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引言/1
1 中国与“西戎”/3
1.1 唐代以前的历史游牧者/4
1.1.1 与罗马的贸易以及罗马有关中国北方的记载/4
1.1.2 拓跋魏的入侵/6
1.1.3 北魏的佛教艺术/7
1.1.4 隋朝的扩张/8
1.2 初唐时期/9
1.2.1 来自地中海地区的商贾/9
1.2.2 波斯人/12
1.3 中亚取代波斯成为影响的中心/23
1.3.1 塔里木盆地的地理形态与商贸道路/23
1.3.2 吐鲁番地区的早期居民:吐火罗人与汉人/27
1.3.3 唐代求法高僧玄奘对吐鲁番的记述/29
1.3.4 其他绿洲中心地带的吐火罗人/53
1.3.5 西部喀什噶尔(疏勒)与碎叶(托克马克)的居民/62
1.3.6 西突厥及其属民/63
1.3.7 费尔干纳(拔汗那、宁远)/71
1.3.8 撤马尔罕(康国)/72
1.3.9 布哈拉(安国、布豁、捕喝)/76
1.3.10 游牧商贾与花剌子模人/78
1.3.11 吐火罗斯坦/80
1.3.12 瓦罕/82
1.3.13 迦毕试、巴米杨、喀布尔和哈达/82
1.3.14 印度或天竺(Hindu)对唐代艺术的影响/90
1.3.15 贸易南道:于阗/100
1.3.16 阿拉伯(大食)/106
1.3.17 京城长安/111
1.3.18 唐代塑像在描绘外国人形象方面的重要性/112
2 塑像上的唐代服装研究/114
2.1 唐代之前的服饰:汉代与北魏114
2.2 隋代的服饰:龟兹的影响/11/5
2.3 7世纪的唐代服饰/116
2.3.1 带入中国的外来观念/116
2.3.2 器罱/116
2.3.3 帷帽/117
2.3.4 其他外国帽子/119
2.4 8世纪的时尚趋势/119
2.4.1 骑马的男装女子/120
2.4.2 外来时尚的流行在8世纪达到顶峰/120
2.4.3 借自西方的锁子甲/120
2.4.4 其他类型的盔甲/121
2.4.5 8世纪的女装/122
2.4.6 7世纪和8世纪的男装/124
2.4.7 9世纪的供养人形象/125
2.4.8 回鹘风格对10世纪习俗的影响/126
3 塑像工艺研究/128
3.1 东周的塑像/128
3.2 汉代的塑像:材料与风格/129
3.3 六朝时期:西方影响所带来的风格变化/130
3.4 典型的随葬侍从俑/131
3.5 唐代塑像的规格与数量规定/131
3.6 隋代:陶土和釉料/132
3.7 唐代的陶土和釉料/132
3.8 装配模具的方法/133
3.9 赝品/135
3.10 唐末产量和工艺的衰退/136
3.11 阿富汗斯坦与中亚的雕塑工艺/138
3.12 唐代使用随葬俑的规定/141
3.13 典型的唐代侍从俑/144
附录1 汉文史籍中所见“西戎”和胡人/147
附录2 缩略语/149
附录3 在将新艺术的影响带人中国方面可能发挥过作用的旅行者/151
附录4 佛教艺术的希腊——罗马背景及其通过中亚所产生的影响/157
附录5 吐火罗人/161
附录6 回鹘人/163
附录7 胡旋舞/166
参考文献/169
汉字表/190
对本研究准备阶段有帮助的藏品/191
本研究中所涉及的各种塑像人种类型/194
身份类型/198
索引/199
塑像线描图/221
图版说明/229
地图1/274
地图2/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