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中学习佛法
多年来,我一直在阐明一个观点,就是要当一个佛教徒之前,首先要当一个正常人。正常人便是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得到自在。昨天晚上,有十几个学佛的朋友到我家来聊天,其中一位女士对我说,佛教教人要压制欲望,所以出家人穿的衣服都是黑色或灰色,在八关斋戒中也说,一个人不能喷香水、做头发、佩戴香花、唱歌跳舞、睡高广大床。她痛苦地说:“我有时候很想穿漂亮的衣服,涂口红、戴耳环,却又不敢,怕被别人批评说这个佛教徒怎么这样爱打扮。”我告诉她说,其实我们应该认识到出家人和在家人是不一样的,出家人是专业修行人,在家修行者是业余的,尺度比出家人可以放宽一点。譬如我自己是一个专业作家,所以我对写作的要求比较严格,如果你是一个业余作家,一年只写两三篇,那么你对写作的尺度便可以放宽一点。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佛教徒不必每天穿着白衣黑裙、脸色灰白,出门就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好像头上写了五个字:“我是佛教徒”。若是如此,别人一定不敢和我们接近。其实,佛教徒并不需要如此,你想穿美丽的衣服、涂口红、戴耳环都可以。我拿了一张观世音菩萨的相片给这位女士看,说:“你看观世音菩萨多漂亮,袍的头发梳得很好,宝相庄严,也戴耳环,一点不怕别人看不起袍。”
还有一位小姐也偷偷告诉我内心的一个秘密,她为此暗自苦恼不已,因为她总觉得听人唱歌比听念经愉快,她怀疑自己的修行出了问题,暗地感到羞愧。我告诉她说:“如果你觉得歌好听,就好好去听吧,你听到念经感觉不如唱歌好听,也许是对经义不了解,或者在听经时,没有得到内在的启发和感动。根本上,唱歌和念经应该一样好听,不然就有了分别的态度。”
我曾经有两次听人唱歌非常感动,一次是在寺庙里,听到出家人在唱《三宝歌》。《三宝歌》是由弘一大师作词、太虚大师作曲,一开始是:“人天长夜,宇宙暗暗,谁启予光明。”听了之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还有一次,我听忏云师父念《大悲咒》,他的声音和态度有一种慈悲的力量,令我非常感动,他所念的节奏,我到现在还一直记住。我很讶异念经原来也可以这么好听,我们之所以不觉得好听,只是因为我们无法领会罢了。
当下,我便教这个小姐一个方法,要她以后听人唱歌时,用听经的心情去谛听。当一个人的心很澄静,可以用听经的心情去听流行歌曲时,便会十分感动,像《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便是在唱寒山子的一首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反过来说,当我们听到人念经时,可以抱持听歌的心情,那般欢喜,有所期待,便会觉得念经很好听。有一次,我听见如法师唱《叩钟记》,也听得流泪,觉得他唱得非常好,和流行歌曲同样好听,甚至比任何流行歌都好听。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排斥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一切,不要使生活中遭遇的一切和佛法产生对立的状态。有一次,我带孩子去看《六祖慧能传》这部电影,他看完了之后,对我说:“没有成龙的电影好看。”我也同意他的看法。并不是说六祖慧能无法感动我们,而是拍电影者采取一种固定的、单调的、保守的形式,所以观众就不觉得好看。
P3-5
1
“我每天要做早晚功课,每次各诵经一个小时。为了做早晚功课,我不能接送小孩上下学,先生很不满意,认为我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面。
“我的小孩很喜欢热门音乐,可是我们家只有一套音响,如果我放来做早晚课,他们就不能听音乐,常因此发生争执,孩子也因此不信佛教,讲话时对佛菩萨也很不礼貌,我听了更加痛苦。
“我的公婆、先生、小姑都信仰民间信仰,过年过节都要杀鸡宰鸭拜拜,我不能那样做,那样做就违背我的信仰,如果不做,就要吵架,弄得鸡犬不宁。
“我很想度他们,可是他们因为排斥我,也排斥佛教,使我们之间不能沟通。林先生,你看我该怎么办?”
她说到后来,大概是触及到伤心的地方,眼眶红了起来。
“你为什么要学佛呢?”我说。
她说:“这个人生是苦海,我希望死后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那么,你为什么要每天做早晚功课呢?”我又问。
“因为我自己觉得业障很重,所以必须做功课来忏悔过去世的业障。”她非常虔诚地说。
“你有没有想过,除了为过去和为未来打算,应该为现在做点什么呢?”
她立刻呆住了,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因为,确实,在她学佛的过程中,她完全没有想过“现在”这个问题。
我就告诉她:“好好地对待先生,这是很好的功课!每天关怀孩子,接送他们上下学,这也是很好的功课!’试着不与人争辩,随顺别人,也是很好的功课!甚至与孩子一起听热门音乐,使他们感受到母亲的爱,因而安全无畏,也是很好的功课!菩萨行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讲的就是这些呀!如果我们体验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把自家里的那本经,读通、读熟了,体验真实的佛法就很简单了。”
“因为,家里的这一本经,和佛堂墙壁上的经,是一样深奥、不可思议的呀!”
2
我看到她的眼睛从昏昧中明亮了起来,说:“是呀!我怎么从来没有想过要为现在做一点什么呢?林先生,这里远东百货公司地下一楼有一家可颂坊咖啡厅,咖啡很好,我可以请你喝杯咖啡吗?你多给我讲讲。”
我们一起去可颂坊喝咖啡。我喜欢可颂坊的卡布奇诺咖啡,在鲜白的奶油上漂浮着枣红色的玉桂粉,一搅拌,香气就在四周流荡,特别是在秋日的午后,令人有温馨之感。
“你知道十二因缘吗?”我说。
“知道呀!”
“十二因缘就像我手上这个手表的刻度,我们来把它写上去。”
“这就是我们在生死中轮转的秘密!‘无明’与‘行’是我们过去世烦恼有情的两个因,我们是依这个‘识’而投胎到此世界。我们投胎了,但处在混沌的状态,这叫‘名色’。在母胎中,眼耳鼻舌身意逐渐完备叫‘六处’。出生以后,到两三岁时只有触感,叫‘触’。四五岁到十四五岁时能感受这个世界,叫‘受’。
“无明、行,是‘过去世的二因’。
“识、名色、六处、触、受,是‘现在生的五果’。
“什么是‘爱’呢?十六七岁以后,爱欲的感觉日益强烈,是‘爱’。
“因为有爱,就有贪求,想占有更多的东西,叫‘取’。
“由‘爱’‘取’才造出许多的业来,叫‘有’。
“爱、取、有,是‘现在世的三因’。这三因是我们未来投生的依据,因此是‘生’,有生就有老、有死,就是‘老死’。接着,再依序轮转一遍,又到了未来,再依无明、行去投胎。”
我很细心地把十二因缘说了一次,这使得气氛变得严肃了。
“表面上,我们的生命是过去、现在、未来一条直线,实际上是在同一个表面上旋转;因此,现在所经验的,可能过去也经验过,未来还要同样地经验无数次。我们无法知道从无明到受的实相,也管不了未来的生和老死,为现在做点什么,就是真实地来看我们的爱欲、我们的贪求和我们的业,这是每天都可以看见、感受并革新的呀!”
这位女士看着我的手表,突然“呀”了一声:“我应该回去接小孩做晚饭了。”
我说:“不是都由你先生接送的吗?”
“我现在知道了,要为现在做点什么!”她很开心地告辞。
“如果有空,还是不要忘了佛堂的功课,如果能明白现在、此刻的真价值,做早晚的功课才能有更深的发现。”
看她消失在楼梯口,我才想起没有问她叫什么名字。
3
我坐在咖啡座上品味着“现在”这两个神奇的字眼,“现”是“王见”、是“国王之见”,也正是最重要、最殊胜的见解。“在”是“我在”。
现在!
——用一种最重要的见解来看清楚我的身心所处的境界,看见身心的一切起落,看见身心的如如。
这是多么真实而深切的体验呀!
过去,相信我们都造过许多无知的罪业,但那已不可追回了。
未来,相信也有一个美丽的新世界,但若我们连一碗饭、一杯茶的滋味都难以品味,怎么有把握去品味净土的美好呢?
我们回来看现在,这是“觉”,是在回到佛法,因为佛法不是向过去或未来追求的,佛法本在、佛性本有,只是我们不觉、我们轻忽,才感到远了。
众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众水在海,不如掬水一捧。昨日的大宴,不能有助于今天的饥饿;今天的新衣,不能明日犹新。
我站起来,准备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学,这也是我每日的功课。
4 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们家的院子很大,种了几棵老榕树、枣树和龙眼,孩子们轮流负责清扫院子里的落叶。
父亲教我们一个清扫庭院的很好的方法,就是清晨以竹扫把扫地之前,先把每一棵树用力地摇一摇。他说:“这样把明天要落下的叶子也摇下来,明天就省力多了。”
我们在扫地前,就先去摇树落叶,但是很奇怪,不管多么用力地摇树,明日依然有明日的落叶。甚至在树刚摇过不久,一阵风来,叶子又落了。
这样摇啊摇,有一天,井旁一棵比较小的枣树竟被摇死了。
我在那时候就体验到,今天只要把地上的叶子扫干净就好了,因为明天一定有明天的叶子。
最重要的是扫地的那个过程,要仔细地、用心地扫,这样,日日都能维持院子里的干净,而心里因为扫过地,感觉也就清爽了。
那落下的叶子在新扫过的竹痕上,反而显得清晰,甚至有一种随意之美。
在人生里落下的爱、取、有,看起来碍眼的叶片,也是如此,只要有能观照的眼睛,不也有美丽的一面吗?
为现在,做点什么吧!
为这短暂无常、飘忽不定的生命做点什么吧!
日日有觉、日日做清净的准备,就是最大的功课了。
这一册《心海的消息》,基本精神正是在阐释回到此刻、回到现在,来倾诉那看来玄奥的消息。
校对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回到过去站在讲台上的情景,那也是已经流去的时光呀!出这些演讲集是在为那段时间的思想做纪念。那样日复一日的奔波,也反映了我最初的愿望:希望唤起大家心海的消息。
特别感谢冯季眉、杨锦郁花了许多心血,使这些随机随缘的讲话有更清楚的条理。
《心海的消息》难思难议、广大无边,但愿大家都来听听,掬起一捧心海之水,或饮或洗,来除去人间火宅迫人的热恼。 在这哭笑无端、悲欣交集的人世,为现在,来做点什么吧!
一九九一年秋天
于台北永吉路客寓
《心海的消息》是“林清玄经典作品”之一。
工作之中饱含佛陀所说的四大痛苦:
爱别离你喜欢的人,偏不是你的同事;
怨憎会你讨厌的人,偏和你聚在一起;
所求不得你每个月都想加薪而不成;
烦恼炽盛每天都为细微小事而烦恼痛苦。
“凡”字中间所多出的一颗心,可以说是爱恨情仇的心,
也可以说是使我们今日依然处此世间的心。
《心海的消息》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本有关佛教主题的,发之于作者内心,浸透作者感悟的心得之作。
《心海的消息》是作者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这本散文集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本有关佛教主题的,发之于作者内心,浸透作者感悟的心得之作。
开悟或见性并非有一个特别的东西,而是指我们找到法界甚深不可言说的奥秘。
于一切法,
心为善导,
若能知心,
悉知民法,
种种世法,
皆由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