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不管是通过什么法子坐上金銮殿的,大凡都要寻找堂皇理由,给自己披上合法外衣,为自己编织神圣的光环。
道光帝也不例外。
刻意编造嘉庆帝生前亲定曼宁为继位人这一幕,不管是出自道光的旨意,还是出自其心腹干臣和御用史家的手笔,手法都是拙劣的。所有这些,都成为帮倒忙的范例。它使道光帝在获得大清国最高权力的关键时刻的那番表现,成为典型的小聪明。
再高明的谎话最终也掩藏不住尾巴。要想天衣无缝,必须实话实说。
其实,道光帝没有必要耍弄小聪明。大量史实表明,曼宁确是嘉庆帝生前选定的继位人。
早在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初十,乾隆帝死后百日大祭之后,嘉庆帝就遵照秘密建储家法,亲书曼宁名字,缄藏金盒之中,将他内定为皇太子。
这一年,绵宁才十六周岁。
嘉庆帝颐琰内心深处,早就垂青于皇次子绵宁。他当皇帝后,如果不是因为上头还压着太上皇帝这块大石头,他肯定会很快将绵宁定为皇太子的。如此,绵宁当皇太子的年纪就会提前到十三周岁。甚至可以推断,如果颐琰再提前多年即位,也会将绵宁内定为皇太子的。
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因为绵宁系嘉庆帝嫡妻孝淑皇后喜塔腊氏所生,是嘉庆帝独一无二的嫡子。
当时,清朝确立秘密建储制度已历雍正、乾隆两朝。在密定皇太子之时,嫡子是否确有如此重的分量呢?
满洲骑马民族入关以后,渐渐浸染了汉风汉俗。在确立皇太子问题上,嫡长制情结在清统治者意识深处挥之不去。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康熙很早就将嫡长子胤初立为皇太子,结果宣告失败。雍正帝痛定思痛,吸取其父在立储问题上的教训,理智地创立了秘密建储制度,将立贤作为最高标准,选定的继位人非嫡非长。但嫡长制情结又牢牢控制了青年皇帝乾隆的思想,他两度内定嫡子为皇太子,却因老天不作美,均告失败。对他来说,采用立贤不立嫡的秘密建储制度,起初只是出于无奈,后来才理性地将它确定为大清王朝最重要家法。这条家法虽然高悬头顶,但在汉风汉俗熏染下,中原传统观念已经渗透于嘉庆帝颙琰的血液与细胞之中。康熙帝所生皇子虽有三十五位之多,乾隆帝所生皇子也有十七位之多,但希望由嫡子继承大统的初衷都化为泡影。嘉庆帝又何尝不想实现祖辈未能实现的愿望?天遂人愿,他果真获得成功,其二皇子曼宁成为清代第一位嫡出的皇帝,成为清朝历代皇帝中唯一一位嫡出的皇帝。嘉庆帝为此欣慰不已。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寅时(1782年9月16日),晨光熹微,一位皇孙在紫禁城内宫撷芳殿呱呱坠地,他就是绵宁。撷芳殿亦称东二所,位于文华殿东偏北。年逾古稀的乾隆帝喜得龙孙,兴奋欢愉自不待言。在这之前九年,他已将颙琰秘密确定为皇太子,这位皇孙的出生对于大清皇室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三年之前,也就是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庶妃刘佳氏为皇太子颐琰生下长子,乾隆帝才高兴一阵子,就被浇了一头凉水,出世三个月的龙孙,还来不及取名就夭折了。刘佳氏后来生了一个女儿之后再没有生育。现在,皇太子颙琰又得了一子,而且系嫡妻喜塔腊氏所生,怎不令乾隆爷龙心大悦呢!颙琰在丧子三年之后喜得贵子,也是欢天喜地。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年方十四周岁的皇十五子颐琰与元配喜塔腊氏完婚于撷芳殿。婚前一年,他已泯然不知地拥有皇太子的身份。颙琰四周岁人住毓庆官。此宫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位于斋宫之东,原专为皇太子所设。至雍正帝时改公开预立皇太子为秘密建储,毓庆宫就成了诸皇子入学时居住的地方。颗琰的皇子时代基本上是在“味余书屋”苦读经史中度过的,学习之余主要在毓庆宫生活。结婚之时,他从毓庆宫移居撷芳殿。喜塔腊氏是副都统、内务府总管和尔经额的女儿,她被乾隆帝册封为颙琰的嫡福晋(嫡妻)。颐琰与喜塔腊氏感情很深,可她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生下女儿庄静固伦公主之后,再也没有生育。嘉庆元年元旦,颙琰登上皇位时,喜塔腊氏被册封为皇后。可她福分不厚,仅做了一年零一个月皇后,于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初七死于病中。此年她的亲生儿子绵宁十五周岁。嘉庆帝对这位生育嫡子的皇后充满怀念之情。嘉庆八年(1803年)孝淑皇后喜塔腊氏地宫昌陵告成,正式举行安葬仪式,嘉庆帝带内定为皇太子的绵宁前往太平峪陵墓举哀致奠,写下一首眷念嫡妻的诗: “永别芳型已七年,太平择地小新阡。考恩垂泽沐深厚,后德流徽感激贤。濯泪徒倾三爵酒,伤心早废二南篇。临风追悼增哀思,甘载相依百世牵。”眼看嫡子长成英姿少年,相偎相依二十多年的嫡妻却在黄泉之下孤魂飘泊,嘉庆帝不禁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喜塔腊氏去世后两年多一点,嘉庆帝就将嫡子秘密确定为皇太子。值得告慰孝淑皇太后的是,绵宁不仅健康成长,而且文武兼备。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在一个由钦天监精心选择的良辰吉日,年方五周岁的绵宁在总管太监引导下,踏着晨光,走过乾清门侧面的过道,进入上书房,拜编修秦承业、检讨万承风为师,揭开了皇子学习生涯的第一页。
满洲骑马民族进入中原后倍感自己文化落后,为了坐稳马上夺得的江山,格外重视对皇子的教育。顺治帝之后,皇子都要接受严格的课读制度,潜心攻读经书典籍。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