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啸天所著的《军种的消亡》使大家普遍意识到军种在将来战争中的地位和形态的问题,引起对问题的广泛讨论和思考,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力量结构的争鸣;使大家意识到问题之余,从作者的书稿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使书稿启发的一些思路成为军队长远建设实践中有用的东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军种的消亡 |
分类 | |
作者 | 张啸天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啸天所著的《军种的消亡》使大家普遍意识到军种在将来战争中的地位和形态的问题,引起对问题的广泛讨论和思考,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力量结构的争鸣;使大家意识到问题之余,从作者的书稿中吸取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使书稿启发的一些思路成为军队长远建设实践中有用的东西。 内容推荐 张啸天所著的《军种的消亡》除了对未来军事力量结构的调整多有探讨之外,还将触动一系列现实敏感问题,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指出,作者揭示军种消亡的大趋势,绝非是说军种将在近期完全消亡。《军种的消亡》是理论层面的学术探讨,不涉及政治及利益问题,希望读者从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进行争鸣。 目录 序言 导论 开启对未来战争的思考 第一章 战争与战略 一、战争是什么 二、战略是什么 三、战略的内涵 第二章 军种是历史的产物 一、最早的战争 二、大陆军时代 三、海洋·海军·海权 四、天空·空军·空权 五、核·实战·威慑 六、空间·天军·天权 七、军种发展及对战争的影响 第三章 军种将走向消亡 一、军种消亡的原因 二、军种消亡是需要条件的 三、军种消亡存在多种形式 四、军种消亡是一个历史过程 五、几种探索性的做法 六、必要的重述 第四章 未来战争力量构成 一、为什么是战争力量 二、战略层面打破方阵 三、战略性战争力量与基本战争力量 四、国家战略领导体系 五、战区战略一大国军事战略的重要支撑 六、过渡阶段的形态与长远阶段的形态 七、一场新的革命 第五章 未来战争形态 一、从未来谈起 二、未来军事环境 三、武器装备 四、作战方式 五、军事力量 六、下一代战争形态的质变 第六章 若干战略问题的探讨 一、战略机遇期 二、周边安全环境 三、军事能力水平 四、未来二十年战略构想 后记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先知弥迦指出,他们应当铸剑为犁,熔矛为镰;国与国之间不应挥剑相向,他们也不应当再学习战争有关的知识。 ——《圣经·旧约》 只有死者才能看见战争的结束。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引自柏拉图 社会进步有两种形式,社会的维护和缔造也有两种形式,一是战争,另一是和平。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文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影响到人类另一主题——和平的建设与延续。某种程度上,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和平手段难以调和解决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强制的暴力形式出场,它是战争。所以,战争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某种意义上,它是和平的延续,是矛盾的延续,也是矛盾即将解决的黎明,二者相辅相成。《圣经·旧约》中的“申命记”告诫人们:“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然而,战争如同天堂的果实,很多人都想尝试。利欲熏心的人们忘记了圣贤的告诫,一次次挥动着手中的利剑,斩断和平的枷锁,步入了罪孽的深渊。正如富勒指出:“从人类的最早记录起,到现在的时代为止,战争一直是他们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的因素。”面对一次又一次灾难深重的战争,为了赢得战争,为了赢得政治,许多政客常常声称,“这是一场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然而他们对人民放了空炮,对整个人类放了空炮,战争远没有结束,战争仍将继续。马克思说,阶级是战争产生的基础,只有消灭阶级,才能消灭战争。西方学者认为,战争是非民主国家之间的产物,而民主国家之间不会相互发生战争。更为客观的观点是:战争与阶级无关,与国家是否民主无关,因为同一个阶级之间也存在战争,而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更多,更何况阶级的标准是否客观,民主的标准谁来界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战争仍将存在。以战止战,以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摧毁物质和精神的力量,战争的消失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一、战争是什么 战争是什么?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阶段上矛盾的一种最高斗争形式。战争是国之大事。 (一)战争产生 战争产生的探索已久,在这个问题解答中无法回避的提法是,是否维持和沿用,或者怎样维持和沿用一些被奉为权威和经典的关于战争起源、战争产生的论述。恩格斯认为,战争的最初形态产生于原始社会部落群体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原始部落之间为了部落生存和发展,在与其他部落相处、相遇和斗争中产生了武力解决的方式。当时的战争是最原始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它不带任何阶级性和奴役性。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出现分工,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得以产生,社会划分为不同阶级。此时起,最初的战争形态退出历史,代之以阶级社会的战争,战争成为维护一定阶级利益的工具,它是以阶级为基础的政治集团之间所采取的武装斗争形式。这个论述中提到了两种战争,原始形态的战争与阶级社会的战争。权威论述倾向于后者,即战争产生于阶级社会出现以后。 为确定一个事物产生的时间,一般做法是首先明确它的定义与内涵,界定它是什么,然后再追查它的起源和相关问题。对于战争起源问题的解答,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为了研究方便,根据争议的分歧与热点,不妨把战争概念作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战争,是指在人类进程中为了集体的生存和发展利益进行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群体之间的武力冲突。在这个定义下,战争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部落、群体出现后相互之间所进行的暴力对抗活动。最早的战争,是原始部落问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生存资源和血族复仇等所进行的敌对暴力冲突,其中的血族复仇“虽然不是直接由生产需要和纯经济利益引起的,但它追求的也不是政治目的,而只是维护氏族或部落成员的不可侵犯性。”这个意义也是马克思所说:“战争就或是为了占领生存的客观条件,或是为了保护并永久保持这种占领所要求的巨大的任务,巨大的共同工作。”④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出现,国家出现,政治集团也出现了,它们之间的军事对抗成为战争的主要形态。当然,这一时期的战争也包括现代社会中一些国家内部不同种族、民族、政治集团之间大规模的武力对抗。依据广义战争的范畴,不同阶级之间互有战争发生,同一阶级之间也互相作战,即使马克思界定的阶级消失了,战争仍将存在。依据这种定义,战争已经具有超过万年的历史,对战争的思考也当从此处开始。 狭义的战争,是指当前权威的定义,指敌对双方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经济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使用武力进行的激烈的军事对抗活动。它是阶级斗争通过暴力的继续,是解决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是一种流血的政治。由于在定义中界定了前提,如此定义,战争只能够产生于阶级社会,产生于政治的背景下,它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苏联大百科全书》也认为,战争仅仅是阶级社会经济结构所固有的社会政治现象,战争是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化为阶级以后而产生的社会历史现象,这一论述一直成为马克思关于战争的经典论述。这种定义下,原始社会因为没有阶级、没有政治、没有国家,所以也没有战争。这种定义下,战争历史与战争研究陡然失去了许多内容和时间段,成为断代工程,人们考证最早的战争也就是发生在“公兀前4500年~前3100年古埃及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当然,有许多资料显示,战争产生的时间要更早。西班牙勒文特、卡斯台龙保存了大约一万年前的两幅壁画,它们描述了两个集团互相用弓箭进行战斗的情景。P1-3 序言 看到书的名字——军种的消亡,大家可能会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军种的历程并不遥远,尤其是空军诞生不过才一百年,难道就要消亡吗?本书正是将军种消亡的问题提到了讨论的范畴。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从萌芽、发展、壮大、成熟到衰落和消亡。人类和战争尚且终有一天要消亡,军种作为军事力量结构的一种组织形式,也终将走向消亡。在这个意义上,军种消亡是必然的,命题是无异议的。另外,对战争形态的探索需要参考一个时间段,战略研究是需要有一个度的。这个度正如作者书稿中所说,它不是越短越好,也不一定是越长远越好,更何况纯粹基于历史必然性的一般探讨也就减弱了思考的价值。本书是在历史长远发展必然趋势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立论。书稿所探讨的一些内容不是无限期的将来,它是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后叶的一个时期。 众所周知,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群体加速发展,引起了军事上的巨大变革。首先在技术层面,军事技术手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紧接着触动了武器装备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航天装备、传感器材、C4I系统、精确制导武器、导弹与反导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作战系统大量用于实战。随后是作战方式的新一轮变革,21世纪初,联合作战、一体化作战、网络中心战和基于效果作战、战略瘫痪论、空海战等方式和思想涌现,从作战思想到作战行动发生了质的突变。从技术到武器装备再到作战方式的冲击波一路汹涌而来,直接进入军事的另一个领域,就是组织体制的变革。它是军事变革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军事变革的攻坚阶段。从现实和指导意义上讲,本书是在军事体制变革大背景下的学术探讨,本书的命题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主题,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 本书作者张啸天是军事战略学博士,经过八年战略理论学习,从一个战略观望者成长为一名战略探索者。在对战争的思考中,作者尝试找出从古到今,影响战争体系和军事力量结构的基本要素。尝试从军种产生、力量职能和组织形式入手,以军事力量结构为切入点,从战争轨迹中探索信息时代的战争“脉络”。作者提出了未来战争力量结构的问题,提出了在最大化发挥战争能力基础上采取怎样组织形式的问题。对未来战争中军种可能的职能、地位,以及战争力量的整体结构作出了探索。 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许多是一些风华正茂、激情满怀的年轻人。在军事领域,不仅霍去病、岳飞、亚历山大等一些领兵打仗的优秀将领年少成才,在军事理论上大有建树的青年才俊同样为数不少。春秋时期的孙武、吴起、孙膑等著名军事家,撰写《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法》时,都不过二三十岁。而且,他们也是卓越的军事实践家。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作《隆中对》时年仅27岁。瑞士军事理论家若米尼25岁时,就出版了其第一部军事著作《大战术理论和应用教程》。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发表战略理论名著《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战略论》的蓝本时,也才34岁。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潜在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完全可以相信,青年人只要富有振兴中华、卫国强兵的高度责任感和澎湃的革命激情,就一定能够激发出理论创新的灵感、提出创新的思想,也能在军事实践中一展所学。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通常是将军军衔。例如,中国的孙武、德国的克劳塞维茨、英国的富勒、美国的马汉、意大利的杜黑,他们最终军衔都是将军。只有一个利德尔·哈特是上尉。二战以后,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军事理论创新向校官和尉官扩展。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很多,以下四点不可少。一是知识更新和生成的周期缩短。原来一个理论成新形往往需要数十年,而在信息时代,学习、吸收、转化快捷,知识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理论成形的速度加快。二是军事实践的空间在拓展。原来一个军负责的范围和任务,现在可以为一个旅,甚至一个营来担任,中级指挥官也必须思考战区全局乃至战略全局的问题。三是军事行动的战略性增强。以往战争,达成战略效果,主要靠战术、战役行动的累计叠加。当前和未来战争中,军事行动的战略性明显增强,技术、作战与战略之间的距离缩短,中低级军官也需要从战略角度思考问题。四是时代需求强劲。重大军事理论创新,往往是在社会形态转型或大规模战争爆发前后一个时期产生。当前,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形态过渡、国际格局加速调整、不确定性动荡频仍的时期,军事理论创新的需求强烈。 实事求是是思考的基点。克劳塞维茨在写《战争论》时说:“如果有谁甘愿从事这样的事业,那么,但愿他像到远方朝圣一样,为这一虔诚的计划作好准备,但愿他不惜时间,不怕困苦,不畏权贵,克服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卑心,像法国法典上所说的那样:讲真理,只讲真理,完全讲真理。” 推进军事理论创新,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贴标签,不是当经念的教条,而是新时期新阶段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创新,不是学术机构的专利,更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而是全军指战员乃至整个民族的共同使命。因此,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文风,像毛泽东那样写文章,像邓小平那样讲话,少唱高、大、虚、假、玄的空调,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艰苦的思索过程中,推出具有时代气魄的理论成果。 历史大势是研究的方向。俾斯麦说,“一位出色的国务家所能成就的最好的事情,莫过于仔细聆听上帝的历史步伐,拉住他的神袍摆边,同他一起在历史的道路上走上几步。”博福尔讲,“当历史的风吹起时,虽能压倒人类的意志,但预知风暴的来临,设法加以驾驭,并使其终能替人类服务,则还是在人力范围之内。战略研究的意义即在于此”。历史是前进的,战争总是在追求更好地发挥战争能力的组织形式。军种,从其本质上说,是作战力量的一种组织形式,它的产生提高了战争能力效果。将来它部分职能的消亡,甚至它作为组织形式的消亡也是基于提高战争能力的需要。因此,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虽然其中一些思考稍欠成熟。 本书除了对未来军事力量结构的调整多有探讨之外,还将触动一系列现实敏感问题,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需要指出,作者揭示军种消亡的大趋势,绝非是说军种将在近期完全消亡。本书是理论层面的学术探讨,不涉及政治及利益问题,希望读者从建设和发展的角度进行争鸣。 2012年5月20日于红山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原会长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与战略研究部原部长 后记 军种是军事力量结构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军事力量功能而采取的一种管理、训练和指挥形式。军种是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原因也正是促使其走向消亡的原因。军种的产生和成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未来军种职能的弱化和形式的消亡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成立军种和军种分立是为了提高作战能力,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军种消亡和军种融合也是为了提高作战能力,发挥最佳的作战效能。 时代进步的同时,作为新军事变革主要内容之一的军事体制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实质是工业时代军事体制向信息时代军事体制的转型。用整本书把问题做深做实还需要很大精力和时间,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更高的要求。有的只是一些零星的火花,有的仅仅提出了一些思维的切入点,学习和思考过程中又不断产生一系列新的疑问和问题,更多的问题只好从原来的构思中删掉等待以后继续,文中堆砌、肤浅和错误在所难免。 克劳塞维茨说,我想写一本人们在数十年后仍然在翻阅的书。修昔底德在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说,我的著作不是只想迎合群众一时的嗜好,而是想垂诸永远的。日心说的创立者说,为了科学和真理,我敢于走下去。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他们不是狂妄,而是敢于探索的勇气和魄力。作者承认自己的肤浅,但有尝试的勇气,在书稿中对学习和思考中的一点问题简要论述。欢迎批评,更欢迎真诚指导。 牛津大学教授亚当·罗伯茨在北京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我们都不应忘记以现代面目出现的思想体系常常不过是古老主题的变种。”法国政治活动家德·托克维尔说:“有多少道德体系和政治体系经历了被发现、被忘却、被重新发现、被再忘却,过了不久又被发现这一连续过程,而每一次被发现都给世界带来魄力和惊奇,好像它们是全新的,充满了智慧的。之所以会如此,并不是由于人类精神的多产,而是由于人类的无知,这种情况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们在批评人类无知的同时,也表明了一个道理,即大多数论述都是以前人的思考为基础的,本书也是如此。 感谢刘亚洲上将、林建超少将、胡光正少将、梁必骏少将、董子峰大校、林东大校,感谢美国的比尔·欧文斯上将、俄罗斯的加列耶夫大将。他们的著作中,包含了对未来战争形态和编制体制的思考,作者引用借鉴了其中的一些思想。感谢《打破方阵》的作者麦格雷戈,他是从地面力量的作用入手,在作战层面探讨陆军力量建设运用,作者认为他的某些观点在战略层面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本书也借鉴和采用了当代学者的一些思维启示,向他们表示感谢。感谢在写作过程中请教过的专家。 更感谢我的导师,徐根初中将、姚有志少将和肖天亮将军、楼耀亮大校的关怀培养。博士毕业已有3年,军旅生涯步入第14个年头,也已到而立之年,恩师的教诲犹在耳边,学而实习的大道依然铭记,但却更加遥远。 祝愿祖国强大,祝愿我军强大! 张啸天 2012年6月10日,红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