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客厅外面是厕所和一间黑洞洞的木材储藏室。汉斯有好几次走进这间储藏室,并在里面说:“我要用我的厕所。”有一天,我顺道进去看看他在这间黑屋子里做什么,发现他一丝不挂,还说:“我正在尿尿。”那意思是说,他正在玩“上厕所”的游戏。很明显,他只是在玩,这不仅因为他仅仅是装作在上厕所,还因为他没有去离他更近的真正的厕所,而是选择了这个他称为“他的厕所”的木材储藏室。
在汉斯的性生活中,除了类似的独自体验之外,也还有别的侧面。对于汉斯与其他小孩的关系,他的父亲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非常详尽的观察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表现在成年人身上的“对象选择”现象,在小汉斯身上也是存在的,而且同样不可否认地存在着明显的三心二意和一夫多妻倾向。
这年冬天(汉斯差三个月满四岁的时候),我带他去溜冰场,并把他介绍给我同事N的两个小女儿,她们都在10岁上下。汉斯坐在她们旁边。她们意识到自己更加成熟,略带轻蔑地俯视着这个小家伙,而汉斯则用小心翼翼的眼光打量她们,不过这对她们一点作用也没有。然而汉斯现在却把这两个女孩称作“他的姑娘们”。他会说:“我的姑娘们上哪儿去了?我的姑娘们什么时候来?”并连续几个礼拜缠着我说:“我什么时候才能再和我的姑娘们一起溜冰?”
现在,汉斯的5岁的表兄正在这里做客。已经4岁的汉斯不停地拥抱他,并在其中一次温柔的拥抱中说道:“哦,我真的爱你。”
这是我们首次在小汉斯身上看见同性恋的征象,它决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的小汉斯可真是一个集各种恶习于一身的典型!
我们搬进了一所新的公寓(汉斯此时四岁)。这里有一扇门,从厨房开向狭小的阳台,人站在阳台上,就能把院子对面的公寓收入眼中。在这里,汉斯发现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现在他正坐在通往阳台的台阶上等她,而且还将坐上好几个小时。尤其是在下午四点,当那个小姑娘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们简直无法叫他待在家里,也无法阻止他上那观察哨去。有一次,那个小姑娘没有照常出现在窗口,汉斯就变得十分不安;他不断用各种问题骚扰佣人,都是诸如“那个小姑娘什么时候才回家啊?她在哪儿?”一类的。当她终于出现之后,他简直就心醉神迷了,眼睛一直盯着对面的公寓不肯离开。汉斯投注在这份“遥远的爱情”上的激情,也可以解释为是因为他没有玩伴——不论男孩、女孩都没有。这是实情。明显的,在一个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中,和其他孩子经常的接触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不久以后,我们再次往格蒙登消夏,这下子,汉斯(四岁半)总算有伴了。他的玩伴是我们的房东的孩子:弗朗茨(约12岁)、弗里茨(8岁)、奥尔嘉(7岁)、贝塔(5岁),还有隔壁的安娜(10岁),以及两个我记不起名字的小女孩,一个大概是9岁,另一个约摸7岁的样子。汉斯最喜欢弗里茨,他时常拥抱后者,并不断对他诉说自己的爱。有一次,他被问道:“这些小女孩里你最喜欢的是谁?”回答是:“弗里茨。”与此同时,他也频频向小姑娘们发起进攻,装模作样学大男人的样子,对小姑娘们搂搂抱抱,还劈头盖脑地吻她们。贝塔很喜欢他这样。有一天晚上,贝塔刚从屋里出来,汉斯立马迎上去拿手臂搂住她脖子,用最甜蜜的声调说:“你真可爱,贝塔。”不过他也并未因此而停止亲吻其他姑娘,他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向她们表达爱意。玛丽达也是他很喜欢的玩伴,那是房东的另一个女儿,14岁上下。有天晚上,在我们让他上床睡觉的时候,他说道:“我想要玛丽达和我一起睡。”当我们回答“她不能那样”之后,他又说:“那我想让她和妈妈或爸爸一起睡。”我们的回答是:“她也不能那样,玛丽达必须和他爸爸妈妈一起睡在楼下。”然后就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汉斯:那我就下楼去和玛丽达一起睡。
母亲:你真的愿意离开妈妈下楼睡?
汉斯:早上我就会回来的。我要回来吃早餐,还要来这里尿尿。
母亲:那好吧,如果你实在想要离开爸爸妈妈,就去吧。别忘了你的衣服裤子,再见!
于是汉斯真的拿起衣服裤子向楼梯走去,要去和玛丽达一起睡;当然了,我们还是把他拉了回来。
在他所说的“我想要玛丽达和我们一起睡”这句话里,明显还隐含有另一重意思:他希望让他喜欢的玛丽达能成为家庭的一员。毫无疑问,汉斯的父母有时会允许他和他们睡在一起,虽然只是偶尔如此,但这种经历却唤醒了汉斯对性的知觉。对于他想要和玛丽达同床共枕的欲望r同样也可以从性方面作出理解。对于汉斯以及所有的儿童来说,和父亲或母亲一起躺在床上的经历,正是获得性刺激的一条途径。
当被母亲问起这类事情的时候,汉斯表现得就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很难想象他也时常表现出同性恋的倾向。
在接下来的这个例子里正是如此。汉斯告诉母亲:“你知道的,我实在是很想和那个小姑娘一起睡。”这个例子颇有娱乐效果,因为汉斯在这里表现得就像一个陷入情网的成年人一样。有段时间,在我们吃午饭的餐厅里,常有一个8岁左右的漂亮小姑娘出现。无需多说,汉斯立马就爱上了她。当他坐在椅子上,他就不断地扭来转去,始终把脸朝向用眼角能看见那小姑娘的方向。一吃完饭,他马上就跑去她身旁,晃来晃去,但一有人注意到他,就立即面红耳赤。若是那个小女孩看上他一眼,他立马就把眼光转向相反的方向,还满脸羞赧。毫无疑问,他的表现让餐厅里所有的客人找到了乐子。每天我们带他去餐厅的时候,他都会问:“你说今天那个小姑娘会来么?”当她终于出现的时候,他就像处在这种状况里的成年人一样红透了脸。有一次,他来到我旁边,一脸幸福地对我耳语道:“我知道那个小姑娘住在哪里了。我看见她走上了某处的台阶。”在家里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向小姑娘们发动攻势,但到了这里,我们的小汉斯却彻底变成了一个为情所困的小人儿。这多少与对象的身份有关:家里那些女孩都是乡野孩童,但这个姑娘却是个文雅精致的小姐。我已经提到过,汉斯曾说起过他想和这姑娘一起睡觉。
汉斯迷上了那个小姑娘,并因此而苦闷心伤;我当然不希望他陷在这种状态中,于是我向那个女孩发出邀请,请她在某天下午来我们的院子里玩,时间就定在汉斯的下午觉之后。知道那个小姑娘要来的消息之后,汉斯兴奋得睡不着觉,整个午觉时间都在床上辗转反侧,这在他可是头一回。他母亲问他:“你为什么不睡觉呢?是在想那个小姑娘么?”他回答:“是的。”当那天我们从餐厅回家之后,他把好消息告诉了每个人,“听着,今天我女朋友会来”。14岁的玛丽达后来告诉我们,那天汉斯缠着她问了又问,都是“你觉得她会对我好么?你觉得,如果我亲她的话,她会亲我么?”一类的问题。
然而那天下午下了雨,那姑娘的拜访未能成行。汉斯只得满足于贝塔和奥尔嘉的陪伴。P10-13
一、关于一名五岁男童的恐惧症的分析报告(“小汉斯”)
(一)引言
(二)病历与分析
(三)评述
(四)后记
二、关于一个强迫性心理症病例的分析报告(“鼠人”)
(一)引言
(二)病历记录
(三)理论概要
三、关于一个幼儿期心理症病例的分析报告(“狼人”)
(一)引言
(二)背景介绍和病历综述
(三)幼年性引诱的经验及其直接后果
(四)梦和原初意象
(五)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六)强迫性心理症
(七)肛门爱及阉割情结
(八)得自童年早期的一些补充材料——最终的解决
(九)概要综述和几个问题
(十)后记
四、关于一个妄想症病例的分析报告(“施雷伯大法官”)
(一)引言
(二)病历
(三)解析
(四)论妄想的机制
(五)后记
五、关于一个歇斯底里症病例的分析报告(“少女多拉”)
(一)引言
(二)临床表现
(三)第一个梦
(四)第二个梦
(五)后记
六、论歇斯底里幻想及其与双性恋心理的关系
七、论歇斯底里的症状
八、论精神分析中常见的几种性格类型
(一)与众不同的人
(二)倒在成功临近时的人
(三)带着负罪感犯罪的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早年在维也纳大学研习神经病理学,毕业后行医,从事神经精神医学的研究。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重要著作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等多种,提出了一整套划时代的理论,包括精神构造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划分、人格构造的“自我”“本我”“超我”划分、梦的解析方法,以及“里比多(原欲)”、俄狄浦斯情结等概念,和马克思、达尔文一道,被誉为影响世界至深的人。
晚年的弗洛伊德曾对他的一个崇拜者说道:“我不是一个伟人,我只是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发现”。这个伟大的发现,无疑正是“潜意识,,的存在。掩藏在人类意识的植被之下,这些不为本人所知的思想、愿望、冲动、需求,就像一片储量惊人的煤矿;它们也曾是地面上的植物,却因为年代的变迁、地壳的运动而终被挤入幽暗的地下,变成黝黑而模糊不明的形态。‘‘潜意识正是人格中的早期部分,也就是在幼儿期间即已被割裂并抛弃的那个部分;这部人格藏起来,没有随人格的其他部分一同发展,也就是说,它一直是处于压抑状态中的。”按照弗洛伊德的比喻说来,潜意识就像是埋藏在维苏威火山灰烬下的庞贝古城,它不仅是亚平宁半岛的过去,也不停地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发出穿越世纪的召唤。
于是,文明伴随着压抑发展起来,而压抑又在文明人的心中催生出种种病态。作为一名精神病医师的弗洛伊德从对各种心理疑难疾病的技术性思考开始,逐渐发现梦的重要意义,进而逆流而上,发掘到作为许多心理现象之根源的潜意识。虽然只是“一个”发现,却为包括心理、文化、社会、艺术、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的诸多问题打开了突破口,一整座恢宏磅礴的精神分析理论大厦拔地而起,由这顶上望去,一条全新的地平线出现在人类面前。不论弗洛伊德奠基并建立的理论大厦在后人的客观而审慎的目光下暴露出了多少瑕疵和纰漏,任何人都不能不承认费希尔和格林堡所说的话:“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是我们文化实质的基础部分。”
这种以弗洛伊德学说为基础的文化,就是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导下的现代文化。在东方的中国,以解梦而著称的另有其人——“周公”。这其实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实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在综合运用逻辑与象征的方法、从系统与历史的全方位视角解读人心、社会和自然。这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是领先于现代科学的;但是我们的解说却一直停留在富有启发却语焉不详的层面,这就导致智慧的积累和传承必须借助机缘巧合的悟性,讨论与合作则因为缺乏共同的平台而无法有效地展开。弗洛伊德所在的那个时代,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给整个世界留下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命题。我们这个“早熟的文明”在经历过剧烈的阵痛之后也开始了它的“再发育”。从这个角度上说,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意义也不再局限于西方了。
如今,弗洛伊德的理论著作,比如《精神分析引论》,早已成为国内西方学术译著的经典;许多小册子,比如《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等,也都得到广泛的传播;而在这些系统性的论著中常会引用到的一些案例分析报告却还没有得到系统的引介。值得强调的是,弗洛伊德首先是一名医生而非哲学家,他特别重视临床实践的作用,而他的思想在形成过程中的种种试探、推进、迂回,乃至自我推翻的过程也都体现在他的案例报告中。所以,我们把弗洛伊德最具代表性的五大案例——“小汉斯”、“鼠人”、“狼人”、“施雷伯大法官”以及“少女多拉”——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可以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实践工作人手,更形象地把握他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理;而弗洛伊德本人的精巧的思辩、缜密的推理以及他在面对难题时表现出的坚韧与耐心,也必能让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领会思考的技巧。从五个案例的题目看来,它们分别针对恐惧症、强迫症、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症(小汉斯是综合性的“幼儿期心理症”);但在事实上,每个案例当中都有不同类型症状的综合。在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将见证弗洛伊德那个著名结论的得出——“心理症都源自愿望的压抑”。至于这种心理症具体表现为哪种症状、或者其表现形式中哪种症状的成分更加明显,则取决于究竟是其早期生活经验中的哪种类型的材料被从潜抑作用压制下游离出来的里比多加以了利用、这些里比多对应着病人的哪个性发展阶段,以及自我的审查机制对这些浮现出来的“不友好”内容做了哪些扭曲变形。换句话说,心理症尽管症状各异、形式有别,但其本质都是一样:对于原欲的不完全的压抑。
对心理症本质的理解在事实上构成了整个弗洛伊德思想框架中的枢纽,由此出发,向内延伸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人格构造与里比多理论,向外发展则很自然地延伸到关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思索上。在后一个研究方向上,晚年的弗洛伊德做了大量工作,而他的弟子荣格则在“个人无意识”的理论基础上拓展出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有趣的是,在本书的五个案例中,我们就能看到弗洛伊德对于他的“叛将”荣格和阿德勒的笔伐。双方的观点冲突,集中体现在“狼人”案例中关于“原初意象”的理解方式上,其实质就是怎样理解个人的心理系统发生机制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从其一贯的心理决定论角度出发,选择了将“原初意象”解释为病人在极早期的婴儿阶段观察到的真实发生过的场景。不过,他也并没有完全排斥另外一种解释,即“原初意象”也可能是病人在成长到具备一定理解力的阶段之后、在某种外界信息刺激下以早期的一些模糊印象为基础而构造出来的幻想。弗洛伊德指出,尽管存在上述悬而未决的疑问,所谓原初意象的心理影响力始终是确凿无疑的,他说:“在心理症形成之初,那些来自童年的影响力的存在就已经被感知到了,因为它们的干涉在决定个体是否、以及将在何时败给现实生活的问题上,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也就是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早期经验在个体心理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事实,至于这种早期经验究竟是原初意象还是原初幻想倒不那么重要了。然而,如果允许了原初幻想的解释,那么在将理论延伸到关于人类整体的心理系统发生机制的思考之后,就会如荣格的理论一样,给许多神秘主义的内容留下空间。这却是医生出身的弗洛伊德所不能接受的。“若是在个体发生(ontogenesis)角度的研究还没有完满之前就从系统发生(phylogenetic)的角度去求解问题,这其实是犯了方法论上的错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要顽固地拒绝承认个体早期的‘史前经验’,却又对来自祖先的‘史前经验,加以如此的重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系统发生方面的因素与机制都不能脱离个体经验而发生作用;它们若要产生真实的影响,首先必须在个体童年早期的某些事件中得到体现。”看得出来,相比于思想奔放的荣格,弗洛伊德更表现出对于事实依据的固执。这种固执,恰恰正是其科学态度的所在。
实际上,我们手头这五个案例本身就在体现弗洛伊德的立足事实的论证风格。精神分析强调个体幼儿期经验的重要性,更划时代地提出了幼儿期性欲的学说。这在19世纪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天动地之论。正是这些案例的发表(尤其是作为幼儿期性欲理论第一个完整例证的“小汉斯”),让人们看到了幼儿期经验和幼儿期性欲对于个人心理的作用机制,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弗洛伊德后来总结出的那些关于心理和精神构造的掷地有声的结论。特别是将这些案例串联在一起,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那种被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幼儿期经验模式(也即弑父恋母情结,在女性则表现为少女多拉的那种恋父情结)的存在是多么的普遍而深刻。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其个人经历被社会模式所塑造,而社会模式的发生,又是人类在特定生理条件和聚居方式的约束之下经由数十万年的时间沉淀而得出的稳定均衡的结果。因此,模式才会拥有强大的力量,使得它总是在与个人经验的冲突中占据上风。“每当现实经验与遗传模式不能兼容,这些经验就会在想象中被重塑改写”;也正是“在遗传模式与个人经验的矛盾中,童年的心理冲突得以形成”。
弗洛伊德的工作因其划时代的开创性而注定会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发生冲突。这也就决定了他在谈论某些敏感内容的时候必须仔细斟酌措辞,并且反复澄清自己在一些关键概念和论证逻辑上的见解。于是也就导致他的语言表述中不时出现模糊或者繁复的地方。这其实正反映出先驱的不易,以及某些必要的手腕。站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回头看这些论文,品读其中筚路蓝缕的艰险也是获取知识以外的另一大收获。
随着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不断发展,今天的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具备强大解释力量的认识工具,弗洛伊德在论文中面对的认识瓶颈和社会环境早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会影响这些案例报告的阅读价值。因为作为一名医生与科学家的弗洛伊德的思维方式和论证风格首先是体现在他的案例报告中,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介于成熟阶段与完成阶段之间的、动态演进中的思想;它在此之前的长时间的积累已经达到了高山仰止的程度,而其后的发展则又更加的波澜壮阔。其演进过程中的一点一滴的试探与推进就反映在这些关于受着心理症困扰的人们的平淡而琐碎的病例分析细节当中。译者水平有限,虽多番修订译稿,在最终呈现给读者之前仍感惴惴不安。若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谅解,并不吝批评指正。
译者谨识
2014年5月7日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编著的《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精选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五个经典案例——小汉斯、“鼠人”、“狼人”、施雷伯法官和少女多拉。这五个案例在心理学史上不但非常有名,而且还经过最广泛的讨论,分别涉及幼儿期心理症、恐惧症、强迫症、妄想症和歇斯底里症。弗洛伊德在“谈话疗法”的基础上,对这些案例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深入挖掘潜藏在人类精神中的“潜意识”,最终得出了后世皆知的结论——“心理症都源自愿望的压抑”。
本书还收录了弗洛伊德围绕歇斯底里症的形成与发作机制撰写的两篇论文,以及就几种常见于精神分析的典型性格类型所做的论述。在这几篇引人入胜的小文章里,我们得以看到弗洛伊德理论从实践到抽象的归纳成形过程,在他以文学名著人物为对象所作出的分析中,我们还将看到他如何将文学批评和精神分析结合在一起。
阅读这些文字,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变化,还将看到精神分析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实践过程。跟随着弗洛伊德的实践,一起面对精神分析的各种难题,观察他如何理解与改善病人的情感和精神冲突。在如同侦探小说一般扣人心弦的描述中,读者将会感受到精神分析的魅力和技巧。
《弗洛伊德五大心理治疗案例》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为精神病医师治疗心理疾病的五个重要案例,主要通过对小汉斯、“鼠人”、:“狼人”、施雷伯大法官和少女多拉五个案例的描述和分析,这些个案都展现了精神分析理论和临床的基石:从人格的建构的核心,压抑到各种结构性的病理,最后到梦与症状的构成,以及临床会谈中的基本方案和转移反转移等核心的实践过程;而且弗洛伊德借此展示精神分析的不断发展,以及勇于透过自己的错误来展现这些发展,弗洛伊德呈现了精神分析如何从实践产生的理论和因为实践而不断变革其理论和技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