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底至1916年,英国陆军总司令基钦纳勋爵在重组英国陆军部之际,为了提升陆军情报的实力,任命乔治·麦克多诺(George Macdonogh)上校为陆军情报部长(这一职务已取消达10年之久),尚未发展成熟的秘密勤务局国外部也重新划归陆军部,成为军情一局C处(M11C,在一战后发展为秘密情报局,或称军情六局,即M16),第五军事情报组织(M05)则改组为军情五局(M15)。陆军部还建立了其他类似的情报组织如负责无线电破译的M18,负责邮检的M19等等。至大战结束前夕,陆军情报部长下辖的情报单位有十个(即有十个MI),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M16与今后大名鼎鼎的秘密情报局(M16)并无太大的联系,只是名称上的巧合罢了。
在进行改组的同时,军情五局和军情一局C处在大战中还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战绩。在战前,军情五局就已掌握了德国在英国间谍网的详细情况,因此在大战爆发的当天,就一举逮捕了22名德国间谍。诚然,德国人的愚蠢、自负和间谍的手脚笨拙使军情五局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但这个年轻的情报机构的功绩仍然是十分可观的。由于上述行动,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德国人未能在英国开展任何有效的间谍活动。这致使英国远征军横渡英吉利海峡时,德国竟一无所知。但英国报纸还是刊登了一些耸人听闻的消息,散布说英国有大量的德国间谍,而且说还会有更多的德国间谍伪装成比利时难民,陆续来到英国,这使英国出现了一股间谍恐慌潮,这种情况在英国是空前的。有关间谍的报告(大多数是荒诞无稽的)在有关部门内堆积如山。英国内政部不得不发表声明,第一次承认军队内有反间谍机构,并指出大部分德国间谍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被拘留。
当德国间谍被一网打尽后,过了许久,德国情报机构才意识到自己的间谍网被消灭殆尽了。在一片慌乱之中,德国情报机构派了一批间谍赶赴英国。而如果说德国在战前派往英国的间谍的能力比较低下,那么战争爆发后派去的间谍就更不值一提了。因为在大战期间,德国人宁可要一些为金钱卖命的人,所以其雇佣的间谍很少有出于爱国动机而干这项工作的。他们选人的本领十分拙劣,招募来的尽是些画家、音乐家、甚至一些犯有轻微罪行的人。这些人根本没有受过搜集任何有价值情报的训练。这些人当间谍完全是为了冒险猎奇,而大多数人是为了酬金。其中德国人寥寥无几,大部分来自中立国。用这样的间谍为自己效命,德国人确实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及相当大的努力才建立起一个新的、但不太见效的间谍网。从1915年5月底到6月,又有7名德国间谍在英国被捕,其中大多数是军情五局发现的。由于军情五局工作出色,从那时到大战结束,英国再也没有受到德国间谍过多的威胁。到战争结束之时,军情五局已有人员844人,其中央登记处制定了二十五万张卡片和两万七千份个人案卷。军情五局的人骄傲地说:“政府每个部门都向我们索要情报,帝国及盟国的安全部门也是如此。”
与军情五局相比,军情一局C处为战争作出的贡献也是可圈可点的。在战争期间,向敌占区进行渗透、获取秘密情报的重任落在了年轻的军情一局C处的身上。在敌占区法国和比利时的特工人员的工作,主要由从英国南海岸福克斯分站调去的塞西尔·卡梅(代号“伊夫林”)领导的秘密情报网负责。战争初期,无线电还处于萌芽时期,英国情报人员还使用气球运送军事情况调查表到敌占区,要求人们捡到表格后,当顺风时用气球送回。出乎意料,用这个方法竟然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情报。在瑞士苏黎世和巴塞尔也有英国情报站,他们日夜不停地监视着运往德国的军火物资。在荷兰,军情一局C处的间谍更是比比皆是。其中一个叫“廷斯利”的组织格外引人注目。廷斯利本人是鹿特丹一家海运公司的经理,同时他又是皇家海军后备军的一名中校。他就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情报网,其雇员达300余人,划分为4个组,分别负责搜集军事情报、海洋情报及破坏和宣传。除了西线战场外,军情一局C处在所有主要战场都设有情报主任,其中最大的海外站设在开罗。
出于战局的需要,军情一局C处还与法国、比利时的情报机构在秘密情报搜集上展开了情报合作。德国的军事运输,特别是大规模运输和长途运输都得靠火车来进行。德国一方面利用原有的铁路,另一方面在战略要地和铁路缺乏的地区又修筑了许多新的铁路来满足战争的需要,并雇佣大批被占领地区的铁路职工和老百姓。英国及盟国的情报机构就利用被占领地区人民仇恨德国的心理,派间谍渗入其中,组成了火车行动监视网,对德国火车的情况进行记录,将记录通过信鸽或其他途径送过边境。在早期,他们最主要的一个网络叫“弗朗基诺尔”,它以主要组织者的姓名命名,以分布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二十几个火车监视站为基础组成,但于1916年被德国破获。军情一局C处及其合作伙伴在敌占区内最大的情报网络代号为“白衣女士”,设在比利时的列日,其一直活动到1918年11月停战时为止。在高峰时,该网络拥有总数达51个的火车运行监视站,向12个情报处理站送情报。送到那里经过核对、打字并译成密码以后送过前线。上千名老百姓被吸收入该组织,只有55人被德国人逮捕,一人被处决。据统计,在战争最后的18个月里,“白衣女士”担负了75%来自敌占区的情报。
除了搜集情报外,军情一局C处还开辟了战俘逃亡路线。军情一局C处在德占区内建立了许多秘密交通站并规定了特殊的接头暗号。1916年,这种逃亡路线已经建立,偷运了大批军事人员到英国防线内,很多逃回人员还带回了有价值的情报。当然,在战争的初期,大部分英国情报网与军情一局C处的秘密交通站的联系时续时断,又无安全保障,常常陷入困境。德国人善于在敌人阵营里安钉子、设暗探;有时以他们的特工人员冒充逃跑的战俘,这样他们就破坏了一些逃亡路线。但这些惨痛的教训使英国的秘密情报活动在战争后半期能更好地组织起来。大战结束时,共有235名协约国特工人员被德国判为有间谍行为,其中约55名被认为是替军情一局C处工作的,但仅3人具有英国国籍。P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