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达的《人虫儿》反映的是当代京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采用地道的京城儿语言加以描述和人物性格刻画。但愿您能从中受到一些人生启示,同时也从书中咂摸出京味儿来。“人虫儿”的“道”有多深?可以说像是深山峡谷间的一条河。如果您冒冒失失地往里迈腿,十有八九得掉进去,也许一步就让您没顶。可是您如果只看表面,那是一潭宁静的碧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虫儿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一达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一达的《人虫儿》反映的是当代京城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采用地道的京城儿语言加以描述和人物性格刻画。但愿您能从中受到一些人生启示,同时也从书中咂摸出京味儿来。“人虫儿”的“道”有多深?可以说像是深山峡谷间的一条河。如果您冒冒失失地往里迈腿,十有八九得掉进去,也许一步就让您没顶。可是您如果只看表面,那是一潭宁静的碧水。 内容推荐 《人虫儿》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书。作者是京城名记。他深入社会底层,历时三年,跟社会上的三教九流、闲杂人等打交道,用独特的新闻视角和地道的京味儿语言,创作了这部京味儿纪实文学。它披露了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内幕,反映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命运和心灵历程。其最大看点是描写刻画了“房虫儿、买卖虫儿、古玩虫儿、票虫儿、瓦片虫儿”等典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本书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曾在国内外上百家电视台播出,吸引了众多观众,以至于产生了大批“虫儿迷”。 《人虫儿》堪称作者刘一达的代表作,初版即畅销,以后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日文出版。各个版本已列入民间藏书要目。 目录 自序 回头看《人虫儿》 第一章 京城“房虫儿”秘闻录 “吃瓦片儿”的人们 “大纤儿”和“小纤儿” “房虫儿”都是什么人 “房虫儿”“咬”谁 且看“房虫儿”斗法 “门”里的“礼数” “房虫儿”怎么“黑”人 老“房虫儿”的手腕 第二章 “古玩虫儿”闯江湖 “大鼻涕”要买前门楼子 人生“炼狱” 一个梦想付出的代价 赤手空拳闯江湖 一幅古画,一夜富翁 “古玩”玩的是胆儿 砸金表“斗法” 口出狂言:要收藏全世界 第三章 “瓦片虫儿”寻访记 中国的“高老头” 甭跟我玩“哩眼儿愣” “瓦片儿”比人民币值钱 “测”老广 儿子闺女都给我“玩去” “他们'买'宠物,我'买'大姑娘” 打死也不露富 第四章 “买卖虫儿”商海沉浮记 “买卖虫儿”与“商道” 掏一万块钱听首歌 一段人生道白 绝不起哄架秧子 为五百块钱当囚徒 “板儿爷”中的老大 当“糖葫芦大王” 不跟女人较劲 想干出个人模狗样儿来 脚踩五条船 在“海”里呛了一口 当了董事长 第五章 “票虫儿”演义 “票虫儿”的“道” 俄罗斯驻华使馆一张“门票”三千元 老“票虫儿”玩花活儿 “票虫儿”火并 老大妈上阵以“虫儿”治“虫儿” 第六章 “鱼虫儿”见闻录 四十万元一条“龙” “鱼虫儿”与龙鱼 “龙鱼”被神话了 玩“龙”有“道” 老“鱼虫儿”挨“咬” 人与宠物的心灵感应 玩的就是钱 第七章 “报虫儿”真面目 报刊业的“绿林好汉” 一“枪”打出四十响 “文雏儿”的“和平演变” 报刊大战需要“军火商” 剪刀粗糊打天下 炒文章还是炒金钱 第八章 “网虫儿”弄潮 “网虫儿”享受高科技 网络这玩意儿 在网上漫游天下 网上“公民” 一“网”情深 在网上练“笔杆儿” “情感小屋”的故事 感受自由空间 附录 我的文学使命 试读章节 一个梦想付出的代价 人有时被逼到绝路以后,反而会振作起来,重新塑造自已的人生。 人穷,并不能完全使人产生致富的强烈欲望。 中国人穷惯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像罗银水家似的生活窘迫的家庭,在中国有千千万万。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百万富翁者却凤毛麟角。 因为受穷,才拼命地致富。这显然是缺乏生活逻辑的。穷与富是生活境况的“两极”。而“两极”的转化,真正的动因是自身的价值取向的改变。 容易满足的中国人,当餐桌上的窝头变成了白面馒头、腌大萝卜换成了猪肉炒蒜苗,就会心满意足地赞叹活着的滋润了。 罗银水也是如此。 一九七一年,他赶上了好的机遇,没有像他的几个哥哥姐姐那样加入上山下乡的行列,成了酱油厂的工人。尽管学徒工的月薪只有十七块零八分,但他留城了,而且是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仅凭这一点,就使他的内心感到一种骄傲和满足。 罗银水的父亲老罗没上过一天学,他也不主张儿女们去读大学。他像那些知足长乐的老北京一样,认为孩子学一门手艺,比手里拿着一张大学文凭更有实用价值。 “一招鲜,吃遍天。”老罗希望他的儿女们都成为有一门手艺、有一门技术的人,踏踏实实过日子。他从不高攀,也从没幻想过有朝一日,七个儿女当中出来个富翁。即便有人白送给他一辆汽车,或是几万块钱,他也不会要。他觉得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不够那个派。而任何意外之财,他以为都会成为隐藏的祸根,即便在他最穷的时候。有一次,他在送煤的路上捡到了一个皮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摞钱和一个金项链,他毫不犹豫地把这个皮包送到了派出所。后来,失主对他的拾金不昧表示感激,拿出了二百块钱作谢仪,他摆了摆手,坚决不要。事后他所在的单位领导在会上对他的义举进行表扬时,赞赏他的觉悟高,而他却说了句令领导扫兴、令在场的职工惑然不解的话:“我不是觉悟高,我是信命。那东西本来不是我的,我昧着良心要了,烫手不说,也脏心。我想我不会得好报。我一个普通工人,没有雷锋那种觉悟,谁也别高抬我。” 本来单位领导,是想让他当先进的,可是冲他这段没“水平”的话,自然把上报的劳模名单里他的名字抹掉了。然而,他知道这件事以后,并不感到沮丧和懊恼。 “我本来就不是先进人物,即使领导把我抬得那样高,我早晚也会摔下来,我真谢谢领导这样做。” 老罗呀,他的最高理想就是没灾没祸稳稳当当地过日子,穷,那是命里注定,争也没有用,恼也没有用。谁不想日子过得滋润一点?当然,他能过上滋润的日子,也是一种福分。但那只能靠自己去奔。他从不幻想天上会掉馅饼。假若真掉下来,他也不会弯腰去捡。 罗银水有这样极守本分的父亲,而他自身的素养和气质也似乎难以超越父亲的思维方式。所以假如在他的生活中,不发生重大的变故,他是不会成为今天的大款的。他也许会效仿父亲的路走下去。当然,他不可能完全像父亲那样安于贫穷、自行其乐,因为他毕竟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青年。但是,可以想象,他的生活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大风大浪,不会从“南极”走入“北极”。 记者详细地考察分析了罗银水发家的经历之后,发现使他的灵魂受到大的震颤,使他与父亲的思维定式产生大的悖离,使他的人生价值观念产生大的转变的重要原因,是他二十四岁时的那次大的人生挫折和生活经历的大波动。 我曾试图做出这样的推断,假如没有那次挫折,今天的罗银水也许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工人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下了班回到自己生活的小巢,与妻子和儿子或是女儿平淡生活。日子过得平淡如水,但是却自有其“与众相同”的欢乐。但是,人生的挫折,往往能极容易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为人们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典型…… P25-26 序言 回头,是一档子意味深长的事儿。因为日常,谁都有走神儿、眨么眼儿或是脑瓜儿一热的时候。有些事儿也许您一时半会儿没弄明白,稀里糊涂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但是,回过头一琢磨,保不齐您会从嗓子眼儿冒出一句:“瞎!要是当时我怎么怎么样,那肯定就怎么怎么样了。”这一声嘬牙花子的“瞎!”似乎杂陈着人生的况味。 《人虫儿》这本书是1995年出版的,到现在已经18年了。这会儿看《人虫儿》,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18年,真是弹指一挥间!沉淀了18年,回过头去,再看这本书,大概齐就有前头说的体会。 18年前,我不能说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也得说是风华正茂的中青年。现在呢?唉,现在就啥也别说了。您想18年前出生的婴儿,到这会儿都属成年人了,何况我呢?尽管尚能饭也,但廉颇确实老矣。 当然,这个“老”字分跟谁比,我老父亲今年97岁了,还活得好好儿的,我怎敢在众读者面前言老呀? 不过,18年前的我,跟现在的我,人生信条和生活理念肯定不一样了。当然,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写作的态度等等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沉淀18年,回头再看《人虫儿》,会发现许多的遗憾,这些遗憾包括作品思考问题的深度、写作的态度和手法等等。 说老实话,写《人虫儿》之前,我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那会儿,我在《北京晚报》当社会新闻记者,每个星期一整版社会纪实和社会特写,一个人连采写带编辑,报道的几乎都是老百姓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毋庸置疑,这些报道是很吸引读者的眼球的。一篇接一篇,真可以用数不胜数来形容。这样的报道频率,作者想不出名都难。 那会儿,我的文笔是很犀利的,锋芒毕露,一针见血。也许是因为出了点小名,经常被人拿“无冕之王”这个称号捧着,加上年轻,肝火旺,所以有时难免飘飘然,使出点儿爷的派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看到什么事儿不顺眼便沉不住气,把手中的笔当匕首,像个“愤青”。自然,写出的文章,也是居高临下,带有指点江山的气势。 现在,回过头去想想,那会儿的我,有点儿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的感觉。其实,一个记者,不过是某个事件或某种社会现象的记录者而已。记者,记录者也。 那会儿的我,干什么事都一本正经,肃然对人,不管干什么,都好像在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现在想想,当时活得真是有点儿累。《人虫儿》这本书,就是在当时那种心态下写出来的。 岁月能洗掉心灵上的许多纤尘。经过18年的沉淀,我现在的写作心态跟原来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少了一些冲动,多了几分沉稳;少了许多浮躁,多了几分超脱。当然也有年龄的原因,现在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过去要冷静多了。即便是刺世击邪,也不是冷嘲热讽,而是把脉开方,对症下药。 活到这会儿,似乎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许记者或作家的职能,或者说功能,不完全是揭露社会生活中的假恶丑,还应该有歌颂和弘扬生活中的真善美。 把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窗户纸都一一捅破,把一些卑鄙龌龊的嘴脸都一一撕破给人看,确实,看上去很深刻,很刺激,能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但社会和人生还有另一面。有些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换一种思维来想,换一种手法来写,也许会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我现在写东西时的心态,变得心平气和了,对社会和人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其实,这才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如同写文章,生-手总是喜欢炫耀和卖弄自己的文采,堆砌辞藻,以为用词越华丽越是好文章,恰恰忽略了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言简意赅,要让人能看明白你想说-的是什么。写作高手行文用的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大白话,而在内容上-体现思想深度。所以文章越老辣,越明白畅晓。 我说的这些,其实是在就《人虫儿》这本书的写作进行的一种反思。 不过,就《人虫儿》这本书而言,它还算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十多年间,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他们的心路历程,刻画了十几个非常典型的“虫儿”的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虫儿”本来是一个早就被人们遗忘,甚至可以说快要被淹浸(北京土话,快要灭亡之意)的一个词,被我从骨灰级的老话中捡了起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通过《人虫儿》这本书,而广泛流传,以至于后来又孳生出许多“虫儿”。“虫儿”已经堂而皇之地走进北京人的“生活词典”。许多读者也是通过《人虫儿》这本书认识了我。 这些都是读者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吧。 有意思的是,后来我;z-5了《再说人虫儿》《画虫儿》等书,有些读者将这些写“虫儿”的书,归类为“虫系列”,他们期待我能写出更多的“虫儿”,同时,自□为“虫儿迷”。 《人虫儿》这本书,确实有很多读者,用现在的词叫粉丝或拥趸者。1995年第一版,就印了两万多册,此后,随着改编成的电视连续剧的播出,出现了大量的盗版本,出版社又重印了多次。这18年间,共有四种版本发行。 有意思的是,有位八十多岁的日本老爷子近藤昌三,在北京生活过几年,酷爱北京文化,他看了《人虫儿》之后,爱不释手,执意要将它翻译成日文。他跟我取得联系后,花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其间遭遇了两次住院、一次丧妻的痛苦,而矢志不渝,最终于2008年,将《人虫儿》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后来,老爷子给我来信说,此书在日本发行得不错,卖了几千册,在日本也有一批“虫儿迷”。 《人虫儿》的最后一次再版重印是在十年前。大约七八年前,市面儿上已经找不到这本书了。一些看过电视连续剧的朋友,还有一些知道这本书却始终没买到的朋友,满世界淘换这本书,网上找这本书的朋友就更多了。 一时间,《人虫儿》这本书成了紧俏收藏品。一些朋友市面买不到书,扭过脸来找我,而我,说老实话,手里只剩下三本藏书了。 在2013年的北京国际图书节上,我作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认识了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的常务副总经理张金龙先生。张先生也是一位“虫儿迷”。他得知《人虫儿》这本书,在图书市场脱销多年的情况后,马上跟公司其他领导商量再版重印。 本来我想借再版重印的机会,把这本书重新拾掇拾掇,但张总认为还是保持原汁原味为好。虽然18年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虫儿》写的是18年前的历史,许多读者都是从那时走过来的。保持原汁原味,才好温故知新,同时,也会满足许多朋友的怀旧心理。当然,咱们这本书主要是写“虫儿”,所以,事儿发生在什么年代并不影响阅读。至于有关此书的一些遗憾,只能在我写下一个“虫儿”的时候找补了。 附带再说两句: 一是,这18年间变化确实比较大,有些事儿,我在那会儿已经预见到了,有些却离我的预想有距离。比如18年前的“房虫儿”,还是散兵游勇,单打独斗。那会儿,人们还不知房屋市场是何物。我就想到了将来房屋市场化后,肯定会有房屋中介的出现。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了证明,满大街都可以看到房屋中介。可是我当时琢磨随着房屋市场的形成,中介公司运作应是非常规范的,这样一来,“房虫儿”自然就没缝儿饭吃了。但事实上,并不是我想的那样,现在“房虫儿”不但依然风光,而且道行比18年前要深多了。 二是,18年间物是人非,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变化也很大,有些喜欢《人虫儿》的“虫儿迷”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比如电视连续剧《人虫儿》的制片人田春圃先生,主演“房虫儿”的可爱的艺术家李丁老爷子等。在《人虫儿》再版重印之际,我谨向这些喜欢“虫儿”的“虫儿迷”,表达永恒的敬意和深深的怀念。 以上是为序。 刘一达 2013年11月 北京如一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