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希特勒誉为最成功的作战计划的“巴巴罗萨”,的确不同凡响,完美的体现了“总体战”和“闪电战”的精髓,一周之内,苏军即损失了5个军。但“莫斯科将从地球上被抹掉”的预言,却如气球爆裂般响了一下即成了碎片。尽管莫斯科已在德国大炮的射程之内,尽管雪凝血红、残阳沐血,苏联军民却用生命诠释了前仆后继、慷慨赴死的意义。
苏军为保卫首都而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血捍莫斯科》根据史实,真实再现了莫斯科保卫战的全过程。本书原著由马尔钦·科济列夫斯基编写。
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重兵集团第一次遭到战略性失败。此前,苏军同德军作战也曾经取得过一些局部性的胜利,但它们绝对不能同莫斯科会战相比。苏军实行了顽强防御,并能相当巧妙地发动反击,表明苏联军事领导人正日益走向成熟德军在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信心。莫斯科会战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血捍莫斯科》真实再现了此次战役的全过程。
《血捍莫斯科》原著由马尔钦·科济列夫斯基编写。
1940年7月31日,贝尔格霍夫大本营。
天气尽管非常炎热,可是会场紧张肃穆的气氛却压迫得每一个人喘不过气来。神情严肃的希特勒把德军最高将领召集到一起,对部属进行了一次长篇训话。希特勒以鼓动者特有的腔调嚷道,英国之所以不肯屈服,是因为把希望寄托在苏联和美国身上,而一旦苏联被击溃,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就会膨胀,使得美国的手脚被束缚住,从而使英国的希望破灭。
说到这里,希特勒停顿了一下,眼睛扫视了一遍在座的各位将领,看到他们正聚精会神地倾听自己的讲话,不由得提高了嗓门,挥舞着手臂大声叫嚷道:“应该把俄国消灭掉,期限——1941年春。我们要迅速打败俄国,越快越好。只有以迅猛的突击,一举彻底摧毁整个俄国,我们的作战才有意义。”
最高元首的话,犹如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顿时激起了很大的反响。刚刚还非常安静的会场马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人声鼎沸,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惊奇和兴奋。
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站了起来,对元首的决定作了补充发言:“第一个突击目标是基辅,然后进军第聂伯河。”
8月1日,马克斯少将向总参谋长哈尔德呈报了对苏作战的第一份确切方案。“闪电战”思想是这一方案的基础。马克斯建议组建两个突击集团,任务是猛烈推进顿河一高尔基城一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尔后攻占乌拉尔。战争的重点是攻占莫斯科,因为这将导致苏联停止抵抗。计划预计击溃苏联需耗时9至17周。在此计划的基础上,德军总参谋部又进行了修订和改正。8月底,德国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已制定完毕,取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是德语Barbarossa的译音,意思是“蓄有红胡子的人”,这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之所以将它选为对苏作战计划名称,主要用意就是要使对苏战争带有“圣战”色彩,进一步有效地“消灭俄罗斯的有生力量”。
从1940年秋天起,德军司令部指挥官开始进行司令部导演——在地图上演练即将发动的战争行动。
12月5日,希特勒的大本营。
时令已经是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北风将迎风飘扬的旗帜吹得呼啦啦直响。冒着严寒匆匆赶往大本营的德国高级将领,不由得将大衣紧了紧,低着头匆匆忙忙向会场走去。
望着再次被召集到一起开会的将领们,最高元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说道:“攻击俄国军队时,不应该把他们压缩到一起,因为那样做是危险的。我们的进攻一开始就应该把俄国军队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他们憋死在‘口袋’里。”
德国将领们都被希特勒的“雄心壮志”折服了,不由得纷纷点头称是。显然,最高元首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变得更加高大了。
1940年12月5日,希特勒站在巨幅地图前,长时间地盯着莫斯科,陷入了沉思。这时,秘书敲门走了进来,将一份文件送到了他的案头。
希特勒走了过来,拿起文件,“巴巴罗萨”计划几个字迅速跳进了他的眼睛。希特勒坐下来,一页接一页地仔细看了起来。他边看边做修改,很快就将这份文件看完了,然后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思忖着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中的细节。
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批准了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划。
这份计划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其总目标的概述,第二部分列出了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盟邦,第三部分是有关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实施军事战役的计划。 指令一开头就指明,必须在英国战役结束之前,德国武装部队就准备好以快攻战击溃苏俄。计划规定的当前和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在出其不意的战役中通过坦克的高速奔袭突破”,把红军主力消灭于西部边界地区。
指令还限定了时间条件,这实际上是希特勒惯用的欺骗手法。希特勒的部属当中有不少人都担心入侵苏联要带来种种风险,特别是要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希特勒认为,像“巴巴罗萨”这种风险性很大的作战计划,必须用一个精心策划的欺骗方案伪装起来。
“巴巴罗萨”计划的理论基础是“总体战”和“闪电战”,体现了德军的主要军事学说,这两种理论被法西斯誉为德国军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显然,希特勒也对此感到洋洋得意,在各种不同的场合都大肆吹嘘这是德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作战计划。
对于这样一份决定德国战争命运的计划,法西斯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巴巴罗萨”计划当时只复制了9份文本,其中1号、2号、3号文本分别呈报陆、海、空三军司令部,其他6份由德军统帅部存档。除了统帅部的核心成员外,其他人要想看到这份计划,真是比登天还要难。P8-11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德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爆发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莫斯科会战。苏军为保卫首都而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二战期间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也是苏联最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运河连接,不仅是全苏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而且在水路运输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五海(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通航的港口。另外,莫斯科还是苏联最大的工业城市,产值占全苏工业产值的15%,在全国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为夺取莫斯科,德军制定了代号为“台风”的战役计划,企图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叫嚣:“我们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将在冬季到来之前被毁灭,完全从地球上抹掉!”
希特勒之所以要一意孤行实施“台风”计划,最大企图是想在维亚济马-莫斯科方向和布良斯克-莫斯科方向消灭苏军,然后从南、北、西面迂回莫斯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占领。
虽然,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初战告捷,但天气的变坏使德军的攻势锐减。当德军前锋装甲部队进到莫扎伊斯克时,正逢下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坦克犹如陷入泥潭,根本无法前进。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
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苏最高统帅部紧急抽调新的预备队补充到前线。此时,苏联杰出的谍报人员左尔格从日本送来了准确的情报: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南进,而无意对苏作战。于是,斯大林又将部署在西伯利亚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渐渐地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
这时已经到了深冬,天气骤然变冷。莫斯科地区的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降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部分德军士兵没有御寒的衣服,被冻伤、冻死的不计其数。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此时,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顽强的抵抗阻止了。虽然莫斯科近在眼前,也已处于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但他们已经精疲力尽,锐气丧尽。德军官兵中间弥漫着越来越多的悲观气氛。
苏军最高统帅部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向疲惫不堪、冻得半死的德军发起反击。苏军的反击犹如风卷残云,各路德军战线被迅速突破。
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但仍然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苏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
至于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历来存有许多争议。以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富勒为代表的一些人,将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严寒的天气、泥泞的道路。不可否认,严寒的天气以及泥泞的道路对德军的失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德军的失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双方的主观因素。
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作了一番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发言: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希特勒过高估计德军的力量而过低估计苏军的实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战指导上的一系列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当中的失败,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败,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莫斯科会战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而且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而苏军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苏军保卫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人民,使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促使英美等盟国领导人进一步承认苏德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更加坚定和增强了他们援助苏联的信念;促进了被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法国、波兰、南斯拉夫等国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
德国侵略者要打的是一场反对苏联各民族的灭绝人性的战争。很好嘛,如果他们要打一场灭绝战,那就让他们打吧!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英国首相丘吉尔:
德军在六个月的战役中已经获得巨大成就,并且使他们的敌人受到任何别的国家所经不起的损失。但是他们所企图占领的三个主要目标——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河下游则仍然牢固地在俄国人手中……所有反对纳粹的国家,无论大小,见到德国闪电战的首次失败,无不欢欣鼓舞。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我集团军从南面攻占莫斯科的努力已被制止,我没有办法,这里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30度以下,坦克差不多动弹不得了。由于侧翼威胁日增,因此很可能还得后退,最后说一句,我感觉,我们以前的牺牲和煎熬很有可能归于徒劳了。对此,我很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