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丰臣家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司马辽太郎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日本人的“司马迁”—司马辽太郎的良心书!揭秘日本侵略中国之谜!尽显平民英雄丰臣秀吉之魅力!勾勒权力风暴群像图!

秀次,秀吉外甥,养子,丰臣秀吉第一个储嗣,官居关自(摄政)。然而他残忍暴虐,常常蒙面夜出,伏杀平民取乐。京都惊恐地呼之为“杀生关白”。最后落下切腹自杀的下场。

北政所,秀吉正室夫人。培植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勇将,与丰臣秀吉共同经营缔造了丰臣政权。然而丰臣逝后,她又亲手将其“连根拔起”……

本书所描述的是日本封建社会中的战国时代的故事。是在日本历史上实现了统一全国伟业的丰臣秀吉及其几个亲属的故事。它最早连载于《中央公论》杂志上,1973年出版单行本。全书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由于所写的都是丰臣家族的事,相互有联系,因而这九篇故事既是独立的短篇小说,又可以当做描写丰臣家的兴衰史的长篇小说来读。

内容推荐

日本战国是成王败寇、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一次次力量与智慧的角逐中,丰臣秀吉纵横捭阖,力克群雄,从社会底层脱颖而出,登上权力的顶峰,终结了百余年的动乱,统一了日本。他是日本历史上事迹最传奇、功勋最卓著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也是不世出的野心家。他向往更为广阔而富饶的大陆,妄想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先后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与大明王朝的援朝军队交战直到他去世前夕。这也是后世野心家、军国主义分子妄想征服中国的历史之源。

司马辽太郎以神来之笔,将丰臣秀吉及其家族的传奇史话跃然纸上,勾勒出一幅权力风暴核心勾心斗角的群像图。

目录

前言

第一个故事 杀生关白

第二个故事 金吾中纳言

第三个故事 宇喜多秀家

第四个故事 北政所

第五个故事 大和大纳言

第六个故事 骏河夫人

第七个故事 结城秀康

第八个故事 八条亲王

第九个故事 淀姬和她的儿子

试读章节

秀吉给孙七郎派了四位辅佐他的老将,他们是中村一氏、堀尾吉晴、一柳直末、山内一丰。这四人全是诸侯,是秀吉早在织田信长麾下任军官时就栽培提拔起来的。也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秀吉的着意安排,这些老将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性情温和,学识渊博,饱经风霜而善于处世。他们开口就是:“凡事须冷静沉着,切不可锋芒毕露,要忍之又忍,不可作非分之想。”这些话差不多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老将们用这些话像操纵木偶人似的操纵着孙七郎,巧妙地限制了他的自由;而在秀吉面前则又百般推崇孙七郎,说道:“他很聪明。”

他们把自己的谋划说成是孙七郎的主意,极力想让秀吉改变对孙七郎的看法。起先,秀吉并不轻易相信。

但是后来,看孙七良墨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也就觉得:“倒也是的。年纪大了,人会改变的啊。”

有一次,秀吉还曾对左右的人说道:“又左从前也是这样的。”他还说过:“前田利家在十几岁的时候,是一个令人束手无策的浪荡子。可是如今却成了一个稳重而诚实的人,和从前的又左判若两人。一条令人讨厌的毛虫变成了一只招人喜爱的蝴蝶。孙七郎这小子总不会永远是条毛虫吧。”

秀吉对于孙七郎这位近亲,真是无计可施。由于没有合适的人可以取代他,因而想抛弃也无法抛弃。不得已,于第二年——天正十三年(1585年),任命孙七郎为征讨纪州的大军的副将,尽管他当时只是个十八岁的青年。幸好,这次孙七郎并无大过。紧接着,在同一年,秀吉又让他参加了讨伐四国的战争,同样让他担任了部队的副将。这次也没出什么大的差错。经过这两次战争,秀吉终于拿定了主意。在这一年的闰八月,秀吉允许孙七郎使用羽柴姓。并将近江国封赠给他。同年,秀吉升任关白。与此同时,他奏请朝廷,让只有十八岁的孙七郎担任了从四位下右近卫中将。一个出身卑微的青年农夫,一跃而成了朝廷的大臣,这是旷古未有的事。第二年,十九岁的孙七郎当上了参议。参议以上就是公卿了。然而,竞有人为孙七郎的平步青云感到恐惧。此人就是孙七郎的生身父亲,世人称之为三好武藏守一路的弥助。弥助在京城里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孙七郎,对他说道:“你得好好留神,可别违反了天意啊!”

弥助用尾张农民的土话,反复念叨这个意思,而且越说越激昂。也不知弥助是从哪儿听来的,他说,从前有句话,叫做“爬得高,跌得疼,高位害死人。”他还说:“自古以来,没有大的才干而飞黄腾达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留神老天爷发怒,可别违反了他的意志。”他说:“由于过快地荣升,会使你的人品和能力与高位不相称,最后甚至连人伦道德也会丧失殆尽。”他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对儿子说:“你可得留神啊!”

“我怎么个留神法?”

孙七郎一看见自己的父亲就感到不愉快,就如有人当面揭穿了他的老底,指出他出身低贱似的。他的父亲长就一副种地人的相貌,这是怎么装饰也改变不了的。他的脸上总是显出一种软弱无能、胆小怕事的神情。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孙七郎却说道:“我武艺高强,我的地位与我的才干相当。既然如此,又何必客气呢?”

“不,不,你错了。”弥助说。

然而面对已经身居朝廷参议这样高位的孙七郎的恶狠狠的眼光,弥助没有勇气看他一眼,而只是低垂着头。弥助没有再说什么。但是他懂得:孙七郎只不过是一具木偶而已,他绝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活人。他不可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而仅仅是被人用来继承丰臣政权的一件工具。弥助自己就是一个明证。他从尾张的大高村被人接了出来,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被别人弄去。为了光耀丰臣家的门庭,弥助自己也被人为地粉饰了一番。他改名为三好一路,位居武藏守,真不知村里的乡亲们正在背地里怎么议论他呢!“爹,你以后别来了。”

 孙七郎已经忍无可忍,尽管觉得有点不忍心,但他还是这么对父亲说了。他如今早已是可以上殿参与朝政的贵族了,而且得与那些姓藤原的令人讨厌的公卿们相周旋。可他的这位父亲却总是这么一副贫民相,令他想起在尾张乡下度过的那一段穷苦生涯。而且每次来总要唠唠叨叨地教训他。这样子他又怎能保持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呢?这不是故意和他为难吗?

然而,养父秀吉却完全两样。

为了让孙七郎步步高升,秀吉为他填写了一项又一项足以令天下人都信服的光彩夺目的履历。二十岁那年,孙七郎跟随秀吉出兵征讨九州。在老将们的辅佐下,这次也没有什么大的过失。翌年,即天正十六年(1588年),升任从三位权中纳言。接着又在这之后的第二个月,晋升为从二位。这种晋升的速度,更是一个例外。

“照这样一直升上去,来年可望当上大纳言啦。”

位居京都奉行的前田玄以,见风使舵,对孙七郎奉承了这么一句,想以此博得这位有希望成为丰臣家的后继人的欢心。前田原是僧侣,现在负责丰臣家对宫廷的联络事宜。然而,由于晋升得过于迅速和频繁,孙七郎早已感到迟钝了,听了玄以的话,他竟无动于衷,只是应和着说:“噢,明年当大纳言啊。”显得并不特别高兴的样子。看到这情景,玄以不禁心中暗暗好笑。

“这个傻瓜!”

尽管玄以没有表露出来,但因为他是负责指导孙七郎礼仪的教师,因而没有人比他更瞧不起孙七郎的了。在玄以看来,孙七郎近乎白痴。玄以心里想,恐怕你还不明白大纳言的官位有多高吧。他对孙七郎说道:“所谓大纳言,乃是连藤原公卿、连姊小路、飞鸟井这样的羽林家出身的大臣,也只有到了老年才能当上的大官。总之,那是仅次于内大臣的官职啊!”听了这番说明,孙七郎才喜形于色,一边着急地问道:“是吗?这么说,明年就能当上这大纳言了吗?”

但是没有想到,第二年竟发生了变故。确切地说,这也许不应该说是“变故”。对于丰臣政权来说,这是一桩出人意料的大喜事。因为秀吉的侧室浅井氏生了一个男孩。秀吉一直以为自己没有生育子女的福分。在这一点上,他几乎绝望了。而现在却有了一个男孩,对秀吉来说,哪有比这更令人兴奋的事呢!

新生的男孩取名“舍儿”,按照民间的习俗,这名字能够保证孩子长寿。总而言之,秀吉为此而欣喜若狂了。普天下的诸侯为了逢迎秀吉,耗费了全城的钱财,赠送了大量的贺礼。甚至连天子也给丰臣家的这位新的继承人赠送了华贵的襁褓。为了天子送的这件礼品,办事周全的前田玄以奔忙了好一阵子。这么一来,孙七郎这个人物,突然之间被人们遗忘了。

“大纳言……”

孙七郎心里本来暗暗期待着这一年能当上大纳言,然而秀吉方面却始终没有什么动静。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秀吉和丰臣家的官僚们之间,产生了一种直截了当而又非常富于实际意义的想法:如果把孙七郎的官爵提得过高,就会对这个新生婴儿的前途不利。

不过,孙七郎在军中所担任的重要职务,还是一如既往。在舍儿诞生后的第二年所进行的讨伐小田原的军事行动中,孙七郎仍然没有失去副将的位置。这次战役结束之后,秀吉虽然没有把已从接班人的宝座上跌落下来的孙七郎提升为公卿,但是却给了他对于大名来说最最实惠的犒劳。孙七郎的封地一跃而猛增到一百万石,他成了故乡尾张国以及伊势的诸侯。

“这下该高兴了吧。”秀吉对他说。

孙七郎却不知道该如何高兴才好。

“好好干啊!”秀吉还是和从前一样对他说。

只是少说了一句多年来听惯了的老话:“好好干吧,将来让你接我的班。”而是用了另外一句话来代替了:“你是我的代理人啊!”然而孙七郎心想:“代理的是工作,可不是官爵啊!”反正秀吉不给这个年轻人闲暇。在攻克小田原之后,孙七郎又继续参加了讨伐奥州啪战争。胜利班师,回到京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出兵奥州,去镇压九户地方的叛乱。这一次秀吉没有去。孙七郎第一次当了他的代理人。但是秀吉对这个年轻人的实力还是不放心,便让德川家康同行,担任讨伐军事实上的总司令。这时,家康刚好已官居大纳言。仅仅为了平衡孙七郎和家康的官爵这一点原因,临出发时,这个年轻人被任命为权大纳言。这是他所盼望已久的了。但是他无暇欢庆一番,就立即踏上了征途,转战奥州各地。平定了叛乱之后,孙七郎于同年十月胜利返回大阪。

孙七郎登上大阪城朝见秀吉,秀吉照例对他讲了一番慰劳的话。使孙七郎深感惊讶的是,他舅舅原有的那种洪钟般的声音(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的身体健康的象征)已经完全消失了,语气很消沉。从大厅的座位高处传来的秀吉的说话声,孙七郎几乎听不见。同时,昔日笑语声喧、充满生气、甚至令人觉得过于嘈杂的整个大厅里,今天却像寺庙的大殿那样,寂静无声。孙七郎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已经听人说过,因而知道这是由于秀吉的嫡子、小名叫舍儿的鹤松,已于两个多月前病死了。

P13-17

序言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擅长写历史小说,也写散文、游记以及有关历史和文学的评论。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从1956年发表处女作到1982年的二十六年间,写了几十部长篇小说和不少短篇小说、游记、评论等。1971年,日本文艺春秋社在纪念该社成立五十周年时,开始出版他的全集,至今已达三十二卷。

司马辽太郎于1923年生于大阪市,原名福田定一,父亲福田定是经营药房的药剂师。

他从小就对历史有兴趣,小学时代他常去奈良县的外婆家玩,那一带有许多古代留下的坟墓,以及日本最古的官道——竹内街道。司马在那里拾到了大量的弥生时代的土器和石镞的碎片。从_1938年起,在中学读书的司马,每天放学之后都上大町市阿御藏迹町的市立图书馆博览群书,总要读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离开。1940年司马中学毕业,在投考旧’制大阪高等学校落选之后,利用这一年的空暇时间步行游历了有名的金刚山、葛城山和六甲山等,增长了许多见识。

1941年4月,司马入大阪外国语学校学习蒙古语科。在大阪外校学习期间,司马阅读了大量小说,特别是俄国文学,并酷爱《史记》。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说:“青年时代读《史记》,每次都很激动。”

战后,司马曾当过几年记者。1946年他进入京都、大阪、神户地区驻扎的一家新兴报社——新日本新闻社京都分社工作,1948年5月转入产经新闻社京都分社。他在这两家报社担任记者期间主要负责大学和宗教方面的采访任务。他曾先后任产经新闻社文化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之职,1961年升任该报社出版局副局长。为了专心从事文学创作,他于同年3月辞去了报社的职务。

1956年4月,司马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波斯的魔术师》,用的是司马辽太郎这个笔名,意思是他远不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1957年5月,他与日本作家海音寺潮五郎等人创办了同人杂志《近代说话》刊行会,他在创刊号上发表了小说《戈壁的匈奴》。自那以后,司马写了许多历史小说,大多是些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也写过不少有关日本历史和文学的评论以及散文等。

进入20世纪70年代,司马的创作题材从日本历史扩展到中国历史,写下了《汉风楚雨》、《空海的风采》、《项羽与刘邦》等长篇小说以及散文集《从长安到北京》。

司马自开始文学创作以来,曾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大抵取材于日本的战国时代、幕府末年以及明治维新初年这三个时期。在取材于战国时代的人物和故事的小说中,比较著名的有长篇小说《窃国故事》、《新史太阁记》、《关原》、《城塞》和《丰臣家族》等;取材于幕府末年的有《龙马行进》、《燃烧吧,剑!》、《新选组血风录》、《幕末》、《生活在世上的日子》、《花神》、《最后的将军》和《山岭》等;取材于明治初期的有《坂上之云》、《岁月》和《殉难》等。

司马喜欢描写大动荡时代的历史人物。他在《我的小说作法》一文中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小说所需要的是历史上那种剑拔弩张、金戈铁马式的紧张时期,紧张得就如一根绷得很紧、即将断裂的弦。这样的历史紧张时期,可以看做一辆正从横里开过来的汽车,而我作品中的人物和他的人生则处在与疾驰中的汽车相交错的位置上,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和发生了什么,这就是我的工作。”也就是说,他喜欢把人物放在时代矛盾的焦点上来描写,这样便于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表现出来。

司马自有他自己的描写历史人物的方法。他称这种特有的小说技法为“俯瞰法”。他在《我的小说作法》里对此作了如下说明:“我常从高楼的顶上往下眺望。即便在平日住惯了的城市里,从上面看到的也是一番完全不同的地形和景物。变小了的人和车辆在其中行进。我喜欢从高处往下看事物。也就是说,在我看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踏着楼梯的台阶来到大楼的顶上,从上面再一次窥视这个人。这比从同一水平面来看,别有一番情趣。……总之,‘看完整的人生’是很有趣的。”

司马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预见到身后的事。而历史小说作家则可以清楚地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他的命运以及他的存在与行动对后世的影响。他举例说:“如果写织田信长,任何粗心的笔者,总可以知道信长自身不曾知道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在京都本能寺为他的部将所杀的命运。而历史小说正是以这样的视角来写成的。”

司马所说的“俯瞰法”以及“看完整的人生”,据译者理解,就是居高临下地看待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作出全面的评价。

司马根据他自己的上述技法塑造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他笔下的人物既有长处也有缺点,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无不如此。

司马对他所写的人物是非常熟悉的。日本的著名评论家尾崎秀树在谈到这点时说:“司马对他所写的人物了如指掌。无论是坂本龙马、斋藤道三,还是织田信长……他都能与之交朋友。”“与历史上的人物交朋友并不那么容易。”“他用一种独特的叙述故事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因此他作品中的那些人物仿佛都在我们眼前。就像我们谈论自己的伙伴那样,司马自如地谈论历史上的人物,好像他是他们的伙伴。”

关于同一个历史人物,往往有着几种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记载或传闻。历史小说的作者往往是从中选取一条线索,舍弃其余的线索来从事创作的。在这种取舍中间正好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看法。

司马的历史观中有一些积极的东西。从他的历史小说中可以看到如下几点:历史是变化的、发展的;战国时代、幕府末年的社会已经腐败,旧的封建制度必然要崩溃,新的社会不可避免地要产生;肯定那些旧秩序的破坏者和新秩序的建设者在历史上的功绩,歌颂历史上的这些英雄,并为他们中的某些人翻案,帮他们摘掉原来戴在他们头上的“恶人”的帽子。

司马的历史小说在日本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不仅受到一般读者的欢迎,而且为历史学家、文艺评论家们所称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以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司马的作品在客观上适应了战后日本人民要求推翻旧的秩序、探索新的秩序、建立新的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对经过了十五年战乱生活、正在埋头于经济恢复和建设的日本人民起了启示和鼓励的作用。

二、司马通过小说这一形式,以他对日本历史的独特的见解,叙述了日本中世纪至近代的为期数百年的历史。读者们从中可以得到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知识。

三、司马的小说,不仅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且往往包含着某些有益的教训和解决难题的办法。  四、司马把历史和现实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读者们从他的历史小说中既可以看到现代社会的面貌,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周围的人们。

五、司马的历史小说的构思雄伟,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细节描写逼真生动,故事的展开条理清楚,语言通俗流畅。他特别善于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丰臣家族》一书所描述的是日本封建社会中的战国时代的故事。

距今约四百年前,日本历史上第二个军人政权——室町幕府日渐衰落,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为“战国时代”。这期间,以本州中部岐阜城为根据地的织田信长异军突起,势力日益发展。织田信长想以武力统一日本,然而在大业未竟的时候,由于部下将领明智光秀的反叛,他在京都本能寺丧生。同是织田部下将领的丰臣秀吉以讨伐叛逆者明智光秀的名义,将大权掌握到自己手里,实现了统一全日本的伟业,并以大、阪(现在的大阪)为中心,建立了丰臣政权。这一政权在结束乱世、统一全国以及实行某些政策方面,具有进步意义。然而它对外穷兵黩武,两次出兵侵略朝鲜;对内横征暴敛,穷奢极侈,使经过长期战乱的百姓无法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从而失去了民心。丰臣秀吉死后,权力转移到了丰臣政权的首席大臣德川家康手里。家康移都江户(现在的东京),建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三个幕府政权,即江户幕府。

《丰臣家族》所写的,是在日本历史上实现了统一全国伟业的丰臣秀吉及其几个亲属的故事。它最早连载于《中央公论》杂志上,1973年出版单行本。全书由九个短篇小说组成。由于所写的都是丰臣家族的事,相互有联系,因而这九篇故事既是独立的短篇小说,又可以当做描写丰臣家的兴衰史的长篇小说来读。

在封建社会里,权力是掌权人——皇帝、将军和各路诸侯——的私有物,即所谓“家天下”。丰臣政权是丰臣秀吉及其家属的私有财产。因而,小说中所说的丰臣家、织田家或德川家,既是指他们的家庭、家属,也是指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或拥有的势力。为此,《丰臣家族》既是丰臣秀吉及其几个亲属的故事,也是丰臣政权的兴衰史。

本书的构思有其独到之处:在横的方面,九篇故事中所着重描述的十个人物,都与丰臣政权的首脑丰臣秀吉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纵的方面来看,每篇故事都对主要人物的一生作了有头有尾的描述,巧妙地将其长达数十年的生涯压缩在短短的篇幅里,而并不像一般的短篇那样,仅仅截取人生长河中的一段或几段,一个或几个场面。作者从人物的一生中摄采了某些具有特征性的事例,加以探讨、渲染,赋予每个人物以特定的个性和使命。

作品对人物的描写,贯彻了作者看待历史人物的“俯瞰法”、“看完整的人生”的主张。例如,在作者笔下,丰臣秀吉既是一个实现了统一日本伟业的英雄,也是一个封建思想很浓的人物,他千方百计、煞费苦心地要使自己掌握的权力成为丰臣家世袭的天下,以致最后陷入了昏庸。

作品所描述的虽然没有什么离奇的情节、惊险的场面,毋宁说都是些常见的、容易理解的故事,然而读来不仅使人感到亲切、有趣,而且有不少发人深省之处,对于我们理解日本的封建社会一生活在那个社会的人,他们的思想、风习、趣味、爱好等,会有不少裨益。

译者在日本工作期间,曾有机会于1980年秋天到大阪市司马先生府上拜访过先生,受到先生亲切的接待。司马先生对中国怀着友好的感情,曾多次访问过中国。司马先生时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对日中两国的文化交流甚是热心。司马先生要我向中国的读者转致问候。《丰臣家族》是我国翻译出版的司马先生的第一部小说。这个译本的出版,如果能在加深我们对日本的了解方面起一点作用,将使译者感到十分喜悦。由于译者水平有限,错误的地方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指正。

译者

1982年6月于日本京都

书评(媒体评论)

日本一代名人丰臣秀吉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善于吸收众人的智慧。不但是盟友的,连敌人的智慧他也吸收,终于因此而赢得天下。

——日本企业家 松下幸之助

司马辽太郎一直思考着,为什么日本会产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时代”。现在目本更趋腐败没落,司马辽太郎已经看不到日木的没落光景,我为他感到欣慰。

——动画家 宫崎骏

司马辽太郎用一种独特的叙述故事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因此他作品中的那些人物仿佛都在我们眼前,就像我们谈论自己的伙伴那样。

——著名文学评论家 尾崎秀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6:3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