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成就在于影响力。巴里·桑福德·格赖夫所著的《人生的9个学分》中提到,我们需要“爱”:喜欢自己,并施爱于别人;我们需要“学习”:不断探索、伸展和成长;需要“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意义与价值;我们要领略各种情绪,以“欢笑与伤悲”体验生命的高低起伏;也需要跟人“联结”,与别人建立起持久的关系;我们要领悟“生活”,欣赏身边的一切生命;我们要有“领导”的欲望;我们要学会“舍弃”,处理好失望与失落感。这九大主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经验的重心,也是我们要用一辈子努力来做的人生功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的9个学分(应该留下什么给世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美)巴里·桑福德·格赖夫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的成就在于影响力。巴里·桑福德·格赖夫所著的《人生的9个学分》中提到,我们需要“爱”:喜欢自己,并施爱于别人;我们需要“学习”:不断探索、伸展和成长;需要“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意义与价值;我们要领略各种情绪,以“欢笑与伤悲”体验生命的高低起伏;也需要跟人“联结”,与别人建立起持久的关系;我们要领悟“生活”,欣赏身边的一切生命;我们要有“领导”的欲望;我们要学会“舍弃”,处理好失望与失落感。这九大主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经验的重心,也是我们要用一辈子努力来做的人生功课。 内容推荐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想留下什么? 《人生的9个学分(应该留下什么给世界)》作者巴里·桑福德·格赖夫在四十年的精神医师职业生涯里,听到数以千计的病人、同事和朋友表达出一种共同的疑问与渴望:应该留下什么给下一代? 也许,你会留下你的财富在传递,留下你的美名在传扬,留下你的智慧在传播。但是时光流逝,你的功名利禄都将化作泡影,后人也会逐渐遗忘他们的祖先,而只有你的精神会融化在后代子孙的DNA与集体潜意识之中。 人在世间走一遭,什么样丰厚的“遗产”,才能让后人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意义? 人生的成就在于影响力。《人生的9个学分(应该留下什么给世界)》中提到,我们需要“爱”:喜欢自己,并施爱于别人;我们需要“学习”:不断探索、伸展和成长;需要“劳动”: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意义与价值;我们要领略各种情绪,以“欢笑与伤悲”体验生命的高低起伏;也需要跟人“联结”,与别人建立起持久的关系;我们要领悟“生活”,欣赏身边的一切生命;我们要有“领导”的欲望;我们要学会“舍弃”,处理好失望与失落感。这九大主题代表了人类存在经验的重心,也是我们要用一辈子努力来做的人生功课。 目录 序曲 当我们都还住在森林里 引言 当死亡化为生命 学分1 留下遗产 人生的接力赛 学分2 爱 一个拥抱的温暖 学分3 学习 在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智慧 学分4 劳动 四个T的工作餐 学分5 欢笑与悲伤 假如比萨是活的 学分6 联结 跨过魔鬼之路 学分7 生活 继续跳探戈 学分8 领导 因为你而变好一点点 学分9 舍弃 每一次说再见 尾声 华特叔叔的骨灰 试读章节 饮料送上来,我举杯恭贺他获得一笔意外之财。他微笑以对,并且回味了一会儿这项成就。但是他突然冒出一句话来:“我要留下什么给我孩子呢?”他简短告诉我一些我已知道的事实——他和伙伴当初如何辛苦打拼创立这家公司,花了多少时间在办公室和旅途奔波,冒了多大风险,克服了多少市场上的惊涛骇浪。 然而当谈到孩子时,他的神情便开始忧郁了。他知道,他们现在不愁衣食了;要是不想工作,他们甚至可以不必再工作,因为他们的钱够活一辈子了。但是我的朋友很明智,深知安全感的来源有很多种。 他解释说,他牵挂的是孩子的自我价值。 金钱的保障并不是全部的安全保证,他说,他想的是:孩子们能不能自觉对社会有所贡献?他的成功,以及因此而刚刚获得的庞大财富,是否使他们不必担心挨饿,然而也带走了他们的热情?是否因为他的成功,剥夺了孩子享受白手起家的乐趣?这会对他们的自我价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很显然,我的朋友不是只想做到父亲的“本分”而已。就某种意义来说,他在财富方面的成功,在他清醒的内心中凝结成一个问题:如何把那些比财富更重要的价值传给后代,如何把远比财富更重要的精神力量传下去? 他的这个隋况,点出了这一代父母在准备把总数超过七兆美元的财产留给继承人时所面对的挑战——从来没有哪一个世代留给下一代这么多钱,这是一笔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我以前就听过不少成功人士在这方面的忧虑。我每听到这一类的忧虑,总不免想起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的话:“横在我们身前身后的所有阻碍,若比起来自我们内心的障碍,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的朋友出于直觉就知道,留给下一代的东西绝不仅止于金钱与物质,我们要把自己最好的部分留下来。他明白,他的任务是要向子女彰显他最好的部分——并确保子女知道他是把他所能拥有的最好遗产传给他们。唯有这样做,生命中的诸多情怀,例如好奇心或饥饿感、激情与热忱、冒险与回报、失望与成就等,才会被当成遗产传给接收的一代。 从深刻而全面的角度来思索“遗产”的意义,相当于让人从一个有限的模拟世界进入无限的数字世界,从有限的选择变为多重选择,拥有更多力量与更大弹性,也拥有更大意义和更多影响。 我记得我前一阵子在电话中跟我年迈的父母聊天,他们住在离我1500英里远的佛罗里达州。与我父母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他们的整体判断能力似已严重受损。我父亲会带着大把钞票出门,在公众场合展示;他们会弄混了彼此与医生约定的就诊时间;订了机票然后忘得一干二净;为了省钱,竟然连汽车上的刹车坏了都不修。 P2-3 序言 当我们都还住在森林里 “我想要从容地活,只面对生命的本质…… 而不是到了行将就木之际,发现自己一生白活。” 我走进树林, 因为我想要从容地活, 只面对生命的本质, 看看我 能不能学到它要教会我的东西, 而不是到了 行将就木之际, 发现自己一生白活。 ——梭罗《湖滨散记》 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令人欣喜的充满希望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的战争与经济崩溃已成过去,未来看似空前美好。 美国国内经济蓬勃发展,失业率下降,利率降低,共同基金涨到最高点,民众消费增加,医学进展也使我们更长寿、活得更健康。 三个周期以来,世界首次处于和平状态:一个世纪的战争与动乱终于可以划上休止符,这是十年前所无从预料的。跨入新的千禧年,我们的共同愿景和希望似乎触手可及。 然而,在这表面上光彩夺目的希望底下,我在日常所交往的人们身上隐隐感受到一股不安。许多人似乎都听到自己心里有一个微小但清晰的声音——他们外表看起来似乎立足安稳,但他们总是隐隐约约觉得,脚下地层内的构造板块似乎在微微移动——这牵动了他们的神经,无法觉得安稳无虞。 这个安静而微小的声音,不只是备受战争和萧条折磨的二十世纪所存留的记忆,更是人类从生存以来的经验结晶。这个声音,所要表达的是:“坚持到底,朋友。总有那么些时候,面包掉在地上时,是涂了奶油的那一面朝下。” 这个声音,我觉得从我们都还住在森林里的时候就萦绕心头了,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第六感——小说家约翰艾文(John Irving)在他那本精彩的小说《盖普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中说得好,他把这种预感称为“暗流”:当你认为一切正顺利进行时,总会有状况发生,让你失败。 我深信,这种认为“凡事都有定期……栽种有时,收获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的意识,让我们人类得以在天地间繁衍绵延为一个伟大物种。这一为求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奇特意识,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喜好、欲望和野心来说,相当于一道刹车,阻止了我们犯下无法弥补的错误。 这种意识,在一万年前拦着我们尾随受伤的熊进入洞穴,因为我们知道洞穴内可能藏有危险和噩运;这种意识,也使得我们未雨绸缪,决定在整地耕田时,每收获了十筐的玉米便把一筐另行贮藏,以备不时之需:因为我们出于本能就知道,来年极有可能雨水不足、收成不佳,便需要靠着储藏来应付难关;到现在,同样是这种意识使得我们不至于头脑发热偏执于某个情境,因为我们知道不是每一次都能稳操胜券。所以,我们双手握住筹码,但两臂抱紧胸口。我们就是这样谨慎小心,才得以存活。 我们活了下来,因为我们始终不敢忽视发生重大转折的可能性——无论这重大转折是发生在今天的股市,或者是三千五百年前的小麦收成量。我们同时也懂得,大树不会一直生长达到天顶,每件事物都有它的极限。 然而,我们能生存下来的原因,是我们决定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安全感,能够结合我们的信念和价值,不因市场或自然的变动而摇摆——这些是着眼永恒而非尾随时代变动的信念,如梭罗所言。毕竟,人之所以为人,正是由于有这种追求。我们未雨绸缪,但不仅仅是像松鼠准备过冬一般的存储食物:人类是把自己的灵魂与精神准备好,以迎接成功与失败、新生与死亡、润泽与干旱,乃至希望与绝望。在众多同样从森林生活向外扩展的物种里面,只有我们人类具有肉体会灭绝的意识。 也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是有后代子孙的物种。只有我们,在灵魂中蕴藏着一种观念,让我们时刻保护伴侣和年幼子女。熊与鸟也懂得保护幼兽,但我们人类和其他森林中的动物不一样,因为只有我们具有某种朝生暮死的无常感,以及一种在死后要把某些东西传递下去的观念。这种倾向是我们内在本性的一部分,觉得机运随时可能转变,“暗流”会出现,收成或死亡的时刻终将降临。 远古之初,当我们都还生活在森林里时,我们为后代着想的方式,是把春天收集的草莓、秋天采集的坚果,以及夏季从田野和溪流中所捕获的丰富收成留给他们,此外无它。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我们逐渐离开森林,开始想留给子孙物质以外的东西。我们开始明白,除了衣食无缺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保护我们所爱的人。我们开始形成一种想法,就是以故事、经验和我们所获得的教训,来发展成为可以保护自己的武器,而且其价值一点都不输给护胸铛甲、盾牌和饰有羽毛的头盔。 因此,就实际而言,圣经、《埃利奥特》和其他古代典籍都是最早的智能遗产——它们起初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至后代的。这些史籍——一如我们的生命——都是史诗,它们谈的是旅程,是一种对价值的探求、一项神圣的胜利以及一种回归。难怪史诗这种形式可以流传千年而不衰,因为,它,就是“我们”。 然而,这种口传遗产——或者称它为精神遗产——的传统,随着我们愈来愈远离森林而逐渐消失殆尽。我们在为子女、后代子孙着想时,又变成几乎只想到物质上的需要。 多年来,我因为工作的关系所看到的一些事情令我相信:我们人类渴求着这些智慧遗产的复兴。我把这种渴求归为一种精神“价”(valency):这是指某特定信仰把我们吸引住的力量强度,这种精神价让我们想要彰显每一个个体对于“价值”和“情势”的感受。我日常交往的许多人都质疑,我们是不是变得太“专注于过多的琐碎小事上”,以致不利于精神层面的发展。喜悦与事物之间所形成的比例,有其极限。“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圣经马太福音》中如是说。这是多么强有力的讯息呀! 我在这些人身上嗅到一种渴求,他们想要把自身所积累的、不只是物质财富的东西传给后代。他们想要传递的是一些与自己有关——与精神有关——的事物,例如他们是谁,以及他们的生命有何意义等等。 问过了“如何评断我的人生价值”的问题后,他们似乎了解,人生价值的净值,绝不只是一个静态的、基本的数字而已;那样的观念太狭隘了,把生命降格为一场金融数字的游戏。人生价值的净值是三样东西的总和:现金与股票、各种物品,以及精神价值——或者你要称它为精神资本也可。我喜欢把净值想成一张平衡的三脚凳,那种你无法指出哪一条凳腿最重要的凳子。许多人似乎在说:“活了一辈子、付出一辈子之后,我的生命有很多关联,绝不是只用经济状态就能一言以蔽之的。我拒绝被别人看成是一张收支平衡表而已。” 我的工作让我有机会看到人们心中有这种感觉。 我在几个很特殊的地方担任心理医生长达四十年:在康涅狄克州疗养院驻院实习三年,此院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精神医院之一;在贝塞斯达(Bcthesda)海军医院服役两年,负责儿童与青少年科;两年在哈佛大学社会保健服务处,正值反传统文化最剧烈的时期;在哈佛企管学院担任心理医生十六年。过去的十四年间,我则在哈佛大学的社会保健服务处担任咨询顾问,并在剑桥地区执业,为几家大企业、一家共同基金公司、几家法律和会计公司,以及家族式企业提供咨询辅导。 我窥见过某些世上顶尖聪明人士的内心活动,我曾为努力面对经济逐渐全球化的冲击而艰苦搏斗的大公司高层主管工作过;我也曾旅行到乡间小镇,在工人们为了自保、不让“镇上唯一产业”被人视为过时而努力的空隙中,听取他们的心声。亚拉巴马州有一家四代同室工作的工厂,让我了解到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是我在一般个案研究中不可能得到的认识。我曾与各行各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一同工作过,这些人都努力想了解他们所置身的颠倒世界。所有人都在寻求某种精神复兴——寻找一颗北极星为他们指路,把他们联结上若干不变的价值,某些我们千年来所依循和赖以生存的价值。 对我而言,与这些人工作的经验只不过更证明了“我们多数时候是具有灵性的生物”此一事实。物质方面的财富无论赚得多少,对于赢得价值都帮助有限;到最后,物质财富总是远远落后于我们在经历爱、学习、劳动、生活等八个主题(之后会提到)后留下的遗产。 有了这一番领悟,我自问:假如事实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在出自天性要为后代子孙未雨绸缪时,却不再留下精神遗产?为什么我们不留下对我们而言最珍贵的事物——不只是我们所赚来的物质财富,还有我们所学到的精神遗产? 促使我动笔写一本书探讨这些想法的,也许是连续几件偶然发生的事件,或者可说是一大串同时出现的巧合。 一位和我打了二十年回力球的伙伴,被医生诊断出患了重病;还有一位老友长了脑瘤。大约在同时,有人给了我一本谈“道德遗嘱”的书,书中收录了公元一○一五年以来的人所写的文章和后人的读后感,表达出对伦理、道德的看法,并希望将之流传后世。这本书清楚区别了家财万贯和生命水平高低之间不必然的关系;书中所收的遗嘱,前提是“发自内心的话语,必能感人肺腑”。我深有所感。 另一位朋友送我一本动人的书,那是他在波士顿以北的海滩为搜寻漂流瓶所拍摄的照片和撰写的文字。他极目搜寻亮眼的蓝、绿或透明玻璃瓶,并寻找谁是瓶子的主人、追问为什么抛出瓶子,因而构成了这一本美妙的“海上漂流瓶终极圣典”。 也许,因为时间流逝,因为父母过世,因为自己的衰老——妻儿还得继续过日子——以及孙儿出生,让我兴起了想要留下一份“鲜活遗产”的念头,并开始想办法付诸现实。也许这是承袭了林肯的精神。当年有人问林肯,写那篇不到二百八十字的盖茨堡演说花了多少时间时,他回答说:“花了我一辈子。” 尽管用了这许多伟大的模拟,但我在述说时心情是无比谦逊的。我收集了我一生所听所见的故事,怀抱着和小说家艾萨克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相同的信念,认为“故事是人类的记忆”。通过收集这些故事,我也同时在观察自己,希望培养一种提炼故事精髓的能力,因为我知道,我们从过去所得的智慧可以留给未来。 我的职业并不能让我垄断知识。事实上,我从许多人的生活经历上学到了比任何教科书的教导都多的东西。也许正因如此,我能了解,并感到惊奇赞叹,因为我们虽然都触及了知识的大海,但我们全都还只站在岸边——无论我懂得多少,或者我以为我懂了多少,未知的领域远远大于我所了解的。 我知道自己的见闻与体会有多少;我也知道别人的见解对我多么重要,而且我在得悉别人这些见解之前必须随时修正我的想法和理论。古代希腊人知道,没有人能两次涉足同样的溪水。到了今天,这个说法比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时代更显真切,因为今天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如今的事物更迭替换也比那时更为频繁。 如今,当我站在岸边,看着未知的浪头在我鞋尖拍打,我想我已经尽力了。 在一年中的此时,我想到一个古老的故事:摩西带着约瑟的遗骨走出埃及,然后把领袖地位传给约书亚。约书亚进入了应许之地——这是一种世代之间的接力赛。在这个时刻,我想到摩西与耶稣,想到自由与再生,克服艰难、创造希望,失败与奇迹,为演化加入革命等主题。我想到变革与延续,以及记忆与宽恕的给予和接受。我想到昨天如何与今天连接,最后又该如何联结上明天。那正是遗产的意义——承认个人的独特,为生命欢庆,以及将值得保存的特质传递下去。 1999年复活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