死、冲决网罗的自由精神,也实践了佛学中为普度众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壮烈情怀。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死,可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跨海东渡到日本避难。那么,是怎样的信念心支持他血染维新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位英雄: 其一,谭嗣同一向有侠义精神。他好谈兵法,善于剑术,是一位血性男儿。中国古代的侠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为了维护道义、拯救天下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古代的墨子带领弟子止楚攻宋,不正是这种侠义精神的体现吗? 其二,这与谭嗣同儒家的“忠君”思想有关。谭嗣同自小便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信奉“士为知己者死”,光绪皇帝赏识他,他要报答皇帝的恩遇,这是君臣之义。梁启超劝谭嗣同一起出走日本。谭不肯,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可见谭嗣同决定以死来酬谢光绪皇帝。 其三,这与谭嗣同的佛家思想有关。谭嗣同虽接受佛学很晚,但佛学对他影响却很大。佛教讲究慈悲、牺牲。“我不入地狱,谁人地狱”,正是佛教华严宗的思想。 不管死前谭嗣同的心境如何,他的死是为国家大义而死,激励着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的振兴而前仆后继。谭嗣同将成为为后人仰视的伟丈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