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编著的《喜(喜事近)》本着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从喜神的传说讲起,详细讲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关于喜神的风俗、敬神求喜的礼仪和禁忌等,试图为读者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独具特色的喜文化,以供对喜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喜(喜事近)/中华年俗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 |
出版社 | 藏文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编著的《喜(喜事近)》本着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从喜神的传说讲起,详细讲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关于喜神的风俗、敬神求喜的礼仪和禁忌等,试图为读者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独具特色的喜文化,以供对喜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内容推荐 追求喜乐高兴是每个人的人生愿望。《喜(喜事近)》从喜神的传说故事讲起,详细讲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喜神崇拜风俗、敬神纳吉求喜的礼仪和禁忌等等,力求为您完整展示一个中国独具特色的喜文化。阅读此书,愿您天天吉星高照,喜运连连。 《喜(喜事近)》由中华年俗文化编辑部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民间敬喜神的起源和传说 喜神与喜物的传说 求喜敬神是怎么开始的 最早的喜神偶像是谁 祖先画像与喜神之间的关系 暴君纣王怎么成了喜的象征 女娲与喜事的传说 月下老人的由来 和合二仙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观音送喜的传说是怎样开始的 三多九如指的都是什么 喜鹊送喜的传说从何而来 黄金为何成为喜的象征 宗教和地方喜神喜物传说 道家的喜神有哪些 八仙报喜的由来 佛家的喜神有哪些 为什么说布袋和尚就是欢喜佛 弥勒佛与喜事有什么关系 苗族人的喜神传说 满族人的喜神传说 第二章 求喜的民间习俗 节日求喜民俗 除夕挂喜神的民俗从何而来 元宵节求喜物指的是什么 民间为何有“二月二龙抬头”一说 重阳节登高的民间习俗 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尾牙大宴的习俗 年末祭灶的习俗和讲究 民间求喜习俗 迎喜神的由来和方法 敬拜喜神树的由来和方法 送喜神的由来和方法 第三章 老百姓中流传的喜庆文化 喜字喜诗喜图 说一说喜字的内涵 喜与双数的“因缘” 喜诗的种种 吉祥喜图 喜曲喜调喜歌 喜歌一共有多少种 拦门喜歌是什么 什么是轿夫喜歌 撒草喜歌是从何而来的 什么是撒帐喜歌 铺床喜歌是什么 闹洞房唱喜歌 求子喜歌是怎样的 三朝喜歌是什么 满族的婚礼喜歌有什么 侗族的婚礼喜歌有什么 维吾尔族婚礼喜歌有什么 第四章 敬神纳吉求喜的礼仪和禁忌 红喜婚事的礼仪 婚事为什么被称为红喜事 婚事六礼指的是什么 龙凤贴与龙凤宫帖指的是什么 女方过嫁妆有什么习俗 男方的彩礼都应该有什么 结婚为什么被称为小登科 新娘子为何要蒙红盖头 踢轿门是怎么一回事 抛绣球的始与终 为什么要“三拜堂” 红包的寓意是什么 新房为什么被称为洞房 洞房的布置有什么讲究 “合髻”与“结发”是怎么一回事儿 闹洞房是从何而来的 回门的习俗究竟是怎样的 “蜜月”从何而来 红喜婚事的禁忌 女方为何不能提婚期 无春之年为何不婚 同一门内为何禁一年两婚 本命年为何不宜婚配 迎亲途中的避忌 婚事为何忌用鸭和葱 婚服为何一切从新 哪些人是禁止送亲的 婚娶为何要在黄昏之时 婚姻中属相搭配和禁忌 白喜事的风俗 第五章 喜与不喜的讲究和兆头 喜的讲究 喜字儿要怎么贴 “喜不见喜”是什么讲究 要怎么发喜蛋才喜庆吉祥呢 包红包求喜庆有什么讲究 吉兆与凶兆 犬吠之兆的吉与凶 “左眼跳财”与“右眼跳灾” 喜鹊预吉凶的说法 竹子开花不是好兆头的由来 新年碎器为什么不好 蝙蝠入室为什么是好兆头 梦兆吉凶的由来 试读章节 暴君纣王怎么成了喜的象征 喜神没有具体形象,人们往往会赋予某些对象以喜神的身份,喜神纣王就是如此。 大家可能都很疑惑,商纣王骄奢淫逸,无恶不作,是个暴君,怎么会是喜神呢?这要从姜子牙封神说起。 一种说法是,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登坛点将封神时,把纣王封为了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民间传说认为,这是因为商纣王的一大爱好是办喜事,甚至已达到成瘾的地步。他的诸多妃子,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都是他明媒正娶,大操大办选进宫的。鉴于纣王这种嗜好,所以他被封为喜神。 还有一种说法,说纣王原本被姜子牙封为武曲星。一日天庭观看了纣王的前世,发现纣王鹿台自焚而死时的表情是呲牙咧嘴很像是在笑,所以就把纣王改封为喜神了。 不管传说如何,纣王当了喜神是没错的。 当时谁家娶亲结婚的时候都要请纣王送喜,且纣王一请还准到。不幸的是,好色的纣王没改掉恶习。只要他一看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就一阵风给刮走了,自己先享用,过了子时,也就是午夜十二点,再送回来。 这下百姓不愿意了,纷纷去姜子牙那里告状,毕竟是姜子牙把纣王封为喜神的。姜子牙得知事情原委后,也很生气,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新娘子蒙上红头巾,新娘子一进门就放鞭炮。这方法一经采用,喜神纣王就吓得驾云而走。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大红旗入都城的,纣王死后脑袋还被挂在红旗上。而且纣王曾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他一见红头巾,一听鞭炮响,就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神鞭来打他了,自然赶紧跑。自此以后,民间就留下了新娘子盖着红头巾,结婚时放鞭炮的习俗。 总之,暴君纣王结婚时担任送喜的角色,所以人们为了求结婚的顺利喜气,自然敬拜他。 女娲与喜事的传说 女娲是被我国民间广泛且长久崇拜的一位女性神,有“创世神”和“始祖神”之称。 众所周知,女娲有两项最伟大的业绩:一是炼石补天,二是抟土造人。相传,女娲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而初七,则开始以黄土和水造人。 那女娲与“喜”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女娲成功造人后,为了让人代代相继,繁衍不绝,就设定和创建了婚姻制度,令男子和女子通过结合生儿育女。于是,女娲就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尊奉为“媒神”,可为男男女女带来喜事。 民间非常敬奉女娲这位婚姻之神,修筑了女娲娘娘庙或高媒庙,而祭祀的典礼也非常隆重,往往采用太牢——猪、牛、羊三牲齐备——这一最高的礼节。如今,在山东济宁、山西河津、江西雩都等地区还保留着女娲庙。 此外,女娲担任“媒神”“婚姻之神”也反映出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族长掌握着全族婚姻大事这一事实。 P5-7 序言 喜是人的一种情绪,拥有喜悦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因此,人们供奉和祭拜喜神来追求快乐和愉悦。丰富的求喜敬神风俗和多样的仪式活动,最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喜文化。 古人相信喜悦是由神祗来主宰的,但是,因为喜悦只是一种心理表现,人们无法具化它,所以很长时间里喜神没有星宿来代表,也无神形可辨。后来,人们把山海经中的吉神泰逢看作喜神最早的形象,再后来,人们把北斗星神、被赐予长胡子的成仙女子奉为喜神。随着历史变迁,如今人们将祖先画像、商纣王、女娲娘娘、月下老人、和合二仙、观音菩萨、弥勒佛、喜鹊等视为喜神奉祀。 例如,每逢除夕,家家户户都会悬挂祖先的画像,以香烛果品茶点供奉,然后全家老小依次向祖先画像行礼。清代的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比户悬挂祖先画象,具香蜡茶果粉丸糍糕,肃衣冠,率妻孥以次拜。或三日、五日、十日,上元夜始祭而收者。” 逢年过节或婚礼生子,或有其他喜庆活动时,人们往往要祭祀喜神,举行求喜的仪式。除夕夜挂喜神、元宵节求喜物、二月二祭龙神、寒食节求吉祥、重阳节登高、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年末祭灶、敬拜喜神树等习俗,部包含着人们祈求喜乐,获得吉祥和祝福的渴望。 而在人生最大喜事——男婚女嫁时,人们更是注重求吉祥、祈喜福。龙风、新娘蒙红盖头、新郎踢轿门、新娘子跨火盆、撤草、新房铺床、撒帐、闹洞房等等风俗或婚礼的仪式都是为了求喜。 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进入洞房后,人们会把花生、枣子、桂圆、栗子等有“多子”意思的植物撒入帐内。同时,撒帐人要诵念喜歌或喜词。这一习俗意在祝福新人婚姻美满,多子多福。还有“闹洞房”来送吉祥,增添热闹气氛,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可谓“闹喜闹喜,越闹越喜”。可见,喜自古就是中国人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求喜气祈吉祥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本书本着弘扬民俗文化的精神,从喜神的传说讲起,详细讲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关于喜神的风俗、敬神求喜的礼仪和禁忌等,试图为读者较为完整地展示中国独具特色的喜文华,以供对喜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本书禀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力求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由于中华民俗文化绵延千年,博大精深,而编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