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大卫·施瓦茨编著的《怕索里尼传(安魂曲上下)》内容简介: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是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诗人、作家和电影理论家。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最完整的传记,从1992年以来还原一个真实的电影大师、诗人、作家、文论家和电影理论家。他改编拍摄了《美狄亚》《十日谈》《坎持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多部电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怕索里尼传(安魂曲上下)/光影译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意)巴特·大卫·施瓦茨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巴特·大卫·施瓦茨编著的《怕索里尼传(安魂曲上下)》内容简介: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是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诗人、作家和电影理论家。迄今为止唯一一部皮耶尔·保罗·帕索里尼最完整的传记,从1992年以来还原一个真实的电影大师、诗人、作家、文论家和电影理论家。他改编拍摄了《美狄亚》《十日谈》《坎持伯雷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等多部电影。 内容推荐 巴特·大卫·施瓦茨编著的《怕索里尼传(安魂曲上下)》内容介绍: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和电影导演,意大利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就读于加尔瓦尼中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弗留利地区的乡土文化,是他最早的创作源泉。战争期间,在家乡的中学教书,开始以方言写诗。1947年加入意共,成为战后文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1949年,因其同性恋和恋童癖,被解除教职。50年代,移居罗马后,开始关注罗马郊区的贫民生活,早期重要小说和电影均取材于此。1957年,出版最重要的诗集《葛兰西的灰烬》。1961年,执导第一部电影《乞丐》,之后拍摄的《罗马妈妈》、《软奶酪》等备受争议。1964年,将圣经《马太福音》搬上银幕,为基督教增添了“无产阶级”色彩。之后,脱离“新现实主义”传统,关注希腊神话和历史题材,拍摄了诗意电影《俄狄浦斯王》、《定理》和《美狄亚》等。晚期代表作“生命三部曲”,以展现性爱自由来反抗资本主义对人性的物化与异化。1975年,导演惊世骇俗之作《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影片的暴力血腥和对性虐待狂的大胆描绘,揭示出现代消费社会的残酷和绝望。 1975年11月2日,帕索里尼于罗马近郊的奥斯蒂亚被人杀害。 《怕索里尼传(安魂曲上下)》是一本电影艺术类书籍。 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部 第一章 瓦克斯霍姆白色之船 第二章 番茄店的故事 第三章 寻找杰纳列洛 第四章 “金发美女台伯河”餐馆 第五章 奥斯蒂亚,伊德罗斯卡洛 第六章 “一笑置之,仅此而已” 第七章 “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 第八章 1975年11月3日,星期一 第九章 民主运动的葬礼 第十章 鲜花广场 第二部 第十一章 科卢西家族 第十二章 “肉欲”(Teta veleta) 第十三章 典型的男孩和年轻的诗人 第十四章 从弗留利的狂喜到波尔祖斯 第十五章 阿卡迪亚的特殊人物 第十六章 达尔奇纳花园中党的勇士 第十七章 拉姆谢洛的圣萨比纳节 第十八章 1950年,罗马 第十九章 在城市最边远的郊区 第二十章 雷比比亚的独居 第二十一章 非凡岁月:《求生男孩》、《工作坊》和《葛兰西的灰烬》 第二十二章 令人落泪:《暴力人生》 第三部 第二十三章 《乞丐》:“光线的问题” 第二十四章 贝尔纳迪诺?德桑蒂斯的金色子弹 第二十五章 马尼亚尼和《罗马妈妈》 第二十六章 渎神者 第二十七章 意识形态影片:《愤怒》、《爱情集会》和《马太福音》 第二十八章 中年艺术家的肖像 第二十九章 诗意电影:《俄狄浦斯王》、《定理》和搁浅的《圣保罗》 第三十章 《混沌》、《猪圈》和卡拉斯 第三十一章 迅疾如光 第三十二章 “量子飞跃”:路德派教徒致意大利人的信 第三十三章 “让我解脱”:冲刺、慢镜头、接近终点 第三十四章 当下的崩塌:一个痛苦的问题 原著注释 参考书目 电影年表 人名索引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瓦克斯霍姆白色之船 是的,认识一位诗人当然是可欣幸的,然而也并非必要,否则那些已死的诗人又让谁去认识呢?——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他要北上旅行,选这个时间再恰当不过了。就在几个星期前,《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的拍摄刚刚结束;这部与法国合拍的影片,只等他指导完法语配音工作后,就能在冬天发行了。影片将首先在米兰公映,新一届巴黎电影节也将进行同步首映。 他把自己新近发表在《晚邮报》及其姊妹刊意大利财经杂志《世界》周刊上的文章收集起来。这些文章评论政治和性,抨击电视和义务教育,引起了强烈反响,让他名震全欧洲,更加成为意大利的话题人物。他的布道坛就是意大利统治阶层的这份半官方报纸的头版,这令他能够获得很多读者的关注。他的地位卓而不群:没有官衔,却有权力;没有特权,却有影响力;在国内声名狼藉,在国外却广受尊敬。20年来,米兰的利维奥·加尔赞蒂一直是他的出版商,不久,他的这些文章就会集结成书发行,随后,新一轮的义愤与回应,声明与驳斥又将不可避免地开始。 1975年10月27日,星期一,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飞往斯德哥尔摩。3小时后,他将抵达那里进行为期4天的访问。那儿的人们排队还是规规矩矩,不会推推搡搡,对待彼此的态度比罗马人要礼貌许多。欢迎他的人们屏气凝神,甚至可说是毕恭毕敬。他是他们的贵客,尽管他们只知道他的电影,不知道他的诗歌、小说、评论文章,也不清楚他在意大利社会占据着多么独特的地位。现在的他是一个激进孤独的斗士,可惜他所处的社会却并不认同北欧视孤独者为英雄的神话。一个瑞典人或许可以独自顿悟,然后从寒冷中回归到部落的篝火旁;而孤独在外的意大利人却必死无疑。 他的女主人是卢奇娅·帕拉维奇尼,瑞典的意大利使馆文化处处长,也是一位资深的国际交流专家。这位金发女士身量娇小,说话时带着意大利上流社会高雅的法语小舌音。她在斯德哥尔摩排外的艺术圈颇有门路。不管时间多么晚,瑞典的记者们和其他外国文化基金会的同事总能在她文化处的公寓吃顿晚餐。桌上摆着味道恰到好处的面食,甚至还会有一瓶打开的葡萄酒,这在瑞典可是很特殊,因为瑞典人习惯将葡萄酒盛在名贵的玻璃杯中分给客人。这里还能找到文化页的报纸,远道而来的客人们,有趣的,重要的,清醒的,甚至醉醺醺的,都汇聚到了这里。 帕拉维奇尼相信,她最新的这位客人是继当年欧杰尼奥·蒙塔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意大利唯一的获奖候选人。但帕索里尼与蒙塔莱截然不同。蒙塔菜是中产阶级的米兰式诗^、一超越国界,身着双排扣外套,爱讲反话,中规中矩。他们是势不两立的敌人,尽管在公共场合对彼此的作品都很恭敬。帕拉维奇尼打算用体面的方式,将帕索里尼介绍到那个圈子里,如瑞典学院圈内的重量级文学家,以及斯德哥尔摩一些最具权威的评论家。诺贝尔奖虽然是全世界的,但它毕竟是几个人在一个城市的一间屋子里做出的决定。 宣传活动很必要,要持续几天时间。瑞典电影学院(由于瑞典70年代的经济繁荣,钞票源源不断涌向这里,它的外观是一座新落成的经济型建筑)已经开始搜集他的电影,从他的第一部电影,即摄于1961年的《乞丐》开始。他们已经启动了持续两个月的帕索里尼电影回顾展:从他们自己的档案室拿出10份电影拷贝,作品跨度一直到他上一部发行的电影《一千零一夜》。还安排帕索里尼参加lO月29日的审查,之后他将就最新的这部仍然云山雾罩的电影——《萨罗》回答提问。国际上盛传这是一部极为离经叛道,让人目瞪口杲甚至中途离场的电影。 一个偶然的巧合使时间安排更加完美:帕索里尼的《葛兰西的灰烬》,这本被意大利人称为“重磅炸弹”的诗集,现在还未翻译成瑞典语。斯德哥尔摩的大出版商们似乎“犯了老毛病,睡着了”,起码在里内.科克尔伯格看来是这样。这位有着佛兰芒血统的瑞典人新开的小公司看到了机遇,要将帕索里尼列入“八位异域诗人’之中,这8位都是首次介绍到瑞典的新人。他以极少的钱买下了翻译版权,第一版就印刷了2000册,在有着800万热爱诗歌人口的瑞典,这样做也合情合理。 计划就这样确定了:诗集出版日期就定在访问期间;出版商会在10月28日周二8点钟安排一位著名演员在瑞典电影学院总部朗诵他的诗歌。帕拉维奇尼负责邮寄通告和售票,科克尔伯格的任务就是带这位集诗人导演记者评论家于一身的角色来吃午餐;帕拉维奇尼还会通知那些文学评论家们。意大利大使馆负责到罗马的往返机票,客人按照惯例将住在意大利文化处的客房。 她到亚兰达机场迎接这位贵客。他不是一个人来的,随行的还有演员乔瓦尼.达沃利,即“尼内托”,这个世上除母亲外帕索里尼最爱的人。他们的关系因为过去的种种升温了;帕索里尼视这个以家庭为重的男人为伴侣,但不久,尼内托却否认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爱过他。只有外国人才会相信他的话。意大利人清楚地知道对尼内托的爱,给帕索里尼带来了欢乐也让他痛不欲生,两人之间早已是父与子的关系,尼内托回报给帕索里尼强烈炽热的爱,但这跟性爱无关。尼内托尽其所能地爱他,但却救不了他。 斯德哥尔摩的第一晚,帕拉维奇尼便安排了乌拉一布里特.埃德博格的访谈。乌拉是保守派日报——《瑞典日报》文化版的记者,也是一位戏剧评论家。和其他人一样,她用法语进行采访。坐在帕拉维奇尼沙龙的沙发上,她啜饮着一杯葡萄酒,而面前的男人只喝果汁。十几年后,经过了几百次的采访后她还依然能清晰地记起那晚他的面孔。P3-5 序言 长期以来,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死亡之谜为人津津乐道,都分散了人们对他非凡人生和成就的关注。用好莱坞的话来说,这宗谋杀‘‘具备一切吸引眼球的要素”:地点在罗马海滩,凶手是一名男妓,有预兆甚至曾被预言,一切好像是从帕索里尼作品的“书页上走下来”。谋杀案的凶器是帕索里尼的车,一辆银色的阿尔法·罗密欧,他曾说自己买这辆车是“因为能取悦那些男孩子”。性与谋杀之外,也许还有政治因素。帕索里尼曾挑衅并同时得罪了左翼和右翼势力,他在国家主要报纸头版发表反对所有人的长篇檄文,这难道不是“自寻死路”吗? 法庭从犯罪现场取得的证据显示,那个被轻而易举抓获的17岁的街头小流氓,与政治素无瓜葛的“皮诺“(朱塞佩·佩洛西),在置帕索里尼于死地的打斗中受伤过轻,使得这宗谋杀案更加云山雾罩。不,他不可能是单独行动的,陪审团这样认定。这个男孩坚称自己是单独行动——这一定是在同伙威胁下编造的谎言。然而,本案的首席法医病理学家是一位知名的左翼激进分子,他有充分的意识形态理由去寻找证据,来认定帕索里尼是一宗政治阴谋的受害者。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还有人说,政治阴谋论正中某些人的下怀,他们试图将这位死去的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和电影导演塑造为“七十年代”黑暗政治的殉道者,提升他的地位,让他成为政治阴谋的靶子。明星记者奥里娅娜·法拉奇声称,她知道真相:凶手有其他同谋,是几个意大利南部的人,但是她不知道这些人的姓名。然而,她是一个出了名的专门自我炒作的人,所以她的说辞也被视为炒作而不足取信。检察官因为对证据处理不当和忽视证据而遭到指责。许多线索都没有继续追查下去,比如,帕索里尼在遭到谋杀当晚,曾计划和中间人见面,拿回他最后一部也是最臭名昭著的电影《萨罗》被盗的胶片。 为《安魂曲:帕索里尼传》这本书的写作而进行的研究工作,是在1976到1988年之间进行的。本书于1992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对内容进行扩充,新版于1995年在意大利出版(此次出版的中文版,即是译自意大利语版)。这段时期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佩洛西被指控与人合谋杀死帕索里尼,被投入了监狱,虽然他坚称是自己单独行动,但法庭并不买账,然而法庭也没有证据控告其他同谋。就这样,帕索里尼谋杀案的“谜底”在书中就是这样描述的,因为在本书付梓之时,案情进展就是如此。 佩洛西一直坚持自己的口径,法庭判定他与“其他未知人员”合谋杀害帕索里尼罪名成立,将他投入监狱。出狱后,佩洛西又犯下一系列非暴力犯罪行为;他人生的前26年(也是他人生旅程的一半),差不多都是在监狱里度过的。2010年夏,在他52岁的时候,他终于开口了。他的父母已经在2005年双双离世,所以对他们的任何威胁都不存在了,皮诺之前一直称害怕连累父母,所以不敢开口。现在,他的口径是,整个谋杀案是两个兄弟策划的,他们是“……西西里的毒贩子,新法西斯主义MS}(意大利社会运动)党成员”,并得到另外“三个已经去世的人”的帮助,佩洛西声称,他们原本只是计划“给那个同性恋一点颜色看看”,但是帕索里尼异常激烈地自卫,让他们措手不及,最终事情发展失去了控制。皮诺称,他曾经“尝试保护”帕索里尼,但其中一个杀手一拳打在他的脸上。 他现在的话是否可信,为什么?现在他的立场如何变成了“当时,我撒了谎,但我现在说的都是实话”?对于1975年11月1日至2日,帕索里尼遭到谋杀一案,至今仍然没有其他人再受到指控。 巴特·大卫·施瓦茨 2012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也是任何时代都值得人民骄傲的人物。我们失去了—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世纪只会有那么两三个伟大的诗人。——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我们这个时代最热情洋溢、最雄辩、也是最矛盾的文学家之一……帕索里尼荆棘丛生的奥德赛式的历程结束在罗马边缘泥沼中,他赋予这历程的是爱和痛的能力。——意大利文学评论家卡洛·博 他们从没原谅他,因为他是一个“异类”,这个称呼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他比其他人更有技艺、更聪明、更清晰、更敏感。他的成功,他在自己涉足的每个领域的成功,都让他们不能原谅。——意大利电视评论员科斯坦蒂尼 既热情奔放,又难以捉摸;既是天主教徒,又信奉马克思主义;既是粗旷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细腻的风格主义者。——意大利电影评论家乔万尼·格拉齐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