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混乱与迷惘(19世纪德语文学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国)台奥多·冯塔纳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国著名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家台奥多·冯塔纳是德语文学中大师级的人物。其小说《混乱与迷惘》是德语文学的经典名篇。小说描绘了以柏林社会生活为主的时代画卷,尤其突出刻画了社会等级偏见酿成的爱情悲剧主题,没有门当户对的爱情使有情人无法终成眷属。冯塔纳在小说中擅长使用象征、隐喻、讽刺和幽默诙谐等高超的写作手法,人物对话加强了其叙事的真实性,他对德国文学后来的叙事大师德布林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和君特·格拉斯都产生很大影响。

内容推荐

台奥多·冯塔纳编著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是冯塔纳小说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发展,但基调质朴平实。清新自然的叙述风格和追求真实的现实主义理念标志着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最终突破,大大提高了他作为小说家的地位。《混乱与迷惘》描写了贵族军官博托与底层姑娘蕾娜一段美好但短暂的爱情。夏日的一天,烫衣女蕾娜和女友在郊外划船时遇到险情,幸好有年轻的贵族军官博托·冯·里奈克男爵和他的同僚挺身相救,化险为夷。傍晚,博托把蕾娜送回家,两个年轻人逐渐产生爱慕之情。但是,这对恋人很清楚,他们的恋爱关系不会维系长久,他们深知,社会秩序具有比他们的爱情更强大的威力。正因为如此,他们完全陶醉在眼前的幸福中,从不耽于幻想,沉迷于自欺欺人的感情迷惑中,哪怕这种迷惑是暂时的。独立意识更强、头脑更清醒的女主人公蕾娜尤其如此。蕾娜对幸福不能长久的结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她很清楚,在她和博托的恋爱中,她的爱不是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他们的感情受到博托的家庭、可畏的人言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制约。迫于家庭的压力,博托娶了他乐天却肤浅的表妹,和她过着传统而平淡无奇的婚后生活。三年后,蕾娜嫁给一个工厂的工长吉戴翁·弗朗克。按照世俗的观念去衡量,他们似乎生活得很好,但是,表面的甜蜜生活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苦涩。生活中的一切从此都黯然失色,他们的主要情感都留在这段恋情上,对未来感到迷惘。追忆过去的甜蜜,面对现在乏味的婚姻现实,博托不免顿生几分惆怅,喃喃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几多欢乐,几多痛苦。混乱,迷惘。老生常谈的故事。”作家冯塔纳以此点题,呼应了小说标题中的情感基调。标题上的《混乱与迷惘》概括并总结了博托和蕾娜的情感世界和经历。他们都感受着情感世界的迷惘与混乱,深刻体会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第二天上午,高高的日头挂在狄尔家的园圃上,照耀着这里的一群建筑,这其中就有尼姆普迟太太头一天晚上带着一丝嘲讽和调侃提到的“宫殿”。对,就是这个“宫殿”!朦胧中“宫殿”巨大的轮廓还真让人觉得它是个了不起的建筑,可是今天,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看得就再清楚不过了:整座建筑从上到下都绘有彩画,连同房子上端的哥特式窗户,都不过是个破破烂烂的木头“箱子”,两边山墙的桁架之间空余之处填充的是和着干草的泥巴,两个阁楼间与这相对结实的填充物倒也相配。其余的不过是石头铺的门厅,首先看到的是杂乱竖在一处地面的梯子,这里通向上面当鸽房用的小塔楼。从前,在狄尔一家搬来之前,这巨大的木箱式建筑不过是仓储间,用来储存豆秸秆儿、喷壶,可能还当作土豆窖使用。可是,若干年以来,当这个园子被现在的主人买下以后,真正用来居住的屋子租给了尼姆普迟太太,而这个满墙哥特式绘画的“箱子”,还有前面已经提到的两个阁楼间,当时被收拾成了丧妻的狄尔先生的居所。这是一个极其简陋的住所,狄尔先生随后的再婚也丝毫没有改变它的状况。夏季,这个几乎没有窗户的简易住所因为是石头地面而显得凉爽,是一个不错的居所;可到了冬天,要是没有院子另一侧的两个大暖房,狄尔先生和太太,还有他与前妻生的一个二十几岁、有些弱智的儿子,非冻僵不可。每年十一月到三月这段时间,狄尔一家三口都是在这两个大暖房里度过的。即便在温度适宜的季节里,甚至在炎热的夏季,如果不是为了躲避阳光,那么,绝大部分家庭生活也主要是在这两个暖房前面或者里面进行的,因为在这里生活最方便:这里有台阶和平台,每天早上从暖房里拿出来的花儿可以在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牛圈和羊圈就在这里,狗窝也在这儿;大约有五十步长的厚厚的温床从这里一直延伸到后面很远处的大菜园,温床的中间有一条狭窄的过道。菜园看上去并不怎么井井有条,一方面因为狄尔根本没有秩序的概念,再就是因为他对所养的鸡情有独钟,放任它们四处乱啄,根本不考虑它们会造成的危害。当然,它们永远不会造成大的危害,因为,在他家园子里,除了芦笋之外,娇嫩点儿的蔬菜都没有。狄尔认为,最司空见惯的也就是最省事的。因此,他种的都是茉乔栾那和其他一些植物,特别是琉璃苣。为此,他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地道的柏林人只需要三样东西:白啤酒、兰芹甜烧酒和琉璃苣。而“琉璃苣”,通常他都这样总结道,“从来都没让谁吃亏过。”他是个特立独行的人,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并且,他对于有关他的议论持绝对无所谓的态度。他的第二次婚姻是两情相悦的婚配,在这件事上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他对太太独到之美的想象,以及她以前同伯爵的暧昧关系。这一点不但没有给她造成任何伤害,反而向好的方向发展,因为充分证实了她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即使有充分的理由表明,这是夸大其词,但狄尔先生本人绝对不这么认为。大自然赋予他的,如果单从外表上看,可以说实在少得可怜:瘦弱的身体,中等的个儿,脑门和头顶贴着五缕花白头发,如果不是眼角和左侧太阳穴处的一块棕色疤记让他颇具特点的话,那他就是个毫不起眼儿的人。正因为如此,他的太太经常以她专有的放肆说:“他是个干瘪的人,但从左侧看,他还有点像博斯道尔夫苹果。”这话倒也不无道理。

这个描述很贴切。因为这个特征,他在哪儿都必然会被人认出来,如果他不是整天都戴着一顶宽檐的帽子。这顶宽檐帽压得低低的,把脸都给遮住了;它既掩盖了他的丑陋外貌,也遮住了他的独特之处。

今天,在狄尔太太和尼姆普迟太太对话后的第二天,他又用宽檐帽遮住脸,站在紧靠暖房前的花台旁,把许多桂竹香和老鹳草花盆往边上挪,这些都是明天要带到集市上去的。这些花儿不是在花盆里培植的,而是移栽进去的。他怀着特别的满足和喜悦,让它们在自己面前列好队,事先就嘲笑起明天来赶集的那些为五芬尼而讨价还价、但最终还是被骗的“夫人”。这是他最大的乐趣所在,其实是他最主要的精神生活。“这点儿咒骂……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在他这么自言自语的时候,从园子那边传来一只小野狗的叫声,夹杂在叫声中的是一只公鸡绝望的啼鸣。对,如果没听错的话,还是他宠爱的那只芦花大公鸡。他转过头向园圃看去,果然看到一群鸡四处逃散,那只公鸡却飞到了一棵梨树上,正冲着下面狂吠的狗鸣叫呼救。

“我的老天爷啊,”狄尔怒不可遏地大叫一声,“又是博尔曼家的那只……又是钻篱笆过来……哎,是该……”他迅速放下刚才拿在手上的老鹳草花盆,朝狗窝跑去;抓起狗链子,放开拴着的狗。这条狗立即疯一般地朝园圃冲去。可还没等这只狗跑到那棵梨树旁,“博尔曼家的那只”狗已经逃之天天,从篱笆那里钻到了外面——起初那条平时拴着的棕黄色狗还大步追踪,可是,那篱笆下的洞刚好够那个刚毛小猛犬过去,它自己却无法钻过去,因此只好停住脚步。

此时,狄尔也拿着钉耙赶了过来,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与他的狗干瞪眼。“是的,苏丹,这次一无所获。”苏丹这时慢吞吞地朝窝边走去,步履缓慢而尴尬,好像它从这话中听出小小的嗔怪似的。狄尔盯着在外面田埂上奔跑的刚毛小猛犬,过了一会儿说:“哪天我非弄一支气枪来不可,在梅勒斯那里或者什么别的什么地方。然后悄悄地除掉这禽兽,那样就不会有母鸡叫,然后公鸡跟着鸣叫了。就连我的那条狗都不敢叫了。”

不过,这只公鸡暂时并不想理会狄尔,安静下来,而是一如既往地扯着嗓子啼鸣。一边叫一边还傲慢地扬起长着芦花羽毛的脖子,仿佛要对那些母鸡们表示,它逃上梨树不过是老谋深算的考虑,或者干脆就是性情所致。  狄尔却说:“瞧,都是什么样的公鸡。还自以为了不起呢!也就那点儿勇气。”

说着他就又朝他的花台走去。P6-10

后记

台奥多·冯塔纳(TheodorFontane)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Irrungen,Wirrungen)这个中译本译自《台奥多·冯塔纳作品与书信集》中的“小说卷”德文版本:TheodorFontane.Werke,SchriftenundBriefe,Hg.yonWalterKeitelundHelmutNtirnberger.TheodorFontane.SdrntlicheRomane,Erzdhlungen,Gedichte,Nachgelassenes.Bd.2.Hg.vonHelmutNtirnberger.Manchen:CarlHanserVerlag.Dritte,durchgeseheneundimAn—hangerweiterteAuflage1990.(ErsteAuflage1971)该译著在脚注中加了大量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德文版主编赫尔穆特·纽伦贝格(HelmutNiirnberger)在文后附录中的解释,我将之翻译成中文;还有一部分是我作为译者加注的,在相应的脚注后面加上“译者注”字样。

台奥多·冯塔纳是德国19世纪末诗意现实主义发展到鼎盛时期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现实主义的‘美化’的大师”。具有德国特色的诗意现实主义“关键不在于简单的再现和反映经验性的社会事实”。冯塔纳要求“通过文学语言‘创造’和外在世界具有同等地位的艺术世界”。冯塔纳遵循诗意现实主义的原则,创作了一系列以婚恋为主题的小说力作,而《混乱与迷惘》就是其中的一部。

与其另一部长篇小说《艾菲·布里斯特》一样,《混乱与迷惘》与其姐妹卷《施蒂娜》也堪称德语文学中的经典佳作,属于·美文学范畴。因为《混乱与迷惘》与《施蒂娜》都是以社会等级差异为主题的爱情小说,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最终没能体验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幸福,所以,这两部小说都涉及“并非门当户对的联姻”(Mesalliance)的失败。冯塔纳在1888年1月3日致信艾米尔·多米尼克时说:“《施蒂娜》是《混乱与迷惘》真正的对应物。”他在这封信中指出,小说《混乱与迷惘》“包括广泛范围的城市画面与人生图景”。

小说《混乱与迷惘》中的爱情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中叶的柏林。老洗衣妇尼姆普迟夫人及其养女蕾娜租了花农狄尔家的一间花园小屋。这赋予小说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田园风光氛围。夏日的某一天,烫衣女蕾娜和女友在郊外划船时遇险,幸好有年轻的博托·冯·里奈克男爵及其同僚挺身相救,化险为夷。傍晚,博托把蕾娜送回家,从此成为这个花园以及花园小屋的常客。两个年轻人逐渐产生爱慕之情。但他们深知,社会等级差异具有比他们的爱情更强大的威力,他们的恋情不会维系长久,因此,他们完全陶醉在眼前的幸福中,从不耽于幻想。独立意识更强的蕾娜清楚地认识到,博托的家庭、可畏的人言以及社会地位等因素会阻碍他们的真挚爱情。博托和蕾娜在周末郊游中享受幸福甜蜜的二人世界,但博托的三个同僚及其各自的女友和他们不期而遇。在这个注重社会等级的圈子里,蕾娜难逃被排挤的宿命,两人不欢而散。在家庭的压力下,博托放弃真爱,与富有、乐天,但肤浅的表妹凯蒂·冯·塞伦丁小姐结婚,以便恢复自家庄园的偿付能力。博托婚后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这种“甜蜜”远没有增加他的幸福感,反而产生多吃糖果般的厌腻,回忆与蕾娜的真挚爱情,他更感觉怅然若失,“混乱与迷惘”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蕾娜最后嫁给了本阶层的弗兰克·吉戴翁,小说以博托一句充满自责和惋惜的话结束:“吉戴翁比博托好。”男女主人公经历短暂的爱情后,各自返回自己的社会阶层秩序中,维持表明的平和,但他们的内心暗流涌动,不得不体验漫长而痛苦的、门当户对的婚姻生活。贵族阶层恪守的社会等级观念葬送了青年男女的真挚爱情。冯塔纳对当时社会陈规陋俗的批评隐藏在他承认社会等级制度这种假象背后。

我从开始动笔翻译这部小说时起,就被冯塔纳娓娓道来的、带有淡淡哀愁的爱情故事打动了。小说并没有为读者描写轰轰烈烈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没有演绎曲折的情节,而是以清晰的结构和简约质朴的别样风格完美刻画了性格鲜明的男女主人公,尤其是女主人公蕾娜自尊、自然、真实和独立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演绎方法。而冯塔纳这部作品中描绘的爱情故事看完后让读者心里泛起层层涟漪,回味无穷,但又有别于让人心潮澎湃那种震撼效应。

冯塔纳的小说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把柏林这座城市作为其作品故事的发生地,把以柏林为中心的德国历史作为小说的历史背景。所以,这部小说中出现大量柏林的人文景观,宫殿、街道、大桥、商铺等不一而足,作者除了描写爱情故事外,还间接地为我们描绘了柏林的风景图和历史画卷。这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冯塔纳时期的柏林,一个鲜活立体的柏林景观。同时,这也是这套中译注释比较多的一个原因。

我曾经发表关于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的评论文章“追求真实,再现迷惘——评特奥多尔·冯塔纳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首次刊登于德文版年刊《文学之路》(LiteraturstraGe)的姐妹卷《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二卷上(张玉书、卫茂平、朱建华、魏育青、冯亚琳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209页至第222页)。由于该年刊在国内不算核心期刊,因此,笔者把这篇近一万五千字的论文大幅度压缩和润色修改,以“追求真实,再现迷惘——评台奥多·冯塔纳的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为题,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上(第106—110页)。因此,可以说,这两篇论文既密切相关,又不完全相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这两篇论文,译者在此不再赘述。

我于2007年完成长篇小说《混乱与迷惘》全部26章的中文翻译,其中前16章的译文经张玉书教授校对,以连载的方式发表在《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二、三、四卷上,目前还没有连载完。已经发表的章节如下:第1章至第9章发表于第二卷(第161—208页),2008年出版;第10章至第13章发表于第三卷(第270—296页),2009年出版;第14章至16章发表于第四卷(第372—387页),2010年出版。张玉书教授对译文的校对和润色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诚挚谢忱!

为了方便读者连贯阅读,我产生了出版该译著单行本的想法。令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我的这个想法得到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现任黑龙江出版集团副社长)丁一平博士的大力支持,我们一致认为,可以把该译著作为西方文学经典读本推荐给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等青年读者以及其他广大文学爱好者与研究者。为了丰富冯塔纳小说的中译,我把《混乱与迷惘》的姐妹卷《施蒂娜》也翻译成中文,两部译著一起出版。我希望,《混乱与迷惘》和《施蒂娜》这套姐妹卷译著的出版能使国内广大读者加深对冯塔纳这位德语文学叙事大师的了解,他毕竟是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和君特·格拉斯等德语作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家。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对已经发表于《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上的《混乱与迷惘》16章译文和标点符号进行了再次润色和完善,因此,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两个版本译文的差别。这正应了翻译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翻译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我还想引用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诗句比喻翻译工作的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体现翻译过程的艰辛;而翻译的快乐就蕴含于把翻译成果奉献给读者,以飨读者的时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在2007年翻译《混乱与迷惘》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请教过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前副校长(2006—2009年)、文学院院长霍斯特·托美教授(HorstThome,1947—2012年),在此,我特向他深表谢忱。虽然托美教授已经仙逝一年有余,但他博学智慧、百问不厌、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资深学者形象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想,译著《混乱与迷惘》的出版会告慰我的这位良师益友的在天之灵。我在半年前再次校对和润色《混乱与迷惘》过程中又请教过德国冯塔纳专家、柏林洪堡大学教授罗兰德·贝尔比希先生(R01andBerbig)、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外教赫尔墨斯·施皮格尔教授(HermesSpiegel)以及我的德国老朋友沃尔夫冈·海布勒博士(wolfgangHaible)(他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外教),我想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我的谢意,衷心感谢他们耐心细致而十分专业的解答!

本译著中的插图由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陈昕同学创作,在此我向她表示感谢!感谢她的老师高毅副教授的举荐和指导!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该译著瑕疵纰漏在所难免,诚恳欢迎各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赵蕾莲

2013年3月20日于北京都市芳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8: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