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登基一年多,后周的节度使并没有完全降服。他先后出兵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平卢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他心里明白:反对他称帝的又何止他们两人呢?如不及早采取措施,等到反对派势力强大,随时都有可能被推翻。
有一天,他把宰相赵普请进宫中,微笑着说:“唐末以来,几十年间皇帝换了八个,战乱不息,原因何在?欲使国家长治久安,不知卿有何良策?”
赵普宽慰他说:“依臣愚见,当今天下不安定的症结,在于驻守各地的节度使,手握重兵,形成君弱臣强之势。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其实也不难,只要逐步削减他们的兵权,控制他们的粮源,天下就自然安定了。”
这些话正合赵匡胤的心意,他高声说道:“说得有理!”
赵普接着说:“禁军将领,久居京师,遍结党羽,一旦失控,士兵们只知有将,不知有君。”
赵匡胤打断他的话说:“这中间的原因,我已经明白了。”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宋太祖免了禁军统领慕容延钊、韩令坤的职务,令他们到外地担任节度使,不再设立殿前都点检的军职。禁军将领中,只有石守信暂时保留原来的职位。
秋天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在宫中盛宴石守信等几个高级将领。他乘着酒兴对大家说:“没有诸君戮力同心,我赵某不会有今天的尊荣。大家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大宋世代皇帝的心里。不过,做了天子也实在令人焦虑不安,还不如节度使逍遥自在。说句真话,自从登基以来,我何曾睡过一夜安稳觉!”
石守信听了,觉得奇怪,便小心地问道:“陛下还有哪些焦心的事呢?”
赵匡胤指着皇帝宝座感慨地说:“这皇帝的椅子就这一把,谁人不想坐啊!”
石守信明白了他的意思,便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谁还敢有非分之想?”
赵匡胤苦笑着说:“我们情同手足,你们自然没有二心,但如果有朝一日,诸位的部下贪图富贵,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也就身不由己了。叫我怎能不焦心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他的话,不禁渗出一身冷汗,连忙跪在地上叩头不止,泪流满面地说:“恕微臣愚钝,没能想到这层意思,望陛下赐给我们一条活路。”
太祖见此情景,装出大度的神态,笑着说:“你们都起来,坐着说话。”他深知,搽在猫屁股上的辣椒现在已经起作用了。
赵匡胤欲言又止。半晌,他长叹一声,才又放缓语气说:“人生短促,卿等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聚敛钱财,广积金银。活着,享不尽荣华;死后,为子孙留份产业。依我看,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做大官,多买良田,广建居室,还可蓄养歌儿舞女,快快活活地颐养天年,君臣之间不就相安无事了吗?我们的子女还可以互结秦晋,君臣又变成了亲戚,彼此之间消除了猜疑。下边的将士,也就不敢想入非非了。”
众将听罢,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连忙叩头谢恩。赵匡胤觉得这一招既没有伤害君臣的情义,又医好了久治不愈的心病。于是传令洗盏更酌,直饮到四更时分,诸将才各自回府。
第二天,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等一批禁军将领,全都自动称病,请释去兵权。宋太祖自然照准,任命他们为节度使,并予重赏。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赵匡胤又故伎重演,解除了几个手握重兵、号召力强的节度使的兵权。有一些不识时务的藩将,竞在皇帝面前夸耀自己的功劳,于是赵匡胤罢了他们的军职,给一个空头官衔,让他们留在京城“享福”。
他又趁热打铁,将原来禁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一分为二,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任命资历较浅的军官担任头领。三衙之间,互不隶属,由皇帝直接指挥。三衙头领只能统兵,没有调兵权力。赵匡胤又把地方上的精兵抽调到中央充实禁军,禁军轮流到外地戍守,使士兵经常换防,将领频繁调动,造成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局面。这样,节度使的权力削弱了,禁军将领也失去了原来举足轻重的显要地位。
赵匡胤解决了高级将领的兵权,接着又解决宰相专权。他特设枢密使主管军机,以分军权;设三司使主管赋税,以分财权。一切大权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为防范地方割据,他先是派文官代替武将治理地方,随后又削弱地方的军事力量,限制行政权力,收了财权和司法权,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使之听命中央。
这些措施,对扭转唐末以来长期形成的藩镇割据、悍将干政的局面是必要的,使北宋初年政治相对稳定,为后来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P6-9
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观非常强烈,重视“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所以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记载得最为详细的。但“以史为鉴”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从根本上说,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文的精神。
我们现在加强文化教育,增加了人文的内容。人文的意义不是要人们多学一点历史知识,会背诵几句唐诗、宋词,而是要从中体味人生,陶冶性情。学人文的意义在于修身养性,从而改变我们的性格,提升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最终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话源出于《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了解别人,最多称得上是个智者,对自己有了解才叫“明”。“智”和“明”是两个层次的。我们人类在认识客观自然的时候比较容易,而认识人类自身就困难得多。然而恰恰是要认识你自己的渺小,才能成就你的伟大。所以我认为人文素养,不能只着眼于知识层面,而是要体会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不能空谈。我们要多看些人文方面的书籍,多学点人文方面的知识,但千万不要把它仅仅当做知识来学,千万不要借此炫耀,而要在里面体悟人生,实现我们的生命价值。
那么我们具体怎样才能提高人文素养呢?
第一,要确立做人的基本品德。其核心有几点:知耻、守信、气节和感恩。一个人有一点羞耻心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没有羞耻心,那他什么事都敢做。我们不要认为有羞耻心就什么都不敢做,其实保持一种羞耻心是人最基本的做人品德。关于守信,我不必多讲。如果一个人“言而无信”,还怎么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呢?气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他人,乃至于天地万物,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对养育我们的天地万物、扶植我们的他人,存一颗感恩的心。要做到这几点不容易啊!
第二,要遵循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尽伦尽职,敬业守信。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真正的价值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实现的,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实现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很简单,就是要得到他人、群体或社会的承认,也就是说你要为群体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第三,审美情趣与艺术精神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非常注意哲理与艺术修养的结合。中国的艺术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在一首诗、一幅画中往往隐藏着丰富的哲理。同样,中国的哲理又有很浓重的艺术性,所以中国的艺术与哲理是融为一体的。艺术精神是人对社会,对人生意义、价值的一种理解,一个人爱好什么样的艺术,很能反映这个人的品德。反过来,我们通过艺术来陶冶性情,也可以对人生的价值不断有新的体验。
第四,提升应对环境的能力,潇洒地对待人生。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这就是最根本的。
第五,注意我们的涵养功夫和仪表风度,仪表是外在的,涵养是内在的。仪表要穿着得体,举止有礼。涵养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谦虚,真诚虚心地待人接物。
总的来说,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表现了这样一种精神,以及一种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这也就是人文素养最后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我们的安身立命之地。
《孩子必须知道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宋辽金元卷)》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史,故事中人物有的机智、有的好学、有的勇敢、有的正直、有的为人类科学做出了很大贡献,感受到人生中应具有的真善美品质,激励完善自己的人格。
《孩子必须知道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宋辽金元卷)》将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畅游历史知识长河、感受灿烂文化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素养、启发智慧、陶冶情操。本书由楼宇烈主编。
我们中国人的历史观非常强烈,重视“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所以中国的历史是世界上记载得最为详细的。但“以史为鉴”并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从根本上说,是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与人文的精神。《孩子必须知道的中华历史文化故事(宋辽金元卷)》是一本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中华文明发展史,将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用通俗易懂、清新明快的畅游历史知识长河、感受灿烂文化的同时,开阔眼界、提高素养、启发智慧、陶冶情操。本书由楼宇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