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一直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未知事物存在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只有选择不断探索,世界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处处留心皆学问,科学之谜迷不住善于发现的眼睛。本书以最能激发青少年好奇心的“谜”和“奇”为切入点,全方位地介绍大干世界的各种奇迹、奇观、奇特现象、奇异发现以及令人费解的人体之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妙趣横生的探索世界/趣味百科系列/意林十万个好故事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意林杂志社 |
出版社 | 未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浩瀚的宇宙一直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未知事物存在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只有选择不断探索,世界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处处留心皆学问,科学之谜迷不住善于发现的眼睛。本书以最能激发青少年好奇心的“谜”和“奇”为切入点,全方位地介绍大干世界的各种奇迹、奇观、奇特现象、奇异发现以及令人费解的人体之谜。 内容推荐 灵感产生于一瞬间,消逝也在一瞬间。有人能抓住这一瞬间并付诸行动,而有的人却任它随风飘去,不能留下任何痕迹。纵观世界发明史,那些伟大的发明家无不是受身边小事启发,从而发明了那些改变世界的新事物。童年时代玩煤的游戏,使梅尔道克意识到“能使火焰突然窜高”的气体很有利用价值。 浩瀚的宇宙一直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未知事物存在的空间还很大,我们只有选择不断探索,世界才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处处留心皆学问,科学之谜迷不住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苹果落地引发的思考,一次源自生活小事的发问,都是一把打开科学殿堂的金钥匙。 本书在内容上打破了一般的学科框架,分为科学、文明、航空、军事等几大板块,以最能激发青少年好奇心的“谜”和“奇”为切入点,全方位地介绍大干世界的各种奇迹、奇观、奇特现象、奇异发现以及令人费解的人体之谜,在坚持知识科普性的同时,强化其可读性和趣味性,言之有味,读之成趣,以猎奇的视角普及科学知识,为孩子打开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 目录 物之源语录 灵感,就在身边 照相机:谋杀女王的“武器” 电影:由打赌诞生的技术 橡皮泥原为清洁产品 寻找牙签 避雷针:给雷电搭一个梯子 玩火玩出的发明 微波炉:巧克力熔糊后的发明 电报:上帝创造的奇迹 安全玻璃:车祸引出的发明 越狱犯带来的降落伞 电池:发明灵感源自青蛙腿 爱情中诞生的打字机 像蚕一样制出丝来——人造丝: 自动提款机:浴缸里萌生的“奇迹” 刮脸引起的发明 高压锅,男女通吃的宝贝 篮球:投掷水蜜桃引发的灵感 望远镜:由玩具演变而来的发明 假牙:牙科史上的一场战争 巴氏消毒法:啤酒变质引出的发明 凡士林:来自废物堆中的宝物 显微镜:打开微观世界大门 口香糖:马路工人的杰作 全彩夜视仪:源自小昆虫的大发明 听诊器:儿童游戏引出的发明 触摸自然 在探索中解密 病床上的发现一大陆漂移 奇怪的位移现象 细菌社会也和谐 植物也喊“Help” 千奇百怪的动物自疗 宇宙中的星星也“自相残杀” 动物决斗有规则 蝴蝶翅膀藏着大秘密 地下飘出的“雪花” 生物带给人类科技的启示 给云层播种——人工造雨法的奇迹 人体123 人体是个“联合国” 有人天生具备舞蹈天赋 用牙齿“听”声音 你的梦境是什么颜色的 眼神真能杀人吗 人体密码 人体器官寿命有多长 这些人的眼睛有特异功能 人的目光竟然真有温度 科技致大脑变化可能威胁人类生存 让人惊奇的意外复明术 动物的数学本领 色盲症:揭开色彩错位真相 神奇的“记忆金属” 金属心脏为何让人冷血? 军事格斗场 战争中走出的科学 二战时,他用魔术对抗希特勒 隐形武器 军事上的“巫术” 另类的未来武器 战场魔术师 美国间谍卫星趣闻 未来战场上的动物间谍部队 无中生有的马铃薯感冒症 水雷搬家 改变历史的幽灵潜艇 奇特的军事实验 大雪过后了无痕 嘘l希特勒就坐在你身后 巧用日食签和约 隐蔽战线的昆虫兵 战场“小妖”吃“巨兽” 二战中动物与人的较量 奇特的氮气杀人案 神风显灵 擦亮战场的“千里眼” “太空绳”的灵感源于玩具 天上有耳 死神岛之谜 战需诞生潜水艇 神奇的深海“浮云” 空中河流:军事史上的奇谜 邮票谍报战 救命的罐头 撞船事件的真凶 空难与拉链的风行 坐上鱼雷逃生 海上漂浮56年的“自由鱼雷” 解码术开辟神秘战场 侦探丛林 钓鱼线 神奇的声纹、耳纹破案法 让罪恶无处遁形的生命密码 指纹破案的由来 纽扣失踪案 “读唇术”破译劫钞大案 巧藏金质奖章 未来の世界 充满想象的世界更精彩 打个“星的”去火星 微型“蝙蝠侠”来了 神奇隐身衣 未来生活啥模样 一封奇怪的投诉信 在更暖的世界里幸存 地球末日的几种猜想 超级幻想国 蓝色幻想 拉里斯草原上的房车学校 使命 我和α星球上的“我” 银河特遣队 我的大脑能上网 苍蝇 用暴牙收集情报 博闻轶事 史蒂文巧解难题 无声的证人 阳光杀手 地图中的科技奥秘 圆珠笔救了宇航员 你也可以“点石成金” 神奇的“明察秋毫”摄影术 探秘“导弹邮递”之路 试读章节 《电报:上帝创造的奇迹》 1832年10月1日,一艘名叫“萨丽号”的邮船,满载旅客,从法国北部的勒阿弗尔港驶向纽约。 “萨丽号”邮船缓缓驶出英吉利海峡,进入浩瀚的大西洋。途中,船受到风暴的袭击,在波峰浪谷中颠簸。许多人晕船,乘坐这艘船的美国著名画家莫尔斯也觉得浑身不舒服。 “遇到风暴,有什么办法使船不受到影响?”莫尔斯与船长聊了起来。 “毫无办法!”船长说,“这只能听天由命了。我给你讲一件事。那是1498年,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组织了一支有6条船、300人的大船队直奔赤道,准备去寻找黄金遍地的乐土。可是,途中由于天气太热,船上的食物全部霉烂了。这对于远航的船员来说,是十分可十白的。哥伦布对这束手无策,只好抱着侥幸的心理,写了一封求援信,塞进密封的椰壳里,然后将它投人大海。他指望海水能把这封信送到西班牙。但是,当哥伦布历经千难万险,返回西班牙时,才知道国内并没有收到那封求援信。连大智大勇的哥伦布对大自然的肆虐都无可奈何,我又能怎么样呢?” “的确,在这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艘船、一个人实在太渺小了。”莫尔斯望着茫茫的大海,心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就在这次旅途中,莫尔斯结识了杰克逊。杰克逊是波士顿城的一位医生,也是一位电学博士。此次他是在巴黎出席了电学研讨会之后回国的。闲聊中,杰克逊把话题转到电磁感应现象上。 “什么叫电磁感应?”莫尔斯好奇地问。 于是,健谈的杰克逊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电磁感应现象。说着,杰克逊从旅行袋中取出一块马蹄形的铁块以及电池等。他解释道:“这就叫电磁铁。在没有电的情况下,它没有磁性;通电后,它就有了磁性。” “这真是太神奇了!”莫尔斯仿佛看见了一个奇妙无比的新天地。于是,他向杰克逊请教了许多电的基础知识,比如电的传递速度等等。 莫尔斯完全被电迷住了,连续几个晚上都失眠了。他想:“电的传递速度那么快,能够在一瞬间传到千里之外,加上电磁铁在有电和没电时能作出不同的反应。利用它的这种特性不就可以传递信息了吗?”他想起了船长给他讲过的哥伦布“大海传信”的事。信息传递是多么重要啊!41岁的莫尔斯——位颇有成就的绘画教授决定放弃他的绘画事业,发明一种用电传信的方法——电报。 从此,莫尔斯走上了科学发明的崎岖道路。没有电学知识,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遇到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他便向大电学家亨利等请教。他的画室也成了电学试验室。画架、画笔、石膏像等都被堆在角落,电池、电线以及各种工具成了房间的“主角”。很快,莫尔斯就掌握了电磁基本知识。他准备正式向“电报”发起冲击! 莫尔斯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在他之前,早就有人设想用电传递信息。早在1753年,当时人类对电的认识还是处在静电感应时代,一位叫摩立孙的电学家,就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架设26根导线,每根导线代表一个字母。这样,当导线通电时,在导线的另一端,相应的纸条就被吸引。并记下这个字母。当时由于电源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摩立孙的实验未能进一步深入。 3年过去了,莫尔斯不知画过多少张设计草图,做过多少次试验,可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积蓄也全部用完了,生活十分贫困。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了!我的长袜一双双都破烂不堪,帽子也陈旧过时了。” 为了维持生活,莫尔斯于1836年不得不重操旧业,担任纽约大学艺术及设计教授。课余时间,他仍然继续从事电报发明工作。 莫尔斯也开始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以便确定下一阶段的研制方向。他想到,在他之前的科学家,往往是为了表达26个字母而设计了极为复杂的设备,而复杂的设备制作起来谈何容易。他意识到,必须把26个字母的信息传递方法加以简化,这样电报机的结构才会简单一些。于是,他在科学笔记中写道:电流是神速的,如果它能够不停顿地走10英里,我就让它走遍全世界。电流只要截止片刻,就会出现火花;没有火花是另一种符号;没有火花的时间长些又是一种符号。这里有3种符号可以组合起来,代表数字和字母。它们可以构成全部字母,文字就能够通过导线传送了。其结果,在远处能记录消息的崭新工具就能实现了! “用什么符号代替26个英文字母呢?”莫尔斯苦苦思索。他画了许多符号:点、横线、曲线、正方形、三角形。最后,他决定用点、横线和空白共同承担起发报机的信息传递任务。他为每一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设计出代表符号,这些代表符号由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白组成。这是电信史上最早的编码。后人称它为“莫尔斯电码”。 有了电码,莫尔斯马上着手研制电报机。他在极度贫困的状态下,进行研制工作。终于在1837年9月4日,莫尔斯制造出了一台电报机。它的发报装置很简单,是由电键和一组电池组成。按下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示点信号,按的时间长些表示横线信号。它的收报机装置较复杂,是由一只电磁铁及有关附件组成的。当有电流通过时,电磁铁便产生磁性,这样由电磁铁控制的笔也就在纸上记录下点或横线。这台发报机的有效工作距离为500米。 之后,莫尔斯又对这台发报机进行了改进。 该在实践中检验发报机的性能了。莫尔斯计划在华盛顿与巴尔的摩两个城市之间,架设一条长约64公里的线路。为此,他请求美国国会资助3万美元,作为实验经费。国会经过长时间的激烈辩论,终于在1843年3月,通过了资助莫尔斯实验的议案。 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进行电报收发试验。年过半百的莫尔斯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兴奋地向巴尔的摩发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他的助手很快收到那份只有一句话的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对莫尔斯来说,这是一个阳光最灿烂的日子!晚上他给兄弟写了一封信。信中他在解释为什么用《圣经》里的一句话作为第一份电报的内容时,写道:“当一项发明竟创造了如此的奇迹,而它又曾经如此备受怀疑,可是最终从幻境中走出,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时,没有比这句虔诚的感叹语更为恰当的了。” 电报的发明,揭开了电信史上新的一页。 P14-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