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长会
林丹菲:女儿成绩总是居中怎么办?
江珍玉:儿子成为差生怎么办?
黄清波:儿子学习退步怎么办?
傍晚,上海外滩中学喧闹起来:家长们有的开着私家车过来,有的搭乘出租车赶到,更多的家长则是步行而至。他们进了校门,汇成滚滚人流,朝着灯火灿烂的礼堂拥了过去。
礼堂里梯形座位上满满登登地坐满了家长,人们默默地等待着会议开始,有的家长则在接听手机,或者互相说着话,迟到的家长朝着零零落落的空座位冲了过去……
正前上方,悬挂着“创造高考好成绩向祖国汇报”的大幅会标,两旁悬挂着红色灯笼,平添了一派喜庆气氛。主席台后面背景板上写着醒目大字:迎接高考,外滩中学2006届家长会。主席台很简陋,由2张长桌、3把椅子和2个话筒组成,严校长、林副校长和高三年级组长杨老师并排坐着,杨老师胸前的红色丝巾像一团火一样耀眼,一对时尚的银色耳钉放射着光彩,她一边向严校长汇报着什么,一边不时眼光灵活地四处环视观察着。
传来“当、当、当”的报时钟声。
“各位家长,晚上好!”杨老师看了看腕上手表,把话筒拉到面前,热情洋溢地说道,“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严校长、林副校长和高三年级全体老师,向放弃休假,冒着严寒赶来开会的高三年级家长表示衷心感谢!今天议程这样安排:请分管高三教学的林副校长介绍高考情况;请严校长为我们作重要讲话;最后请各位家长到教室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沟通。现在请林副校长讲话,大家欢迎!”杨老师微笑着把话筒移到林副校长面前,带头拍手,全场响起掌声。
林副校长身穿中山装,满头白发,脸色蜡黄,眼镜上满是圆圈。他伸手把眼镜架朝上推了推,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发言稿,声调呆板地念了起来:“我今天讲四个部分。第一,高三年级工作;第二,高三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关于06届高考的重要消息:第四,寒假安排和要求。嗯,我现在讲第一个部分……”
林副校长嘴巴离话筒较远,坐在后面的家长听不太清楚,于是一片嗡嗡嗡的声音响了起来;他抬头朝台下疑惑地望了望,皱了皱眉头,低头继续念稿子。杨老师敏捷地伸手把话筒移近林副校长的嘴巴,他的声音顿时在全场清晰起来,台下嗡嗡嗡的声音立即消失了;他感谢地瞥了她一眼,转过脸去继续念稿子。他介绍了高三年级工作,谈到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胜利60周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谈到了神州6号载人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谈到了9月、10月、11月经历的零次考、期中考和9校联考……尽管他声调呆板,但全场寂静,家长们都聚精会神地记录着;杨老师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上几笔,严校长认真地听着。林副校长足足讲了40分钟,他话音刚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
“谢谢林副校长为我们送上一道信息大餐。现在,有请严校长为我们作重要讲话!”杨老师带着敬仰的神情瞅了瞅严校长,尔后向台下笑了笑,“透露一个秘密,严校长出访法国巴黎,参加国际论坛,会议后直飞北京参加会议,又马不停蹄飞回上海,从机场直接赶过来参加我们的家长会——让我们热烈地表示由衷感谢!”
杨老师举手大声鼓掌,家长们跟着热烈鼓掌。
严校长50出头年纪,西装笔挺,领带鲜明,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看上去洋派潇洒而有书卷气。他微笑着把话筒拖到面前,老练地把它朝下按了按,环视会场,等到全场静寂这才幽默地笑道:“高三年级家长会,我平时参加得不多,不是会议不重要,有分管校长、年级组长还有班主任站岗放哨,我没有必要轧一脚嘛。”
会场里响起一阵笑声。“因为我的关系,家长会拖到今天,我对大家表示抱歉。我之所以非要参加家长会不可,主要想和大家交交心,鼓鼓气。”严校长神情严肃起来,比画着手势,抑扬顿挫地说道,“今年升学压力非常大,兄弟学校的成绩直往上蹿,我们学校9校联考,历年在区里名列第一,今年却退居中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还有最后一个学期,非常特殊的一个学期,决定高考成绩最关键的一个学期!为了确保高考质量,学校40多位老师全力以赴投入高考战役,不少老师都有30多年的教龄,教学经验丰富。有的老师生病,在医院里吊完盐水就赶回学校为学生辅导答疑;今天有一位老师摔了一跤,骨折,坐着轮椅从医院赶回学校。这学期,我们召开了3次学习质量分析会议,明天是元旦,我们加班召开第4次会议。尽管如此,学生成绩能不能再上一层楼,学生能不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决定的因素是他们的努力,但是,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家长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甚至是最终的决定因素。各位家长有什么问题可以找班主任、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也欢迎到校长室来和我们一起探讨。老师在拼搏,学生在努力,家长应该做什么呢?我提几点要求。”
家长们纷纷拿出纸和笔准备记录,有的拿出录音笔和手机,杨老师拿起笔来,林副校长定定地望着前方。
严校长拿起一瓶矿泉水呷了一口,瞄了一眼摊在面前的工作手册,抬起头微笑着:“首先,高考,考学生毅力、意志、智商和体力,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激励和帮助孩子树立雄心和决心,勇敢地打好高考这一仗——人生的第一战役!孩子们备考期间会感到疲劳,会感到焦虑,特别是进入4月以后,各位家长从现在起要腾出相当精力,花时间和孩子交流,做好孩子们思想和心理上的疏导工作,关注每门课复习,及时和老师沟通。其次,每天要有一位家长站岗放哨,督促孩子复习。孩子是首长,一定要照顾好首长。别笑,这是大实话。
P1-2
原来计划12月初完成小说创作的,没有想到,早赶晚赶,还是到今年最后一天才脱稿。许多事情要做好,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真的急不了。
阳光灿烂,天蓝云白。俯瞰窗外,多层公房的屋顶和树木上,白雪皑皑。这是上海难得的好天气。
电视、广播里传出各国迎接新年活动的新闻,远处响起一阵阵鞭炮声,节日来临的喜庆气氛四处弥漫,飞飞扬扬。
12月31日,是一年结束的终点,又是新年即将开始的起点:这个日子会让人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让人情不自禁地回顾和怀念过去,也容易让人憧憬未来。
和教育类的题材最早接触是11年前,当时策划图书《高考“状元”谈成功秘诀》,和来自全国各地一些高考状元亲密接触,并前往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邀请两大名校校长作序。
深入教育类题材是写作《赢在起跑线上》3种丛书。当时,我奔走在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到过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师大二附中、交大附中、延安中学和向明中学等,也到过好多学生家庭采访。
当时,《赢在起跑上》丛书获得了一些赞誉,《新民晚报》、《新闻晚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文汇读书周报》等均作过报道,中央电视台七套《东方书城》栏目2003年7月11日20:10首播,向全国推荐丛书第1种《赢在起跑线上:学生成才的42条建议》;上海教育电视台也连续几天在黄金时间内予以推荐。责任编辑告诉我,第1种图书出版一个月,书店来的电话不断,出版社连续几个月加印此书。
但是,也带来了两个意外。
第一,类似的图书都冒了出来。
《教子读本: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大学新生:赢在起跑线上》、《赢在青春起跑线上》丛书、《赢在就业起跑线上》等,类似的文章更多了:《站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和《站在新的起跑线上》等等。原本是一个独生子,“呼啦”一下,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并且是近亲结婚的大家庭,那么多的面孔,何其相似呀!
第二个意外,招致了一些人的激烈批评。
近年来,每每谈到学生负担过重,总有人指责“赢在起跑线上”的提法是罪魁祸首,仿佛原来学校实施的都是素质教育,都是轻松教育,都是快乐教育,因为我的书出版,误导了、灌倒了广大家长和老师,导致了应试教育的泛滥。试问,“英雄出少年”流传千年,是不是也要加以批判呢?我相信,批评“赢在起跑线上”的人,应该是没有读过《赢在起跑线上》丛书的。有意思的是,没有看过书的人,却理直气壮地大加挞伐。回头看《赢在起跑线上》丛书,不过是一套普普通通的小丛书而己,尽管其内容并没有过时。
因为我写过《赢在起跑线上》的关系,也是因为我一对双胞胎儿子比较有出息的缘故——他们大学本科毕业即去美国攻读硕士,毕业后又被录取为博士,一个念金融专业,一个是教育专业,并且全都是全额奖学金——经常有人向我咨询如何培养孩子成才。我常常语不及义,或语焉不详,或答非所问,因为本人实在不是教育专家。
坦率地说,我儿子取得一些成绩,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也有运气的关照,并不是我们父母全力打造的结果。如何培养孩子,作为一个家长,我倒有些感想,借此机会,简要谈几句。
第一,父母亲的榜样作用很重要。
当家长成天沉醉于麻将的时候,你要想让孩子不感兴趣很难:当家长成天看电视消磨时光,要孩子不沉醉电视很难。我们很少看电视,几乎和电视剧绝缘,最多看看新闻,所以,孩子几乎没有看电视消磨时间的习惯,除了偶尔看看球赛。孩子小学到大学,我们在家有空就看书,孩子在家有了闲暇,就会拿一本书随便翻翻。
第二,孩子从幼儿到小学阶段,培养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
我和妻子都是念文科出身,理工科知识几乎是“文盲”。我们怕孩子将来步后尘,孩子四五岁就送他们学围棋,风雨寒暑从不间断,因为学过围棋的人数学成绩不会差。高考的时候,他们报考的都是理科专业,并且进入心仪的大学。为了让孩子英语好,他们幼儿园回家,我们就让他们看电视英语故事教学节目,他们能够把故事里的人物对话甚至旁白全部背出来;初中,我们送他们进某外国语学院,三年初中,给他们打下了很好的英语基础。
第三,不要对孩子管得太紧,为他们划定一个很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小学没少踢足球,中学没少打篮球,和同学唱卡拉OK、打保龄球,也是经常的节目。孩子即使在浪费时间,就让他们浪费时间吧;即使在做傻事,就让他们做傻事吧。当然,不许他们触碰底线,比如我儿子有一阵子喜欢到网吧玩游戏,我们就毫不客气地进行坚决拦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妻子吃了不少苦,花了更多的力气,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此,我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今年5月4日,我飞赴美国参加儿子的硕士毕业典礼,和儿子待了整整3个星期。回到上海,获知他们双双被美国大学录取为博士生,念5年,全额奖学金。我兴奋之余,给孩子写了一封邮件,现将该邮件全文抄录如下,供读者参考:
美国之行,坐飞机坐火车坐长途汽车,从纽约到芝加哥到华盛顿再到密西根,这是我们父子间多年没有过的朝夕相处,它将永远留存在我的回忆之中。
美国归来,我有两个感受。第一,你们长大成人了,第二,你们真正自立了。你们已经长大,已经能够在人生的天空里任意飞翔。
在你们结束硕士即将升博的人生拐弯时刻,作为父亲,我有话要对你们说:
1.做人方面
(1)真诚、善良、乐于助人,关爱长辈,孝顺母亲。彼此亦要互相关心。
(2)培养优良素质:勇敢、想象力、创造力、毅力、持恒、认真、踏实和仔细等。
(3)与人为善,建立一个专业和社会方面的人际系统。
和导师、同学、朋友和亲戚等要保持密切联系。人总需要别人的帮助,亦需要别人的相伴。
2.健康方面
(1)每天锻炼身体;尤其要注意保护视力。
不要以为锻炼身体是老人的事,不要以为锻炼身体是浪费时间,锻炼身体可以精身健体,学习效率更高。
(2)培养好的饮食习惯。
吃什么,什么时候吃,吃多少,要有固定的习惯。
(3)锤炼一个好心态。
无论顺利还是曲折,无论平凡还是荣耀,始终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
3.学问方面
(1)专业要精通。
补充一句,要有爱好,钢琴、围棋和打篮球等皆可,要有一个强烈的爱好,爱好发展成为特长是意外之意,仅仅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幸福。
(2)英语要擅长。 既然留学美国,英语当然要擅长,英语好,就拥有了打开另外一个世界的钥匙。
(3)阅读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
文学类、政治类、历史等甚至哲学类的名著要一一阅读,可拓展视野,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你们认为以上建议可以采纳,应设计一个实施的作息表,把想法变成行动很重要,把行动变成成果最重要。
纸短情长,余言不赘。
衷心祝愿
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在写作《高考的故事:如何做个好家长》过程中,我常常想起一些人、一些事。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
我高中毕业分配到铁路局杨浦车站当装卸工,每逢日班回家,母亲总是将烧好的热菜端给我吃,看着我吃完,就催我去看书。母亲最唠叨的话,就是要我们兄弟读书。她常常说:“我不读书,睁眼瞎苦啊,你们要好好读书,读书才有前途!”有一次小学开学,交不出6元钱学费,我不肯去上学。母亲素来脾气倔犟,要面子,不喜欢求人,但听到我不肯上学,急了,搀起我的手直奔学校。找到班主任高老师,母亲诉说了家里种种贫穷,说着说着忍不住哭泣起来,高老师也陪着哭了;结果,学费免了。在回家的路上,母亲说:“读书最重要了!你要好好读书!”
母亲病重住院,我告诉她要写一本关于高考的书,她连声说:“好!好!”我的书写好了,可母亲的笑容已经永远凝固在黑色的墓碑上了……
我要感谢我的老师。
我初中第一篇作文,是模仿一篇文章的结构写的,没想到语文老师裘雅言大为欣赏,把它作为范文朗读,还说了一大段话表扬了我,以后让我批改全班同学的作文。裘老师点燃了我的积极性,我买杂志看,拼命地念书,抄写成语,甚至背字典。于是,我有了文学爱好,有了写作爱好,有了读书爱好……假如没有裘老师的激励,我这一生也许不会有什么特别爱好,更不要说学有专长了。在此,深深地道一声:谢谢裘老师!
也是我在念中学时,政治课老师因故不能来上课,颇有文名的俞天白老师被派来代课。当时林彪事件发生不久,上课内容是讲党的路线斗争。俞老师聪明绝顶,简要地提了提所谓的路线斗争,详细地解释了有关党的文件涉及的历史名词和典故,全班同学听得津津有味,最后下课都依依不舍。多年后,我把小说习作寄给俞老师,他亲笔回信,提出了具体修改要求。终于,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在他主编的文学杂志《萌芽》上发表了。假如没有俞老师的提携和指点,我在文学的路上也许不会走到现在。在此,我由衷地祝愿俞老师健康长寿,多出佳作!
提到中学老师,我还要感谢教数学的徐方瞿老师、周金英老师,他们也给我许多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读书生涯,感谢我的记者职业生涯。
多年来,读书一直没有间断,政治和历史,文学和哲学,特别是中国唐诗宋词和古文,都让我沉醉其中,时有所悟,时有所得。20年来我采访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工商界精英,导演和影视明星,官员和学者教授等。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对话,都是一次学习……
把人生比喻为在黑暗中行走,那么读书和采访,就是指引我前进的灯光。确实,读书和采访,让我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见解深刻了,感觉敏锐了。
说说和创作有关的话题。
2005年12月,我参加家长会,就萌生了想法:写一部以“高考中的家长”为主题的作品。我当时就作了记录,现在第一章节的家长会的描写,就是当时现场记录的重现。
《高考的故事:如何做个好家长》的故事情节,几乎都来自于生活,有我孩子参加高考的经历,有我孩子同学的故事,有朋友子女的故事,有我写作《赢在起跑线上》时采访学生时获得的素材,等等。当然,一些情节是虚构想象出来的。没有想象创造,不会有这部作品;没有来自于生活的大量真实记录,更不会有这部作品。
写作过程是漫长的,2007年年初到今天,整整6年。写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7年年初到2010年11月,因为工作的巨变,因为父母亲的患病以及逝世,写作进展不快,最后成果只是一个“毛坯房”。上海世博会结束后的12月1日,我确定了两年内完成的写作目标。于是,我每天坚持写作,有事不能写事后必须补上,双休日加倍时间写作。春风秋月,星移斗转,今天终于脱稿了。
本书写作,让我对做事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做事心态要从容平静,闲情逸致的,休假式的,娱乐式的。以这心态做事,不会觉得劳累,不会觉得急躁,不会觉得烦恼,整个过程比较愉悦。
做事不要赶速度,不要求快,要求慢。每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每周一大步,每月跨大步。走路不怕慢,就怕停呵。
做事贵在坚持,不要轻易地停止,不要轻易地结束,要坚持到最后,要坚持做得最好。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伴了6年,如今就要说再见了。有些不舍,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祝愿他们在未来日子里,一切顺利。我得继续朝前赶路,新的目标在吸引着我。
12月31日,辞旧迎新的日子,容易让人畅想美好的未来。
我将写作老上海题材作品。上海是一个海,随便舀一碗水,就是一片美丽的水景。我希望下一部作品能够精彩。
我将阅读一些世界名著;还将温习念过背过看过的古典文学作品,诗词和古文。我认为这是中文写作的基本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还有其他一些计划,和读书写作无关,在此免提。
明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气象预报明天天晴,呵,明天应该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今天,令人依依不舍;明天——新的一年,更让人期待!
2012年12月31日
《高考的故事——如何做个好家长》是张兆银的长篇纪实小说。
孩子是家庭的幸福指数,《高考的故事——如何当个好家长》叙述了面临高考的三个家庭发生的故事。故事一环扣一环,三个家庭的孩子迎考期间都出了一些问题:有的早恋,导致成绩直线下降;有的迷恋电脑游戏,对学习没有兴趣,离家出走;有的学习还算努力,可是事倍功半。家长们全力以赴,纷纷为自己孩子的高考成功使出浑身解数。
小说中的故事,许多都是现实的反映。比如说主人公黄观潮因为高考体检中被怀疑患肝炎而休学,同学们纷纷写条子给他安慰。柯兆银说,那些文字是真实的,他儿子当时就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些温暖的纸条还珍藏着。
《高考的故事——如何做个好家长》是著名作家柯兆银历时6年完成的长篇小说。
本书是一部以“高考中的家长”为主题的作品,全书共45万字,重点围绕在迎接中国考生一年一度的高考过程中,发生在家长、考生、老师之间的种种耐人寻味的故事,从中也折射出不少社会问题,可视作“家长培养孩子的形象教材,父母教育儿女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