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能够就一个行业画出100幅作品,没有对本行业执著的热爱和深入的思考是做不到的。画自己熟悉的题材,浅易深难,深入浅出则更难。细细品读每一幅作品,深刻感受到王柱华厚积薄发的凝练。所有的作品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最生活化的场景,揭示教育理念的本质,把合理的不可视变成合理的可视。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很多作品不配文字说明也能独立成为一幅漫画精品。《师说心语——画说现代教育理念》用漫画解读现代教育理念的创作形式,是全国首创。可以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接受现代教育理念,应用到高效课堂上,提高教育质量。
这本《师说心语——画说现代教育理念》不是一般的漫画集,是作者王柱华对教育进行全方位思考的结晶。在这本《师说心语——画说现代教育理念》里的文字部分,他对教育经典名言和现代教育理念,用很简洁的、警辟的语言,或深入浅出的表述,或批判性的解读,而这些思想和智慧,又用简洁、生动、形象的的漫画(99幅)做了表现,其对现象和问题的揭示,则更加一针见血。读其文字,审其画作,更能触动读者的心扉,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1.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2.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3.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4.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5.没有钱建学校就得花钱建监狱
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7.如果学生毕业离校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那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
8.当你把学校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
9.太崇高的理想教育使大多数学生既当不成伟人,也当不好普通人
10.教师的境界在于燃烧自己,意义在于点燃学生
11.如果书本知识不能转化为实践能力,那么学得越多负担就越重
12.重教书轻育人的教育是畸形的教育
13.道德比智慧更重要
14.在教育中的一切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
15.教师应该是高尚的,但不应该只有教师是高尚的
16.身教重于言教
17.教师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18.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所在
19.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
20.把热爱自己的学生和热爱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
21.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孩子不是小大人,大人要做大孩子
22.教师要学会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
23.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24.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25.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6.读书时挨老师批评越多的调皮生,毕业后反倒对老师越有感情
27.亲其师而信其道
28.学生最不可爱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29.教师灿烂的笑容就是课堂明媚的阳光
30.教师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既是尊重学生也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31.没有严格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
32.你把学生当作天使,你便生活在天堂;你把学生当作魔鬼,你便生活在地狱
33.所谓“坏学生”只是披着狼皮的羊
34.有时候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有效
35.在好教师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差别
36.给犯错误的学生留面子,就等于留了一条改错误的通道
37.“心罚”比体罚更残忍
38.没有不进步的学生,只有不用心的教师
39.学生并不缺少优点,关键是教师缺少用心挖掘
40.多几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41.教师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根源不全在师德,关键在于升学的评价机制
42.高徒出名师
43.任何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44.遍地教育家
45.目前的教育越来越偏离教育的原点
46.教是为了不教
47.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48.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49.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0.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51.因材施教
5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3.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54.没有分数就没有今天,只有分数则没有明天
55.同等的分数不一定有同等的含金量
56.把分数作为追求目标,说明教育已经忘记为什么出发了
57.教育在挖空心思制定考试与殚精竭虑应对考试的游戏中已身心疲惫
58.素质提升与应试取胜可以兼而得之
59.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一定是长跑赛的优胜者,但面临在入围赛被淘汰的风险
60.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
61.只有“懒教师”才能教出“勤学生”
62.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少讲,多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加活动探索问题
63.聪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64.绩优生逼着教师钻研教材,绩差生逼着教师改进教法
65.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66.高效的课堂应该是知识的超市
67.学习目标因人而设,使每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68.学贵有疑,疑贵求真
69.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70.课堂生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71.“对牛弹琴”的本质其实是“牛在弹琴”
72.教师要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
73.即使教师有了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杯水,也要先找到杯口
74.合作学习,互助共赢
75.学无定法,努力永远比方法更重要
76.状元——不可复制的成功
77.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未来
78.大学生该学的小学生就开始学,小学生该学的大学生才开始学
79.家庭教育的失误将会大大增加学校教育的负担
80.学校教育是一个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断进行修补完善的过程
81.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8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83.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84.训斥和指责是最坏的教育方式
85.初期的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的天生爱好
86.淘气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
87.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
88.把子女的幸福奠定在良好的德行和良好的教育上是唯一可靠的办法
89.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90.无论是龙还是虫,只要他是幸福快乐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91.别拿自己的学习标准去衡量孩子,他们的生活时代与你不同
9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绝对不是因为一个苹果
93.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不一定就能赢在终点线上
94.“家教”不等于家庭教育
95.父母不该把自己的理想通过孩子来实现
96.最怕凤凰窝里飞出鸡
97.适合自己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98.孩子的学业要减负,家长的观念要改变
99.父母“示弱”,孩子才能“逞强”
100.获奖作品
后记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都说医生是最危险的职业,从某种程度来说,教师比医生更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学生们的精神和心灵,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影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就应感到有一种责任。“教师”——这个称呼需要承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人们常说,国家建设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师,老师所关注的,绝对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们的几个无关紧要的分数,如果培养的学生个个都具有责任感和创新能力,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将会更加旺盛和强大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相反,我们培养出的学生都是高分低能,那么,民族的未来会由谁来支撑呢?民族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
选择了教师,无疑就是远离了功利,承受了清苦。当你接到早已毕业的学生从外地打来电话,从远方寄来贺卡,祝你教师节快乐的时候,你还会埋怨教师职业的清苦吗?当不了大款,我们就争取当一位大师;当不了名人,我们就努力当一位名师。教书育人,任重而道远。考虑大问题,要做小事情。从关爱每个学生开始,从一言一行的表率人手,只要方向正确,我们就是走在民族振兴的路上。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这句话有两层意思:(1)教育孩子就像培育农作物一样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而不能像工业产品一样流水线作业,迅速出炉。这句话点明教育是一种缓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望子成龙不能“拔苗助长”,要遵循孩子的天性,重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基。纠正孩子的错误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平和地看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留给学生宝贵的反思时间。学科教学不能“急功近利”,要给学生留足理解与品悟的时间。(2)工业产品是没有生命的,是一种按图纸施工,按计划操作,按流程生产的物品;而农作物是有生命的,每个个体都是鲜活的生命,区别于其他的个体,需要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
教育学生不是一个设计、加工、制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引导、唤醒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工具性的,而更多的是人文性的。现代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人文精神的缺位,最大的缺陷是“目中无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方式要从“塑造型”向“服务型”转变,尊重关爱每个生命个体。
本来教育学生应该按农业的方式进行,假如非得要按工业的方式进行,那么,催熟出来的学生,必定发育不良,毫无创造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学生终有一天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独立生活。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更好地创造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贴近生活实践社会,是学校教育实现服务目标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因此,学校必须打破课内、课外的界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感悟、理解,深化我们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把教育寓于生活之中,不仅是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更是知识形成规律所决定的。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牢牢抓住教育基本环节的生活化,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情感,倡导实践,使学生在生活化中明理,在生活化中激情,在生活化中导行。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生活即教育:这种教育鲜活生动领悟深刻。社会即学校:这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所学校里,风云变幻,风土人情都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教育是一种具有崇高使命的服务,国家或者家长掏钱叫孩子来学校,就是接受教育的服务,所受的益处是丰富知识,完善人格,提高能力。所以,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在这三个方面产生增值。增值多少,体现学校服务质量的好坏。假如学校只是专注知识的灌输,不仅是服务不到位,更是偷工减料的可耻行为。
教育是长线事业,并不是单纯为学生升学而办事的,不可急功近利,不能企望“立竿见影”。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生存、发展的本领,使学生的生命质量不断提升,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主要任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不能在教育功能多元化中迷失核心价值。教育者要摘下“近视镜”,戴上“望远镜”,如果仅仅盯着升学率,就会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扼杀。
教育的培育期在学校,收获期在社会。当学生跨人社会,学习兴趣盎然,创新欲望高涨,取得非凡的业绩时,既是对学校教育的回报,也体现学校教育的成功。
没有钱建学校就得花钱建监狱
作家雨果说:“谁开启一道学校的门,谁就关闭了一座监狱。”无独有偶,马克·吐温也说,“你每关闭一所学校,你就必须开设一座监狱。”两人的指向明确无误,让适龄孩子读书,接受完整的教育,他们才能学有所成,起码有可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而不至于走入歧途。
很多良好习惯和行为,是从小时候接受的良好教育中养成的。很多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是在一点一滴正面教育中得到培养的。
如果只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教育,必然会影响民族道德素质水平。在一些失学孩子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就值得我们深思。不可否认,他们中确实有逆境中的自强者,但有一些孩子由于缺少正面引导而沾染社会恶劣习气、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罪与非罪界限模糊也令人担忧。如果任由这些状况蔓延,不仅这些孩子的前途堪忧,就连他们身边的同龄人也会受其影响,从而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增长,甚至导致社会犯罪率的增长,提高社会管理成本。
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如果政府部门能为教育事业多投入一部分资金,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坐进课堂,接受正面教育,从而远离犯罪。
P3-11
师情画意
1998年,柱华时任义县高级中学教师,已经是一位在国内外很有名气的漫画家了。他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中向我推荐了土耳其艾丁·道昂国际漫画大赛,由此开始了我向国际漫画领域“冲刺”的阶段。当时不像现在互联网上查询信息之便捷,那时很多漫画人得到国际展赛资料往往不轻易示人,因此我对柱华第一印象就是坦诚大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朋友!
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千年初,柱华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不误正业”地在国际漫画竞赛上获得了十多个重要奖项,难能可贵的是获得了波兰列格尼卡艺术节的铜奖,直到现在中国漫画家都知道这个奖的难度有多大,含金量有多高,因为它的历届获奖者基本上都是活跃的前卫艺术家!
到了2001年,在北京我和柱华首次见面,相谈甚欢,但柱华也表示工作变动,将来可能没有多少时间再来画画了,言谈间看出柱华对教育的挚爱与执著,也看出舍弃漫画创作的无奈。
一晃十年了,柱华已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教育管理者,再次听到他的声音还是那么有亲和力,也感觉得到柱华依旧的“漫画情结”。虽然他不再去参加各种国际漫画比赛,却从2009年开始,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用漫画形式解读一系列现代教育理念,在《中国教师报》开设“师说心语”专栏,受到广泛的好评。据我所知,画教育题材漫画的人很多,但能把抽象的教育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漫画形式表达出来,柱华堪称中国第一人。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能够就一个行业画出100幅作品,没有对本行业执著的热爱和深入的思考是做不到的。画自己熟悉的题材,浅易深难,深入浅出则更难。细细品读每一幅作品,深刻感受到柱华厚积薄发的凝练。所有的作品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最生活化的场景,揭示教育理念的本质,把合理的不可视变成合理的可视。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很多作品不配文字说明也能独立成为一幅漫画精品。
柱华一路走来,将亲历的教育得失凝华于书中,既与前沿教育理论贯通、发扬,更有对现实最真切的思考。我相信柱华创作这些作品的同时,也是他由实践到理论的过程,经过内化的教育理论,更会对他的学校管理工作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这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既有可读性,又有趣味性,既是他教育理念的升华,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我相信柱华的这本书一定会在社会上得到预期的好评和反响。
将近十年未再谋面的朋友,埋头于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并且用漫画语言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可以说中国没有减少一位漫画家,却又多了一位教育专家。我为拥有柱华这样的朋友而骄傲!
夏大川
2012年9月12日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这本小书即将付梓出版了。按理当有篇后记发表一下感言。
我酷爱教育,以为毕生专业;且嗜好漫画,固当终生所好。因此,工作与创作时有冲突,顾此失彼很是纠结。
幸有《中国教师报》抬爱,自2009年始,能厕身其间开设“师说心语”漫画专栏,使我能以漫画形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于是,铢积寸累,甘苦自尝,则有年矣。
借此阵地,我尝试用漫画语言揭示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辨析教育矛盾的焦点,诠释经典的教育名言,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很多漫画的标题不是来自名篇名家,而是自己编撰的,虽显稚嫩,但毕竟是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些许感悟,得以忝列方家之中,该不会有沽名钓誉之嫌吧。
面对案上这一方白纸,执笔后记,倒觉得比创作漫画更难表述。回头看看自己的画作,似乎每一幅都在述说一个沉重的话题。对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身为教育人可能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因为爱之深,所以痛之切。文中所批评的,不是针对他人,而是用来律己;文中所倡导的,也不是借以教人,而是用来自勉。
创作这些漫画的过程,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为了使每一幅画都能画到点子上,自己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力求抓住问题的本源与真谛。
创作这些漫画的过程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自己的学习心得常和同事们分享,引领我们的教育工作距离教育的原点越来越近。锦州第一高中的同事积极进行高效课堂的实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很多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探索。
创作这些漫画的过程更是自我提升的过程。2002年,刚开始做校长的时候,我因学生学得痛苦而快乐,之后我因学生学得痛苦而痛苦,现在我要追求一种因学生学得快乐而快乐的教育。
拿在手里的这本书稿,我有种沉甸甸的厚重感。说它“沉甸甸”,是因为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自己对生命的敬畏;说它“厚重”,是因为每幅画面,都在警醒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身为有责任感的教育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在孩子天性发展与家长望子成龙的夹缝中,在按教育规律办学与社会对升学率关注的夹缝中,不该坐以待毙,而应该主动寻求突围。
这里必须感谢我所有的朋友和师长在创作、出版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帮助,原谅我无法一一列出大名,这些亦师亦友的温暖关怀,是我能够完成此前创作,并鼓励我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历史不都写在书里,青春也不全画在纸上。在这几年的劳作中,在“职务的白天和漫画的夜晚”里,我感受到生命的律动。无论是快乐还是辛苦,我都非常珍惜。正如挥手告别已逝的青春一样,我感受到成长的魅力。在这本小书将要出版之时,我感悟到思考的意义。
王柱华
2012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