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源专著的《风华绝代冯太后》:北魏年问,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北燕王族后裔冯朗为宦官宗爱构陷,身死家败,其幼女冯雁被籍没入宫为奴。冯雁自幼耳濡目染宫廷腥风血雨的争斗,她审时度势,十四岁即被册封为贵人,并一步步登上皇后宝座,直至成为独掌乾纲的太皇太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风华绝代冯太后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周思源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恩源专著的《风华绝代冯太后》:北魏年问,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北燕王族后裔冯朗为宦官宗爱构陷,身死家败,其幼女冯雁被籍没入宫为奴。冯雁自幼耳濡目染宫廷腥风血雨的争斗,她审时度势,十四岁即被册封为贵人,并一步步登上皇后宝座,直至成为独掌乾纲的太皇太后…… 内容推荐 《风华绝代冯太后》的作者是周恩源。 《风华绝代冯太后》: 她是来自草根的平民皇后,也是杀伐决断的铁血女人,更是成就千秋王业的[千古第一后]。 北魏年问,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北燕王族后裔冯朗为宦官宗爱构陷,身死家败,其幼女冯雁被籍没入宫为奴。冯雁自幼耳濡目染宫廷腥风血雨的争斗,她审时度势,十四岁即被册封为贵人,并一步步登上皇后宝座,直至成为独掌乾纲的太皇太后。在长期执政中,冯雁重用汉臣,厉行汉制,诛杀权贵,多次挫败对手阴谋,不仅使北魏国力空前强盛,而且加速了胡汉各民族的融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她的开明胸襟与丰功伟绩,中国历代皇后无人能望其项背。 然作为一个女人,她太渴望那只属于女人的自由与幸福。丈夫早逝,她悲痛欲绝,一度投火自焚;她内宠李弈,却给心爱的人带来灭顶之灾;她视太子弘如己出,却屡遭猜忌与陷害……情与仇、欲与爱、皇权与至亲始终不能两全,尽管她拥有独断乾纲的权力,却始终不能像民女那样哪怕只做一个普通的妻子或母亲…… 目录 第一章 冯雁入宫 一 冯门遭难 二 昭仪训女 三 陪侍皇孙 四 随驾南征 五 君无戏言 第二章 血祭双亲 一 太监复仇 二 矫诏夺嫡 三 迎立新帝 四 子贵母死 五 敲山震虎 第三章 铸金立后 一 皇帝改发 二 冯雁堕胎 三 手铸金人 四 李氏托孤 五 校场演兵 六 十珠扬威 七 丽珠出嫁 第四章 临朝称制 一皇帝病重 二 冯雁自焚 三 乙浑专权 四 密谋除奸 五 巧计诛浑 第五章 内宠李弈 一 明珠祭夫 二 雁思弈者 三 文秀被俘 四 泰山封禅 五 施飞告密 第六章 京师告急 一 突击后宫 二 夷夏之辩 三 施飞自尽 四 三环四人 五 赐死栗箐 六 长乐献策 七 打开缺口 八 秘密回京 第七章 禅位风波 一 冯雁舞剑 二 万寿出逃 三 该走时走 四 大出意外 五 太后韬略 六 明珠退兵 第八章 丽珠殉难 一 冯雁画圆 二 文秀议变 三 丽珠报警 四 半个兵符 五 京师戒严 第九章 废帝刺后 一 责打皇帝 二 密旨大白 三 文秀中箭 四 帝后和歌 五 归宿之地 六 永固之恋 第十章 鸿雁之声 一 立储之恼 二 李弈第二 三 粉碎暗杀 四 文秀出家 五 来世之愿 余 声 试读章节 一皇帝改发 拓跋溶当了皇帝以后还是改不了和冯雁几年来养成的某些特殊习惯,其中之一就是,在她面前有时称“我”而不称“朕”,总叫她“雁雁”而不称“爱卿”,更不叫她“冯氏”,就像称呼别的夫人“某氏”那样。冯雁则总是规规矩矩一口一个“臣妾”,不过两人独处时偶尔也以“雁雁”自称。有一次拓跋溶与群臣在西苑游猎时又称冯雁为“雁雁”,自称“我”,官复原职不久的中书侍郎高允当即进谏道:“皇上应严格遵守礼制,为天下人表率。”拓跋溶只好表示: “爱卿所言极是,朕以后自当注意。”谁知道高允依然两眼下垂面无表情地说: “此错据老臣亲闻已非首次,司礼太监张佑未能提醒皇上,帝师杨宝年知而不纠,应予以……”高允支吾了一下,“降级一等。”北魏官制共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别,正从又各分上中下三等,故而总共有六九五十四等。拓跋溶明白,铁面无私的高允提出只降一等,实在是给自己和冯贵人留着面子。若是按着高允平时的认真脾气,提出降个三等两级,也说得过去。于是只好照办,弄得他和冯雁当时都哭笑不得。但在后宫他仍然难改旧习,尤其是一口一个“雁雁”。有一次张佑听见,笑道: “皇上在后宫如何称呼贵人固然无妨,在朝臣面前尚需依制为是,尤其是皇上自称万不可错。若小人每隔几日便降级一等,则旬月之间便降为庶人矣。” 冯雁听了抿着嘴笑而不语。拓跋溶对张佑笑道:“你不必着急。你若每次降一等,朕过些日子让你连升三等不就补回来了?”他对冯雁笑道,“雁雁,我说的是否此理?” 冯雁终于禁不住笑出声来:“皇上又忘记了,如若高允在场,只怕臣妾也要降级呢。” 拓跋溶感慨地说:“其实后宫不必过于拘泥礼节。处处拘谨,反而显得隔膜。朕乃天子,岂可再受恁多束缚!”虽然他从小读书时,师傅就不断教他宫廷礼仪,但是当了皇帝还要受这么多拘束,却没有想到。 冯雁撒娇地说:“皇上若常说错,则高允必定要纠知错不改之罪。长此以往,臣妾早晚也难逃降级之灾矣。”张佑看见皇帝和贵人亲热的样子,就说: “臣告退。” 果然,张佑一走,拓跋溶就一把将冯雁拉到自己怀里,小声说:“果真如此,届时朕就给你来个明、降、暗、升!”说罢热烈地吻她,两人亲热了一阵。 冯雁摸着他甩过来的辫子说道: “皇上,雁雁来给陛下梳一个汉家天子的高耸发型可好?” 拓跋溶道:“我乃鲜卑大魏皇帝,若梳汉家发型,岂不让臣工笑话?”他点着冯雁的鼻子道,“只怕届时不但高允要纠劾,其他鲜卑大臣也要进谏呢。雁雁不怕降级乎?” 冯雁一听不禁“格格”直乐。不过“鲜卑大臣”之语,倒使她若有所悟,想了想便站起来,走开几步,又看了看拓跋溶的辫子,说:“头乃身之首,发为首之顶,帝为人之尊。故皇帝之发非高耸不能显其尊,岂可以发辫下垂哉?”拓跋溶想了想,笑道: “雁雁每发奇想,言之有理,可试为之。” 于是冯雁亲自为拓跋溶梳头。一面梳着,拓跋溶一面不断看着铜鉴,时有微笑。梳完后又对着铜鉴反复照看,非常满意:“嗯,果然好看。明珠,你看如何?” 站在二旁的明珠笑道:“贵人好功夫,皇上梳了汉家发式格外英武!” 冯雁道:“皇上穿上龙袍会更加气派。”明珠过来帮皇帝穿上,拓跋溶左右前后反复照鉴,不禁和冯雁两人相视而笑。拓跋溶看着冯雁的头发,将她肩后的四条辫子拢过来,说: “雁雁何不也梳一个汉家女子发型?如此则上面可以多插一些勾决,缀以珠宝,一定格外美丽。”说罢,他对明珠说,“来,给贵人梳个汉家女子的高耸发型!” “慢!”冯雁朝正要走过来的明珠摆手。“皇上乃鲜卑人,梳汉家发型有助于倡导鲜汉一家。臣妾系汉人,从小生活多随鲜俗,着小袖服,戴浑脱帽,佩蹀躞带,梳鲜卑发辫,岂不更好?” “嗯,嗯,雁雁言之有理。” 谁知道次日朝堂上由于皇帝改了发型竟触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在张佑的高喊“皇帝陛下驾到”声中,早已排列整齐的众大臣立即低头垂手,听见皇帝落座的声音后便齐刷刷地跪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听见皇帝说“平身”后,群臣起立,抬头。大家一下子发现皇帝发型变了,不禁面露惊讶,互相传递眼色,有些人小声议论着。 沉默了片刻后,七十多岁的四朝老臣尚书右仆射宇文吉那出班道:“皇帝陛下今日头发忽然不再按我鲜卑编辫样式,改梳汉家模样,不知何故。我鲜卑列祖列宗、部落大人,向来皆梳发辫。此改,窃以为不妥!”宇文吉那年高德劭,素来意见比较平和,没想到今天他首先表示异议。下面有小声赞成之声,一些鲜卑大臣纷纷点头。 拓跋溶没有想到会招来这个麻烦。心想,发型和衣服一样,大魏对朝服虽有规定,却并不严格,因此鲜汉杂穿。发型当亦如此。一看朝堂的打扮,右边多为文臣,多汉家服饰,宽袍大袖。高耸的发髻上戴着冠。左边都是武将,穿戴皆为鲜卑窄袖紧身袄服。编辫,左衽。所谓左衽就是衣襟于胸前相交,右襟压着左襟,在左腋下挽结,或不挽结而以革带束腰。腰带上垂有下端有环的蹀躞,系着佩刀、荷包之类。编辫则有一根垂于后或盘于顶或盘于头之四周者,也有多根下垂者。 刚升任秘书令的李敷出班道:“宇文大人之言臣不敢苟同。臣以为,头发如何梳理,本非大事,不必过于认真。梳辫费时费力,实不可取。皇上今梳发髻,英气风发,更富天子气概。美矣哉也!若谓天下楷模,此实天下美之楷模也。” 平昌公、安南将军和其奴听他说什么“本非大事”、“实不可取”,不禁生气地瞪了他一眼,道:“李大人之言臣颇不以为然。按,大魏皇帝编辫四根而非五非六,实有深意存焉,乃寓意天地四方之故。每根编紧,寓意天下万民团结。四根齐集于顶垂于背后,寓意天下四方臣民共戴皇帝,紧随于后。尔等汉家,哪里懂得这些讲究!”说罢 不屑地哼了一声,退回班内。 征西将军皮豹子也出班道:“皇上一举一动皆应为天下垂范。皇上今梳汉家发式,不日天下人尽皆仿效,大魏岂还像鲜卑人之天下乎!若此举为陛下一时兴起,则改之即可;若系他人唆使,则应予以责罚,以戒违礼违制之议。” 一些鲜卑大臣小声称是,颔首赞同,汉族官员多不做声。拓跋溶本来以为素来讲究礼制的高允又要进谏,谁知却不言语。心想,他系汉族,或许会说几句支持之语。就问:…… P97-99 序言 命中注定我写她 这是我为一位伟大女性写的书,是一部写了许多女人的书,写她们的高尚、杰出与悲哀。 北魏文成帝之妻冯皇后(约公元439~490)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值得大书一笔的卓越政治家,一个极富个性的女人。她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不下于武则天,而人品有过之。由于她没有改朝称帝,北魏也不像唐朝那么有名,因而虽然熟悉古代史者都知道北魏有一位姓冯的“文明太后”,但她所经历的复杂政治斗争和丰富的情感生活,除专门研究北朝史学者外,几乎不为人知。至于一般人大概都没听说过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位伟大女性,说起北魏的文明太后,还以为是今人认为她“文明”之故所加的褒语呢。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司马氏东迁为东晋(公元31 7~420),中国北方顿时陷入一片巨大的混乱之中,史称“五胡乱华”。一百二十年中建国二十余,除个别为汉人所建外,主要是鲜卑、匈奴、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立国,史称“五胡十六国”。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公元386~534.)是南北朝时期历时最长也最重要的王朝,因为早在公元439年第三帝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4~451在位)剪灭北凉,北魏就已基本统一了包括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因此“南北朝”对峙主要就是北方的北魏和南方的东晋、宋、齐、梁之间为统一天下的斗争。冯皇后在丈夫北魏第四帝文成帝拓跋溶去世后曾以太后身份两次“临朝称制”,实际掌权前后长达二十余年之久。她逝世后谥“文明”,故史称“文明太后”。 据史籍记载: 冯皇后,汉族,其伯祖冯跋本系鲜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后燕重臣,409年夺权自立为王,成为北燕(公元409~436)开国君主。后来冯跋被其弟即冯皇后祖父冯弘夺走王位。冯皇后之父冯朗后归顺北魏,曾任雍州、秦州刺史,因故被诛,她被籍没为宫女。她姑母为太武帝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亲自对她抚养教育。452年太监中常侍宗爱先后谋杀了太武帝拓跋焘和刚被他立为皇帝的南安王拓跋余及众多王公大臣,太武帝之孙拓跋溶被一些大臣迎立为帝,十四岁的她被选为贵人。不久宗爱受诛。四年后经“手铸金人”成功,她被立为皇后。465年二十六岁的文成帝拓跋溶病逝,冯皇后悲痛欲绝。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为帝。鲜卑有“累犬护驾”习俗:“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一烧毁,百官及中宫皆号泣而临之。后悲叫自投火中,左右救之,良久乃苏。”在帝幼、后伤的情况下朝廷大权落入侍中、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之手,乙浑矫诏诛杀多位朝廷重臣,“事无大小,皆决于浑”。时年二十八岁的冯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467年,后来成为孝文帝的皇子拓跋宏诞生,两年后被立为太子,冯太后亲自抚养教育,还政于儿子献文帝拓跋弘。 冯太后“内宠(安平侯)李弈”。470年十七岁的献文帝诛杀李弈及其兄高平公中书监李敷、西兖州刺史李式以及在朝为官的十余姻亲,族灭至少数十人。次年献文帝决定禅位于皇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因群臣和太后反对只好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为孝文帝,自任太上皇。476年六月甲子日突然降皇帝诏,宣布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内外戒严,驻扎在京师及附近的三军紧急分批撤出。六日后拓跋弘暴薨,时年二十三岁,死于“鸩毒之祸”,“时言太后为之也”。 于是三十八岁的她再次临朝称制,为太皇太后,但时人与史家习惯上仍称其为太后或文明太后。冯太后差一点将十岁的孝文帝废掉,因群臣反对未果。后来她不但放弃此念,且祖孙情感甚笃。冯太后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为教育幼帝她自编教材,“乃作《劝诫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史称其“性聪达”,“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她至少从466年诛杀乙浑起就实际上牢牢地控制朝政,直到490年去世,长达二十四年,其中两次临朝称制,直接掌权十七年之久。她对北魏政权的巩固和国力达到鼎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北魏自开国皇帝道武帝以来到明元帝、太武帝一直提倡学习汉文化,推行汉制,这是北魏能够国力强盛剪灭各国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冯皇后的丈夫文成帝拓跋溶、儿子献文帝拓跋弘继续了这一基本国策。而孝文帝拓跋宏大大加快了汉化进程并显著加大了深入改革的力度,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根本性改革,是中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皇帝带领本族主动融入汉族从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伟大代表,而古今史家一致公认孝文帝大力进行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其祖母冯太后。因为孝文帝自幼由她亲自教育,且亲政后“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冯太后整顿吏治,“变法改度”,曾发布著名的“太后十八条令”。后来又指导孝文帝废除晋代以来的“宗主督护制”,实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三长制、俸禄制、均田制等,大大增强了北魏国力,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使灿烂的中华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和充满活力,有效地巩固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古代史上太后临朝称制者不乏其人,仅汉末就有四位,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而言,无人能望文明太后项背! 冯太后不像武则天那样正式改朝称帝且处于唐太宗“贞观之治”和唐玄宗“开元盛世”之间,所以不大引人注目。历史学家通常只从政治与社会改革角度对她介绍并高度评价,不大注意那些非常具有戏剧性的细节的艺术潜在价值。而一般文艺家不大会去费劲地读二十四史的《魏书》众多“纪、传、志”及其他相关史籍,所以不可能发现她由贵人立为皇后必须经过危机四伏的“手铸金人”仪式,失败则不得立;她在“累犬护驾”大典上扑火自焚的感人场面;她在拓跋氏几乎丧失政权的危急情况下“密定大策”,诛杀权臣乙浑,夺回皇权的果断决策;她“内宠李弈”以及李弈兄弟等数十人被献文帝拓跋弘诛杀引发的多年帝后斗争;她后来又有情人等等许多精彩的故事。更不可能知道北魏太子之母必须赐死的制度以及鲜卑、敕勒等族“蒙毡祈神”等众多有趣的习俗…… 我在上初中时就知道,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历代皇帝都很注意学习汉族文化,所以才能统一北方,孝文帝拓跋宏贡献尤大。多年后方知孝文帝实际上是受了祖母“文明太后”的教育和指导。但我真正了解冯太后的伟大历史功绩和生动感人的事迹还是1 996年以后的事,因为工作需要我的研究方向开始转入中国文化史,这以后的几年我在校内和新加坡教过八九遍中国文化史,还教过一遍中国古代史。为了编写教材《中国文化史论纲》多次翻阅各种史籍,我惊讶地发现这位冯太后不但在政治上非常了不起,而且她的经历极富戏剧性!我搞过创作,所以专门从创作方法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发表过一些评论小说、影视剧的文字,包括专门研究传记片美学特征的论文,多次参加中国影协召开的看片研讨会,因此总是习惯性地从创作或评论的角度来看待某些史料和影视剧。我感到冯太后的故事足以铺演成几十集既有品位又非常精彩好看的电视连续剧,或者拍成一部情节曲折、形象鲜明、场面宏大、风情独特的电影艺术巨片。 2000年起我应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央视八套)之邀先后参加点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结识了电视艺术界的一些重要人士。我对荧屏上充斥着已经不只是“戏说”甚至到了“胡说”程度的某些清官戏深感忧虑,不但写过文章批评,还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中国古代史上值得拍成精彩电视连续剧的各种人物不计其数,北魏的冯太后就是一个。我在信中简要介绍了她的主要事迹。结果由于地址写错,一个多月后信退了回来。后来我又应邀参加点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和《西游记》,多次和他们在一起,不过我没有再提冯太后的事。因为我隐隐感到,大概命中注定冯太后的故事一定要由我来写! 整整半个世纪之前的1953年,我在无锡市第一中学读初二的时候,和四位高一同学组织了一个鲁迅文学小组,开始了我的作家梦。1957年9月我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一年后如愿以偿被分入文学专业。但是随着人生道路的坎坷,作家梦变得越来越遥远和模糊。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就陆续参加了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中国鲁迅学会等,而且终于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也算作家了,不过都是以文艺评论家身份加入的,毕竟还不是搞创,作的作家。我一直没有忘记要圆少年时代那个美丽的梦。 2001年8月中旬我终于腾出手来。由于我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研究历史题材影视片的问题,这几年先后有四个电视台请我参加点评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我对这些片子改编的得失比较了解,也学到了不少写电视剧的知识,因而一开始写的是电视连续剧剧本。但是写了三集两三万字后我感到电视剧很难充分展示我想表达的许多东西,于是决定先写成长篇小说。不过我特意在第一章留下了“驿吏报警”那个电视剧式的开头,以作纪念。 古今史家几乎都认为是冯太后毒死拓跋弘,而根据我的考证,拓跋弘是服毒自尽的。本书就是以冯皇后一生事迹为基本故事框架创作的,着力塑造冯皇后和她视同亲生之子的献文帝拓跋弘这两个艺术形象,着重刻画冯皇后在“皇后与民女”、“权力与情感”上无法解决的矛盾和痛苦,及拓跋弘坚决为父皇雪耻诛杀李弈等人却又坚持不许伤害母后的两难处境与痛苦心理。我尝试采取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法,旁及其生前身后北魏约一百年的主要事件,努力在某些情节点中包含生长新情节的因子,以增加小说的故事含量和文化含量,从而拓宽主要人物活动的舞台,使它更加富于时代、社会、民族、地域色彩;勾勒出西晋灭亡后中国北方由“五胡十六国”走向统一和“混一戎华”的面貌,揭示出其历史必然性;既歌颂了几代鲜卑族北魏帝王臣工和汉族的冯皇后、冯昭仪等人决心统一天下倡导各族和谐的伟大胸怀与抱负,又写出他们各自的历史悲剧和人生悲剧。 作品中的大多数重要人物都是历史上的真人或有明显原型,许多重要事件乃至某些重要细节均有所本。但这不是传记,更不是历史,它是小说。包括冯皇后在内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不少故事和细节都是虚构的,我甚至还设置了不少“陷阱”,以至于有时候连我自己都掉了下去。 在经过了整整五十年我即将圆梦的时候,我衷心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老师,我的许多朋友。 周思源 2003年6月3日深夜,7月6日修改于 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