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生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撄:伤害。②全:保全。天:指天所赋予人的生命与天性。故:事。③官:官职。自:从。④所为立之:指设立官职的原因。
夫水之性清,土者招之 ①,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招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②,非所以性养也③。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④;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⑤。
【注释】
①相(ga):搅浑,搅乱。引中为扰乱。②性:性命。③以性养:用生命供养外物。指嗜欲过当。④悖:谬误,惑乱。⑤无幸必亡:不可幸免,必定灭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痦,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遁焉,性恶得不伤?
【注释】
①慊:惬意,满足。已:表示确定语气。②痦:哑,哑巴。③遁:通“循”,顺从,这里是放纵的意思。④恶:何,怎么。伤:病。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憎。此之谓全德之人。
【注释】
①招:靶子。②章章:繁盛明显的样子。③便:有利,适宜。④天:这里指天性与生命。⑤臭:这里指嗅觉灵敏。⑥三百六十节:指人周身的所有关节。利:通畅。⑦得:收获。⑧裹:包容。⑨幡:通“闷”,愁闷。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 7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日“招蹶之机”⑥。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日“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日“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适:恰好。②致:得到。③虽:即使。过:过度,放纵。④奚:何。⑤佚:通“逸”,安逸。⑥招:致。蹶:病名,此处指行走不便。机:器械。⑦靡曼:柔弱美丽貌。皓:白。靡曼皓齿,用来比喻美色。⑧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孔子有“郑声淫”之说,历代均视之为淫靡之音。
【导读】
《吕氏春秋》每一篇均有鲜明论点,篇名往往就是本篇中心所在,这在先秦著作中较有特点。“本生”就是以生为本,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文章认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外物可以养生,也可以伤生。保全生命必须处理好生命与外物的关系,顺应天道和尊重生命,做到“以物养性”,对外物应采取“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的态度。而富贵之人多为外物所惑,重物轻生,“以性养物”,对物质享受贪婪不已,这最终必然导致对生命的伤害。本篇的思想渊源是战国杨朱学派对生命的认识,目的在于规劝骄奢淫逸的君主。
贵 公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于公。故《鸿范》日⑥:“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注释】
①公:公,与“私”相对的概念。②平:和。③得:获得。④上志:古代记栽,指古代典籍。⑤偏:偏私。⑥《鸿范》:《尚书》的篇目,通常作《洪范》。⑦党:偏私。⑧荡荡:宽广平坦貌。⑨颇:偏差。⑩无或作好:没有个人的偏好。或,令本《尚书·洪范》“或”字作“有”。好(№O),私好。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将行,请所以治鲁。周公日④:“利而勿利也”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日:“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日:“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日。:“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j皇五帝之德也。。
【注释】
①不长一类:不仅仅使某一类生长。长,使动词。②阿:偏袒。③伯禽:周代鲁国的始祖。姬娃,字伯禽。周公旦长子。④周公: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名旦,亦称叔旦。曾辅佐成王,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⑤利而勿利:意为行公利而不贪私利。⑥荆人:楚国人。⑦索:找。⑧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春秋战国时代楚苦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⑨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通常,三皇指伏羲、神农、燧人;五帝指黄帝、颛项(、帝喾(、尧、舜。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日:“仲父之病矣,渍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日:“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日:“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日:“公谁欲相?”公日:“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日:“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日: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注释】
①管仲:春秋时政治家。名夷吾,字仲,世称管子。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为“仲父”,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②桓公: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前685~前643年在位。在管仲辅佐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③渍:病。国人:居住在国都的自由民,此处泛指所有人。弗讳:不避讳。全句意为,您病得很厉害,在此情况下大家不再避讳说及生死问题。④属:托付。⑤奚:哪里,怎么,表疑问。⑥谁欲相:宾语前置。即“欲谁相”,打算让谁担任宰相。⑦鲍叔牙:齐大夫。贫贱时即与管仲友善,是管仲最好的朋友。⑧夷吾:管仲自称己名。⑨不己若:宾语前置。即“不若己”,不如自己。比:亲近。⑩勿已:不得已的话。隰朋:齐大夫,曾助管仲相桓公,成霸业,与管仲同年卒。⑩上志:高诱注为“志上世贤人而楷模之”,即以前辈的贤人为楷模,向他们学习。下求:向不如自己的人求教。⑩丑:以……为羞一隗。⑩哀:同情,怜悯。⑩国:国家政务。⑥有不闻:不去过问细枝末节。⑩高诱注:“物,事也。非职之事,不求知之也。”⑩不欲小察,不欲小智:不要苛察小事,不要耍小聪明。⑩大匠不斫:大工匠会有整体考
尽管《吕氏春秋》书名上有“春秋”二字,但它并不是一本史书,《汉书·艺文志》列其于子书的“杂家”类中。但是,与先秦其他子书往往记一家之言不同,《吕氏春秋》出自有规划的集体创作。创作的主持人是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约前235),而编撰者则是他门下的众多宾客。
吕不韦是一位政治家,但本质上说他更是一位商人。这样说不仅仅是因为他商人的出身,更因为他有一颗商人的头脑,对利益充满着功利色彩的敏感与孜孜以求贯穿他的一生,当然也贯穿在他倾注心血、万分看重的这本《吕氏春秋》中。吕不韦的一生是在投资博取利益回报、再投资再博取更大的利益回报的循环往复中度过的。
本是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的吕不韦,因为行商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州),他往来各地,贱买贵卖,逐渐成为“家累万金”的富商大贾。偶然的机缘让他发现了一个更具回报潜质的投资机遇。据《史记》记载,吕不韦在赵国的邯郸做生意时,遇到了当时在赵国当人质的秦王庶出的孙子异人。以商人的敏感,吕不韦从这位落魄的秦王室后裔身上意识到了“奇货可居”(这是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他主动前去拜访异人,提出要为其光大门庭。吕不韦看到:其一,买卖做得再大也不如赢得一个国家,进而赢得天下大;其二,帮助异人赢得秦国,是他光大自身门庭的最佳跳板。他对秦国的国情了解得相当清晰:秦昭襄王老了,太子安国君虽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宠幸的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只要能设法让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嫡嗣,异人就有可能是未来的秦王。在得到异人承诺“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的叩头拜谢后,吕不韦做起了弃商从政、不惜血本的大买卖。他多方活动重金买通7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嗣,改名子楚,并设计帮助子楚逃回秦国。前250年,安国君继位,子楚成了太子,安国君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庄襄王尊奉为母的华阳王后为华阳太后,生母夏姬被尊称为夏太后。庄襄王元年(前249),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从此执掌秦国的朝政大权。庄襄王即位三年而薨,太子政(即赢政)即位。当时,赢政年仅十三岁,吕不韦以相国领国政,大权独揽,被尊称为“仲父”。在这场“拥立一个君主安定一个国家”的“风险投资”中,吕不韦赚了个盆盈钵满。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又一场“风险投资”。
《吕氏春秋》的写成年代一般认为在前241年或前239年,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文化普泛化和百家争鸣,士作为独立新兴的社会力量日益壮大。在那时,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都以礼贤下士、广蓄宾客著称,并在这方面一争高下。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身为秦相的吕不韦不甘落后,也招来了大量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当时许多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天下闻名,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商人出身的吕不韦眼热。自身虽然没能力去著书立说,但是他看到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于是,吕不韦令门下宾客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成文章进献。应当是经过数番遴选、归类、整理、修改、删汰,最终形成7目前所见“十二纪”“八览”“六论”三大部分20万字的规模。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在相当于全书总序的《序意》篇中,对“十二纪”的论述中自负之情可见一斑:“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为精益求精,更是为扩大影响,书编成之时,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营销”办法。他把誉抄整齐的垒书,悬挂在成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而至阅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成语“一字千金”的出典)。当然.这不一定就证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为人们都敬畏吕不韦的威势,没有人愿意出头罢了。不过,这样一搞,其轰动效应却是巨大的,《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远播东方诸国。
吕不韦组织编修《吕氏春秋》的主观目的应当有二:其一,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买个文名,自涨身价。其客观时代背景正像司马迁指出的那样,是顺应或借用了当时的养士之风。其二,为泰国国君治理国家统一天下提供理论依据、出谋划策。吕不韦主持编撰《吕氏春秋》另一个背景大势也不容忽视,这就是当时的政治形势,秦国统一天下大势已定,六国诸侯已经无力阻挡这一历史潮流。作为秦国两代君主的相国,考虑秦国统一天下,进而在统一后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是其必然的客观要求。在《吕氏春秋》中,吕不韦修正了秦国自孝公以来奉行的独尊法家的基本国策,融进了儒、道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提出君主只有顺应天地自然的本质,才能达到清平盛世,提出虚君实臣、民本德治的政治思想。这种修订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而使国君接受是其转化为对客观实际有指导价值的必由之路。“一字千金”的故事的另一面反映出吕不韦对自己主张赢得权威性的渴望。吕不韦企图以相国之位、仲父之尊,迫使秦王政完全按照自己的主张行事,使自己的主张定于一尊,从而使秦国长治久安,也使自身权势地位得到巩固。然而在实际执政中,吕不韦内政方面的诸多政策,与秦王政格格不入。秦王政亲政后的第二年,便以吕不韦牵连缪毒与太后的事件为借口,免去了吕不韦的丞相之职,遭回河南封邑。两年以后,又怕他作乱,将他徙居蜀地。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便饮鸩自杀了。这是后话,与《吕氏春秋》这本书本身关系不大。
简言之,《吕氏春秋》是一位投资政治的商人出于政治目的组织的文化活动的产品。组织者吕不韦本人的思想学派恐怕就很难确定,加上写作者又是三教九流、身份各异、写作目的繁纷。更由于百家争鸣到了《吕氏春秋》成书的战国末年本身就存在着融合的趋势,像当时齐国的稷下学宫中儒道兼容、刑名并蓄的倾向就颇令人注目。后人要离析清《吕氏春秋》的学派倾向相当困难。《吕氏春秋》内容驳杂,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杂陈,可以说先秦有多少学派,《吕氏春秋》中就有多少学派思想的端倪,所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简单将其列入杂家,不再深究。后人非要较真分析出其中主要的学派来,往往各执一词。实际上吕不韦的思想倾向就是实用,学派在他那里不是束缚思想的绳索,而是拿过来为我所用的工具,能获得实际的利益、见实效就成。就像时下在中国北方农村有许多儒道释合一,甚至还加上地方信仰的神祗一并供奉其中的寺院或观,你在惊诧释迦牟尼、元始天尊和孔子怎么跑到一个庙里之余,非得区分清它属于哪派宗教没有意义也难有可能。百姓要的是实用,只要有用不必分来路,尽可以装在自己的筐子里。汪中序《吕氏春秋》中说:“周官失其职而诸子之学以兴,各择其术以明其学,莫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及比而同之,则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犹水火之相反也。最后《吕氏春秋》出,则诸子之说兼而有之。”侯外庐先生《中国思想通史》中进一步分析认为,“诸子之说兼而有之”是先秦百家争鸣后期所表现的一种实用主义的折衷与调和。客观上历史背景上是这样,主观上与吕氏实用主义地对待学术不无关系。《吕氏春秋·不二》篇中说:“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兑良贵后。”吕氏对待这些不同的思想的态度是认为应当统一起来,统一的目的则是:“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不二》)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乎一穴”。思想统一,必涉取舍,吕氏取舍的标准不是其思想渊源而是其具体做法是否利于国家的治与安,是否能让国家远离乱与危,是一种实用主义。因此,在这里我们不打算在认定吕氏杂家身份基础上再进一步从整体上分析吕氏具体思想倾向。每一篇中流露出的思想倾向渊源,我们在注释和导读中筒约地进行交代。
《吕氏春秋》在内容上虽然杂,但组织系统严密,编著理论贯通,内容体系严整,这在先秦著作中无出其右。它是一部按统一规划和体例完成的系统著作。全书分纪、览、论三大部分。其中纪十二篇,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览有八篇,即《有始》《孝行》《慎大》《先识》《审分》《审应》《离俗》《恃君》;论有六篇,即《开春》《慎行》《贵直》《不苟》《似顺》《士容》。统称“十二纪”“八览”“六论”。“十二纪”每纪有五篇文章,“八览”每览有八篇文章,“六论”每论有六篇文章,“十二纪”末附有《序意》一篇,全书共161篇。今本《有始览》残缺一篇,故全书共160篇。
“十二纪”是《吕氏春秋》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纪”就是纲纪,十二纪每季第一篇为该月月令,强调顺应季节变化,遵循天地自然变迁流转,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概言之,讲的是天时。春季三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季三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季三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季三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不仅如此,“十二纪”还对君主衣食住行诸多方面作出了规定,指出国家对郊庙祭祀、礼乐征伐、农事住行的约束必须适应节令,君主行事制令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少学者认为《吕氏春秋》把十二月纪作为主干,有强烈的为帝王建规立制的意味,颇为中肯。
览有“观览”的意思。八览命名的用意《吕氏春秋·有始览》中有一番夫子自道:“天斟万物,圣人览焉,以观其类。”八览以史为鉴,着重论述为君之道和治国之术,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国家祸福由来,趋利避害的方法,简言之,览的是人事,讲的是君道。《有始览》从开天辟地说起,把天地运行的自然规律看成是人事变幻的依据,总摄八览;《孝行览》探讨的是做人、为君、治国的根本原则,强调孝道是治国之本,是社会、人事、道德等赖以存在的基础;《慎大览》探讨的是治国、用兵时如何保持谨慎行事;《先识览》探讨的是如何高瞻远瞩、富有远见的分辨、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审分览》探讨的是正名审分,任贤使能的作用与方法;《审应览》探讨言与实的关系,强调慎重其辞,反对淫辞辩说;《离俗览》探讨人主择师、审士、用民的原则;《恃君览》探讨德在君道中的核心作用,证明君道贵德的核心论点,总括规谏君主之辞。
六论较之前两个部分略显结构枝蔓、内容杂乱,其论述内容主要集中在为人臣之理上。《开春论》由春主生命说开,或论尚贤,或论养生,或论爱民,每篇所论均与生有关;《慎行论》论述君子与小人的处事原则和具体要求;《贵直论》论述进谏、纳谏相关的道理与故事,以及由此导演的是非成败;《不苟论》从克尽操守、专一其志、举贤任能、合理赏罚、行为恰当等方面具体论述操守问题;《似顺论》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与实施方法;《士容论》由一篇论述士应有的仪态、节操、志向等品格的《士容》和四篇论述农业问题的文章(《上农》《任地》《审时》《辩土》)组成。 《吕氏春秋》这种格局清晰、体系完整的设计是编撰者刻意为之的,以实现“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目的。当然,这种过分强调形式上的整齐划一,使内容上的重复、牵强、矛盾之处在所难免。尽管如此,它还是足以代表当时书籍编撰的最高水平。刘勰说“吕氏鉴远而体周”(《文心雕龙·诸子》),当是指其丰富的内容与周密的体例。
《吕氏春秋》从诞生直到汉代一直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杂家之首。东汉高诱这样称赞《吕氏春秋》:“然此书所尚,以道德为准的,以无为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也。是以著在《录》、《略》。诱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经》解毕讫,家有此书,寻绎案省,大出诸子之右。”在高诱看来《吕氏春秋》的准的、纲纪、品式、检格等等都是整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楷模,以至“大出诸子之右”。但意外的是,此后相当长时期内对该书的研究一直较为萧条,自汉代高诱以下直到明代以前,《吕氏春秋》研究仅产生相关著作4种。明代始增,为16种,但多为版本传刻、断句点评之类。清代朴学兴盛,才较有起色。近世梁启超先生对《吕氏春秋》一书推崇备至,认为“此书经二千年无残缺,无窜乱,且有高诱之佳注,实古书中之最完好而易读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吕氏春秋》的注释本有清朝人毕沅的《吕氏春秋新校正》,今人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新校释》可以作为参考。
《吕氏春秋》除作为先秦诸子重要著作为世人重视外,其文献价值颇值得关注。冯友兰在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的序言中就指出:“其所纪先哲遗说、古史旧闻,虽片言只字,亦可珍贵。故此书虽非子部之要籍,而实乃史家之宝库也。”吕思勉论及《吕氏春秋》时也说:“诸子之书,或多不传;传者或非其真;欲考其义,或赖此书之存焉;亦可谓艺林瑰宝矣。”(吕思勉《经子解题》)确如这些大师所言,《吕氏春秋》中保存了不少其他史籍所不载或亡佚的史料,弥足珍贵。当时的天文、地理、医学、音乐、农业等多方面所达到的成就在书中都有体现,许多资料除此之外已经无法看到。比如,书中多篇论及音乐,音乐的起源、原始音乐的面貌、最初的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我国乐律的六律六吕、三分损益法等研究中国音乐史的宝贵资料,系统而周备;《本味》篇是认识当时烹饪饮食文化水准不可多得的文献;《上农》《任地》《审时》《辩土》四篇向研究者系统展示了我国最早的农业技术情况和统治者的重农思想,是探索战国及其以前我国农业发展状况极其珍贵的资料。这种价值可能是吕不韦所始料不及的。
本书以上海书店影印版《诸子集成》中汉高诱注、清毕沅校《吕氏春秋》为底本,参阅了陈奇猷先生的《吕氏春秋新校释》,原文部分进行了部分校订,选取其中72篇进行了注释,基本反映了全书的面貌。每篇文后所附导读文字,力求简明扼要,没有做过多的发挥与联想。限于时间与学力,本书的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望广大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以匡不逮。
选注者
2011年10月28日于青岛
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26卷,160篇,内容驳杂,糅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内容丰富,体例周备。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献价值。《吕氏春秋》以清毕沅校《吕氏春秋》为底本,选取了全书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注解导读,基本反映了全书原貌。
吕不韦编著的《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巨著,在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本书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