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疯狂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英)唐·汤普森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疯狂经济学》试图用经济学来解释当代艺术品动辄拍出百万美元天价的背后原因。因伦敦苏富比前董事长、拍卖大师彼得·威尔逊的支持,作者得以带读者领略拍卖迷人而复杂的风貌。许多画商、拍卖公司专员、艺术界人士、各领域高管也提供了热情的协助和鼓励,使得本书极具深度。

《疯狂经济学》的作者是唐·汤普森。

内容推荐

《疯狂经济学》内容介绍:纽约高古轩,一条发青的鲨鱼标本,叫价一亿元人民币,竟被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人史蒂夫·科恩买下。一条死鲨鱼为什么值上亿的天价?其背后的价格驱动机制是什么?隐藏了怎样的经济学原理?

为什么埃迪·桑德斯的鲨鱼卖价只有赫斯特鲨鱼的六分之一,却依然无人问津?一件丢在角落的皮夹克如何包装成为一件艺术品?为什么一杯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就是比其他冰淇淋贵,一款LV的真皮女包就是值那么多钱,一部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烂片能成就票房传奇?

当惊悚、性感、争议性话题逐渐占据了世人的注意力,拥有精准的品牌定位,创新的市场营销,同样的商品,就可以卖出比别人高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高价!

《疯狂经济学》的作者是唐·汤普森。

目录

天价艺术品:身价一亿的鲨鱼 1

品牌带来安全感 9

名牌夜拍会 19

名牌画商 29

卖画的艺术 47

艺术与艺术家 59

赫斯特和他的鲨鱼 71

沃霍尔、昆斯与艾敏 85

萨奇:名牌收藏家 101

佳士得与苏富比 113

挑选一支拍卖槌 123

拍卖心理学 139

拍卖界的秘密 155

培根的完美自画像 171

拍卖公司与画商之争 185

艺术博览会:画商的最后疆界 197

艺术与金钱 207

为当代艺术定价 221

伪作 235

艺评人 245

美术馆 251

博弈结束 263

投资当代艺术 275

后记 289

试读章节

本书记载的这次发现之旅,首先从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说起。2006年10月5日,我与600名贵宾应邀参加一场名为“今日美国”的私人预展会,策展人正是萨奇。展品来自37位极有才华的美国年轻艺术家,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只不过在纽约创作而已——从这点能看出,要界定艺术家的身份实属不易。

皇家美术学院创立于1768年,是英国主要的公共美术馆。在展览宣传上,馆方自比为国家美术馆、两家泰特美术馆(泰特现代美术馆和泰特大英美术馆及国外一流美术馆的等级。“今日美国”不是一场商业艺博会,展出的作品都没有标价;也不是一场传统的美术馆展览,因为所有作品都来自一位收藏家的私人收藏,这个人就是萨奇。所有的展品都由他钦点,这些作品将因为在这一高档公共空间展出而增值,而未来交易所得的利润都由萨奇一人独享。

萨奇既不是专业的策展人,也从未当过美术馆馆长。在他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最为当代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广告界巨擘的身份,其次是艺术收藏家。他最擅长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以高利润转手,而赫斯特的鲨鱼只是其中一例。

有人批评萨奇利用皇家美术学院来提高私人收藏的身价,也有人批评其中一些作品过于颓废或色情。有人戏称皇家美术学院成了“萨奇画廊的临时分馆”,还有人表示很高兴看到萨奇展示私人收藏品,否则要等到拍卖那天才能一睹真容。

强力的宣传令这场展览登上了诸多媒体的版面。展会开幕前,伦敦各大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及十几家美国大报,全部大篇幅报道。震惊是这场展会标榜的特色,包括老鼠大战的场景,以及少女与男子交欢的画面。

“今日美国”这场展览的主题是“当代美国的觉醒”。出席私人开幕酒会的评论家和策展人对主题及展品抱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质疑用“觉醒”来形容这些艺术家是否恰当,甚至质疑他们是否真有才华。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秘书诺曼·罗森塔尔指出,展品“传达了一种激进的政治主张和愤怒,也掺杂一些怀旧情结;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展览”。艺评人布莱恩·塞维尔说:“至少‘感性’(Sensation,萨奇上一次策展的主题)让我想吐,但我这次一点感觉也没有。”雕塑家艾弗·亚伯拉罕斯是皇家美术学院的展览委员之一,他补充道:“萨奇靠着男学生的黄色作品和冷嘲热讽的伎俩,吸引更多人的注意。”这些评价在当代艺术界司空见惯,萨奇则回应:“请务必前来观赏‘今日美国’。如果您认为里面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日常的所见所闻更没品位,请留张字条给我。”

隔天展览正式对外开放。鱼贯入场的参观者几乎悄无声息,面无表情,仿佛是排队等待签名参加戴安娜王妃葬礼的吊唁群众。就如同多数当代艺术得到的反应,没人想承认自己既不理解也不喜欢这些展品。参观结束后人们依序退场,窃窃私语,谈论着这次既不令人欣喜又不令人震惊的经历。

萨奇到底选了哪些作品?加拿大温尼伯的艺术家乔纳森·皮尔秋克的参展作品是军营模型,里面全是腿部截肢的黑人大兵,有些正在痛苦地哀号,有些已经死亡,标题为《希望我撑得过去也留下一些尊严》。生于北京、长于温哥华的许汉威以作品《毒虫》表现一首死亡幻想曲:他在222个玻璃柜中摆进用石膏、颜料和蜡制作的扭曲的黑色的头。据萨奇称,他花了20万美元买下了这件作品。许汉威的另一件作品《白色的大公鸡》则是用霓虹灯管做成的一只公鸡的形状。

法国艺术家吉尔·德·贝兰库尔的参展作品《美国世界研究第二号》是一张地图,图里的美国上下颠倒,国土被密西西比河一分为二:左半边属于民主党,右半边属于共和党;地球上其他大陆则被挤压至地图的最下方。

真正生于纽约的达什·斯诺展出了作品《他X的警察》。这幅拼贴作品集合了45张剪报,都是探讨警察如何执法不当的内容,而斯诺还真的在上面洒上精液(想必是他自己的)。25岁时,斯诺曾组织了一个名为“伊拉克”的涂鸦帮派,还发表过以多位裸体少女及数百本绞碎的电话簿为元素的行为艺术《仓鼠窝》,在纽约艺术圈早已声名狼藉。

众人一致同意巴基斯坦艺术家呼玛·巴巴的作品是这场展览中最具挑衅意味的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她用铁丝做出有尾巴的人形,上面套着黑色垃圾袋,双臂伸直,做出伊斯兰教徒朝拜的姿势(见彩页)。巴巴擅长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有关“人类处境”(依她的说法)的雕塑。她的这件作品,乍看一半像人,一半像老鼠。不过,《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艺评人瓦尔德马·雅努茨扎克在报纸上写道:“这件作品只有一种可能的解读方式……这是一个在进化上倒退的宗教性物种,所以会有尾巴。”P5-7

后记

我要感谢伦敦苏富比前董事长、董事暨拍卖大师彼得·C·威尔逊先生的指教,是他带领我走入艺术拍卖的世界,领略如此迷人而复杂的神奇之地。多年前,我曾应邀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每逢午休,我总是绕到苏富比,逛一下拍卖前的预展。有一天,我听见威尔逊先生非常热心地为一名法国客户介绍布拉克的画作。当这名客户离开后,威尔逊先生注意到我,于是我趋前自报家门。此后他多次邀我会面,与我分享有关拍卖的种种故事,还告诉我现场一些印象派和现代主义艺术品的委托是如何取得的。我参加过他主持的拍卖会,并总在会后和他畅聊事情的经过。

人称PCW的威尔逊先生毕业于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新学院历史系。他在二战期间担任军情五处的情报官,与唐纳德·麦克林和金·菲尔比同时派驻华盛顿服役。照理说,具有伊顿和牛津背景的人应该会进入佳士得工作,但到头来,他却选择为苏富比效劳。

威尔逊先生说,拍卖是剧场和赌场参半的行业,而人们也该如此看待它们。在他一手导演的拍卖大戏中,最著名的一场发生在1978年。当年他拿下了雅各布·戈尔德施密特收藏的7幅印象派作品的委托,其中包括1幅雷诺阿、1幅凡·高、3幅马奈和2幅塞尚的画作。他建议苏富比举办有史以来第一场不对外开放的私人夜拍,并要求所有应邀来宾系黑领带或穿晚礼服出席拍卖会。当夜共有1400位来宾到场,其中包括著名作家萨默塞特·毛姆、好莱坞巨星柯克·道格拉斯、英国芭蕾舞名伶玛戈·芳婷,以及保罗·梅隆、亨利·福特二世、慈善家弗兰克·杰·古尔德的遗孀弗洛伦斯·古尔德等百万富豪。戈尔德施密特后来说,威尔逊先生当初向他开了一个保证价格,而他也从未回绝。如果此话当真,那么威尔逊先生才是今日保证价格制度的创始人,而非20年后的黛安娜·布鲁克斯。

当晚的6号拍品是塞尚的《穿红色背心的男孩》,底价是12.5万英镑。出价从2万英镑起跳,很快就变成两名纽约画商——诺德勒画廊的罗兰·巴莱与卡斯泰尔斯画廊的乔治·凯勒——之间的竞争,而凯勒是代表梅隆出价。最后拍卖价高达22万英镑,已达当年现代艺术拍卖最高纪录的两倍。在凯勒最后一次出价后,威尔逊先生等了10秒钟,然后露出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接着以错愕的口吻问道:“什么?真的没有人要出价了吗?”全场先是鸦雀无声,接着便爆出一片热烈的掌声,向来严肃的画商和收藏家都起身致意。英国《每日邮报》形容当晚的情况“就像是科芬园的一场精彩表演”。往后10年,苏富比一直是卖家委拍印象派作品的不二选择。

威尔逊先生一生中共卖出38000件画作,1980年自苏富比退休,1984年因罹患血癌而与世长辞。

促使我撰写本书的另一个因素是2005年出版的畅销书《魔鬼经济学》。作者斯蒂夫·列维与斯蒂芬·都伯纳尝试用经济学来解释令许多人不解的生活现象,如在媒体上看到当代艺术品拍出数百万美元的天价。我在书中试着用范例来说明经济学的概念,但并未详谈经济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入门级经济学著作中找到许多论述。

我的写作材料来自于个人访谈和二手消息来源。本书旨在成为一场当代艺术市场的深度游记,而非学术参考书。附录中列有部分章节的延伸阅读及相关网站,供各位读者参考。

书中许多的轶闻趣事和数字都是我的受访者曾经听过,再加以转述的单方面说辞。有时我会从画商或拍卖专员的口中先听到一个故事,然后又从一份旧报刊中看到一个稍有出入的版本。通常消息来源会说一个数字或故事“听起来是对的”,但无法确认细节的真实性。在单一消息来源提供的材料中,所有故事都已经过修饰,或只是人云亦云的传闻,尤其关于艺术界的消息更是如此。凡·高一辈子真的只卖过一幅画吗?培根的三联作是否真的来自英格兰北部的一名艺术家,而现任收藏家真的是意大利人吗?赫斯特的鲨鱼真的卖了1200万美元吗?我把这些资料都当作事实,因为它们都被当作事实一再地转述。读者应将本书提供的材料视为范例样本,或看成是贴近现实的传奇故事。如果我引述的资料中有任何谬误,希望不致影响本书的中心主题。请诸位读者不吝指正,我们将在后续的版本中更正与澄清。

我有幸得到许多画商、拍卖公司专员、其他艺术界人士和各领域前高层主管的热心协助与鼓励。他们为我答疑解惑,提供书面数据,介绍业内其他人士给我认识。许多人嘱咐我不要将谈话内容一字不漏地引述,或者透露他们的姓名或身份。因此,有很多最精彩的故事我无法在此重述,否则他们的身份将立刻曝光。有些人一开始对我的动机存疑:“你这是要干什么用的?你还跟哪些人聊过?”但是通常,只要报出佳士得的皮拉尔·欧多瓦斯和苏富比的奥利弗‘巴克这两人的大名,就能打通下一个关节。少数画商也许是因为害怕同行刺探敌情或是因为太忙,拒绝接受作家的访问——不管我留了多少次言或发了多少封电子邮件,他们都毫无回应。但这仅是少数而已。我要感谢所有善心人士不当面拆穿我对艺术界的一知半解,也要感谢所有人协助我成就了本书的原创性。在此,我要引用美国教育家劳伦斯·J·彼得的名言来作为对“原创性”的定义:原创性是一门“记住你听到的,但忘记你是听来的”艺术。

其实我遇到的多数受访者都同意具名。仅在此按英文字母的先后顺序将他们一一列出;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部负责人奥利弗·巴克、弗朗西斯·培根基金会、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的大卫·贝林厄姆、藏家暨前画商及艺评人海因茨·伯格鲁恩、伦敦佳士得的里安农·贝文-约翰、鹿腰画廊的哈里·布莱恩、苏富比的贝弗莉·白金汉、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德里克·宗、法吉翁纳托画廊的杰勒德·法吉翁纳托、高古轩画廊的拉里·高古轩、苏富比艺术学院的莎拉·吉尔摩、伦敦艺术家朱莉娅·麦克米兰、欧洲佳士得公关主任凯瑟琳·曼森、白立方的提姆·马洛、高古轩画廊的德博拉·麦克劳德、邓肯·米勒画廊的邓肯·米勒、伦敦佳士得当代艺术部总监皮拉尔·欧多瓦斯、伦敦苏富比私人交易部负责人弗朗西斯·乌特雷德、诺特曼大师画廊的罗伯特·诺特曼、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的伊恩·罗伯逊、伦敦邦瀚斯现代与当代艺术部总监霍华德·卢特考斯基,以及伦敦苏富比公关总监波尼·乌吉拉奇。

2006年,当我为本书搜集资料时,正在伦敦大学学院的经济教育与社会变革中心担任客座教授。谨在此感谢马克·阿姆斯特朗先生邀请我到伦敦大学学院任教,并支持我完成这一场小小的冒险,也感谢格伦·鲍尼斯提供的大量行政支持。当我在伦敦时,有段时间还兼任安卡拉的比尔肯大学的客座教授。在此我要感谢校方——尤其是校长埃尔汗·厄尔库特——同意我在伦敦待上一段时间,让我能心无旁骛地查找资料。

我的妻子柯尔斯顿·华德是我最得力的工作伙伴。多亏有她的支持,我才能在创作的路途上经受住无数次的尝试与挫折。柯尔斯顿是一位优秀的校稿人与评论员。如果这本书有任何可读性和趣味的话,绝大部分都要归功于柯尔斯顿优异的编辑功力。我也在此由衷感谢我的出版经纪人——伦敦华特出版经纪公司的凯文·康罗伊。凯文花了许多时间鼓励我为读者而写,而不要为学术而写,他还鼓励我为这部作品注入个人风格,以及他一再强调的热情——这两项特色都是学术界的禁忌。我还要感谢我的编辑——伦敦欧伦姆出版公司的娜塔莎·马丁不眠不休的工作和对架构内容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超有耐性的超级编辑西莉亚·海利,她对我的文笔提出了许多高明的建议;并感谢史蒂夫·戈夫的最后润色和提供的诸多重要建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