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戎马春秋董其武回忆录》主要内容包括:外祖父一家、进出斌业学校、在胡景翼的国民第二军、开封成婚、黄浦江边的彷徨、受到傅将军的信任、参加中原大战、北撤黄河、改编成第三十五军等等。由于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品德高尚,功勋累累,由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戎马春秋董其武回忆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戎马春秋董其武回忆录》主要内容包括:外祖父一家、进出斌业学校、在胡景翼的国民第二军、开封成婚、黄浦江边的彷徨、受到傅将军的信任、参加中原大战、北撤黄河、改编成第三十五军等等。由于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品德高尚,功勋累累,由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 内容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戎马春秋董其武回忆录》一文,才是对董其武将军一生最公允、最恰当、最全面的评定。如说:董其武将军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又说:“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一生坚持真理,追求光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争取祖国统一作了不懈的努力。他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崇高的品德和为政廉洁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这是人民对他的评定.是历史的评定。故附录再版书后,一可以使本书更为完善.二可以让读者对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戎马春秋董其武回忆录》是一本人物传记。 目录 第1章 家世 童年 青少年时期 我的家乡 灾难深重的祖国 童年 外祖父一家 进出斌业学校 第2章 踏上军事生涯 在胡景翼的国民第二军 开封成婚 参加北伐 转战豫皖 黄浦江边的彷徨 第3章 投效傅作义将军 受到傅将军的信任 参加中原大战 北撤黄河 改编成第三十五军 第4章 安缉地方 长城抗战 弭平土匪 整训部队 请缨抗日 参加长城抗战 第5章 绥迄抗战 战前同敌人的斗争 红格尔图战役 百灵庙大捷 绥远抗战的巨大影响 第6章 全面抗战 由平绥路转 战晋西绥南 克复商都 入晋作战 忻口会战 袭击板垣前线指挥所 孤军守太原 太原撤守晋西整编 结识贺龙将军 转战晋西北 绥南战役 第7章 包头 绥西 五原抗日三战役 三战役前的形势 包头战役 绥西战役 亚马赖会议 五原大捷 三战役之意义及影响 第8章 抗战胜利前后 整训部队 两赴重庆 绥远的三次内战 傅作义将军一席话 绥远主政 第9章 绥远九一九起义 起义的前因 北平和平飞平谒傅 初期酝酿 签订《绥远和平协议》 走向和平的过程 同特务和反和平势力作斗争 中共联络处进驻归绥 傅给毛主席的关于绥远情况的报告 傅作义先生来绥远 在包头同反起义势力的斗争 九一九起义的电波飞向全世界 第10章 受命为绥远省人民 政府主席 最初的三个月 欢迎党政军领导来绥 地方解放区化 部队解放军化 进京谒见毛主席 第11章 率二十三兵团抗关援朝 率部出绥 龙华整训 赴朝参战 光荣的勋章 第12章 任六十九军军长的十六年 从二十三兵团到六十九军 万间营房平地起 军训生产国防施工 抗洪抢险 第13章 国事活动 参观视察 出访日本 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第14章 光荣入党 附录 董其武同志生平 爱国贤达抗日名将 怀念董其武副主席 编校后记 试读章节 灾难深重的祖国 我出生于一八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农历十月二十五日。真可说是生不逢辰。那时正是清王朝濒于覆灭的前夜。慈禧当政,腐败不堪,对内强征苛索,民不聊生,对外畏敌如虎,丧权辱国。我出生的前五年甲午战败,次年订立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我出生的前两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我出生的前一年,发生“戊戌政变”,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君子遇害。我刚满周岁,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接着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光绪逃亡西安。清政府再一次向侵略者乞和。次年,在帝国主义强权逼迫下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被勒索庚子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还有其他不平等条件。慈禧政权昏庸腐败,卖国反动,甘当帝国主义走狗,“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只知妥协投降,割地赔款,使国势倾危,每况愈下,激起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各地爱国志士纷纷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出刊革命书报,鼓吹推翻帝国主义走狗的清王朝。孙中山先生联合各革命团体,倡导民主革命,奔走呼号,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反清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终于在我十二岁时的一九一一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废除了帝制,建立了民国。哪知又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成了帝国主义继续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的大走狗。袁世凯当了大总统还不满足,又想当皇帝,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在一片讨袁声中,被迫撤销帝制,不久便忧惧而死。 袁世凯虽死,革命并没有大功告成。孙中山先生的理想仍然落空。接着各派军阀之间互相倾轧,纷争角逐。偌大中国,更加不可收拾。 我青少年时期,正当军阀混战年代。那时,有的花钱雇人买总统。有的通电登报自封为督军省长,还有的土匪摇身一变当了什么司令。各地军阀拥兵称雄,互相厮杀。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巩固既得利益,便支持一方,攻打一方。你争我夺,此起彼伏,弄得全国烽烟遍地,混乱不堪。只是苦害了老百姓。 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一九二四年,孙中山先生以伟大革命家的宏伟气魄,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国共合作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终于失败,中国又陷入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仍然是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他。兵连祸结,烽火连天,全国没有一处安乐土。此后,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外患频仍,纠集大量军队,向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占了东三省,还想再占华北。“绥远抗战”、“双十二事变”、卢沟桥的炮声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爆发了全面抗日战争。经过整整八年,几千万人流血牺牲,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天下仍然不太平,人民没得到一天休养生息,国民党又发动了内战,实际上也是给他们自己掘了坟墓,仅仅三年便土崩瓦解,一败涂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一切帝国主义再也不敢凌辱伟大的中国人民了。 从我出生的一八九九年到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一九四九年,整整半个世纪,我恰好五十岁。在这黑暗动乱的五十年里,我亲眼所见中国的贫穷、落后和愚昧;我亲眼所见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我亲眼所见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剥削、压榨、毒害、屠杀中国老百姓的悲惨境况。我生在那个不幸的年代里,但我却是我们祖国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的见,证人。 童 年 我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当时家里只有一亩八分地,草房三间。祖父和父亲不得不为别人帮工,整年累死累活,还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在我很小的时候,祖父董怀球病故,祖母为了给祖父买一口棺材,向本村姓贺的老财家借了十两银子。从这以后,连年累月,本上加利,利上滚利,竟成了还不清的阎王债。为了还债,我父亲董多见就给贺老财家当长工。每天赶着四头骡子运送煤炭,一年四季,不管严寒酷暑,都起早睡晚奔波于荒山野岭之间,受尽人间的苦楚。就这样受尽劳苦,一年到头的收入,还不足偿还欠债的利息,更不用说还清本钱了。家里实在无法过活,我母亲只好给人家去奶孩子,每年可以得到十二两银子,勉勉强强维持一家大小的生活。 我家住的固镇村,在吕梁山脉的南麓,紧靠在山坡下面,从那里上山,翻过两道岭,有二十多里路,便是炭窑(煤窑)。山路崎岖,只有人畜能走的羊肠小路,不能行车。山上野草丛生,长满酸枣、荆棘之类的灌木。我小时候同邻居的孩子们,在山坡上放过牛、挖过药材。 山西省是我国著名的产煤区,从晋北到晋南,从晋东到晋西,地下都蕴藏着煤。我们河津县是晋南的产煤区,煤层就在吕梁山里,煤质好,储量大。那时河津的穷苦人,多半都靠挖煤、驮煤、卖煤为生。所以晋南一带(今运城地区),把河津人叫作“卖炭的”。晋南人说的炭,就是煤。在我国南方只把木炭叫炭,晋南人则把煤称作炭。我父亲就给老财用骡子驮了三十年的炭。一般穷苦人没有牲畜驮,就下窑去背。那是极其辛苦的劳动,每天要背上百十斤炭,上山下山,往返几十里路,背出山来卖掉,以维持最低的生活。在我十五岁那年,靠仅有的一亩八分沙土田养活不了家,父亲愁苦得不行,我想了个办法,在往山里背炭的路上卖豆腐汤。这条路叫十八盘,背炭的走到这里,正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喝上一碗豆腐汤,吃上些随身带的干粮,只花一两个铜钱,又解渴又解饿。做这小生意一定红火,我父亲同意试试看。爷俩便在十八盘的第四盘弯处搭了个席棚子,砌了个煤火灶,每天一清早我从山下挑一担水和一些豆腐上山,送到席棚子,父亲把水煮沸,将切成薄片的豆腐下在锅里,放些咸盐和辣子。到半晌午,背炭人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陆续来到这里歇上一阵,打打尖,买碗豆腐汤吃,然后背上炭下到山底,把炭卖掉。 卖豆腐汤这个小生意确实不错,每天总赚二三十个铜钱,对一家的生活不无小补。这样,父亲以往那种愁苦的样子,却很少看见了,我心里也就安然了。 我家弟兄三个人,我为长。贺老财看我们都成年了,个个都是好劳动力,为了想让我们弟兄也像我父亲那样给他做苦工,便不让我父亲继续干下去了。我二弟买了一头烂了脊背的毛驴,把它精心地饲养好了卖出去,换了一匹病骡子,又养好了卖出去,用所得的钱才把贺家这笔债还清了。我父亲眼泪汪汪地说:“泰山压顶压了三十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压得全家没饭吃,这下总算把我头上的大山搬掉了。” 我有两个舅舅,都没有儿子,外祖母自从外祖父因发动河津县义和团起事惨遭杀害后,终日愁苦寂寞,闷闷不乐。在我三四岁时,外祖母就把我接在身边抚养,伴随解闷。我外祖母家里的生活条件稍微比我家好些,这样我既可以在外祖母膝下承欢,也可减少我家里一些生活负担。 我的大舅范必英是教书先生,在本村办了一所私塾。我自六岁起,便跟我大舅念书识字。在我大舅的教诲下,从那时便养成了刻苦学习的习惯。到了十多岁,我除了读书,还帮助外祖母家做些家务活,又过了两年便能干些繁重的劳动了。每天清早打扫室内、室外,还早、晚两次把私塾的大粪挑到地里去。农忙时便到田里去干活,争着和大人干得一样多。外祖母看了心疼,总嘱咐我少干些,不要累坏了,时常留些干粮或红枣一类东西给我吃。晚上,外祖母点上油灯搓麻线,我便凑到灯前看书。外祖母有时给我讲外祖父生平行侠仗义的事迹和一些古老的故事。像洋鬼子设教堂,坑害乡亲们那些可恨的事;义和团烧教堂,杀鬼子,为乡亲报仇的那些解恨的事;说起来滔滔不绝。可是一提到我外祖父时,她老人家就眼泪汪汪的,不再言语了。这时我便提些别的问题给岔开。她叙述的这些事,给我幼小的心灵播下了国家不争气,洋鬼子欺侮中国人的愤恨种子。对我以后抱着富国强兵的思想去参加军队,有着一定的启发诱导作用。 我十六岁时,读完了《四书》、《诗经》、《易经》、《左传》、《幼学琼林》和《史鉴节要》等书,也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一类“闲书”。因为我学习刻苦用功,成绩较好,写起文章来,能够条理分明,文字通顺,一写就是两三干字,很受舅父喜爱。他常同外祖母说:“其武这娃有出息,功课很有长进,可惜生在咱穷家,这就算到头了。要是生在富家,将来也许能够上进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外祖母却说: “要是生在富家,就难说这样有出息了。”我听了舅父的表扬,更加刻苦攻读,努力干活。舅父家的一切家务劳动,我都主动承担起来。常常把书本揣在腰里,边干活边背诵。活干完了,老师讲授的课程也背熟了。 这里还有一段插曲:我读了些历史书,受到李世民十七岁率兵起义;朱元璋少年穷极潦倒,祈祷于伽蓝神,随倡大义于天下一类故事的影响;又听说孙中山、黄兴奔走革命,四处联络,驱逐列强,推翻清王朝的事迹。我也想学他们图谋大事。于是,就联络一些同学签名于红绸上,组织“青龙兴汉军”,图谋起义。初步目标是推翻窃取全省军政大权的山西都督阎锡山。同学们推我为“兴汉军大都督”。我内定“谋夫”(军师)周瑞成,他是一方最有学问的人;“练军”张俊烈,他是个武侠人物,曾做过两广游击将军;“运粮”(后勤工作)由本县大财主贺乘龙担任。还有其他官职。不料这事被我舅父发觉,大发雷霆,声色俱厉,将我痛打了一百戒尺,打得两手红肿,几天拿不了东西。搜出的“兴汉军”的文书箱子,也劈碎烧了。所谓的“青龙兴汉军”,也就像肥皂泡一样幻灭了。现在看来好像是场儿戏,但我那时却是很严肃认真的。P5-10 序言 董其武将军亲自撰述、由我们编校的他的传记《戎马春秋》一书出版后,由于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品德高尚,功勋累累,由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成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该书出版后,风靡一时,受到海内外的欢迎。出版不久,即销售一空。现应广大读者的需求,决定再版。 解放前,董其武与傅作义将军共事二十余年。傅董之间,相遇甚厚,相知甚深。傅对董的评语是:“才大心细,劲气内敛,走攘不前,赴义恐后,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可否明白,肝胆相照。”傅对董的评语,只能说明董的前半生,是不全面的。 我们认为,董其武将军逝世后,《人民日报》刊载的《董其武同志生平》一文,才是对董其武将军一生最公允、最恰当、最全面的评定。如说:董其武将军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家。”又说:“他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一生坚持真理,追求光明;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争取祖国统一作了不懈的努力。他自强不息的革命精神、崇高的品德和为政廉洁的优良作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这是人民对他的评定.是历史的评定。故附录再版书后,一可以使本书更为完善.二可以让读者对他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最后,一版中误植的宇,或错讹的词语,凡发现者一并订正。 原编校者杨格非王国卿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四日 后记 董其武将军委托我们编校他的回忆录《戎马春秋》一书。我们都觉得自己的才学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在董老的一再敦促之下,我们只好勉为其难,尽心而为,全力以赴。 书名是董老自己选定的。材料主要是他历年来的口述,其次是他的文章、讲话、函电、书信等。以上述材料为基础,为了拾遗补缺,充实核订本书内容,我们多次赴各地有关单位,详细查阅档案、资料、报刊、历史文献等,并采访了有关人士以及董老的河津家乡。 编校本书的工作,一直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党内外各方面的关怀与支持。我们首先要提到,在编初稿时,人民解放军原五一○七八部队的于洪理、尹文升、王树宗及其他领导同志给安排了很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备的工作条件,使二十余万字的初稿在较短时间内得以顺利完成。 董老一向谦虚为怀。以为个人的回忆,容有未周或片面甚至难免有讹误之处。初稿完成后,让我们打印多份,作为“征求意见稿”分送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党内外的同志、朋友和老同事、老部下、亲朋们审阅提意见。令我们钦佩感谢的是,接到稿件的诸位,都认真地审阅并提出各自的意见。对于编校本书,意见都是可贵的。 我们认真地读了所提的各种意见,先按类分归有关章节,然后精心分析综合,用以增补、删改、核订原稿,使本书内容得以大大完善丰富。 我们将此情况向董老作了汇报。他听后连声说:“这太好了。”并说:“此书之成,实为集腋成裘之功,众思广益之效。太感谢大家了。”-董老一再叮嘱我们,特向支持关怀本书工作和为本书提供意见的同志、朋友们致以深切的谢忱。作为编校本书的我们,对诸位的指教与帮助,更是感谢不尽。在此,对董老家乡山西省河津县固镇村乡亲们提供的帮助一并致谢。 编校如有讹误之处,请赐指正。 范凡塞杨格非王国卿 一九八六年一月三十日 附言: 编校本书的2个人中,其中前面两位已经去世.我是这三人中唯一还在世的一位,同时作为董老生前的最后一任秘书,在此书再版之际,把我写的《怀念董其武副主席》一文收入本书中,以表达对董老深深的怀念之情。 王国卿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