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功利的父母越来越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越来越多。功利的父母没有教育的长远眼光,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有利益就去做,没利益就不做。他们往往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兴趣所在,照搬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张振鹏所著的《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的70个教育法则)》从“建立起对教育的判断力、早期教育到底该怎样做、对孩子的爱不要‘掺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用教、孩子的能力比成绩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教更轻松、教孩子其实真的很简单”8个方面,提炼出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的70个教育法则,全面阐述了“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这个主题,富于智慧,给人启迪,能够引起父母的深思与反省。希望每位父母都能够摒弃功利心,让孩子身心健康,幸福成长。
《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的70个教育法则)》从“建立起对教育的判断力、早期教育到底该怎样做、对孩子的爱不要‘掺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用教、孩子的能力比成绩重要、好的关系使家教更轻松、教孩子其实真的很简单”等8个方面,通过“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的70个教育法则”全面阐述了“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这个主题,内容全面,视角独特,准确到位,科学实用,富于智慧,给人启迪,从而引起父母的深思与反省,进而改进自己,做最有智慧的父母,培养出最有出息的孩子,让孩子一生都与幸福同行。《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的70个教育法则)》由张振鹏所著。
前言 功利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第1章 建立起对教育的判断力
1 怎样的教育才算不功利的教育/2
2 教育要“慎于始”,要有敏感度/4
3 培养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预见力 /7
4 父母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9
5 对孩子的期望值千万不要太高/12
6 不要急着照搬别人的教育方法/15
7 孩子不是拿来跟别人的孩子比较的/18
8 赏识教育其实是一把“双刃剑”/21
第2章 早期教育到底该怎样做
9 孩子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26
10 早期教育绝对不是超前教育/29
11 早期教育不仅仅是智力培养/33
12 昂贵的早教中心,去还是不去/35
13 孩子兴趣的自我发现比上兴趣班更重要/39
14 要不要把孩子培养成“神童”/41
15 谁在“奋力”摧毁孩子的想象力/44
16 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阅读/47
17 提倡孩子读经典,但不要“功利化”/50
第3章 对孩子的爱不要“掺假”
18 不要希望孩子一夜成名,那是成长陷阱/56
19 才艺大赛真假难辨,要不要参与/59
20 不要奢望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61
21 不要把自己的心愿或理想强加给孩子/64
22 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培养孩子的兴趣/67
23 可以上特长班,但不要只为“加分”/70
24 不要“包办代替”,那会让孩子“肌无力”/73
25 其实,教育的过程要比结果更重要/75
26 参加公益活动是好事,但不能为“功利”/78
27 不要用金钱奖励孩子,那是功利不是激励/80
28 不要太关注孩子,否则会让他过于自我/83
第4章 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
29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的权利/88
30 带孩子亲近大自然,感受快乐童年/90
31 尽量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93
32 一定要呵护孩子最初的人生理想/96
33 保护孩子渴望求知的心理与行为/99
34 孩子的择友标准应该是什么/102
35 游戏,可以让孩子玩出聪明与成长/105
36 错误与失败正是孩子成长的起点/107
37 对孩子的保护要适度/110
38 让孩子在体验中获得感悟与成长/113
第5章 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用教
39 做孩子学习的启发者,而不是灌输者/118
40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唤起他的求知欲望/120
41 孩子的素质作业,到底是谁完成的/123
42 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应由他自己发现/126
43 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129
44 学以致用,不做“书呆子”/131
45 从平凡到卓越,关键在自我提升与超越/134
第6章 孩子的能力比成绩重要
46 家是孩子温馨的港湾,而不是课堂/140
47 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追求效率/143
48 懂得激励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146
49 学会分析决策,自主作出选择/148
50 遇到挫折,勇敢面对/151
51 自我反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154
第7章 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教更轻松
52 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158
53 学会自我管理,让自己全面发展/160
54 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实比教育本身更重要/163
55 要包容孩子,而不是纵容孩子/166
56 尊重孩子,让他懂得自重/169
57 倾听孩子,轻松走进他的世界/172
58 信任孩子,永远别说“你不行”/174
59 父母没有绝对权威,做错事也要承认/177
第8章 教育孩子其实真的很简单
60 呵护孩子的自尊,让他真正自立/182
61 陪孩子玩耍,目的本应该单纯些/184
62 以身作则,为孩子做最好的表率/187
63 父母的角色,要作根本的转变/190
64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193
65 面对孩子,教育思想务必统一/196
66 面对孩子的要求,我们如何正确应对/199
67 给孩子多点理性的爱,少点感性的爱/202
68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205
69 不要袒护和迁就孩子/207
70 在孩子的心中培植一株“大爱之花”/210
1.怎样的教育才算不功利的教育
功利,简单来说就是眼前的功效和利益,或者说是功名利禄,很多时候这个词代表的是贬义。原本它还有一个意思,是指功业所带来的利益,但这个含义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了。人们记住更多、体会更深的,是功利的贬义含义。现在这个社会,功利几乎已经无处不在,甚至就连原本神圣的教育,都沾染上了太多的功利色彩。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都抱有极高的期望值,如果随便问一位父母:“你对自己的孩子有什么希望?”那么,回答“出人头地”、“考上名牌大学”、“早日成才”的人恐怕不在少数。
成才,不错,但什么是成才?
现今社会中充斥着一种世俗的“成才观”,认为只有学习好、取得更好的分数、考上更好的大学,甚至只有读到了硕士、博士,这样才算成才。
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父母早早地就为孩子划定了成长轨迹,并按照这个轨迹去开展教育。可就是这样充满了功利性的教育,却酿出了诸多苦果,像南京“天才少女”徐露露的悲剧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徐露露的父亲由于自己年轻时痛失“去北京深造”的机会,便希望女儿能代替自己出人头地,于是他决定要在家里制造一个神童。在父亲严苛的训练之下,徐露露7岁学完小学6年课程,8岁上初中,10岁进入高中,13岁就考入了南京市某综合大学生物系,17岁又直升为该校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说,徐露露在学业上是一路凯歌。父亲看到徐露露的成就,认为自己的教育成功了,但他却丝毫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教育中其实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原来,徐露露除了智力不凡之外,其他方面的能力则缺乏培养,她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会与人交往、不懂得自我激励,抗挫折能力很弱。最终,她竟然在两次恋爱失败后,由于精神崩溃而在宿舍中引火自焚,结束了自己年仅18岁的生命。这位父亲的思想就是功利的,因为他认为“去北京深造”就是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他的教育更是短视的,他只看到了成绩,却完全忽略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带着这种心态去教育孩子,其结果当然会产生偏离,徐露露的悲剧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不只是徐露露,其实许多家庭的教育都存在误区,很多孩子在功利教育的“熏陶”下,往往只以学业或某种单一的考评标准作为人生目标,在偏执的追求中扭曲了本应健全的人格。当孩子已经变得无可救药时,父母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功利教育是错误的,让孩子健康、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也许有的父母也会有另外一种疑惑:那种为了让他出人头地的教育虽然功利了一些,但至少对孩子的未来是有好处的,否则成绩不好的孩子未来不就变得平庸了吗?这一定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出了问题,在孩子踏入社会后,我们会发现:高分并不能代表一切,优秀还是平庸,并不一定是由分数来决定的。
真正的社会精英,应该不仅仅拥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一个有大智慧、敢担当的人。
而真正正确的教育是不带功利性的,一切都从孩子的成长需要出发,教他掌握生活必备的知识,使他有良好的道德,培育他全面发展,让他具备各种能力。不功利的教育,更注重孩子的健康,不仅是让他拥有强健的身体,还要让他拥有健康的精神世界。孩子身心健康,才有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才会感受到最真的幸福。
那么,父母怎样做,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让教育功利化呢?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自然成长
父母不是要像制作盆景一样地为孩子修枝添叶,而是要给他自己成长的空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别让他在不合适的时间里去接受超常规的教育,比如强迫幼儿园的孩子去学小学的课程;也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比如硬逼着孩子去开发什么特长技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适时而动,而且还要与时俱进。
将“做一个好人”当成教育的最终目的
德育才是教育的根本,一个人可以“才不高”,但绝不能“德低下”。因为“才不高”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可一旦“德低下”,那么品行人性已然定格,即便这人有高才,却可能会因为“德低下”而做出令人发指的恶事。
所以,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父母就要将德育教育放在心间,要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德行的人”当做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要时刻注意培养他的思想道德,教他懂得爱,教他懂得善,教他时刻都做一个好人。
以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为教育前提
孩子到底要学什么?除了基本的做人道理,他自己需要的以及他感兴趣的,就是他学习的重点。因此,父母要多和孩子聊一聊,看看他都需要什么,了解他的兴趣走向,了解他想要学什么,这样在开展教育时,父母才会更有针对性。与此同时,父母还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引导他主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P2-4
功利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现在,功利的父母越来越多,没出息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似乎,功利的父母与没出息的孩子之间有着某种因果联系。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一个功利的父母没有教育的长远眼光,就只看眼前的利益。有利益,就去做;没利益,就不做。所以,“诞生”了一大批没有教育敏感度的父母,而不懂得“教育慎于始”的父母也比比皆是……
虽然,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一个没有教育预见力、判断力的父母,是不会把孩子教育好的,因为他可能只会照搬别人的教育经验,可能盲目地赏识孩子,可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可能用与其他孩子比较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可能崇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可能会送孩子去昂贵的早教中心,可能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可能打算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可能希望孩子一夜成名,可能希望孩子在各种真假难辨的才艺大赛中显露身手,可能拿金钱去奖励、激励孩子,甚至让孩子去做公益也是有功利目的的……父母的功利心,几乎在教育孩子的每一件事上都表露无疑。
父母可能不知道,照搬别人再好的教育经验,自己也成不了“狼爸”、“虎妈”,也复制不出“北大兄妹”、“哈佛女孩”;他们可能也不知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根本就是一个谬论;他们还不知道,很多从事早教工作的人根本就不懂教育,只懂“教育产业化”;他们更不知道,一夜成名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是一种灾难,因为“少年得志大不幸”;他们甚至也没意识到,让孩子做公益就是为了“加分”,就是为了“获得表扬”,就是为了能通过“爱心考评”,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优越感”,这恰恰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看似异常精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其实是那么的盲目、无知。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假的,所以才有人提出给父母的爱“打打假”;今天,很多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身上缺少了童真,因为他们被无知的父母限制了成长,而他们本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才对;其实,孩子的学习可以不用教,只需要引导、激发其兴趣就好,可父母却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填鸭”,结果孩子都成了学习的机器,甚至连家庭都不再是孩子温馨的港湾,而成了“知识集中营”。成绩与孩子未来的发展并不能画等号,只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做法,其实是在培养“毒品”,因为“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
可见,功利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因为父母的功利心,一定会害了孩子。
其实,教育孩子真的很简单,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转变角色,做“律师”,不做“法官”;给孩子理性的爱,而不是想当然的感性的爱;在孩子的心中培植“大爱”,让他学孝道、懂感恩,有爱心,有同情心……总之,只要父母没有功利心,孩子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所以,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做不功利的父母,千万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
本书从“建立起对教育的判断力、早期教育到底该怎样做、对孩子的爱不要‘掺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用教、孩子的能力比成绩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家教更轻松、教育孩子其实真的很简单”等8个方面出发,通过“让孩子一生都幸福的70个教育法则”全面阐述了“别让你的功利心害了孩子”这个主题,内容全面,视角独特,富于智慧,从而引起父母的深思与反省,进而改进自己,做最有智慧的父母,培养出最有出息的孩子,让孩子一生都与幸福同行。
这是一本让父母不再功利,或者是少点功利的书。还是那句话,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孩子的人生需要我们好好地打造,要让他的未来充满幸福,而不是也变得功利。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孩子的分数从98分提到100分重要,还是教孩子学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要?相信很多父母都会选后者。但问题是,为什么父母知道后者重要,都明白这个道理,那还拼命去做前者呢?
当父母真正理智了,不再功利了,父母的“定心”就能生出“智慧”,就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到那时,孩子才会更有智慧,才会学得好,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