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本书对这部经典名着用浅显的语言进行重新改编,配图、注音,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降魔,历尽艰险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有嫉恶如仇的神猴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任劳任怨的沙和尚,以及慈悲宽厚的唐僧。故事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读来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孙悟空告别了师父和师兄弟们,一个筋斗回到了花果山,大叫一声:“孩儿们,我回来了!”石头后面、树丛中立刻露出许多猴子的脸。他们看到是美猴王回来了,纷纷跑出来,哭丧着脸说:“大王,你走之后有一个自称混世魔王的妖怪常来欺负我们,许多兄弟都被他捉去了。”
孙悟空听了火冒三丈:“大胆妖怪,敢到这里来撒野,看我怎么收拾他!”
孙悟空得知那混世魔王住在水脏洞中,便一个筋斗赶了过去。他在洞口大喊:“什么混世魔王,敢来欺负我的儿孙,快快出来领教我的本事!”
混世魔王赶出来一看,见是一只手无寸铁的小猴子,便说:“你这个小东西,我一刀把你杀了,人家会说我以大欺小。我也不用刀了,看一看谁的拳头硬。”混世魔王丢下大刀来打孙悟空,孙悟空一下子跳到他跟前,东一拳西一脚,打得他晕头转向。混世魔王火了,拾起大刀来劈孙悟空。孙悟空从身上拔出一根毫毛,在嘴里一嚼,然后朝空中啧去,大叫一声“变”,立即变出两三百只小猴子。小猴子们一拥而上,围上去抠混世魔王的眼睛,拧他的鼻子,扯他的毫毛,使混世魔王毫无还手之力。孙悟空趁机夺走了他的大刀,把他劈死了。然后,他带着被魔王抓去的小猴子,返回了花果山。
从那之后,孙悟空就操练起小猴子们,还设法给他们弄来了一批刀枪,但他自己却没有一件合适的兵器。
有一天,一只老猴子说:“东海龙宫里有许多兵器,大王到那里也许能找到一件合适的。”于是孙悟空就跑去找东海龙王了。
龙王见孙悟空这般模样,也不知道他有多大本事,就叫虾兵蟹将搬来一把大刀。孙悟空看了一眼,说太轻了。龙王又让人搬来一支九股叉,孙悟空看了一眼,又说太轻了。龙王说:“这可有三千六百斤重呢。”孙悟空还是摇头。龙王只好命人搬出了七千二百斤的画杆方天戟,孙悟空接过来挥了两下,仍然嫌太轻。龙王害怕了,说:“大仙,这可是我龙宫中最重的兵器了。”
一旁的龙婆、龙女说:“海底里有一根‘定海神针’,谁也扛不动……”
孙悟空一听还有这宝贝,一定要去看看。那是一根大铁柱,金光四射,两头是金箍,中间还刻着一行字:“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孙悟空一看就高兴地说:“是个好东西,就是太大了些。”
说话间,铁柱就变成了一根铁棒。孙悟空更开心了,当下就把铁棒握在手中挥舞起来。一时间天摇地动,龙宫摇摇欲坠,龙王、龙婆、龙子、龙孙吓得魂飞魄散。孙悟空就这样拿走了“神针”,随后他又向龙王要了一副盔甲,这才拿着金箍棒,不顾龙王的阻挠和哀求,欢欢喜喜地回花果山去了。P5-9
童年是开发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是获取知识的最佳时期。幼儿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品格及文字能力应该从小就开始培养。
当宝宝还睡在摇篮中的时候,妈妈就会把自己从小听过的歌谣一遍遍地唱给宝宝听。当宝宝渐渐长大,更多的妈妈会为宝宝选择丰富多彩的图画书。宝宝坐在妈妈怀里,手指翻过一张张崭新的书页,看着书中漂亮的图画,听着妈妈用温暖的声音诵读儿歌、诗歌、故事等,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和想象力都被调动起来了。也许宝宝不太明白那些语句的意思,但知识的种子已经在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发芽。
为了让孩子感受阅读的快乐,我们精心打造了这套《儿童成长必读经典》,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国经典名著,也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外国经典著作,内容丰富,选材广泛。本套书将精练的文字、准确的诠释、动听的故事和精美的图片融为一体,让孩子通过阅读懂得道理,学会感恩,体味经典的魅力。
一本好书,是平面的,更是立体的。
一本好书,是静止的,更是生动的。
一本好书,是无声的,更是丰富的。
与书相伴成长,自有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