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在盐利中成长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他们包括:郑板桥(燮)、罗聘、黄慎、李方膺、高翔、金农、李觯、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1799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之久。“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算多见,人们以“怪”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他们绘画作品数量很多,流传很广,在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就超过8000幅。
作为书画家群体的扬州八怪之所以能声名远播,离不开扬州盐商的鼎力支持,而扬州盐商的崛起与暴富又与明清时期的国家食盐专卖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早在明弘治五年(1492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商人远赴边疆,纳粮开中为直接纳银与两淮运司的纳银开中,获得了盐商的热烈拥护。大批晋商、徽商也随之迁居当时的盐运要冲——淮扬,从而推动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和盐商的发财致富。
清初,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全国人口的增长,食盐需求猛增,两淮盐场日益兴旺,不仅两淮盐运使衙门设在扬州,而且每年有10多亿斤的海盐要经过扬州转运到安徽、河南、江苏、江西、湖南、湖北等地,扬州得运河、淮河和黄河(咸丰以前黄河在黄海入口)水运之便,成了吞吐量极大的盐运中心。当时,“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盐业给扬州经济带来了空前繁荣,也产生了名闻天下的淮扬八大盐商,拥资最多的盐商有白银上千万两,小一点的拥资也不少于数百万两。乾隆时代,知名的大盐商江春,一次借给皇帝的白银就达30万两之多。
商人有了钱,就希望获得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由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政策,从此商人纵有财富百万,仍居四民之末,为封建官僚和诗书举子所不齿,为社会各界所藐视。乾隆年间,两淮盐运使卢见仿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聚集文人墨客举行“虹桥修禊”盛会,为了表示盛会之高尚,卢见规定“凡业鹾者不得与”,也就是说,被当时社会上称为“盐呆子”的盐商不得参与文人士子举办的各种诗文活动。因为他们尽管腰缠万贯,却因缺乏文化修养,而遭到社会鄙视。
不甘被人鄙视的盐商,为了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便千方百计寻求“贾而儒”的道路,通过附庸风雅,向“士”的目标攀登。正好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一批有才华却穷困潦倒的书画家,也从全国各地来到扬州,寻求书画艺术商品化的机会,两者的巧合机缘便产生了著名的扬州八怪。诸如“诗书画三绝”却不能在官场上立足的“八怪”李觯、郑板桥,他们都当过七品芝麻官,李觯曾做过宫廷画家、郑板桥也做过乾隆书画史,但最后还是官罢囊空,穷愁潦倒,一家老小时有断炊之虞,书画之长难以解决衣食住行。本来对盐商没有好感的扬州八怪,和其他许多文人画家一样,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不得不面对现实,和盐商相互依赖、携手共进。郑板桥罢官之后,在扬州卖画为生。当时扬州有句民谚说:“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因此,一些盐商富贾,不惜一切代价,求购郑板桥等名人字画。郑板桥开始卖画,往往不落款,因为他不愿给盐商富豪装点门面。有一大盐商就动脑筋让一老者在郑板桥经常出没之处,以郑板桥视之如命的狗肉吸引他,在他酒足肉饱,兴趣盎然之际,要求作画落款。当听说落款是一大盐商之名时,他拒绝了。此时老者笑容可掬地说:“板桥先生误会了,老夫与他同名,大盐商没有出生之前,我就有此名了。”于是,信以为真的郑板桥,欣然署款而别。次日,盐商宴客,四壁皆悬郑板桥题款书画,板桥方知上当受骗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逼迫,郑板桥和其他画家一样,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有选择地与盐商交友往还。一次,他在为一富商画兰既毕,题诗道: “写来兰叶并无花,写出花枝没叶遮,我辈何能构全局,也须合拢作生涯。”生动地反映了郑板桥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的心态。
盐商通过结交“八怪”,多方面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出有车”、“食有鱼”。扬州八怪中的黄慎、李鱓、金农、高翔等人,都曾在富可敌国的大盐商江春、贺君召等人家中下榻和寓居过,有的乃至一住多年。他们可以在盐商提供的优雅舒适的画室里,潜心作画,提高艺术;可以随心所欲地鬻字卖画,增加丰厚的收入。此外,盐商还主动出资为他们刊印著作。汪士慎的《巢林集》即由马氏玲珑山馆刻印;金农的《画竹题记》也由江春镂版行世。
由于盐商的抬举,扬州八怪的字画,标价虽高,仍颇为抢手,因而“八怪”们的年收入也相当可观。郑板桥、金农、李觯、高翔等人,“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在当时,一个从三品的盐运使,除去禄米之外,年俸银也不过一百三十两,宫廷书画家在食住之外,年俸银最多者也不过一百二三十两。当官远不如做“八怪”了。
P46-48
几年前,温家宝总理曾写过一首《仰望星空》的诗。从这首诗里,可以读到共和国总理的所思所想。全诗质朴隽永又意味深长,诗中所透露的对真理、正艾的思考,对国家民族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令人动容。发人深省。
同时,温总理在一所大学向师生们作演讲中谈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首诗和这番话,对财政人,具有莫大的启迪和鞭策作用。由此,我们想到了财政人和财政文学、财政文化……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广泛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文学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创造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人类崇高精神和向善品格的结晶。
言为心声、文以载道。财政承担着稳定经济、配置资源、分配收入、监督管理等职能,是国家履行执政职能、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宗旨的文学艺术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财政文学是财政人仰望星空的平台,是财政人接受精神洗礼的雨花,是财政人分享理财甘苦的精神家园。
财政文学是财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造昂扬向上精神的引领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靠什么让人了解你的生活、文化、情感,让人进入你的精神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创作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财政人的业绩、财政人的奉献、财政人的品格、财政人的风貌,无疑为财政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财政每天都在和数字打交道,表面上看上去,这些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的背后,代表着理财者的价值选择,代表着不同的受益群体,更代表着公平与正义的执政理念。财政人的心,既有数字的交响,也有情感的潮汐。敢向潮头立,高唱大风歌,是当代财政人激情澎湃、自强不息的剪影。而仰望星空、探寻人生真理、探究人性真谛,更彰显了财政人摒弃浮躁、高洁向善、厚重纯净的诗性思想魅力。
值得欣喜的是,在中国散文、诗歌领域,已经出现一批财政人撰写和反映财政人、财政事的厚重作品,它们是财政文学的珍珠,熠熠闪光。在散文领域,有的作品立意高远,文字博雅,给人启发;有的作品学识广博、忧国忧民,内涵深邃,引人深思;有的作品谈古谈今,独具一家;有的作品以文化沉淀与心灵沉静,展示财政人的风尚和情操。在诗歌领域,不少作品思考深刻,发人深省,大气精美,动人心弦。这些具有较高文学审美品质的作品,它是展示财政人高尚品德、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佳品,将引领财政文学创作走向繁荣和步入精品文学的殿堂。
社会需要具有人文关怀的财政人,财政人也同样需要文学的精神洗礼和净化。令人鼓舞的是,财政文学会的成立,以及部党组对财政文学的重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踊跃参与,已成为巨大动力,将推动财政文学创作走向繁荣,而《财政文学》杂志的创办,也会成为财政文化建设的“红线”,将串引出更多的晶莹闪亮的“珍珠”。
201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也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关键之年。围绕建党90周年、结合财政实际兴起创先争优活动热潮,将是机关和系统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组织、群众组织要发挥优势,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要以文学会为平台、《财政文学》为载体,开展文学征文活动,征集富有时代色彩、反映生活真谛的优秀作品,通过讴歌伟大的党,进一步宣传介绍财政建设的显著成就,展现财政人的思想、情怀和精神风貌。
让文学为财政增色,让财政为文学添彩。愿财政文学花红柳绿、春色满园,愿财政文化建设姹紫嫣红、蓬勃向上!
财政文学是财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造昂扬向上精神的引领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靠什么让人了解你的生活、文化、情感,让人进入你的精神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创作出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学作品。财政人的业绩、财政人的奉献、财政人的品格、财政人的风貌,无疑为财政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财政每天都在和数字打交道,表面上看上去,这些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的背后,代表着理财者的价值选择,代表着不同的受益群体,更代表着公平与正义的执政理念。财政人的心,既有数字的交响,也有情感的潮汐。敢向潮头立,高唱大风歌,是当代财政人激情澎湃、自强不息的剪影。而仰望星空、探寻人生真理、探究人性真谛,更彰显了财政人摒弃浮躁、高洁向善、厚重纯净的诗性思想魅力。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广泛性的影响。文学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创造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是人类崇高精神和向善品格的结晶。
在中国散文、诗歌领域,已经出现一批财政人撰写和反映财政人、财政事的厚重作品,它们是财政文学的珍珠,熠熠闪光。在散文领域,有的作品立意高远,文字博雅,给人启发;有的作品学识广博、忧国忧民,内涵深邃,引人深思;有的作品谈古谈今,独具一家;有的作品以文化沉淀与心灵沉静,展示财政人的风尚和情操。在诗歌领域,不少作品思考深刻,发人深省,大气精美,动人心弦。这些具有较高文学审美品质的作品,它是展示财政人高尚品德、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的佳品,将引领财政文学创作走向繁荣和步入精品文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