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麦家//谢有顺//黄尧//安意如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麦家、谢有顺、黄尧、安意如等编写的《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是一本诗意品读建水的结晶。它以全新视觉,更高的视点,让读者看到了更加精致的古城和别样的建水,是值得每一位热爱建水的人细细品味和认真探究的圣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名家品建水,不仅重在品,还重在思想的“立”上,艺术的“味”上,每位名家在感同身受中,用心灵与古城对话,写出了这样一篇又一篇美丽的华章。他们以不同的笔触和迥异的风格,对古城进行了崭新而艺术的阐释,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早日登上建水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

内容推荐

建水,这座蕴藏了1200多年历史文化的名城,从来没有被人这样深刻地解读过。散文集《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的出版,无疑将让建水以另一种超越它自身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它独有的魅力和情怀。来自全国的文学名家们品过建水大地后,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更留下了他们洒下的思想和文化。

《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由麦家、谢有顺、黄尧、安意如等编写。

目录

极边江南梦(序一)

序二

追“陶”记

圣城由兹

建水的活法

建水小记

卖豆腐的秋娘

百万燕呼处

建水是个什么地方

消失的背影,永远的建筑

去建水

建水四章

建水追忆

幽梦影

穿越的建水文化与魂灵

临安六记

天边的文庙

团山记碎

在建水做陶

谒临安

临安府游记八则

偷欢建水

在建水

不在云端就在大地

建水十八吃

名园管窥原一梦

关于燕子洞,关于燕子

坐火车去建水

花园弹指老

建水,建水

大与小,建水的双重景观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后记

试读章节

建水的活法

谢有顺

早晨醒来,居然听到了鸟叫,空气中也有青草的气息,床是老式的,架子床,挂着蚊帐,帐钩就在眼前晃着,我睁着眼看了半天,才想起自己是在云南的建水,住的是有名的朱家花园。院子这么清净,没有人声,我也难得一觉睡到天亮。走出房间,空气清凉如水,石板台阶泛着幽光,天井里,同行的朋友光着脚在一口古井旁张望着,井很浅,水位仿佛比地面还高,可以清晰地映出每一个人的容颜。

这是在建水的第二天,时间好像停止了。宅院,牌匾,回廊,含玉楼,蓄芳阁,朱氏宗祠,水上的戏台,走出去,一条老街,都是旧屋,那些木门,衬着石板路,走在其间,仿佛一下回到了古代,过起了慢生活。偶尔从门里走出一两个挑水的人,走近一看,桶里装的水是黄色的,原来是豆腐酸水,用来洗餐具或擦家具,比清洁剂好用多了。天突然下起了小雨,这时,坐在有天井的小店,吃碗米线,在“四水归堂”的匾额下看屋檐的滴水,心里不禁感叹,建水真是个好地方。

第一次来建水,是在四年前,当时的印象只是建水紫陶,只在一个陶庄做了几把茶壶,甚至连烧豆腐都没来得及吃,就赶往石屏了。这次却想多住几天,想好好看看这个有“滇南邹鲁”之称的文献名邦。在汉代,建水就是“马援古道”的必经之地;唐代是南丝绸之路的要道,已经开始建城;明清时期,是临安府所在地,繁华富庶更是甲于滇中。十里坝子,三里古城,百里滇山,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也确实名不虚传。若是再把恢弘的文庙,把明朝以后相继建起的学政考棚、书院、府学也都看了,你更会爱上这里。

但我最喜欢看的,却是建水的井。村头有井,院子里有井,路边有井,我还见到一家人,厨房里就有一口井,家里虽然通了自来水,主人却不用,还是喜欢在井里汲水煮饭。据说唐代南诏政权在这修的惠历城,彝语里就是“水边之城”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叫建水,一个好听、诗意的名字。

建水境内河流众多,明代以后才形成一个一个的坝子,水井大约也是在那时候多起来的。“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是啊,一种自得的生活,有时,一口井、一碗饭,足矣。

在建水,我一共看过了多少口井,已经记不清了,估计整个建水有多少口水井,也没人知道。我只知道, “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说的是建水著名的六大古井。我也曾用井水装回房烧开了泡茶喝,味道确实不同,茶汤要甘甜、柔软得多。我还专门向人打听“溥博泉”,都说它的“水味之美,甲于全滇”,是滇南第一井,听起来就两颊生津,可惜一直无缘喝上。

总能看到在水井里挑水的人,突然就明白了,建水的烧豆腐为何这么出名,原来是和这些井有关。

小时候就昕我母亲说过,酿酒、做豆腐,最关键的是水。其实,人的身体如何,又何尝不是和水息息相关?我有一个老师,被检查出来是癌症,无药可医,从此他每天早起,去山上提泉水泡茶、做饭,一年之后,癌细胞莫名地消失了,很难说,不是好水起了作用。每到过年前,家里要酿酒、做豆腐了,母亲都要专门去村头挑竹林里流出来的泉水,水好,豆腐才好,酒才甜。瞿秋自在《多余的话》的末尾说: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他吃的正是我老家长汀的豆腐,那里山清水秀,蜿蜒的汀江,更是被称为客家人的母亲河。我从小在汀江边长大,十多年前,我们村,多数。人还是在江里挑水喝,现在,家乡的水也不再清澈,下游建了水电站,水不怎么流动,慢慢也就污染了。水浊则人心浊,这大约是真的,每次看到家门前的河水,没有了以前的湍急、明净,心里就会一沉。

我庆幸建水还保留着这么多的水井。喝着好水,呼吸着好空气,守护着千年文庙,吃着永远都吃不腻的烧豆腐,这就是建水人眼中的好生活。

我想起了“市井”这个词。一种世俗生活的兴起,必然要和集市、水井有关,没有井,生活就没了烟火味。很多和尚住到山上,每天要到山下挑水喝,那是脱尘的生活,是修行,但更多的老百姓,出门就得能汲上水,所以,有井,才有生活。有自来水了,还习惯从井里汲水,可见建水人向往好生活,就像他们吃烧豆腐,总要比较着哪家更好吃,连我吃了几天,都习惯在吃之前,看看他们家的水井在哪了。在文庙,应约给他们题辞,我写的是“水可以建,文亦能兴”,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看一个地方的水况,就能判定这地方经济如何,人心如何,政风如何。

爱水、护水、惜水之地,才是中兴之地,建水正是如此。她满城是水,家家有井,到处是河,水况良好,又何愁不能再迎来一个文教兴盛的时代?“泮池”,“洙泗渊源”,“斯文在兹”,都可以从一口水井说起。

烧豆腐的故事,其实就是水的故事;一种让人留恋的生活,往往就是市井生活。

后来我们还去了团山,彝语叫“图手”,汉译为“团山”,意思也是说这里山好,水好。站在著名的双龙桥上,看泸江河与塌冲河奔流不息,十七孔桥洞,也是讲述着这个村庄不同凡响的历史。在桥边,一座破落房子的门楣上,我看到有人在上面用水笔写着“里面有鬼,小心”的警示语,我一笑,心想,若世间真有鬼,鬼大约也喜欢住在有水的地方吧。同行的作家夏天敏,讲起他住朱家花园的最后一晚,半夜就遇见了鬼,还是个女鬼,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把她骂走,女鬼还不忘在他桌上留下一个香包。夏老师讲得认真,特别强调的细节就是,女鬼走后,他发现自己卫生问的地板无端地积了好几厘米高的水,而他检查了所有水龙头,都好好的。另一个诗人也说,他半夜听到了鬼唱歌,也是女鬼,他还坚持说,这鬼就是从水井里爬上来的。

团山的张家花园,规模比朱家花园小,却令我更加难忘。楼阁,花窗,院子,花池,那种精美和古典味,给人一种守身如玉的感觉,也洋溢着一种没有翻修过的历史感。我们坐在天井边聊天,恬适,无所思,那种安逸,是一点点从心里渗出来的。这时,麦家、雷平阳和我突然想喝茶了,就和一个守花园的小女孩说,可以烧点开水吗?她转身去汲了井水,开始烧水,眼神直直地看着我们,没有说话。水是用陶壶烧的,半天也烧不开,同行的人在外面催了,我们只好起身走人。出了门,那女孩追出来,还是用她直直的眼神看着我们,怯怯地说: “水还没喝么,就要开了!”她都快要哭声了。旁边的人对我说,有客人来,给客人喝水、上茶,是头等大事,缺了这个礼,她是要挨主人骂的。

我不禁向她汲水的那口老井多看了几眼,也许有几百年了吧,建水人的活法,和这口古井一样,仍然是不动的、古朴的,真好。

2012年9月14日,广州

P15-18

序言

极边江南梦

全国著名作家写建水,我本来也在应邀之列。然因病住院,我与这次美好的机缘失之交臂。后应诗友、诗人雷平阳之邀,为即将付梓的《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一书作序,品读全书,神游建水,也算稍稍补上了之前留下的遗憾。

以前也曾听说过云南有个奇特的地方叫建水,但品读此书之后,才真正知道建水的殊胜。没想到,在云南这么一个边远的省份,竟然有建水这么一个县份,既有浓郁的边疆少数民族风情,又有号称“滇南邹鲁”的深厚汉文化传承,这个地方,既那么云南,又那么江南。在我看来,《千秋临安梦》一书,是对建水和云南一次现代性的诗意书写,既深入地发现解读了建水和云南的殊胜,又具有独特写作文本的意义。

汉文献中对云南的传统书写,最早见于《史记》和《汉书》中的“西南夷列传”。对于云南,这种“原初”的书写意义重大,因为它们最早为云南“命名”。不过,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书写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书写者没有到过云南,所用资料大多是道听途说,充满不少荒诞不经之言,他们书写的只是想象中的云南。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书写者心中,隐藏着强烈的历史文化中心意识,对边地和异质文化缺乏尊重。这样的“妄念”作用之下,他们在为云南书写和命名的同时,也严重遮蔽和歪曲了云南存在的真相。《史记》、《汉书》之后,虽然也有对云南断断续续的传统书写,但书写者们心中的这个妄念却依旧没能彻底消除,这就造成了内地人心中长久以来对云南的习惯性误读:这是一个文化落后的蛮荒之地。

随着历史的演进,对云南的书写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明代的杨升庵和徐霞客,他们分别以天才诗人的超常悟性和杰出地理学家的科学理性精神发现了诗意盎然、价值特异的云南。从上个世纪前半叶开始,对云南的现代性书写开始发端,无论是云南本土还是因为各种因缘来到云南的内地作家学者们,他们都为云南的现代性书写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又一波新文学浪潮的涌起,云南的现代性文学书写逐渐进入高潮,出现了一大批书写云南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使云南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引人瞩目的高地之一。

在我看来,《千秋·临安梦》正是在这一高地之上对云南的一种现代性诗意书写,虽然它书写的只是一个建水县,但一是因为这个县的稀有特异,二是因为书写的现代性,它书写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建水,而延伸到了整个云南,整个中国大地。

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著名作家,麦家、柳建伟、谢有顺、田瑛、叶舟、吴克敬等等,他们的书写角度各异,但却无一例外感觉敏锐,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目光聚焦这方水土,以多元包容的宽阔视野书写了自己心中的建水。在他们笔下,建水既是云南的,也是中国的、大地的。并且,因为来自外地的陌生感和距离美,他们的眼光是崭新的,发现了云南人平时不易察觉的许多建水的奇异、诗意和美好。而云南本土的作家们,黄尧、邹长铭、于坚、夏天敏、雷平阳等等,同样颇足称道,他们以对故乡历史掌故的谙熟和非同寻常的乡梓热肠,如数家珍地梳理了建水过去时光里走过的足迹,仔细抚摸了建水今日阳光下细腻鲜活的纹理和肌肤。他们的文字深情、内向、忧郁、带着记忆的味道,但绝不狭隘。从他们的书写中,不难感受到他们居住在云南和建水,但并非足不出户。他们的书写,同样深受现代性的洗礼。

正是云南省内和省外两批作家对建水的共同书写,形成建水的一个有趣文本。他们的书写虽然角度各异,风格不同,但读过之后,却生长出一个让人玩味的共同话题。这就是为什么建水如此一个富于浓郁边疆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的极边之地,同时又具有最为华丽纯正的中原文化气味和江南的万千旖旎风情?是什么样的历史、现实和自然、文化的机缘让极边之地的活泼、生猛和凌厉与江南的沉着、熟稔和轻柔既水乳交融又并行不悖?“极边”和“江南”,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为什么,又是如何,以水洗水,以心洗心,那么诗意,那么梦幻般地结合在了一起?以及,我们今日目睹的诗性结合,是否已经被时光过滤掉了缺乏诗性的东西?以及,今日正在进行的全球最大规模的诗性结合一全球化,是否在建水身上继续制造着诗性,也同时过滤着另外一些诗性?

这些话题,已经远远不是依旧在全国第二大文庙——建水文庙里继续享受着祭礼的孔子的那句“礼失,求诸于野”的老话所能解答的了。或许,这是今日书写云南,也是书写中国的每一个地方最重要的现代性。只是,这样的现代性牵涉的学科太多,已经远非文学一个学科所能囊括得了的。

阅读《千秋临安梦》能让我们富于质感,富于诗性地思考这个问题,已经说明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文本。在时下并不少见的地方文学性文本中,这样有价值的文本是不多的。至少,它能让我们做一个好梦,在古时的临安,今日的建水,一梦千秋,一梦极边,一梦江南!

雷抒雁(著名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2012年12月12日于北京

后记

建水,这座蕴藏了1200多年历史文化的名城,从来没有被人这样深刻地解读过。散文集《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的出版,无疑将让建水以另一种超越它自身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它独有的魅力和情怀。来自全国的文学名家们品过建水大地后,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更留下了他们洒下的思想和文化。

在建水的日子里,作家们夜宿朱家花园,与古老的家园对话;穿越沧桑的石板小巷,抚摸古城的血脉;手捧古井苍凉的甘泉,品读古城水的词语;对望时光穿越的石拱桥,把背影融进历史的长河;进团山,在清代遗留的大雅家园里倘佯;观攀岩,游燕洞,在时间的隧道里惊叹;品小吃,听小调,在历史与现实的市井里迷醉;读紫陶,抒情怀,悟出古城文化紫色的灵魂……在风景秀丽的景观中,在文化灿烂的长河里,在阳光温煦的窗台前,在泥土芬芳的田野上,在古城市井的人流中,在时光遗忘的角落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时而漫步,时而驻足,时而在雅致寂静中思索,时而在激情中感叹与抒怀。一次又一次与建水,这座“古建筑博物馆”、 “文献名邦”碰撞与相握,在流水的思想深处,仿佛看到惠历之水长长地流淌在这片诗意的土地上。

《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就是这样一本诗意品读建水的结晶。它以全新视觉,更高的视点,让读者看到了更加精致的古城和别样的建水,是值得每一位热爱建水的人细细品味和认真探究的圣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名家品建水,不仅重在品,还重在思想的“立”上,艺术的“味”上,每位名家在感同身受中,用心灵与古城对话,写出了这样一篇又一篇美丽的华章。他们以不同的笔触和迥异的风格,对古城进行了崭新而艺术的阐释,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早日登上建水这片令人神往的土地。

旭日东升,伴随着微风拂起,在作家们即将离开建水的那个充满梦想的金秋八月的早晨,他们挥锄洒汗,亲手在广慈湖畔种下了文学之林。如今文学林已在阳光下披着绿装,在人们的注目中散发出生机。而《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一书的出版,无疑又是另一片朝气蓬勃的文学丛林,这必定是建水文学艺术的又一座地标,也是世人了解建水历史、文化的又一座文化高地。

再次感谢各位文学名家为品读建水付出的心血,《千秋临安梦·名家品建水散文选》一书也是建水文化人嘹望更高、更远艺术的窗口,更深、更精解读建水的典范。让我们继续追随先贤的背影,循着名家足迹,在这片厚重而诗意的土地上继续耕耘,继续收获,让这座滇南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在祖国的大地上更加璀璨夺目。

张学理(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

2012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