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原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史事,是西晋初年从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魏主(一说魏自贵族)墓出土的大批竹简古书中的一种,即《纪年》十三篇。《竹书纪年研究论稿》是作者邵东方博士近十馀年来研究关于“古本”与“今本”《竹书纪年》综合研究的成果。本书深入探研《竹书纪年》版本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对于“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古本”和“今本”的不同思想倾向、《竹书纪年》的史实考证、标点句读以及英译探讨等问题,均提出有力的佐证。
《竹书纪年研究论稿》集结了邵东方博士研究《竹书纪年》的十篇重要文字,是作者近十馀年来研究关于“古本”与“今本”《竹书纪年》综合研究的成果。《竹书纪年研究论稿》尤其注重“温故”与“知新”两者之间的互济关系,深入探研《竹书纪年》版本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系统而全面地从直接史料中搜寻一切相关的证据,对于“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古本”和“今本”的不同思想倾向、《竹书纪年》的史实考证、标点句读以及英译探讨等问题,均提出有力的文献佐证和商榷意见。
作者通过具有包容精神的学术争论,借以重新证明钱大昕、崔述、王国维等学者关于“今本”《竹书纪年》性质的论断,而尤其注意阐发昔贤所未论及之种种问题,并将结论建立在可供客观检验的历史事实之上,为研究者揭示出一条较为深刻和广阔的思考路径。《竹书纪年研究论稿》并附以作者搜集的研究《竹书纪年》之详尽参考书目,以期对研究《竹书纪年》之后继,提供些许踏石之基。作者无论在文献的考证和思想的论述方面皆呈现其通博与专精的交相思考,为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在方法上提供了可供参照的示范。
前言 《竹书纪年》版本题名之辨析与“今本”真伪之争论
第一章 “今本”《竹书纪年》诸问题考辨——与陈力博士商榷
第二章 从思想倾向和著述体例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
第三章 理雅各英译《竹书纪年》析论
第四章 “今本”《竹书纪年》周武王、成王纪谱之错简说再分析——与夏含夷教授商榷
第五章 “古本”《竹书纪年》点校的若干问题——《竹书纪年逐字索引》编者标点《汲冢纪年存真》讹误举例
第六章 晋公子重耳返国涉河时间考——“今本”《竹书纪年》所记“涉自河曲”辨误
第七章 《水经注》引《竹书纪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条考辨
第八章 “今本”《竹书纪年》附注之“寒门”、“塞门”考
第九章 《史记集解》引“荀勖曰和峤云”段标点补证
第十章 “古本”《竹书纪年》校读札记
附录 《竹书纪年》研究论著参考书目
繁体字版后记
简体字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