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力求使刊物异彩缤纷。我们的文章有真人真事,有开阔视野的种种信息,有最新生活方式的条分缕析,有心理、生理与情感的启智,有幽默小品和对个人生活择业的服务。所有这些都摒弃清谈、说教,力求准确、言而有据。我们力求创造一种简洁、隽永、清新的文风,以珍惜读者宝贵的阅读时间。
我们愿做晨钟,敲响每一天的清醒;我们力图将人类永恒的价值观重新强调,推向生活的前台;我们追求现代节奏、现代风尚,因为我们的读者和我们一样灿烂、振奋、永恒。董韶华点评
本文是1993年11月《深圳青年》杂志创刊五周年的告读者书。走过五年的艰苦创业历程,杂志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作者作为该刊物的主编,办刊思路更加清晰,读者定位渐渐明朗。在一片赶海潮、淘金潮中,身处热土的《深圳青年》以敲钟人的姿态走到读者之中,以另一种声音宣示了理想主义的情怀: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看重人的尊严、智慧与爱的力量!
在举目多是铿锵口号的社会场景中,这样一句温情的表达默默地感动了读者,赢得了漂泊在外的异乡人的共鸣。
这句温情的话据说脱胎于美国西部诗人惠特曼的诗句: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而此时此地,深圳,就是梦想开始的地方。数百万青春的面孔在流水线上,在生意场间,在每一个希望的角落里'寻梦。
有梦的地方难免有失落,失落?如何活出尊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谁与读者共解迷津?读者的需求就是我们的义务。从此,“敲响每一天的清醒”遂成为这本杂志的自觉使命。
在告读者书中,《深圳青年》清晰地表明了杂志的办刊追求和价值取向,肯定与时俱进的崭新观念,积极推崇新的生活方式,强调人类永恒的价值观。一句话,就是“看重人的尊严、智慧与爱的力量”。
于是,这本杂志温暖人心,成为许多心怀梦想、不甘平庸、勇于闯荡、白手创业者的一份精神食粮。敲响每一天的清醒
严肃的乐趣是我们的追求,因为《深圳青年》的读者都是严肃、幽默和热爱生活的,我们要创造一种与读者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变化的时代共解迷津,而不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点缀与消遣。
我们看重人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我们相信人对命运的把握,在于博爱的胸怀和百折不挠、冒险进取的精神。我们记载成功者沉甸甸的经验和失败者的崛起,也记载不灭的亲情人情、温馨妙趣和平实无华的故事,只是为了与读者互为镜鉴,富足身心,更好地生存。
我们坚信每个人无限的潜质,均源于人类永恒膜拜的正义、善良、友爱、勇敢、勤劳,特别是与时俱进的人生透悟所形成的崭新观念。
P23-P25
我一向认为,将来的中国南方一定会在中国的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我对深圳即有这样的期待。因此,当读到王京生这本《真理是朴素的》时,我的感觉其实是相当惊讶的。
——台湾著名学者南方朔
在结束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说如下一些话。这些文章绝大部分是(《深圳青年》的卷首语,它断断续续写了八九年,每月一篇,放在这本杂志的第一页。它是短小和粗糙的,但却表明我作为一个移民的主张和态度。而正是无数像小溪入河、像春潮破冰排山倒海而来的移民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并展示着中国人一种新的人生诉求和态度。我为之骄傲过、呐喊过,并愿意贡献这一点素材。再过几十年,站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点上俯视,我们将肯定地惊叹,它已经面目全非,正如我们在二十年前甚至是十年前无法想象这座城市今天的面貌。但是,深圳人文精神发展的历史,将无可动摇地证明,这座城市崛起的这二十年甚至十年,是它永不会磨灭的辉煌时期。拓荒者一批一批地到来,把自己的痛苦与希望,迷惘与尊严,深植在这里。有的永远掩埋地下了,甚至连墓碑都没有,而更多的则是鲜花般地怒放,长成绿阴如屏的大树,拔地而起的高楼,化作永远守卫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意志。正如五月花号上的那些清教徒,经过风浪的颠簸,终于踏足新大陆,并把今日的美国建设成为世界的“山巅之城”那样。当我们欣赏那些移民所创造的奇迹的时候,我们不但赞叹那经济的高度繁荣,也以钦佩的目光注视它所结出的文化智慧之果。感谢那些多年来与我同行的亲爱的朋友们,正是与这批朋友们一道,我们创办了《深圳青年》杂志,并把梦想与希望植培在这片精神家园里。每当翻起这份杂志的时候,我就会想到当年在深圳一起工作的同事,正如我在《朋友如月》一文中所说的,“与那义气纵横,果敢坚毅的人结而为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他们永远是我记忆中最珍贵的收藏。往事如烟,永远不变的是当年的情怀。在这本书里,再一次和这些朋友聚会,身上便浴满清辉,心中便有了无限的宁馨欢愉。时间是不可逆的,新的人生旅程开始了,展现在眼前的又是新的人群、新的风景。风雨中走过就不回头。就此打住。
深圳、香港、上海、台北有个四城市文化论坛的组织,一年一会,至今已超过了十年。
这四个城市各有特色,可算是相当异质。有一年的会议主题是“城市的传统”,各城市并就主题各提供一段纪录影片。由纪录片即显示了各城市自我认知的差异。香港文化人有极高的国际化水准,但九七后香港显然出现了认同危机。它的纪录片还有强烈的后现代犬儒风格。台北则是传统复杂,但近年的台湾却少了鲜明的自我定位,遂只能将它的复杂传统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以平实的方式呈现;它很亲切宜人,但换个角度言,它在平实中却也予人欠缺了某种精神性的平庸之感。而至于上海,它成了中国的头号样板都市,遂难免多少有点自大浮夸。最独特的乃是深圳,它历史传统短浅,没有什么可以自吹自擂的成分,只能表现它很平常的生活方式,有小小的自傲,有平凡的上进。这个没什么传统的移民城市,因为没有传统的负担,反而轻松自在,步履也才走得更快。那次谈传统的会议,其他城市在那里侃侃而谈,深圳的朋友反而是怯怯的有点过分的谦卑。我就指出,传统的重量有时反而是负担,深圳的幸运可能就是它少了许多有传统就会有的壮烈、悲怆、缅怀、做作与守旧。这反而使深圳多出了平淡、务实、切事、上进的风格。
我近年读书,愈来愈有一种独特的认知。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少数几个生长点,它不可能是中心城市,因为中心城市有太多力量会相互抵消;也不可能太过偏僻,各种力量都不足;一定要地点适宜,才可人文荟萃。我这个观念是来自近年读启蒙运动的启发。
近代人类最大的成就乃是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和工业革命。而带动这波发展的不是欧洲既有的那些中心都市,而是相当边陲后进的苏格兰。苏格兰在文艺复兴时还是极落后的地区,但从18世纪起却快速发展,AT带动变化的新中一fl,。我的理解是:
(一)苏格兰人重视识字及阅读,并养成对知识充满好奇心的欲望。苏格兰的不同从阅读开始。
(二)我们研究苏格兰的启蒙,当可发现它那时的哲学、神学、文学都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朴素。朴素是知识不离开常识,有一种经验的整体性特质。如果我们回头去读启蒙时代的主要著作,就会发现他们谈问题比较实在,没有东拉西扯的玄学腔,也不太会咬文嚼字,甚至那时的文学也很朴实。易言之,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格已符合了理性及科学的原理原则,没有虚骄的色彩。这种切事的理性态度,自然而然地符合了后来所谓的“现代性”。难怪启蒙时代令各类知识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突飞猛进了。
《真理是朴素的》编著者王京生。
《真理是朴素的》王京生的这本短文集,文章虽然都不长,但都有可以延伸的空间。真善美是一种对真理、公共之善,以及综合美感的信念,真善美是一个整体,它会让人形成一种生命的原生性动力。
真理之所以是朴素的,乃是因为人朴素,朴素是一种单纯,单纯的讲理,单纯的上进,正因单纯,才不会浮夸,也才会务实,也才会进步。中国若要进步,就必须发扬朴素的力量。朴素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与质感,没有雕琢,自然实在,这种文章反而难写。王京生的文章虽短,但都有朴素的特性,而这正是当代及未来中国最需要的品质。
《真理是朴素的》编著者王京生。
《真理是朴素的》开篇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它伴随那个新的时代悄然而来。大自然的冬天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季节一起到来,它让一个不甘陈规陋习的思想者开始行动,作者创办了一份思想启蒙刊物《深圳青年》,许多当时让人振聋发聩的观念都发端于斯。
那是一个让作者感到兴奋的早春,他要用那份早春的激情点燃别人。为此大声呐喊:“中国需要亿万人都参加的早春行动。”
朴素是一种单纯,单纯的讲理,单纯的上进,正因单纯,才不会浮夸,也才会务实,也才会进步。中国若要进步,就必须发扬朴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