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是清朝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钦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寓意统治江山社稷万年长久,如今它已成为平民百姓常用的工具书。
鸿儒文轩的《中华民俗风貌大全》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华民俗风貌大全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鸿儒文轩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万年历》是清朝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钦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寓意统治江山社稷万年长久,如今它已成为平民百姓常用的工具书。 鸿儒文轩的《中华民俗风貌大全》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内容推荐 万年历是人们用来排列年、月、日以及四时节气的一门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万年”的意思是时间长久、超越个人的寿命,“历”的意思是历程、经过,指当年的日、月顺序。《中华民俗风貌大全》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中华民俗风貌大全》的作者是鸿儒文轩。 目录 第一章 中华民俗知识 一、中华历法知识 二、天干地支 三、二十四节气 四、二十八星宿 五、取名禁忌十则 六、万古贤文 七、谚语对联谜语 第二章 中华传统节日 一、春节 二、元宵节 三、二月二 四、清明节 五、端午节 六、七夕节 七、中秋节 八、重阳节 九、腊八节 第三章 万年历(1931~2050) 附录 附录1 节日和纪念日大全 附录2 食物相克图解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民族之一,历法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农历,是中华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 迄今为止,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充满智慧的中华先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 先贤们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以及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什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作为晚辈的我们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华先人为了掌握农时,长期观察天体运行得出的结果。中华农历之所以也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既有阳历的成分,又有阴历的成分。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总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更为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准确巧妙,是所有华人的骄傲。 中华民族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等偶数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的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 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的一天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二十四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纪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十四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已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十四年即光绪元年,亦即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华农历为依据。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而来。 2.早期历法 中华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已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典籍记载,现行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学术思想、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等。汉朝以前的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制定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朝代。 从汉朝开始,中华历法出现了重大转折,当时全国统一了历法,历法从而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同于之前历法的366天;用“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和民国纪年并用。 3.公历 公历是当今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1912年)采用阳历,故又名“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采用公元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 19天,每隔4年少0.968 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一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 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地球绕日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谓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小时13分48秒,谓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365日5小时48分46秒,谓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20分23秒,谓之“岁差”。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的时间,有记住的必要,为了便于人们记忆,可以借用以下歌诀: 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三六五日加五小,四十八分四六秒。 由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365日为一年,每年余5小时48分46秒至四年约满一日,故每四年增加一日为闰日,该年谓之“闰年”。 无闰日之年,谓之“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但四年之闰余,仅23小时15分4秒,今闰一日,未免过多,超过之44分56秒,积至二十五闰,为17小时58分24秒,约合一日之四分之三,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四百年又不废。如是每四年置一闰,每四百年减三闰,计超过2小时53分20秒,须八个四百年后,即三千二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p2-4 序言 《万年历》是清朝民间流行的一种历书,经清朝皇帝钦定为《御定万年历》,“万年”寓意统治江山社稷万年长久,如今它已成为平民百姓常用的工具书。在华人世界里尤其是中国人的心目中,万年历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景致。作为华人的传统习惯,人们通常选择在年末或第二年年初购买《万年历》。 “一册在手,万事方便”。历书与群众的生活、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万年历》也不断推陈出新,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而且民族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传世贤文等内容也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内容已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显示出强大、持久的生命力。 万年历是人们用来排列年、月、日以及四时节气的一门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万年”的意思是时间长久、超越个人的寿命,“历”的意思是历程、经过,指当年的日、月顺序。本书把中华民俗万年历当做中华传统文化来写,即不仅仅有万年历的内容,还有很多跟万年历相关的中华传统知识,以及一些实用、常用的知识。 书中收集的资料翔实,丰富新鲜,大致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大众所关注的传统节日,也有百姓生活实践中的点滴积累,属于具有常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文化知识。比如第一章“中华民俗知识”,囊括了中华历法知识、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取名禁忌、万古贤文、谚语对联谜语等七个方面的内容,使读者阅读的时候,能够触类旁通,相互补益;在查检的时候也能够十分便捷地找到这些资料。 部分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向人们明晰地展示了公历与农历的特点,每半年作一页图谱,一年两章,简单明了。在每页图谱中,除了介绍每年的岁次、生肖和太岁等,还囊括了月别、干支、二十四节气,以及农历与公历、星期、天干地支和五行的对照转换,并且在二十四节气中,增加了具体时间表,详尽实用,趣味盎然,使人爱不释手。万年历图谱的范围是从1931年至2050年,时间跨度长,跨度选取合适,便于广大读者查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