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死搏杀,战争使常人变为名将;血肉糊墙,热血令凡夫成为雄杰!杜聿明,作为在抗战中崛起的国民党中将,深受蒋介石欣赏,受命组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杜聿明将军》讲述了杜聿明将军悲壮的一生。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聿明将军/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拼死搏杀,战争使常人变为名将;血肉糊墙,热血令凡夫成为雄杰!杜聿明,作为在抗战中崛起的国民党中将,深受蒋介石欣赏,受命组建国民党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杜聿明将军》讲述了杜聿明将军悲壮的一生。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 内容推荐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著的《杜聿明将军》内容简介:杜聿明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一九二四年六月,他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期学员。参加过东征和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长城抗战、昆仑关战役到远征赴缅抗日,他都屡立战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杜聿明将军也曾一度与人民为敌。在淮海战役以后,他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走上了新生的道路。他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 《杜聿明将军》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 目录 一 青少年时代/1 二 入黄埔军校/7 三 大革命初期奉派到北方/15 四 从武汉到南京/23 五 长城古北口抗日/29 六 军校进修转入机械化部队/32 七 昆仑关战役/38 八 远征缅甸/46 九 衔命解决龙云/53 十 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63 十一 在济南和辽沈战役中/87 十二 淮海战役被俘/108 十三 踏上再生之路/132 十四 功德林的难忘岁月/140 十五 投向人民的温暖怀抱/159 十六 红星公社受锻炼全国政协履新职/178 十七 携眷游览大江南北/194 十八 十年动乱中经受考验/208 十九 把余生献给统一祖国,振兴中华/218 试读章节 二入黄埔军校 投向革命的艰难旅程 一九二四年三月初,杜聿明与堂兄杜聿鑫以及陕籍青年同乡十一人,冒着北国春寒,取道天津,搭乘英国轮船南下。他们原本都是学生,身上没有几个钱,只得买了最便宜的通舱票。船上只管供饭不管供菜,十一个人只买了两罐咸菜,竟从天津吃到广州。船经烟台,上海到达香港,大家登岸游逛。南国三月的阳光,已经有些灼人,而杜聿明一行仍是身着皮袄,头戴皮帽,脚蹬大头皮鞋,惹得街上行人大笑,一些大商店甚至不准他们进去。香港吃的东西很贵,一碗面条要八个便士,菜更吃不起。好在晋陕人喜欢吃醋,他们为了省钱,进饭馆就尽以醋当菜。谁知香港饭馆里加醋是要另外加钱的,结果店员过来算账,醋钱算得不少,只好忍气吞声照付,反被店员讥之为“不知哪里来的一群乡下佬”。 四月三日,杜聿明一行抵达广州,下榻陕山会馆。随即上街打听黄埔招生的消息,得知招生虽然没有过期,但报名者已逾千人。为了保证录取,杜等十一人以陕籍同乡的身份,联名给国民党元老、原在陕西任过靖国军总司令的于右任写了一封信,请求为之疏通。他们下榻的陕山会馆,是只管住宿,不管伙食的,为节省起见,十一个人只好自己做饭吃。他们新到广州,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生活上遇到了诸多不便,闷在会馆里真有点度日如年。 在会馆住了半个月,才接到于右任先生的回信,约杜等在某饭店见面。于右任见到这些家乡青年,不辞路途遥远,来到广州参加革命,非常高兴,问寒问暖,语多勉励,表现得十分亲切。他表示对杜等投考黄埔军校愿助一臂之力,当即写信给军校校长蒋介石,大意谓:从陕西来了十一个娃,都是有志革命来投考军校的。望破格录取,将来便于开展北方革命工作。四月下旬,黄埔军校举行最后一次补考。考场设在广东大学,试题只有国文和数学两门。杜聿明喜欢数学,有点基础,比较胸有成竹。一看试卷,只是几道四则混合运算题,并不艰深.他估计可以得满分。担心的倒是国文,不知道会出个什么题目?结果是一道既复杂又简单的试题:“你为什么要信仰三民主义?”杜聿明当时对三民主义还没有什么认识,只是在《新青年》等刊物上浮光掠影地读了一鳞半爪,便把能够记忆的连缀起来,拼凑几百字交了卷。 四月底揭榜,杜聿明等十一人全部榜上有名。这当然与于右任的那封信不无关系。于右任事后曾对他们说:“当时国民党准备北伐,为了便于在北方打开局面,录取学生时,对北方学生的标准就放得宽些。” 加入国民党 杜聿明终于如愿以偿,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当时军校的领导人为: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原为戴季陶,继为邵元冲,后为周恩来,教授部主任王柏龄,训练部0主任李济深,总教官何应钦,总队长邓演达。第一期学生有四个队,每队下设三个区队,区队下设三个分队,共有学生五百余人。杜聿明被编在第三队第三区队第九分队,队长为金佛庄,分队长杜从戎,分队同学有叶佩耀、李仙洲、侯镜如、黄杰、关麟征、杜聿鑫、田毅安、陈赓、马思恭等。同学之间年龄相差很大,其中李仙洲、田毅安在三十岁以上,而杜聿明和陈赓、马思恭则只有二十岁。 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黄埔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先生亲莅训话。杜聿明和全体同学,整队在校内操场上,恭聆了孙中山先生的讲演。中山先生指出了革命的目标和前途,激励同志们英勇奋斗。他的宏言谠语,使全体师生无不动容而慷慨奋发! 当时在国共两党合作的气氛下,黄埔军校内具有国民党党员身份和具有共产党党员身份的同学之间,尚能融洽相处。开学不久,学校开始办理入党登记,杜聿明同时接到了两份登记表。给他送来共产党员登记表的同学,还同时送给他一本《马克思资本论浅说》,杜聿明草草过目,既看不懂,又无兴趣。他出身于地主家庭,从根本上就厌恶“共产”二字,感到接受三民主义较之接受共产主义要自然得多,亲切得多。因此,他终于接过国民党党员登记表,逐项填写并签了名,成为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在黄埔军校受训期间,杜聿明比较佩服的有两个人物。 一是总教官何应钦。何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能够背诵“典范令”全部条款,对各项军事训练要领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他经常到课堂、操场视察,有时则身体力行,给学生做示范动作。何对射击教育非常重视。他的射击技术也很准确娴熟,表演起来,丝丝入扣。杜看得眼花缭乱,佩服不已,便认真仿效摹练,多相神似。曾以优良成绩,得到队长金佛庄与教官郭俊、郜子举的表扬,也获得了何应钦的青睐。何曾在操场上问杜:“你的基本功从何而来?”杜回答说:“我在陕西读中学时,体育老师教了我一些。”何点头赞许。 二是总队长邓演达。邓是保定军校毕业生,平日不苟言笑,态度严肃。他对学生的学科、术科、生活各方面都关心,要求也很严格。每天起床号一响,邓就进入学生寝室,看见谁的动作慢,便厉声催促。同学们都怕他,一听到楼梯上大马靴的声音,就连忙提醒别人, “总队长来了!”邓很注意军营的内务整齐清洁,经常到学生寝室检查。杜聿明的床单军毯衣物,一贯叠得整齐,曾受到队上的表扬。有一次,邓检查时发现杜的内务凌乱,当众进行了批评。杜觉得委屈,申辩说:“学生的内务已经整理好了。”邓便要杜一起去寝室查看,才搞清楚是被邻床的同学换了蚊帐,上有杜的名字。杜聿明虽然受了一点儿委屈,内心却很佩服邓的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 黄埔第一期学生在紧张的军事训练之余,同学间逐渐形成了左、右两派,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左派同学组织了“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国民党右派学生为核心组织了“孙文主义学会”。杜聿明虽然在思想上与右派同学有着强烈的共鸣,但在组织上毫不介入任何一派的活动。杜和左派同学陈赓、右派同学黄杰,都有很深的交谊,从来没有因为意识形态和组织关系的不同而产生隔阂。P7-11 序言 杜聿明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一九二四年六月,他考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期学员。参加过东征和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长城抗战、昆仑关战役到远征赴缅抗日,他都屡立战功,为国家民族作出了贡献。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由于历史的原因,杜聿明将军也曾一度与人民为敌。在淮海战役以后,他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帮助,走上了新生的道路。他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与实践,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从而转变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他重新回到人民的行列中,被安排在全国政协作文史专员,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并相继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被特邀为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人民给予他的荣誉,更激发了他为人民工作的热情。无论是在文史资料研完工作中,还是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工作中,他都兢兢业业,勤奋工作。直到他病危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正如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克在他的追悼会上所致悼词中说:“他虽然走过曲折的道路,但他有光荣的后半生,为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将怀念他!” 是的。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为了使人民更全面地认识杜聿明.全国政协常委郑洞国、侯镜如、覃异之,委员文强、郑庭笈、杨伯涛将他们自己几十年与杜聿明共同生活、学习和战斗中对他的了解,由杨伯涛同志执笔,写成了这本《杜聿明将军》,这也是对杜聿明同志的最好纪念。 本书的问世,曾得到全国政协委员刘琦,杜聿明同志的夫人、全国政协委员曹秀清及其女儿杜致礼的很多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编者 一九八五年九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