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主旋律》由陈捷、杨兆修所著,该书语言朴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本生活有心人记下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点滴之事。仔细品读,能启发教育思维,改变错误的育人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在这部书里的案例也好,小故事也罢,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与积累,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如果能给在教育战线上的同行以些许的帮助,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的主旋律/京师教育随笔 |
分类 | |
作者 | 陈捷//杨兆修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的主旋律》由陈捷、杨兆修所著,该书语言朴实,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一本生活有心人记下的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点滴之事。仔细品读,能启发教育思维,改变错误的育人观念,促进社会和谐。在这部书里的案例也好,小故事也罢,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与积累,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如果能给在教育战线上的同行以些许的帮助,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内容推荐 《爱的主旋律》由陈捷、杨兆修所著,新时代的需要,新观念的冲击,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然而,这种质的改变,让很多老师有了不适应感。毕竟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中国以延续了几千年,在人们的心中已深深的扎下了根,要拔出或转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转变,终究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建立在老师跌跌绊绊的实践与探索中的。很多老师走得很辛苦、走得尴尬、走得迷茫。一件件、一桩桩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打老师、杀老师的事件让人看得触目惊心。如何建立一种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呢?人们迫切需要能够有一部这方面的,充满指导和参考的书。在《爱的主旋律》里,采用的案例和小故事,都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的运用与积累,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论。 目录 一、感悟 永不言弃 感恩学生 教育感怀 幸福体验 照镜子引发的教育思考 素质二说 播撒爱的光芒 校长发火了 ——“误人子弟,不亚于男盗女娼” 润物细无声 品味舍得 高手就是“玩”出来的 站在高岗上 抬轿 二、关爱 爱如清风 存在就是道理 了解 呵护学生稚嫩的心 配合,促和谐 辛酸的话题 ——留守学生生活现状一例 给学生“减负” 网络里的教育渗透 将学生“攥”在我手里 我们能给予的,是他们所需要的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没有将他们教育好 ——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暖心 拯救 我想当旗手 “邋遢大王”变形记 买“面包” ——关注青春期女生的生理及心理状况 牵动(一) 牵动(二) 三、技巧 好汉做事好汉“当” 亮出真实的你 “想”——当然是不对的 我想飞得更高 当学生面对青春期的困惑时 转移法的妙用 春风化雨 笑,有魅力 放手 ——班级管理之一·卫生 镇静剂,我们都有 ——怎样看待爱动的学生 互相欣赏 教育与教学的相互作用 德育与智育的相互促进 另类的引导 “引” ——以局部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善用、多用肢体语言 如何应对“善变”的学生 班级评价学生创新一隅 创造性的评价方式二则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中学生早恋面面观 将美好播种在孩子们心中 趋利避害有奇招 撞击一化解 降伏“小霸王” ——与“小霸王”相处的几招 蜕变中的“瞌睡虫” ——根据一位老师叙述而写 顺竿爬,咱也会 契机 四、发现 微笑是方法 平常心创造的奇迹 宽容的魅力 留守儿童(或青年)的管理问题 亲历一认识一改变 ——有感于一次培训 教学反思一例 用微笑撑起学生的一片天空 小班级的社会反映 ——谈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实质 传递过程中,丢失的信息有多少? 理不直“气壮” 与“小不点”的愉快相处 嘿!第一排 五、观点 当学生说你的“坏话”时 做大气之人 水不到,渠怎成 ——当遭遇这类家长时 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学生不带书怎么办 英语教学中的反思 给这样的学生及家长“洗脑” 学生上课玩手机 爱,要彻底 罚学生抄写 学生迟到了 万紫千红是最美的精彩 评价学生方式一谈 表演型与实用型的教学模式 “四服”你会哪一样 你会笑吗 做新型的园丁 做能干之人,不做能干之事 变——才能通 ——关于作业批改的常规 气场从哪里来 《皇帝的新装》,岂能在课堂重演 “调”“动”(二则) 老师须具备的特质之一 ——如何与学生和谐共进 六、畅想 学生——装阳光的瓶 不做“不准先生” 一句话的事 学生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 美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一) 美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二) 美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三) 有一个习惯是点名 “刺头”变“才俊” 说“理” “我是为你好”背后的“玄机” 干戈如何化玉帛 课堂也需要暖场 政教处处长的华丽转身 后 记 试读章节 感恩学生,一听到这句话,很多人可能就要骂人了,觉得我提出的这个观点实在是太离谱了,我们只听说过,要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感谢他们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要感恩老师,是他们教育我们,做我们前进的领航灯;我们还要感恩大地的无私馈赠,感恩社会的给予,感恩国家的支撑,感恩无私奉献的人。但我们单单没听说过,老师要感恩学生,这不是倒行逆施、颠倒乾坤吗?这当然不是,且听我慢慢道来。 情这东西,是相互给予的,一方付出一方回报,即使一方不求回报,但另一方也会因为有“情”而作出相应的回应。因此“情”的关系就建立了,纽带也逐步形成了。学生之所以要感恩老师,是因为老师付出了,给予他们关心、关爱了,他们也接受了。于是,他们就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回赠老师,努力学习,积极向上,虽然不是物质层面上的,但老师在精神上却是满足的、快乐的、幸福的。既然我们有了快乐幸福,我们又为何不感恩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的人呢?诚然,教育中也未必都是甜的。其实,酸的、苦的、咸的、辣的也一直伴随着我们,但这些却是我们生活中所必需的调味品。离开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就没了滋味。 我不知发达地区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否丰富多彩,他们的课堂是否在教室外,他们的视野是否在广阔的天地间。但在我的眼前,我的学生的学习现状是这样的:一天6~7节课加早读,加晚自习,学生除了一周1~2节的体育课放松之外,最多的就是课间走廊的轻松10分钟,一天好几个小时坐着,好几个老师“轮番轰炸”。他们肯定疲倦了、厌烦了。可是,长期训练出来的听课本事,让他们依然坐着,听我们的唠叨,不论这种“唠叨”是不是他们需要的,是不是他们感兴趣的,是不是对他们今后的生存是有用的,他们依然坐着、接受着、承受着。我也算是一个能坚持的人,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在和他们同样年龄的那个时代,如果我听不懂了、听累了、不感兴趣了,我就会将书竖起来,放在桌上做掩护,装作专心看书。其实,睡着后的我,“憨口水”早已流了出来,被同桌看见,笑了好一阵子。想到这些,我就倍感温馨,觉得我的学生很懂事、很听话,积极配合我的教育教学,让我当老师的优越感、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有什么理由不感恩我的学生呢? 老师,是这个社会形态所赋予我们的特殊的工作形式。有学生,才有老师存在的必要;有学生,才有老师学识、才华的展现;有坐在下面听课的学生,才有了高高在上的讲台。有时我想,老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共同体,一个高,一个低,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室呢?是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吗?是为了方便教学,还是对老师特定地位的尊崇?总之,我没想明白。我个子小,站上讲台后,比我高出一个头的学生和我一样的高。于是心里释然,便不再去深想这个为什么,坦然地接受着这不公平的公平,不对等的对等,但我却对社会形成的这个特定的老师的待遇倍觉感激。是它,让我的优越感、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我是一个懂得回报的人,既然学生让我作为一个老师的地位得以体现,我应当也要付出我的爱心来回赠他们。于是,我宽容他们偶有的错误,理解他们在课堂上偶有的懈怠。我让他们觉得,关爱与友情是可以互相传递的,感恩之心人皆要有。只有这样,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有真情、有真爱。 教育感怀 与学生的和谐共进,让我整天沉浸在喜悦里,在我将自己的爱、自己快乐地教育理念,用我的实际行动点滴浸在学生心里,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同时,又常常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惠及他人而苦恼。这原因来自于很多的年轻教师,他们缺乏教育经验,常常纠缠于自己和学生谁对谁错的怪圈里而不能自拔。学生管不了了,怪班主任,怪学生,怪学校的风气,找班主任埋怨,找学校领导诉苦。我特别想教他们一些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方法,却每一次都被他们的一番大道理驳了回来:什么不给他们颜色看看不行;什么让他爹妈自己来管好了;什么管他学不学,只要不捣蛋就阿弥陀佛之类的“高招”。我费了好些工夫,想要转变老师们的观点真的很难。他们说“各有各的招”。我只能缄口,权且当一个诉苦的对象罢了。 周围还是经常充斥着老师与学生的争执,还是有老师的抱怨,还是有家长的不满,还是有一大群一大群流浪在教育之外的学生。我却感到无能为力,同时也深感人微言轻的道理,无奈,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切在眼前发生。也许,这一切的不和谐,在他人看来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我则认为,方法得当,不愉快的事都是可以避免的。 又有一个诉苦的老师来了,原因是被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捣乱给气的,他向我诉说了一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所作所为后,发誓再也不管这个学生了。他气得不行,可我却不知怎样来安慰他。也许,随着时间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这个不愉快会很快消失,岁月会沉淀他所有的无知,他会在挫折与失败中慢慢成长,只是这种成功对他来说会很慢。吃一堑,长一智,只希望他不会在失败中沉沦就好。这样,学生会幸福一点。 让学生幸福,自己也会幸福。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老师的幸福之上的,只要老师会爱,会付出,学生也就会幸福了。同时,我们也会有所收获,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幸福,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对学生的理解。这种宽容与理解,不是纵容,不是滋生学生坏德行的土壤,也不是滋生学生坏毛病的温床。这是有技巧地将学生的坏德行化有形为无形的一种方法。我们说过,爱的力量是无敌的,只有懂得爱的人,教育的灵感与智慧,才会有意无意地光临。 如果将问题学生比喻成陷在泥潭里的人,老师是那个可以施救的人,我给出下列几种情形,从老师的思维和态度来判定我们的老师是属于哪一个层次的。 第一种,漠然视之,看学生陷入泥沼,内心有一种“看你能跳几下”的快感。 第二种,扔给他一根救命的稻草,扬长而去。 第三种,向他伸出援手,努力一阵子后,感到力不从心而选择放弃。 第四种,先快速思考什么方法才适合他,然后积极行动将学生拉出泥沼。 以上四种情形,从某种角度来说,极少会有第一种,但是也不排除有。有这种想法的老师,属于老师中最低档次的,他们对学生漠不关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人性的角度来考量,属于教师中的败类型。第二种类型的老师,也是老师中的极少数,但他们是很会给自己找借口、推托自己的责任的一类。“我做过了”是他们最好的借口。大多数的老师会是第三种,即救得不彻底的类型,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对学生,他们也想尽力,只是在“救人”的过程中,不讲究方法,最终得到没有结果的结果。他们能给自己一个良心与责任的安慰——我尽力了,没办法的事,正是这种心理暗示,给很多老师教育的不完美有了存在的托词。对于这一类,我们不好妄加评论,任凭这种“力不从心而放弃的教育”在我们身边时时上演着。第四种,是我们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我想,教育是否成功之关键,是我们是否思考、积极应对。虽然有时我们不能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要求自己说: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进步,教育才能有发展。 P3-6 序言 新时代的需要,新观念的冲击,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然而,这种质的改变,让很多老师有了不适应感。毕竟,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在人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了根,要拔出或改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改变,终究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建立在老师跌跌绊绊的实践与探索中的。很多老师走得辛苦、走得尴尬、走得迷茫。一件件、一桩桩老师体罚学生,学生打老师、杀老师的事件让人看得触目惊心。有些时候,我实在不明白,何以老师与学生,这一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整体,如今怎么就演变到了这个模样,怎么就不和谐了呢?老师和学生难道是互不相容的敌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也许是延续的文化在作祟,在很多的影视剧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学生顽皮捣蛋,老师就用戒尺重重地打学生的手,或进行其他形式的体罚,这些是时代的产物,是那个时期教育形式的再现,我们无须去继承。但是,我发现,有的老师在看到或谈到此情景时,总有一种“大快人心”之感,而在我的心中,却有了某种触动。也许,在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我们只是关注、继承了这些能够体现“师道尊严”中的一隅。而灿烂的、优秀的教育文化,教育典范中的精彩,我们却漠然视之了,这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如今闻名于世界,那是因为他的善教。他的教育理念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有可能其中一位就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来轻视我们的学生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发展,因材施教,让学生的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这是作为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做的。如果说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好,那是学生的内因,老师则是医生。要通过“望、闻、问、切”,找出学生的病因来对症下药。在这里,老师的作用是外因,外因要想起到作用,必先通过内因的接受与转化,让外因与内因产生和谐,才能为根治学生的“病”起到作用。至于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药方,这就要看老师的教育技巧与耐心了。 一次在办公室,有两个同事谈论学校的一间办公室正在腾出来的问题,一同事高兴地说:“好了,好了,学校有政教处了。这下,调皮的学生不愁他不乖了,如果难管,就把他拎到学校的政教处去教训教训。”我不知他眼中的教训是何种情形,是打学生、骂学生、罚学生跪,还是用皮带抽,然后让自己的心里产生快感。但是我想,在他今后的生活中,如果被罚的学生看到他后一脸的漠然与憎恨,我猜想,这种快感,会马上被一种莫名的凉意与恐惧所代替。而另一位教师则惋惜地回答:“可惜不是。”与此同时,我分明看到他们脸上的失落和对学校的“不明智”的不满,但我却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感觉在心里荡漾着。 很多时候,我很迷惑,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老师成天纠结于与学生之间的问题上?为什么教育之路就走得那么不轻松?我们都知道,学生犯错,在所难免。老师有困难,我们能体谅老师的辛苦与教育好学生的苦心。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用善意的教育方式来赢得学生的爱戴与尊重,让自己的教育之路走得轻松些,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教育氛围中来感受你的爱、接受你的爱呢?学生学好的前提和关键是他们能否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关爱。作为老师,要做到这一切,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心态,对教育的理解与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问题。老师要想改变学生,必须要先修自己的身,养自己的心,用佛家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渡人先渡己”。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教不严,师之惰”,这里说的“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严”,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学生不合老师的意,老师就可以体罚学生的“严”。“严师出高徒嘛,这些懵懂的小家伙,不打不骂是不会醒的”,这种理解自然不对,这里的“严”,是老师的建议、主张、想法在提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严格执行的“严”,是在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理解老师苦心下的服从,而不是顺从。就学生而言,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坏种,只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下,性情发生了迁移,而老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这种迁移改变,让他们定性,往积极地、向上的方向发展。教师不是被称为辛勤的园丁吗?园丁是干吗的?就是给那些“花儿们”以心灵的庇护,他们需要知识了,老师就给予他们知识;他们长歪了、偏了,老师就给他们修枝剪叶。让他们向着阳光前行,这是老师特定的责任与义务。这种特定的责任与义务,也正是当前教育所必需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各种培训与交流的活动也频繁地进行。但是,有很多的思想、观点都还只停留在学术与理论的层面,让部分教师还不能充分予以理解并应用,也缺乏在实际应用中的明确指导。确切地说,是对理论理解不透彻的盲目。尽管我们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指导语言,但这些理论就如同一部高深的武功秘籍。由于许多教师领悟不透,走了不少的弯路。正是有感于周围的教育现状,才有了这一本教育随笔《爱的主旋律》问世。在这部书里的案例也好,小故事也罢,都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与积累,也是经过实践检验而得出的结论。如果能给在教育战线上的同行以些许的帮助,那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后记 我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17年的教师。初为人师时,和其他刚出校门的师范毕业生一样,热血沸腾了好一阵子。但是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血气方刚,管理学生不讲究方法,和学生冲突不断,和学生家长矛盾重重,就只会奔着一个“我是为学生好”的“理”来对待教育行程中的矛盾,致使我一度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其中的一件事,我印象极深,对我影响极大。几年前碰到曾经教过的学生,他已工作两年了,见到我却连招呼也不打只对我冷冷地瞟了两眼,而对另一个和我在一起的老师则热情有加。一冷一热,更加凸显出我的不自在。觉得那学生也太小心眼了些,当初教育他是为他好,没想到他竟如此。我这老师当得真是没意思极了。这疙瘩在心里堵了好些年。 也许是人年长一些,见事物多一些,处理事情成熟一些的缘故吧,我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误区和错漏,于是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对学生和蔼了、充满爱心了、对学生的错误能够包容了。当学生欢快地说声“老师好”便从我的面前飞奔而过时,他们的喜悦感染着我。我也发现自己的心态阳光了、平和了、快乐了。于是就有了记录教育工作中的点滴感悟的想法。初始时仅仅想保留一份记忆而已,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了。 我的先生也是一位老师。他是一位善教的老师,他的观点从被大流所左右。他的心里装着学生,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成长。他不仅影响着我的言行,也为我提供了写作的素材,《美就是这样创造的(二)》《幸福体验》等,皆来源于他的实际教育案例。考虑到文章风格的一致性,便由我主笔写下了这部《爱的主旋律》,但每一个案例、观点及着眼点,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正是他的一再提醒、坚持、鼓励,才有了我这一路走下来的信念,于2011年年底完成了这部教育随笔《爱的主旋律》初稿。在认真听取了同行们的意见之后,经过反复修改,于2012年4月底最终定稿。 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六盘水市文联主席、六盘水市教育局《六盘水教育》执行主编许雯丽老师、六盘水市教育局教研室尹正安老师、六盘水市教育局基教科焦富贵老师、盘县教育局黄初俊局长、盘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刘兴伦老师及响水中学左相平校长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由于是初始写作,在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敬请各位同行及关爱教育事业的同志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陈捷 2012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