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他最让我羡慕的作品有一部长篇《丧钟为谁而鸣》、一部中篇《老人与海》,再就是十几个短篇。西方有不少评论者将《永别了,武器》作为他的长篇代表作。
在那部写西班牙战争中一次炸桥行动的长篇中,他一切过人的技能都得到了尽情发挥,给人炉火纯青的感觉。整部书写得一点也不吃力,作者始终掌握着艺术上的主动权,自信而又坚定。这部书有强大的张力,像作家其他的成功作品一样,很收敛,却有着巨大的内力从中生出。
《老人与海》何等单纯。这是一个壮心不已的艺术家在创作生命接近终点时的最后一次突围。它大概凝聚了作家一生中的全部经验——艺术和人生方面的经验。它像一首长诗、一益长歌,在读者心头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他的短篇不像其他作家那样写得那么即兴和轻松,所以每一篇都很沉,包含了无尽的内容。
所有人都说他的语言是简约的,是电报式;他经营出很多的“艺术空白”,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同时又觉得他写了很多自己过分感兴趣、一般读者却不一定感兴趣的场景和意思——这时的海明威很饶舌。我们之所以可以忍受,是因为他的强烈的“海明威式的热情”感染了我们。他常常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在生活中,在写作中。这也显得单纯可爱。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古典主义的影响还是颇大的,所以他仍然借用了一种强大的余韵。这也是海明威在现代主义实验中多得一分的缘故。他远比后来的某些现代派作家庄重和大气。他富于冒险,可是也非常精明,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创作中。
他身上有很多油彩,这也帮助了他声名远扬。比起他的实际成就,他的名声也许显得太大了些。
福克纳
福克纳的作品数量比海明威多,质量大约也均衡稳定——除了明显的、故意的敷衍之外,作为一个作家,他看起来并不特别凸显某一篇某一部,虽然也有特别好的,像《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熊》等。 写作对于他而言,更像是不可缺少的日常劳作,可以长时间地坚持下来。他的作品很内在,因而也更能经受时间的挥发。他很孤独,所以他从写作中汲取的快乐是至为重要的。这也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家的共同特征。为了抵挡人生的永恒的烦恼,他在一个角落里咀嚼、倾诉,喃喃之声后来惊动了世界。
作为一个人,他没有像海明威一样留下那么多耸人听闻的故事,但却创造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世界。他有趣、沉默、含蓄,在世时打扰的人比海明威少。
尤瑟纳尔
她有点像男性作家,作品中洋溢着另一种气息。她的作品可不仅仅具有细腻柔婉等女性作家的特征,而是充满了洒脱爽陕感。几乎不存在什么心理方面的障碍,笔锋锐利畅达。正像她对话集的名字(《开阔的眼界》)一样,她的视野太辽阔了,关心的事物繁杂而丰富。
有一些女性作家是重要的,她们常常以自己纯洁的或极为特殊的创作而使人赞叹,让人难以忘记。有的甚至非常勇敢,比如勇闯禁区——人性的政治的宗教的历史的。但其中的多数大致上仍然可爱而单薄。尤瑟纳尔却不仅仅如此。给人这种感觉的大概不是创作的数量问题,也不是创作的风格问题,而更多的是视野,是文笔的力度。
她销量最大的书是长篇小说《阿德里安回忆录》。但我们从中并未看出有多少讨好读者的地方。同样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苦炼》,也显示了作家非同一般的严谨态度、丰富的知识和分析的能力。
她的境界、她所关怀的事物,都超出了我们经验中的女性作家。
P003-011
关于《心仪》再版
《心仪》在上海再版的时候,曾被更名为《人的魅力》。今有聿第二次再版,亦想为之再取名,以示编纂的勤恳和用心。然苦思良久,一时竟未能觅得可与“心仪”相匹的词,来体现张炜先生在这本书里描摩的人与作品。于是维持原名。现在想,这种维持,既存全了历史的原貌,亦于无意识中透露了我对张炜先生的文字多年阅读的敬虔。
张炜先生对我说,这书是年轻时所写,是早年读这些作品所涌起的感想和体悟。
回忆他所言的阅读的时代,国内正是“先锋”盛起之时,无论语词或文本,大都对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家多有追仿,某人作品若能被人与外国文学比附,少不得会真诚而油然地荣焉幸耶。这当然算不得坏事,能够多从外国大家那里真正汲取养分,又能得益于本土传统和当下现实的滋润,岂不圆满?至为难得的是,张炜先生在那样年轻的时候,就有着足够的警觉和智悟。心仪自然最主要,但心仪而外,仍会偶尔隔开了来,在阅读的迷醉中,堪堪醒着。只这些微的醒,亦足以使他自这些或精粹或伟岸的覆盖中,顽强出一些独特的认知。
比如他写索尔·贝娄:“我几乎没有读过比他更幽默更机智的作家了——他用这一切稍稍遮掩着心底深切的悲凉和怜悯。”到最后,笔锋略略一转:“贝娄的作品由于仅仅止于悲凉的心情、无望的冷嘲,缺少某种坚定性,所以也稍稍缺少了一种‘伟大感’。”
比如写海明威:“在那部写西班牙战争中一次炸桥行动的长篇中,他一切过人的技能都得到了尽情发挥,给人炉火纯青的感觉。整部书写得一点也不吃力,作者始终掌握着艺术上的主动权,自信而又坚定。这部书有强大的张力,像作家其他的成功作品一样,很收敛,却有着巨大的内力从中生出。”“《老人与海》何等单纯。这是一个壮心不已的艺术家在创作生命接近终点时的最后一次突围。它大概凝聚了作家一生中的全部经验——艺术和人生方面的经验。它像一首长诗,一曲长歌,在读者心头引起了深深的共鸣。”但在综合海明威的总体阅读体会时,他说:“他身上有很多油彩,这也帮助了他声名远扬。比起他的实际成就,他的名声也许显得太大了些。”
等等。
看似就几句点评,很简,很短。然若非有着对每个作家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作支撑,这样精到而独特的感想,如何轻易能得着?就不由得对中国当下大多数人的阅读状态感到担忧,进而甚至在某些时刻会无端涌起莫名的凄凉之感。因为当你满怀阅读后的欣悦。想与周遭的人分享那种于现实里难以瞻望得到的字里馨香,却发现他们全在“有用的”或“成功学”的道途中奔忙去了,极少有人还会以“无用之书”作为心灵之伴(其实这“无用”。大体也只是他们浮泛而粗暴的断定吧),还会将这些书视作荆棘而苦短的人生路途中不可或缺的、抵挡尘烟侵犯的武器,以及让生命变得柔软或坚硬、宽广或深邃的灵物。
能奈时代若何?能奈被现实驱赶着而罔顾了阅读的人们若何?
就伏于隅,以久蓄的虔诚尽些能及的微力吧。但愿这薄薄的《心仪》会变成一个小而持久的光点,引领迷途的人群,重返阅读之林。
又及:得张炜先生邮件授权,才敢在琐屑事务毕后的深夜凌晨,在既看不透黑夜叉感念着黎明的、于万籁无声的没有袭扰中,写下这些字,以之为编辑的纪念。
另,本版次《心仪》新增了若干作家的图片,完善了人物生平介绍,摘选了各位名家作品中的名言以飨读者。且此书由以精品社科图书为出版理想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与优的联合,更是读者的福音。
简以宁写于2012年9月11日4:30AM
我们这一代作者有机会接触这么多外国作家的作品,当然是很大的福分。读得多了,会不断地鉴别和比较,对其中的一部分,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印象大多是很早以前的,再说它有多大价值?它会准确吗?我深知把这些写给你是十分冒险的,不过我也知道,一个写作者如果过分怀疑自己的悟力,也只得放弃写作了。
“杰出的生命是能够超越的,无论他活得多么短暂,多么贫穷和富有,都不能阻止他的这种超越。”——张炜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经典作品再现。
这本《心仪——域外作家小记》,分享了作者早年对心仪作家的阅读体悟,展现了一个读书人的狂热与痴爱。
★了解域外作家、开启阅读外国经典文学的导读本。
这本《心仪——域外作家小记》,张炜的点评精简到位,六十多位域外作家作品风格、人物性情、生平面貌等悉数呈现。
★献给每个想了解张炜、了解文学的痴书人。
这本书,每一篇都是在谈论作家,谈论文学,谈论阅读的一点点感悟和触动,是了解张炜早年文学发展脉络的最好文本。
★梳理了六十多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呈现了一百多张作家照片。
这本《心仪——域外作家小记》由张炜著,主要内容:我们应该相信,人世间还有这样沉默清寂的作家,他们的吟哦和记录纯粹了自己的心灵,更是他人生命得以温暖的炉火,经岁月淘洗后成为石中之玉、川底之珠。张炜先生早年对心仪作家的阅读体悟,与你分享现实中难以瞻望得到的字里馨香,——别让你的梦想磨碎在时间的死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