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牺牲的军民达3500万以上。这部《国殇志——中华抗日英烈录》辑录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队少将以上职(衔)人员的主要经历及其英烈事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民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畏强暴,与敌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由肖英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殇志(中华抗日英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肖英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牺牲的军民达3500万以上。这部《国殇志——中华抗日英烈录》辑录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队少将以上职(衔)人员的主要经历及其英烈事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民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畏强暴,与敌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本书由肖英主编。 内容推荐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便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整整14年,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据记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将领战死沙场的人数为各参战国之最。 《国殇志(中华抗日英烈录)》以年为单元,以烈士牺牲的时间先后为序,辑录了1931年到1945年,间在抗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中国军队将领少将以上职(衔)人员500余名,其中包括:八路军、新四军旅职以上烈士110余名,东北抗日联军师职以上烈士近100名,国民党抗日军队少将以上烈士220余名,东北、华北义勇军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牺牲将领20余名。《国殇志(中华抗日英烈录)》中每位先烈小传均单独列明所属部队、牺牲战役、相关上下级等信息,配有大量图片,包括合影、使用武器、遗言、遗物、后人题词等。本书由肖英主编。 目录 1932年 滕久寿 关跃洲 韩家麟 孙铭武 孙铭宸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李玉 1933年 徐达三 田 霖 胡泽民 李春润 白子峰 武止戈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孙耀祖 1934年 童长荣 景振卿 张文偕 邓铁梅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张锡武 1935年 朴翰宗 李红光 孙永勤 何忠国 苗可秀 韩 浩 李松波 杨太和 刘壮飞 李光林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赵四川 王殿臣 1936年 傅显明 梁锡夫 李敏焕 赵一曼 李学忠 史忠恒 夏云杰 王德泰 曹国安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张敬山 1937年 宋铁岩 左子元 陈荣久 王凤阁 周树东 李福林 佟麟阁 赵登禹 郝贵林 黄梅兴 蔡炳炎 张本禹 张甲洲 路景荣 李天柱 尉迟凤岗 梁鉴堂 姜玉贞 杨 杰 郝梦龄 刘家麒 郑廷珍 庞汉桢 秦霖 宫惠民 朱耀华 吴继光 昊克仁 刘启文 高志航 夏国璋 饶国华 李伯蛟 金根 万全策 易安华 朱赤 高致嵩 司徒非 李兰池 姚中英 罗策群 肖山令 刘国用 蓝运东 张中华 周建华 王仁斋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庞泰峰 吴桐岗 邓玉琢 朱之荣 柴阴轩 1938年 王平陆 理琪 赵锡章 刘震东 王毓峰 王铭章 赵渭滨 谢升标 范廷兰 马德山 刘桂五 陈钟书 扈先梅 严家训 周 元 朱家麟 李必藩 黄启东 邓佐虞 彭 璋 马威龙 张相武 关化新 金正国 周建屏 方叔洪 魏长魁 杨俊恒 李学福 刘曙华 张传福 陈德馨 常有均 陈宇寰 雷 忠 钟芳峻 范荩 姜克智 吴景才 李延平 洪麟阁 冯安邦 朱炎晖 张镜远 范筑先 徐光海 郁仁治 徐积璋 温健公 王光宇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陆希田 贺成九 徐德明 秦进乐 付忠贵 金道松 1939年 林英灿 刘廷仲 雷 炎 邓永耀 张谓行 李国良 胡发坚 王自衡 王禹九 白君实 龙树林 王克仁 陈安宝 唐聚五 董少白 马耀南 祁致中 侯国忠 魏大光 马秉忠 李文彬 郭征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卢尚秀 李剑卜 于化臣 杨铁成 1940年 马玉仁 丁炳权 冯治纲 黄玉清 杨靖宇 郑作民 彭德大 袁聘之 陈文彬 柳万熙 曹亚范 桂蓬洲 杨木贵 钟毅 张敬 张自忠 王汝起 张兰生 赵敬夫 量天知 闻允志 熊德成 高禹民 王 溥 郝玉明 陈翰章 朱鸿勋 戴民权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冷赤斋 李荣 张炯 徐秋 1941年 汪雅臣 苏精诚 张铎 白乙化 陈师洛 魏拯民 韩仁和 谢晋元 陈文杞 王竣 梁希贤 唐淮源 寸性奇 刘克信 孙春林 陈中柱 金崇印 陈震寰 郭铁坚 杨 忠 石作衡 朱实夫 李翰卿 赖传湘 武士敏 罗忠毅 廖海涛 陈 明 刘海涛 刘子超 朱立文 辛俊卿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张忠喜 林铎 戴克信 王立人 曹友民 1942年 马玉堂 黄春庭 郭国言 赵尚志 范子侠 刘德明 包森 刘诚光 郭陆顺 杨宏明 孙毅民 陈元龙 朱世勤 胡义宾 陶净非 张仁槐 谢翰文 左权 孙开楚 戴安澜 常德善 石景芳 杜子孚 王远音 张友清 王凤山 许亨植 张庆澍 窦来庚 魏金三 汪 洋 王泊生 孔庆同 夏云超 陆升勋 于寄吾 于一心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刘诗松 彭 光 肖伟成 袁心纯 王炳三 赖国清 王志发 王东福 王兴汉 刘小秀 李宝乾 1943年 韩子衡 徐尚武 唐克威 李永安 周 复 张少舫 郭好礼 王立业 李忠 杨承德 彭雄 田守尧 易良品 夏祖盛 高道先 马定夫 邓振询 陈耀元 赵义京 李竹林 柴世荣 杜邦完 朱程 袁鸿化 萧永智 李忍涛 许国璋 彭士量 符竹庭 孙明瑾 柴意新 刘志超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周致中 郑前学 江春炎 1944年 康俊仁 马本斋 胡继亭 吕公良 黄永淮 卢广佛 李家钰 陈绍堂 周鼎铭 王剑岳 胡乃超 余子武 马晓云 王甲本 李恒泉 曾锦云 阚维雍 吕旃蒙 陈济恒 史蔚馥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吴其芳 胡厚基 1945年 文立征 齐学启 才山 白云 王先臣 桂干生 同年殉国的抗日将领略历 王魁一 王成林 汪德清 李星三 附录 国民政府追晋的部分陆(海空)军少将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韩浩(1905—1935),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 原名金翰杰,出生在朝鲜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幼受日本侵略者和地主老财的欺压。由于不堪忍受奴役和压迫,随全家移居到我国吉林省桦甸县横道河子乡。后积极投入到当地的革命活动中,并接触了许多共产党人,接受了许多马列主义思想教育。193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并在磐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韩浩开始在桦甸、磐石等县广大农村大张旗鼓地开展反日宣传,组织农民反日示威游行,领导群众进行反日斗争。在韩浩的发动下,许多农村先后建立了反日分会、反日妇女会、儿童团、少年先锋队等群众组织。1932年春,他冲破家庭的阻拦,经中共桦甸县委桦北区委的推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纵队,即磐石抗日游击队。 1933年9月18日,中共磐石县委奉中共南满省委的指示,将在磐石县活动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该师以南满游击队和海龙游击队为基础组成,下辖第一、第三两个团及一个政治保安连。杨靖宇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韩浩任独立师第三团团长,全师共三百五十多人。独立师的建立,标志着磐石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走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当时东北的抗日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34年9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发展迅速,总兵力已经达六百六十余人。11月5日,经中共南满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7日,又将独立师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下辖两个师,韩浩任第1师副师长。杨靖宇命令韩浩率领一师一部和师教导团,横跨通化、柳河间的铁路,转战到兴京县和桓仁县一带打击敌人,发展和壮大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5年2月4日,韩浩率领第一师的七十余名战士在洼子沟与日本守备队遭遇,敌人仗着武器精良,高喊着“抓活的”,疯狂地向我军扑来。当敌人前进到有效射程的距离时,韩浩命令部队猛烈开火,顿时将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四处乱窜,大败而逃。随后,韩浩又率领部队在桓仁县横道河子五道沟小岭附近设伏,截击敌人运输粮食的大车17辆,将所得的大部分粮食分给了当地的贫困百姓。当地的群众激动地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日本人从中国滚出去”的口号,欢迎抗日部队的胜利到来。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说:“日军抢粮食,你们抗日军队分粮食,我们要和抗日军一起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韩浩不仅是英勇善战的指挥员,而且也是一名善于管理军队、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很高的宣传员。他在战时能够认真贯彻执行杨靖宇制定的“四不打”作战原则,在战斗空隙认真执行人民革命军制定的各项政策,特别是认真执行俘虏政策,这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对打击敌人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久,一师随军部攻占兴京县城东的东昌台时,将警察署署长击伤,俘虏伪警察五人,缴获长短枪三十余支。师长李红光将俘虏交给韩浩处理。 韩浩给俘虏讲了抗日救国的道理,他以民族大局为重,要求俘虏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再做对不起祖宗和中国人民的事。他对俘虏说:“当汉奸走狗,出卖民族利益是非常可耻的。”这些俘虏中除了一名死心塌地为敌人卖命不投降,企图逃跑被枪毙外,其余几个人经过教育,表示愿意悔改。韩浩发给他们路费,将他们释放。这几个人后来为人民革命军送了不少隋报。 1935年3月,韩浩在兴京县四平街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人民革命军抗日救国的主张,号召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联合一致抗日,坚决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赶出去!在他的倡议下,青年义勇军和群众抗日组织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抗日救国会、反日会和农民自卫队的成员最多,被敌人视为“最危险的团体”。 1935年5月12日,师长李红光牺牲后,韩浩接任第一师师长工作,这时一师已发展到三百五十多人。韩浩率领第一师活跃在桓仁、兴京、通化一带,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不断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5年8月28日清晨,韩浩获知日军守备队一部要到桓仁去,他立即联合附近抗日武装,率领三百余人的部队,来到吉林省通化县泉源乡刘家街附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的救国主张,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军得知消息后,迅速向开会的地点扑来,快到中午时分,日军守备队三十多人和伪军七十多人包围了该村。韩浩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占领有利地形,与日伪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打死打伤敌人三十多人。正当韩浩准备全歼这股敌人时,敌人的大批援兵闻讯赶到,向韩浩他们包抄过来。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韩浩便带领战士们猛冲猛打,冲出包围圈,在退往通化的途中,韩浩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30岁。杨靖宇闻讯,异常悲愤,在河里根据地为韩浩主持了追悼会。为了永远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当地群众把他掩埋在钢山岭的青松翠柏之中,让他的名字与松柏一样万古长青。P34-36 序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时14年,牺牲的军民达3500万以上。这部《国殇志——中华抗日英烈录》辑录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队少将以上职(衔)人员的主要经历及其英烈事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军民在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中,为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畏强暴,与敌人浴血奋战,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实现全国抗战的政治基础和争取民族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同仇敌忾,许多为民族独立而英勇殉国的国民党爱国将士,与抗击日本侵略军而壮烈牺牲的无数共产党员、我军将士和人民群众一样,令人崇敬,令世代缅怀。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迄今为止缺乏一部较为完整地辑录国共两党军队抗日殉国将领及其事迹的图书。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发展;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进一步有利于历史认识的前进和对抗日战争历史共识的取得。 可以说,这部《国殇志——中华抗曰英烈录》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而且这本书将在对目军作战中牺牲的国共两党军队的将领,按牺牲年代做统一排列,避免了通常的“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的划分方法,我想是有些创意的。它反映了抗日战争全民族革命战争的本质和全国人民不分党派、军队、民族、信仰,团结一致,共御强敌的历史。当然,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东北和华南等地的抗日部队,除少数将领在抗日战争初期开始改编时被国民政府授予正式军衔外,其后在长期的敌后抗战和部队的大发展中,就再也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正式任命或授予军衔。鉴于这些具体的历史情况,编者将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牺牲的将领定格在旅以上领导干部,应该说,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以当时国民革命军的旅指挥员相当于少将军衔,基本上是公平合理的。我想这样理解,可能比机械地对比国共两党各牺牲了多少将军更有意义一些。 人物研究是近代历史研究比较复杂、比较困难的方面。当然这一本人物集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我与编者的态度一样,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对抗日战争历史人物的研究,也是对死难的、为国捐躯的英烈的一种纪念,也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具体研究,弥补当前研究的某些不足和疏漏。 何理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 2012年9月 后记 近年来,随着两岸人民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入,许多历史资料得以见诸于各种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应用和影像资料的广泛传播,使原本就感动于抗战英烈的我们,更是觉得有责任利用丰富的史料,将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抗日先烈们的事迹编撰成书,以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情。 80年前,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国人民便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中。整整14年,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本书收录了他们中间极少数的,但相对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人物——抗战将领。其中包括: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的各路义勇军中牺牲的首领,东北抗日联军师级以上牺牲的指挥员;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革命军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旅级以上的烈士,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军队中少将以上及部分地方抗日游击武装中少将以上的先烈们。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牺牲在疆场或者敌人的刑场上。不过,有两种例外事例也被收录进了本书:为抗日战争呕心沥血、积劳成疾而病故的烈士,如马本斋司令员、李学福军长、丁炳权中将等;虽然级别、军衔略低,但他们的名字和壮烈的抗敌事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烈士,如赵一曼、高志航、谢晋元等。 本书是以年为单元、以每位烈士牺牲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编排的。每年结尾,均附有当年牺牲,但资料未能收集成章的烈士的略历。全书最后附有国民政府追晋的部分陆(海空)军少将军衔的烈士的略历。由于编写者均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稿件,时间紧,加之学识水平的限制,一定还有抗战殉国的将领被遗漏。虽然已经编写成文,但在资料的选用上有可能存在错误,恳请有关部门、烈士亲属、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发现后提出批评,提供资料,以备将来再版时增补、修订。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得到了许多人士、单位的支持与协助。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先生抽出宝贵时间审阅了书稿,并作序。中国军事科学院的肖石忠大校、彭玉龙大校、中国文史出版社的杨玉文编审等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以及注意事项。国家图书馆的盛芳芳女士协助借阅善本资料。总参某部离休干部刘祖荫协助核查了部分史实。中央某部离休干部刘祖禹帮助借阅许多图书文献。一些地方的县志办、纪念馆以及部分烈士的后人也提供了文字、图片资料。金城出版社的领导尤其是么志龙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并提供了一些文字、影像和图片资料。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图书、报刊、影像和网络资料,并利用了其中的一些文字和照片。在此,谨向有关作者、拍摄者、出版机构及网站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们的家人,在此期间给了我们生活上的最大帮助与照顾。 参加本书资料收集、整理和撰写的人员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唐晓辉、罗存康、武冰、陈立功、魏帮顺、李鑫和出版单位的赵学静、高苏、覃晓莉、单宇红、周明波等组成。本书的出版计划由刘晨全面组织实施。乔玲梅提供了部分文字资料并负责组织抗战馆主要人员的编写,刘晨负责组织出版单位人员的编写。刘晨审阅、修改、润色全部稿件及正文配图,并参与了部分人物的编写工作。 编者 2012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张自忠(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追晋陆军上将)遗言 誓死坚守阵地,誓死不当俘虏,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 ——朱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遗言 国难当头,军务紧急,大丈夫应当效马援甲,马革裹尸还乡。 ——佟麟阁(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追晋陆军上将)于战事危急时回家人电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