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是在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的博士研究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兼具传记和建筑研究双重性质,以年代为经、建筑活动为纬,勾勒出了邬达克动荡漂泊的一生,以及在建筑专业领域的兢兢业业与出色表现。该书堪称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邬达克的最新、最深入和翔实的一部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邬达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意)卢卡·彭切里尼//(匈)尤利娅·切伊迪 |
出版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邬达克》是在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的博士研究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兼具传记和建筑研究双重性质,以年代为经、建筑活动为纬,勾勒出了邬达克动荡漂泊的一生,以及在建筑专业领域的兢兢业业与出色表现。该书堪称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邬达克的最新、最深入和翔实的一部著作。 内容推荐 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撰写的《邬达克》传记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纪录片:镜头在中欧、东亚、北美三块大陆的多个国家和城市间不停切换,不计其数的中外历史人物轮番登场。这部传记也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物特写:其中的邬达克不仅是精明能干的建筑师,也是家庭的支柱、勇敢的军士、落魄的逃犯、虔诚的教徒、凭良知行动的领事、孤独偏激的异乡客、正直热忱的研究者、一针见血的政治评论家和好为人师的长辈。《邬达克》这部传记更是20世纪上半叶那段独特世界历史的一个典型切片:在一个政治上臭名昭著、经济上急升骤降、技术上空前发展、文化上急剧转变的年代,命运让一位欧洲建筑师在遥远的东方攀上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又在同样遥远的西方伴随儿时旧梦走到人生终点。 目录 序 郑时龄 亚历山德罗·德·马吉斯特里斯 致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年轻的拉斯洛·胡杰茨,1893-1918 好工头兼好商人,独缺一名建筑师 邬达克与罗兰·克利,1919-1925 为不同品位与追求量身定制 邬达克与外国业主,1925-1932 远离一切生硬老套的旧样式 邬达克与中国业主,1926-1933 在折衷主义与表现主义之间 20世纪20年代的邬达克 如果上海就像纽约 邬达克与国际饭店,1929-1934 各式现代和现代主义 20世纪30年代的邬达克 你的家庭、故乡、努力,还有灵魂从此永享盛名 匈牙利荣誉领事邬达克,1940-1947 多年从事罗马考古发掘的学生 邬达克在美国,1947-1958 邬达克作品不完全名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图片来源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10年,拉斯洛·胡杰茨在布达佩斯安顿下来。他在布达佩斯的那几年,这座城市还有包容最多样的文化和建筑趋势的空间,艺术家们彼此借鉴以产生新的创作灵感而非互相排斥。尽管建筑具有多样性,拉斯洛·胡杰茨就读的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理工大学,1949年后改称布达佩斯理工大学)毫不动摇地坚持传统的严格体系,当然也有一些教授对新的潮流和趋势表现出开放的态度。布达佩斯大学的建筑系遵循的是普鲁士理工大学的教育模式,以专业的“技术”基础教学为主,同时研究历史范式;极为关注绘画技能的培养。与绘画专业的学生一样,建筑系学生的绘画课程必须画静物、裸体和街景。拉斯洛·胡杰茨当时曾受教于几位杰出的建筑师:教授古建筑形态学课程的维吉尔·纳吉,第二学年教授公共建造课程的派茨·绍穆,以及第三学年教授中世纪建筑史和设计课程的弗里杰什·舒勒克。 拉斯洛·胡杰茨的成绩报告单透露了一些课程内容:第一年的科目是数学和几何、画法几何、地质学、化学、基本制图、书法和古代形态学;第二年是力学、化工技术、技术物理、古代建筑史、中世纪建筑形态学和公共建筑装饰。前两年的课程以一次复杂的考试结束,拉斯洛·胡杰茨在1912年6月14日通过了考试,虽然成绩不是优秀。第三年的课程大纲是繁重的,内容包括中世纪建筑史、文艺复兴时期的形态学、现代建筑学、地质学、电子工程、建筑设计、建设管理和室内设计之类的科目。学生的表现技能通过像水彩画、制图、透视图和图形复制等课程来提升。在最后一年,拉斯洛·胡杰茨参加了19世纪建筑史(至1850年)、中世纪与现代建筑发展史、应用静力学、工程构造、国民经济、建筑装饰、美学与透视等考试,同时还不得不完成大量的手工任务,比如模型建筑、绘画和图形复制。从成绩手册来看,拉斯洛·胡杰茨在各类考试中表现良好;可能他还在维也纳的一所艺术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以提高自己的手绘能力。他最喜欢的课程是古代历史,但对数学教学水平并不满意。 拉斯洛·胡杰茨学习勤奋而踏实,他当时也是终其一生最大的雄心就是不辜负父亲的期望。他经常为家人办事,为他们购物,给父亲提供想要买的车的技术参数,还把从家里拿到钱的详细清单寄给父亲。甚至社交生活也遵循父母的意见:他参加了拜特伦圈(Bethlen Kor)的新教教徒舞会,拜访赞助者和家里的朋友,如著名的奥尔贝特·拉德万斯基男爵(BaronAlbert Radvanszky)。他倾向于内省和忧郁,长期关注宗教道德的问题,这些可以从他写给父母的信中看出。他还写了对于同学迷失在狂欢和酒精中的蔑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我提交了设计项目,老师批阅并称赞我的草图(画在草图纸上,就像父亲那样做)。他说,我特别擅长简洁的组合风格和正确的比例。其他人的设计虽然独立完成,但充满愚蠢的错误和不现实的细节。我严厉地批评他们,他们攻击说我没有任何美感,我则回敬说他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例如他们设计的屋顶将积满水,等等)。最后助教总结了大家的争论,说我是对的,我对他们图纸的建议是正确的,符合审美的。此后我一直受到相当的尊重。” 在学习的同时,拉斯洛·胡杰茨还继续与父亲一道工作。他们的一个合作项目是实施久洛·瓦尔德在拜斯泰采巴尼亚设计的森林局。在档案馆保存的图纸中,有一座名为“舞厅和旅馆设计”的大型建筑的平面图和立面图。同样的平面可以由他在父亲的拜斯泰采巴尼亚工作室里拍摄的一张照片上辨认出:原图挂在一个橱柜的门上。拉斯洛·胡杰茨也曾考虑是否要在第三学年到慕尼黑、柏林或苏黎世读大学,因为这笔钱他可以从在布达佩斯需要花费的1500克朗中拿出来支付。但最后,他留了下来,大概是因为父亲不支持他的计划,但为了跟上新趋势,他订阅了期刊《柏林建筑世界》。 在1912—1913年间,拉斯洛·胡杰茨参与了两个小教堂的设计和施工,一个在维切尼亚,另一个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塞尔姆斯拜尼亚。他还参加了两次由建筑系组织的前往德国和意大利的研究旅行,“研究和描绘这些国家的建筑”。1913年的德国之行主要目的是前往莱比锡的国际建筑展览会、慕尼黑的德国博物馆和纽伦堡的城镇参观学习。1914年前往意大利的旅行则参观了维琴察(Vicenza)、威尼斯(Venice)、曼图亚(Mantova)、博洛尼亚(Bologna)和乌尔比诺(Urbino)。 1914年6月18日,拉斯洛·胡杰茨通过了国家考试,荣誉毕业。旋即,他开始为拥有“匈牙利皇室建筑师”之称的拉约什·伊柏尔骑士(Knight Lajos Ybl)的事务所工作。同年,他被任命为理工大学古建筑系的助教,该专业由维吉尔·纳吉主持。他同时还获得了另一个赴意大利田野考察的奖学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个光明的职业生涯正在等待着拉斯洛·胡杰茨。不幸的是,战争的爆发使他无法继续大学的教职,也令意大利学习之旅成为泡影。在21岁时,他被招募进匈牙利军队的一个炮兵部并被送往俄国前线。P31-33 序言 《邬达克》(LáSZLó HUDEC)是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博士根据他历时5年的研究于2006年提交的博士论文《拉斯洛·邬达克在上海(1919-1947)》(Laszlo Hudec at Shanghai [1919-1947])整理而成的,论文的副标题是“一位欧洲建筑师在一个东方大都市现代化过程中的职业形象和生涯”(La circolazione internazionale degli immaginari w la traiettoria professionale di un architetto europeo nel processo di modernizzazione di una grande metropoli orientale)。彭切里尼博士的导师是米兰理工大学的亚历山德罗·德·马吉斯特里教授,副导师是都灵理工大学的斯台芳尼亚·斯塔福蒂教授,我也有幸担任彭切里尼的副导师。彭切里尼在研究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和他的建筑的过程中亲身考察了邬达克的故乡,并多次来到上海收集资料,也曾经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潜心研究,翻阅了汗牛充栋的文献、书信、报刊,收集了大量图片,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在研究邬达克的同时,彭切里尼也对上海近代建筑进行了悉心研究。 建筑师的传记与大量的艺术家传记相比,显得几乎微不足道,主要原因在于撰写建筑师的传记需要更广泛而又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建筑理论修养,评价建筑师和评价建筑师的作品都需要宏观和具体的建筑理论基础,因此,凡是优秀的建筑师传记大都是由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撰写的。《拉斯洛·邬达克》是目前众多关于邬达克的书中最全面的一部,这本书将邬达克的生平和他的作品,也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一部分精华极好地展示给读者,认识邬达克,也是认识上海城市的历史和未来。 从邬达克的故乡和童年切入,作者全面介绍了邬达克的出生环境、家庭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也介绍了邬达克来上海以前在欧洲作为一名建筑师的早期实践、军旅生活和流亡生涯。邬达克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从一名建筑师到士兵,再到一名建筑师,“处处无家处处家”就是他几乎一辈子流落他乡的生活写照。邬达克于1918年末来到上海,直到1947年初去瑞士,在上海生活了29年。先是在美国建筑师克利开设的克利洋行工作。在此期间他与克利合作设计了中西女塾、美国总会、四行储蓄会汉口路大楼和诺曼底公寓等一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均为复古样式,但邬达克个人的某些风格,如喜爱用面砖饰面,已开始形成。 1924年年底邬达克自己开业,在30年代达到他的建筑师生涯的鼎盛时期。随着国际新建筑风格的出现,邬达克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成为上海新风格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大力推动者。他的设计风格的转变最初出现在1932年建成的真光大楼上,这座表现主义风格的办公建筑的立面上还留有一些传统风格的痕迹,其哥特式尖券的造型和褐色的面砖使整个建筑的造型十分简洁,又不失华丽和凝重。 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大光明大戏院于1933年6月的落成,标志着邬达克设计风格完成了彻底的转变,他的新潮设计立刻受到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并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上海最有影响的现代建筑师的地位。1934年12月,几乎是美国30年代摩天楼的直接翻版的高达83.8米的国际饭店落成。这座大楼不仅造型新颖,融汇了现代建筑和表现主义的语言,其结构、设备都代表了当时上海甚至远东地区的最高水平,由此奠定了他在上海建筑史上不可动摇的先锋地位。在1938年建成的吴同文住宅中,设计风格更接近国际式。圆弧形的大片落地玻璃窗、强烈的水平线处理和流线型的室外大楼梯等,使这座住宅建筑成为上海现代建筑的代表作。 上海的优秀近代建筑是由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以及众多的外国建筑师所共同创造的。斯裔匈籍建筑师邬达克是上海新建筑的一位先锋,扎实的建筑历史基础和丰富的阅历,学院派和现代建筑教育的混合,使正处于建筑的转型和现代建筑发展时期的他善于学习世界各国和不同建筑师的建筑式样,从赴欧洲和美国的旅行中收集资讯,从最新的建筑杂志中寻求灵感,孜孜以求建筑的地域和时代精神。邬达克的建筑风格注重形象的整体几何性,造型丰富,细部处理细腻。邬达克善于学习,熟悉世界建筑潮流,不断吸取新思想,而且总能有新颖的构思,思路从未枯竭,他所设计的50多项建筑中几乎没有重复出现的母题,这点对于一位建筑师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正如上海近代建筑的整体那样,他的建筑风格扑朔迷离,历经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殖民地风格、折衷主义、表现主义、装饰艺术派以及现代建筑风格。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了英国式、美国式、法国式、德国式、意大利式和西班牙式的建筑风格,仿佛建筑风格的大全,既有当时欧美现代建筑的直接影响,也有建筑师个人的创造,几乎每一幢建筑都在表现不同的风格,每一种风格似乎都尽善尽美,然而又无法对这些建筑贴上确切的风格标签。邬达克设计的建筑类型涵盖了独立式住宅、公寓、酒店、办公楼、电影院、学校、银行、俱乐部、教堂、医院、工业建筑等十分广泛的类型,邬达克是上海最多产的外国建筑师之一,他所留下的大量建筑作品,参与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书写了上海近代建筑史辉煌的一页篇章。上海培育了邬达克,而作为现代建筑的倡导者,他也参与创造了上海近代建筑的摩登风格。 作为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在近代上海快速现代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邬达克的设计和职业生涯也表现出一种职业建筑师的商业化倾向,善于满足业主的每一种品味和生活方式的需要,认真监造,追求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完成度。然而,邬达克从不去追逐那些激进先锋运动的潮流,在他的建筑实践中,总是有限度地做一些现代美学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尝试。也正因为如此,邬达克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建筑学派,也没有在探讨建筑理论方面做出建树,尽管他的作品曾经被许多欧洲建筑杂志报道过,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世界建筑史曾经提及他的名字。 现在,《邬达克》由《上海日报》的乔争月老师和同济大学的华霞虹副教授从英译本校译成中文出版,两位译者都对邬达克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华霞虹副教授从事邬达克的研究已经有14年。2012年她们两位共同撰写的《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是《邬达克》的序曲。彭切里尼作为一名学者的严谨治学与两位年轻学者的翻译使中文版的《邬达克》成为一部优秀的建筑师邬达克的传记。从《邬达克》的出版来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严谨的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是一项艰辛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考证和深厚的知识背景,还原历史事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郑时龄 2013年8月23日 后记 2013年早春(1月8日,邬达克诞辰120周年)和晚秋(10月26日,邬达克逝世55周年)两个特殊的日子,用一小一大两本专辑来纪念,这对邬达克,对其研究者,对邬粉,对上海,都算得上一种圆满了。 年初首发的小书——《上海邬达克建筑地图》(华霞虹、乔争月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鼓励邬粉们按图索骥行走现场,切身体验历史建筑和有时间厚度的城市魅力。口袋书确实便利,文字和图片容量也确实有限,虽已反复斟酌,尽力展示现场看不见的设计内容,还有建筑作为载体所串起的世事人情,终究很难尽兴。好在年末还有这本厚重的传记《邬达克》压阵,来铺陈那个纷繁复杂的传奇年代,渲染这位事业和人生如戏剧般跌宕起伏的传奇建筑师。 意大利学者卢卡·彭切里尼撰写的邬达克传记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纪录片:镜头在中欧、东亚、北美三块大陆的多个国家和城市间不停切换,不计其数的中外历史人物轮番登场。这部传记也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物特写:其中的邬达克不仅是精明能干的建筑师,也是家庭的支柱、勇敢的军士、落魄的逃犯、虔诚的教徒、凭良知行动的领事、孤独偏激的异乡客、正直热忱的研究者、一针见血的政治评论家和好为人师的长辈。这部传记更是20世纪上半叶那段独特世界历史的一个典型切片:在一个政治上臭名昭著、经济上急升骤降、技术上空前发展、文化上急剧转变的年代,命运让一位欧洲建筑师在遥远的东方攀上人生和事业的巅峰,又在同样遥远的西方伴随儿时旧梦走到人生终点。 虽然故事基本按照编年顺序展开,但无论是章节间还是同一章内的陈述都并不囿于时间的先后。作者还为每一章添加了富有特色的标题(从本章正文中选取),这使传记的中文版比2006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以及2010年出版的匈牙利语专辑增加了更多的可读性。其中核心章节(第2-7章)对邬达克在上海事业和生活的介绍采用的是编年与主题相结合的阐述方式,除了将国际饭店案例单列外,还将中、外业主,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进行了对比,因为作者敏锐地洞察到,邬达克的建筑成就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最卓越的项目几乎都是与中国业主合作完成的;其二,将世界最新的建筑潮流及时引进上海并做出巧妙转化是他最大的成功。 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传记并未局限于邬达克及其作品的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入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和上海城市发展史之中,也放入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如火如荼的建筑现代主义运动以及从欧洲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的现代性文化背景之中。在引用的海量世界各国专业期刊和上海当地的大众报刊报道中可以看到,邬达克的建筑并非一枝独秀,更非无本之源。同样让人信服的论断是:邬达克既有成功的光鲜,也有内忧外患的苦闷;上海既有璀璨的摩天大楼,也有阴暗的绑架谋杀;历史更是难以用黑白来说明,对陆伯鸿的介绍和评述(第7章)就是典型一例。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本书经过了四种语言的层层转译(意大利语→匈牙利语→英语→中文),保证信息拷贝不走样已非易事,更何况要达到“信达雅”?好在两位译者对上海近代建筑史比较熟悉,又跟作者始终保持及时且良好的沟通,翻译的过程就是不断疑问、核查、讨论、筛选和斟酌的过程,然而纰漏仍难以避免。此外,原书注释大多用于说明资料来源,而书中涉及到海量专业和历史信息,没有必要的解释对普通读者,甚至对专业读者,如果没有开展过相关研究的话,也是难以理解的。因此在译文下面增加了大量的译注,而这又是反复沟通和修改的结果。 本书翻译的分工如下:第2-6章由乔争月初译,第1、7章由李颖初译,其余均由华霞虹初译,全文由华霞虹校对、统稿。 所谓“时势造英雄”:个人命运若能契合时代的命运,影响力会成倍放大。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邬达克,也适用于对邬达克的研究。如果说这位建筑师的职业实践见证了20世纪上半叶上海蓬勃兴起的20年,那么对邬达克的研究则见证了大半个世纪以后,上海再次进入全球化语境又高速发展的20年。从20世纪90年代初建筑专家甚至需要用身体去抵挡推土机到如今上千邬粉的评论足以左右历史建筑的去留,社会观念的转变是巨大的。这对历史研究者,对城市文化的未来都是绝对的利好消息。希望有更多有志者跳上这条顺风船,捕获更丰盛的成果。 从1998年底第一次听到邬达克这个名字,到今天成为国内邬达克及其作品的主要研究者,十多年来,笔者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虽不能在此一一列举,但对他们每一位都心存感激。 无限的敬意和感激首先要献给我的导师郑时龄教授。14年前,是他引领我进入上海近代建筑研究的天地。他对这座城市的爱,对建筑历史的热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都是我一生的楷模。 怀着崇敬之情还要感谢上海近代建筑研究的前辈:罗小未教授、李德华教授、伍江教授、赵天佐先生、章明先生,他们的身先示范和不断质疑使该领域的研究层层深入。 特别感谢邬达克研究领域的同行者:卢卡·彭切里尼、勒诺·希特坎普、江似虹、尔冬强、乔争月、冯立,大家的共同努力使邬达克今天有幸成为近代上海最广为人知的建筑师。与卢卡的交流始于2003年夏他确定博士论文方向以前,十年来保持着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与乔争月的认识则是2005年秋一起调研孙科住宅,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共同合作完成了这两本专辑。就像卢卡在2006年熬完论文时所言:“今天,让我们来共享荣耀!” 特别感谢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的历任馆长和工作人员,他们在我查阅资料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2008年我们还合作编撰了《上海邬达克建筑》。 特别感谢邬达克的家人和亲属,为他们捐赠的珍贵历史档案。感谢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图书馆和匈牙利邬达克文化基金会,他们为所有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别感谢近年来组织大量纪念活动的匈牙利驻上海总领事馆,特别是前任总领事和文化领事海博海笛夫妇,他们扩大了公众对邬达克的兴趣,也使我有机会参观邬达克的故乡和墓地。还要感谢现任文化领事李雅娟女士为此所做的一切。 特别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的副主编江岱为引进本书付出很大努力,感谢责任编辑张翠和书籍设计孙晓悦。跟她们的交流,已经超越了这两本专辑,让人更加期待和相信好书。 最后要感谢全力支持的家人。他们是我每一次出发的动力,我所有的成绩都要奉献给他们。 华霞虹 2013年10月6日 书评(媒体评论) 《邬达克》是目前众多关于邬达克的书中最全面的一部,这本书将邬达克的生平和他的作品,也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一部分精华极好地展示给读者。认识邬达克,也是认识上海城市的历史和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郑时龄 本书对极端复杂的问题进行了非常巧妙的处理,其中,个人的命运被楔入宏大的历史场景之中。因为作者知道怎样抓住与职业生涯重构相关的多样和独特的视角,在这种职业生涯中,“远离正中心”事实上成了发掘和加深其技艺和专业根基的优势机会,这种根基对亚洲大都市的转型作出了根本的贡献。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 亚历山德罗·德·马吉斯特里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