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声编著的《探花集》收入了作者近年以散文笔法写的百余篇故事小段,这些美文大多在报刊发表过。因以收藏探幽古钱币市场和探索“花钱”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主,遂取书名“探花集”。本书深入浅出,融进了很多民俗风情,人物故事,文笔舒畅,通俗好读。本书是一本宣传普及压胜钱知识的一部上佳之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探花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春声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春声编著的《探花集》收入了作者近年以散文笔法写的百余篇故事小段,这些美文大多在报刊发表过。因以收藏探幽古钱币市场和探索“花钱”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主,遂取书名“探花集”。本书深入浅出,融进了很多民俗风情,人物故事,文笔舒畅,通俗好读。本书是一本宣传普及压胜钱知识的一部上佳之作, 内容推荐 刘春声编著的《探花集》汇集了作者近年撰写的历史文物考证、收藏及文化访谈等文章100余篇。《探花集》内容涉及古钱币、青铜杂件、瓦当、小木器及对当前艺术品市场的分析等。文字信手漫笔,将考据与器物的文化内涵及其时代背景相结合,具有一定韵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其中不少观点是作者首次提出,有些文章已经先期在一些报刊上发表。 目录 序 趣说“急急如律令” 压胜钱是为何物 珍品镏金“永安五男”钱说略 “五男二女”催生钱 贵炉缘何多铸吉语钱 珍稀的“思维太子”镂空钱 花体篆钱今尤罕 一枚珍稀镂空钱的发现与再认识 借得王母祈长生 破译元代八思巴文“寿山福海”钱 “经筵储望”钱的文化内涵 早期压胜钱探秘 说不尽的“压岁钱” 荣归故里说珍钱 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 风花雪月说秘戏 好话说尽的宋代吉语大钱 恣肆腾挪两飞龙 2000年前关于“忠”与“恕”的讨论 好口彩的科举钱 家国永安 “钱文”压胜钱说略 泉泉相易见真情 财富有价风月无边 “出入通泰”和马鞍爬犁 “奉承钱”与恭维拍马 镂空花钱的魅力 镂空钱铸造工艺初探 “准提神咒”的法力 与“张天师钱牌”的缘分 也谈“五利后” 品重兰台 花中四君子百年聚一堂 四神之美 “我见偷样”解 永远的“五福骈臻” “长命富贵”且无头 戊子趣闻 有猪才有家 牛年说牛 古钱上的兔儿爷 “虎守杏林”的传说 时间也是可以花的 也说“九子母” 黄氏女舍身见阎王 目连救母美名扬 天师会周处 古钱上的端午风俗 揭钵劝善鬼子母 难得一见的本命星官肖羊钱 “琴高跨鲤”和“麻姑献寿” 双狮镂空钱的出生地是云南 琴棋书画说古滇 三仙夸寿 宋代的中秋拜月 龙门一跃两千年 珍品“本命星官”镂空钱入藏记 “渔樵耕读”的原型都是谁 在广州捡“漏”儿 净土世界一莲花 “三结”镂空钱寓意初探 林林总总说选仙 古钱上的英雄谱 “抱九仙骨、披一品衣”的故事 压胜源头看五铢 新莽石母范叙旧 大辽苍龙独步天下 舞人钱传达的先民舞蹈艺术 龙虎传奇 四时皆喜 国泰民安 压胜钱与水族的古老文字 足球的故乡在中国 罕见的雌雄龙联体带钩 云南少数民族银饰撷粹 花钿委地有人收 “一甲一名” 汉代手执熏香炉欣赏 “马踏飞燕”实为“马踏匈奴” 我对长城永怀敬畏 朱漆提奁见风流 函谷关纪事 嫣然一笑越千年 远去的十里红妆 艺乃心声 朱白相间忆当年 儒将吴双战 我与通愿大法师的一段缘 马宝山先生二三事 传拓的苦与乐 感天动地的精卫填海 血泪苍桑娼妓桥 十年一觉收藏梦 醒时空对烛花红 三年解一词 吾师王任 寻访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尹国全 书缘 空教人恨五更钟 花钱虽小天上人间 声细心语话泉学 我的收藏观 后记 试读章节 压胜钱是我近年研究钱币文化的一个主要课题,2008年任《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主编。什么是压胜钱,这对于对古代贷币不甚了解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问题,我有责任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喜欢货币文化的朋友做个介绍。 我国古代的货币(主要是金属铸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用品钱,即具备货币的职能,可以正式行用的,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能花的钱;另一类是非正式行用的钱币,虽然铸造成钱币的形制,但却不具备货币的职能。这就是压胜钱,压胜钱不用于流通,主要用于避邪取吉。 从钱币学的角度上讲,“压胜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它所包含的内容多且复杂,范围相当广泛。广义地讲,是指铸造成金属钱币的形制,但却没有货币职能的一类钱币。狭义地讲,是指用于馈赠、玩赏、配饰、卜卦而铸造的仿照钱币形制的钱币。 压胜钱,旧称“厌胜钱”。厌胜,古代谓以诅咒镇压邪祟。这个厌在这里不读yan,应读ya。所谓压胜,就是以此物压彼物,压而胜之。 “厌胜”一词,最早典出《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下:“……是岁八月,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以后的史书对“厌胜”也有过记载,在此基础上,“厌胜”渐渐演变成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江湖巫术——厌胜法,它是用咒语和象征性的物体来诅咒仇人、祈祷鬼神,以便制服被诅咒者。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令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做压胜法。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可见,压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人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压胜钱演变出许多别称,因其中镂空钱一种多数有花纹图案,故民间俗称为“花钱”。也有人出于其钱多用于馈赠、玩赏之用途,又称其为“玩钱”。还有人因其上面有反映古代民俗的内容,将之称作“民俗钱”,总的来讲,叫花钱的人最多。但似乎哪一种也不能把非行用的这部分钱的内容全部涵盖。在压胜钱编审稿会上,与会专家也讨论过这个问题,最后,大辞典副总编戴志强先生提出,还是取“压胜钱”为好,这一编的名称就这么定下来了。 根据存世实物资料看,压胜钱最早看到汉代。在汉代早期的货币半两钱中,已经出现除钱文外,铸一些吉语、俚语在钱上面的例子,如:半两·富昌长乐未央钱,半两·长毋相忘钱等。 此后,压胜钱的种类不断增加。东汉时铸造的吉语五铢(又称压胜五铢)钱币,还添铸各种吉语或鱼形图案。人们认为佩带这类附有吉语的铜钱,具有消灾辟邪的作用。两汉时期的压胜钱也常见于考古发掘中,如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吉语钱,辽宁绥中窖藏出土的画像钱,内容都十分丰富。1983年8月.在山西平朔汉墓葬出土一枚士一枚吉语钱,钱上铸一圆环,钱面文字为“日人千金”,背文为“长毋相忘”。类似的还有“避兵莫当、除凶去央”等。 宋代是压胜钱大发展的时期,因为宋真宗自己就信仰道教,故道教大盛,元继承之。历辽金元,压胜钱得到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朝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压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到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压胜钱既有民间铸造,也有官府铸造,皇家贵族也大量铸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据宋王黼《宣和博古图》记载:“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压胜钱的形制在继承古代流通货币的各种形制的同时,又有所发展创新,品种不断丰富。既有传统的方孔圆形和圆孔圆形,又有流变的布形、刀形、圜形,更有创新的梅花形、莲花形、葫芦形、仙桃形、蝴蝶形、祥云形等等,还出现有附带扣式的钱形样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形制各异。 压胜钱的表现内容从赞美吉祥到附庸风雅、从婚丧嫁娶到诞辰祝寿,从避邪除恶到因果报应,从佛教经文到道教符咒,从飞禽走兽到神仙鬼怪,从花草树木到亭台楼阁,从历史故事到诗词曲赋……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集中国民俗文化之大成。 压胜钱一般是按表现内容将其分作几大类: 钱文钱 钱面有正用品钱币上通常的纪重、纪值、纪年号、纪国号等历代铸币钱文,钱背为各种类型的纹饰和图案、吉语(主要为龙、龟、蛇、七星、宝剑、星官、僧人等),形制古雅。吉语钱吉语压胜钱顾名思义,钱文都是祝福的吉利话儿。一般四字一组。又称此类钱币为“口彩钱”。官民均铸,是厌胜钱中铸量最大、版式最多、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的品种。吉语钱多用于社会交往,传递感情,表达寄托吉祥,除凶避邪的良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生肖钱生肖压胜钱面是十二动物生肖图案、名称,或配有十二地支文字。钱背多为八卦、星官、吉语等相衬。有的一个生肖为一枚,十二枚为一套,有的将十二生肖图案全铸于同一枚钱上。现今一般认为生肖钱始铸于宋朝,以后历朝历代均大量铸造,尤以清代为盛。生肖钱佩带在身上,保佑平安吉祥,反映了人们j自求幸福美满的一种愿望。 八卦钱 八卦压胜钱面为八卦符,兼书卦文,背多为咒语,也有背饰神话图案。八卦钱主要用于镇宅院、保平安、祛病邪、巫术占卜等。八卦钱在清朝道光年间兴盛,用于修建殿堂时放置梁上,避妖邪、祈福祥。自道光至清朝灭亡,民间人们为避兵乱、镇妖害,在建房上梁时,也放置八卦钱。封建社会结束后,八卦压胜钱主要用于巫术占卜。在压胜钱编中,我们把它归到了宗教钱中。P7-10 序言 刘春声的《探花集》,是一部研究和探索“花钱”的文集。书名起得好,既紧扣主题,又儒雅灵动,讨人喜欢。 “花钱”是钱币学的一个专门名词。钱币学把钱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用品,指的是正式为货币的需要而铸造发行的钱币;另一类是非正用品,指的是货币文化的衍生物,它们取货币之形,采铸币之材,用造币的工艺技术,虽亦呼之为“钱”,却不行使货币的职能,而是民俗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们几乎和货币同时诞生,最初的职能是镇魔驱邪,故称之为“厌胜钱”。随着时代的进步,它们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的职能,内容涉及到伦理道德、祭祀祝福、吉语讨彩、游戏作乐等各个方面,既可以是皇室祭祀等严肃的上层社会活动的用物,也可以是民间日常生活的信物、玩物。古钱币界又统称之为“压胜钱”,也有人称之为“民俗钱”,或称为“花钱”。 春声是我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他早在军界供职的时候,就喜欢钱币,得空便来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坐坐,有时也为《中国钱币》杂志写稿。但是因为忙,我和他几乎没有真正坐下来畅谈过。 2007年,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正式注册以后,他到我办公室,说他近期的兴趣主要在“花钱”的收集和研究,並介绍了有关民俗钱币学会创办及活动的一些情况。自《中国钱币》创列以来,很少发表有关非正用品类钱币的讨论文章,如何加强这方面的讨论、研究和宣传,一直是我想做,却还没有做的事情,所以他的话题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对民俗钱币学会的成立更是觉得十分必要,并寄于厚望。这便擦出了火花,当即和他聊起了有关民俗钱的诸多问题,最后他又邀我为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写了几句鼓励的话。 2008年3月12日,我应邀出席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和“天下花泉”网站的一次研讨会,并就民俗钱币问题谈了一点个人的见解。同年4月初,《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会研究决定,要启动压胜钱编的编纂工作,并商定请春声担纲主编一职。4月22日,《中国钱币大辞典》元、明编审稿会在郑州召开,便邀请春声等相关人员一起到会,既是请他们了解一下《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写情况,同时也宣布压胜钱编的编纂工作aT_式启动。会后,春声怀着对压胜钱的热爱,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很快拿出了编写大纲,并于同年6月中旬通过评审。 在《中国钱币大辞典》的编纂过程中,各编(卷)会有不同的编纂难度。压胜钱编的编纂难度在于:一是正史鲜有记录,前人留下的成果也比较少;二是压胜钱的断代和铸造区域的认定比较难;三是压胜钱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的内涵,研究压胜钱,需要具备比较广泛的知识面,尤其是关于民俗学方面的知识。出乎我预料的是,春声居然如约完成了这一编的编写任务。并顺利通过了书稿的审定。所以能如此顺利,其原因是:一、春声的勤奋和睿智;二、得益于时代的进步,网络信息的畅通;三、更是得到了压胜钱收藏和研究者、泉友同好们的大力支持和奉献。 在郑州召开的两次《中国钱币大辞典》评审会,春声都陪我同行。会议期间,包括由京赴郑的途中,我们都有充分的时间来交流看法。因此对他的学问、他的为人和对于事业的热情,对于钱币及相关文物的真爱,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 研究和探索压胜钱,本来是一门专题性、学术性很强的学问,春声的《探花集》却深入浅出,融进了很多民俗风情,人物故事,文笔舒畅,通俗好读。这本来是他随手写就的“感悟”文字,现在汇集到一起,却是鲜活生动,洋洋洒洒,成为研究探索压胜钱的一部专集,宣传普及压胜钱知识的一部上佳之作,也可以视为《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的补充和印证,是他在完成《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之后的又一部力作。 是为小序,以谢春声之约。 壬辰深秋写于北京 后记 首先感谢戴志强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这本小书选收了我近年来写的随笔一百余篇,有一些已经在报刊发表过,大多和收藏古物有关,其中又以探索古钱币中的“花钱”为主,花钱的文化内涵丰富,枚枚各不相同,遂取书名“探花集”。 我喜欢收藏古物和小时候读的书有关。“文革”中,我读的第一本像样的书是《论语集注》,这本书我插队时还带到了农村。上学时喜欢写写画画,还专门拜过师。这些雕虫小技在插队和后来当兵时都派上了用场。也潜移默化地在脑子中提高了对于美的欣赏力。以后到西安读书时,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让我大开眼界,对我的影响巨大。那几年我几乎每个周日都要跑到碑林、博物院和南院门等去学习。除此,也常常下乡去探访汉唐古迹。我的收藏活动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至今近三十年了。开始是集藏古钱币,西安是集藏古钱币的天堂,古钱体积小,好带好收藏,在西安读书时就选择古钱作为收藏重点。我上学时的二队队长薛方复喜欢集古钱,他把藏品拿出来毫无保留地让我挑选。还有位教员姓于名渊,四川人,也酷爱集钱,我们曾多次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去收集古钱。每次收集到新的品种,都欣喜若狂,进而辨别真伪,考证出处,沉湎其间不能自拔,那种乐趣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世纪初网络兴起,我“移情别恋”,兴趣点转向压胜钱,也就是俗称的花钱。压胜钱历史跨度大,从秦汉一直到民国,历朝历代都有铸行,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很值得玩味,也有许多至今还说不清楚的东西,在压胜钱上我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十几年间,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古钱币的随笔文章,2005年,我出版了《中国古代镂空花钱鉴赏》,这是第一本关于镂空压胜钱的专著,也是一次小小的尝试,这本书还被俄罗斯几位喜欢东方钱币艺术的学者介绍到他们的专业网站并经常引用。 压胜钱的内涵比起行用钱来要广博的多,诚如戴志强先生在为本书做的“序”中所指出的:“内容涉及到伦理道德、祭祀祝福、吉语讨彩、游戏作乐等各个方面”。举凡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压胜钱更有“玩”头。2008年春,机遇降临到我的头上,《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会研究决定,要启动压胜钱编的编纂工作,并商定请我担纲主编一职。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前,我就有自己动手编一部压胜钱辞典的计划,并且已经开始编写大纲。此前,不少的压胜钱藏家都对我说过,希望我能编一部压胜钱辞典,以别于已经出版的图谱类图书,如毕建先生多次对我提到这件事。我也多次与中国钱币学会的老师们交流过,如金德平先生。这个想法我也曾向当时主持钱币学会工作的戴志强先生汇报过。他们都很支持我搞这件事,并提过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但是,以个人力量完成这项“史无前例”的工作难度更大。蒙《中国钱币大辞典》编委会对我的信任,我决定接下这个担子。其实这十几年间思考并动笔写下的一些有关压胜钱研究的文章,也已经奠定了一些基础,至少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我接受大辞典聘请有“两知”,一是深知责任重大;二是自知才疏学浅,故惟有以勤补拙,不敢有些许懈怠和敷衍。从2008年春到2011年春交稿,整整三年时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几乎每天都是黎明即起,夜半收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从开始征集资料,我多次前往全国几十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三万余公里,拜访了数十位收藏家和学者,拓制、拍摄了数千张(幅)拓本和照片。最远的地方,我曾经跑到宁夏的西海固地区。 从接受主编这项工作到大辞典出版,用去了近5年时间。这5年中我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与压胜钱相关的知识,对于压胜钱的认识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也算实现了几代钱币收藏家爱好者的夙愿。 结集的这些文章中,除了有关压胜钱的内容,还有一些涉及其它杂项,还有几篇是写我与师友们的交往,这些都时常给我带来温暖的回忆。 进入50岁后,我开始为所读所学所见所藏积累一些文字,感觉比年轻时更加忙碌,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是人的一生短暂,追求不可过多,否则生命不够分配,只能有所舍弃。即使如此,能做成做好几件事也很难。我常这样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当一个人类文明成果的享受者,而应当有自己的贡献,哪怕一点点,这一生就过的有意义。文明是靠传承而不断发展的,没有传承就没有人类的今天,同样也没有未来。因此,我特别欣赏这样一句话: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哪怕投入一粒沙也是伟大的。 感谢厚爱我的家人,感谢扶掖我的师长,感谢所有支持过我的朋友1 2013年岁首于北京汉风堂 书评(媒体评论) 《探花集》深入浅出,融进了很多民俗风情,人物故事,文笔舒畅,通俗好读。这本来是春声随手写就的“感悟”文字,现在汇集到一起,一却是鲜活生动,洋洋洒洒,成为研究探索压胜钱的一部专集,宣传普及压胜钱知识的一部上佳之作,也可以视为《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的补充和印证,是他在完成《中国钱币大辞典》压胜钱编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戴志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