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最厚黑的草根企业家》共分八章,每章以刘邦的历史事迹为引子,据经引典,重现刘邦马背打天下的奋斗历程,展现其作为企业管理者独当一面的治理之道。全书结合历史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来阐述经营中的大智慧,小聪明,在语言的应用上追求语句通俗易懂,言语诙谐幽默,让读者从刘邦的身上看到创建并管理企业的厚黑艺术。从而思索一个企业该如何从失败走向成功。
刘邦在形象上是一个脸皮厚、心眼黑、手段辣的人,然而正是他的这些特点使他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我们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请走进本书,让我们从厚黑的代表者身上发掘厚积薄发的精彩。本书由叶元著。
刘邦建立起来的汉朝就是他创造的企业,这个企业规模庞大,从他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王朝到公元前202年一统天下总共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无赖刘邦用了五年的时间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名牌企业,这个企业至今还让人铭记难忘。
《刘邦:最厚黑的草根企业家》共分八章,每章以刘邦的历史事迹为引子,据经引典,以小见大,重现刘邦马背打天下的奋斗历程,展现其作为企业管理者独挡一面的治理之道,《刘邦:最厚黑的草根企业家》结合历史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来阐述经营中的大智慧,小聪明,在语言的应用上追求语句通俗易懂,言语诙谐幽默,让读者从刘邦的身上看到创建并管理企业的厚黑艺术。本书由叶元著。
凡是想做大事者,心中必定有一个梦想,这个理想可能会在很早的时候被别人所知,也可能是要遇到一定际遇时才爆发出来。无论是两手空空还是家产万贯的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想法,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找一个事做,这样才不会沉沦下去。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两手空空,四处闲逛的人也有大志向简直是一个笑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会把梦想定格在那些努力学习,踏实能干的人身上。正所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更加扎实。
刘邦是属于哪一种人呢?他是属于遇到际遇时才把梦想爆发出来的人。际遇就是看到秦始皇出游时的壮烈场面和秦始皇的威严仪表时,然而,这个际遇来的有点晚。这个梦想爆发的时候,他不仅家徒四壁,而且年纪已经不小了,差不多是奔50的人了。在这里,咱们应该聊一聊贵族和贫民的梦想。西楚集团的领导项羽是一个贵族吧?他少年的时候也见过一次秦始皇,他当时说出的话语是这样的:“我可以取代这个秦始皇”。刘邦呢,他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又是怎么说的呢?他无限感慨地说道:“哎呀!大丈夫一生就应该如此”。我们把这两个梦想来对比一下。刘邦的话应该这样理解,大丈夫的一生就应该像秦始皇这样尊贵有地位,也就是说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像秦始皇一样大的集团,威震四海。咱们再探讨一下贵族项羽的梦想,项羽的理想就是:“我可以取代秦始皇的帝位,统治他打下来的江山”。同样都有篡位的意味,但是,实质却不是一样的,刘邦是想靠打仗扎扎实实地把秦始皇的位置换成自己思想中的东西,而项羽则是想凭借武力占有秦始皇的东西。另外,项羽的集团并不是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而是叔叔项梁在世的时候就有的。叔叔在世的时候,项羽带的员工是叔叔拨给他的,项梁死的时候,接手的又是叔叔留下来的军权。因此,在对待集团员工的时候,项羽没有和员工一起真正生活的亲身体验,这也就导致了他只会按照自己的理念用人。话又说回来,这两个人都是有大志向,然而结果是刘邦大获全胜,项羽兵败自杀,这又是为什么呢?
刘邦和项羽都是有着大志向的人,然而两个人的心态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刘邦首先是保持了一个“无赖”的心态,无赖并不是奸刁、撒泼的意思,而是指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意思。刘邦并不是纯粹的就做无赖,在他的生活中,他结交朋友豪爽。正像易中天老师对无赖所做出的评价:“第一,他们反正白纸一张,想什么也是白想,就不妨想大一点,比如‘弄个皇帝当当’。有此念头,又有机会,没准真能‘心想事成’。第二,他们一无所有,一旦有了,多半是不义之财,或白捡来的,反正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也就并不心疼,不妨‘千金散尽’,博得‘仗义疏财’的美名。第三,他们自己一身都不干净,哪里还会挑别人的毛病?自然特别能容人。何况他们是从最底层上来的,也最懂得世态炎凉和人间疾苦,知道人们追求什么惧怕什么,要收买人心,总是能够到位。有此知人之心容人之度,再加上豪爽豁达出手大方,便不愁买不到走狗雇不到打手,也不愁没人拥戴没人辅佐。”刘邦就是这样的人,他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成就自己的。
陈涉即陈胜,是现在郑州登封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富人家做雇工,给人耕田种地,常年吃苦受累,心中很是不满。有一次,在耕作休息期间,陈涉抑郁地对一同耕地的伙伴们说道:“将来咱们不管是谁富贵了都不要彼此忘记。”伙伴们听了冷笑起来,都认为他是痴人说梦,大白天做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梦。于是回应他道:“你我现在穷成这个样子,都是靠雇佣耕田来养家糊口的,哪来的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道:“麻雀、燕子怎么能够了解到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在这里面我们讲到了鸿鹄之志这个典故,有人会质疑不是在讲刘邦成功建立企业的心态问题吗,怎么又讲到了陈涉的梦想呢?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失误,而是想要把梦想与心态结合起来了解刘邦。陈涉有着鸿鹄之志,这正是刘邦的志向,他同样有着如此的抱负,然而陈涉起义没多久就失败了,而刘邦则在失败中成功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陈涉没有一个目标参照物原因之外还有着心态因素。陈涉起义刚刚胜利,还没有完全地打开天下的稳定大局前就自己称王称霸了,这表明了他的志向仅仅停留在一方为王上,心态浮躁,自认为自己功高无上。而刘邦则遵守步步为营的规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对于成功并没有多大的喜悦和骄傲,对于失败并不气馁,一直都是按照一个平和的心境向着自己的理想迈进。
从刘邦梦想的际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初的刘邦不是没有梦想的,只是他的梦想一直压在心中,并且没有一定参照物。当秦始皇出现的时候,他的眼光就放大了,本是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素质不高,平时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是嘻嘻哈哈的形象,说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但是呢,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气派和壮丽豪华的场面,刘邦顿时傻眼了。这个时候,他心中的企业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他说出了一句很有水准的话:“哎呦!大丈夫一生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梦想是在心底里酝酿着呢,只是他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这个志向。刘邦是一位智者,他懂得梦想的伟大,因此他在寻找一个参照物。事实证明,陈涉由于见识短浅导致建立企业不成功,根本就没有办法和刘邦集团相比,而刘邦建立起来的集团和秦始皇集团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P23-26
刘邦乃汉朝开国皇帝,又称汉高祖,汉太祖高皇帝。他生于公元前256年(又有人考察说是生于公元前247年),死于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又有一说原名季。综观刘邦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古往今来,有人评价他为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优秀的指挥家,还有人评价他为失败的羔羊,伪善的无赖。
到了厚黑学时代,李宗吾大师按照他的观点:厚即像城墙一样厚,黑即像煤炭一样黑来形容刘邦“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此以来,人们对刘邦的形象大打折扣。流氓、无赖、草根、狠毒、忘恩负义等词汇不断地用在他的身上,人们最容易被一些名人效应所影响。李宗吾被誉为“影响中国20世纪的十大奇才怪杰”之一,他的言语给很多人听觉和视觉带来了冲击。于是,刘邦被戴上了一顶失败者的帽子。草民刘邦与霸王项羽相比无赖形象更是有增无减。项羽像一个没有头脑的孩子,心底很纯洁,不会动一点歪念头,如果让他来做生意,你来买东西保证会给你一个货真价实。而刘邦则不,“厚”的功夫不可小觑,就算是你再羞辱他,他也保证给你一个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假象。
然而,不管后人如何评价刘邦,身为草根的他最后还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创了大汉的基业。他的经历成了人们心中的一个谜,为什么一介布衣会坐上皇帝的宝座,为什么一个放荡不羁的无赖可以成为一个企业家?如果把刘邦和项羽看做是一个企业的两个领导人,这两个人都想争取到企业的最终领导权,在选择项羽和刘邦两个人谁该做管理者的时候,我们该偏向谁呢?谁才是现代经济管理学中所说的精英呢?
刘邦建立起来的汉朝就是他创造的企业,这个企业规模庞大。从他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王朝到公元前202年一统天下总共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无赖刘邦用了五年的时间白手起家建立了一个让世人惊叹的名牌企业。这个企业至今还让人铭记难忘。建立一个大企业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什么偏偏一无所有的刘邦可以在重重压力下成就了自己呢?
厚黑的至高境界是“无声无嗅,无形无色”,拥有了如此的境界就可以使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我们在草根的创业中发现了无赖的用人哲学,经商头脑。为何他拥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上乘人才后又毫不费力气地从项羽的企业中把韩信、陈平等精英挖了过来呢?这就在于他慧眼识珠,精于用人,善于用人,并且会合理安排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同时由于其流氓本色,并不介意忍辱负重,该向比自己有才的人弯腰时绝不硬挺着脖子;该向大智慧者请教时绝不死要面子活受罪。他会想:有才的你尽管来,老刘我绝不会亏待你,即使你是我的冤家哪怕你羞辱我,我亦能厚着脸皮接受你的帮助和指点。在经营理念上,刘邦又展现了他的管理才能,你看他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放在现代的企业理念中就是接收一个烂摊子企业时不气馁不懊恼,而是转变思想,打破传统的观念,用一个常人没有想到的新方法来让企业起死回生。可见,作为管理者,刘邦具有一展雄才大略的抱负,他可以站在企业的最高点来考虑经营策略,统筹全局。在刘邦的努力下,他这个流氓团队逐渐壮大,企业走向步步为营,步步为赢的局面。
从企业管理层的角度来看,刘邦是一个深谋远略的高层管理者,他善于抓住员工心声,勇于带领团队挑战困境,喜欢和同行一争高下,遇到问题绝不狂妄自大,见到人才求贤若渴。在创业理念上,他敢于创新思维,敢于用一副“拿老父身家性命做赌注”的精神去拼一把。可见,他虽厚,却厚的成功。
本书共分八章,每章以刘邦的历史事迹为引子,据经引典,重现刘邦马背打天下的奋斗历程,展现其作为企业管理者独当一面的治理之道。全书结合历史与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来阐述经营中的大智慧,小聪明,在语言的应用上追求语句通俗易懂,言语诙谐幽默,让读者从刘邦的身上看到创建并管理企业的厚黑艺术。从而思索一个企业该如何从失败走向成功。
刘邦在形象上是一个脸皮厚、心眼黑、手段辣的人,然而正是他的这些特点使他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辉煌。我们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请走进本书,让我们从厚黑的代表者身上发掘厚积薄发的精彩。
草根刘邦最终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既不是因为武功盖世,也不是因为才华横溢,更不是因为忠义两全。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手段强硬的人戴上了企业家的桂冠呢?为什么不是韩信,不是项羽,不是张良呢?相信大家读完了这本书心中自有答案了。
是的,是刘邦的厚黑经营理念成就了他。做人上,他圆滑无比。寄居项梁集团的时候表面上老老实实的,像极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员工,也让同事及上司对他另眼相看。创业期间对待自己的员工,会依据自己的情形而定,表面一套,心里一套,算盘打得很好,让每一个人都尽心尽力地出了汗马功劳;而随后觉得自己不需要这些有才之人了,在担心篡位的情况下,又是表面一套暗中一招的将那些或仍旧效忠于他的,或忍受不了他猜疑的人一个个削去兵权,用尽一切狠毒手段杀害了他们。在职场上,刘邦犹如一条滑溜溜的鱼,无论和谁都能混的像哥们儿,和项羽称兄道弟就是一个佐证。在管理上,刘邦做足了表面文章,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自己都做了很公正地对待,比如休养生息,让战士战罢归还。这看似是很宽厚地对待他们,但实质上却还是为自己服务。战士们回家去种地,种地的结果是什么呢?为国家贡献粮食啊,纳税啊!这些税收是供养皇帝这帮人用的,靠百姓吃饭,这算盘打得总是很划算的。可是,刘邦的高明就在这里,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会让人感恩戴德,人家吃了亏还会认为他对自己恩重如山。
作为成功的企业家,刘邦给现代的企业经营还带来了另外一个理念——十个海椒总有一个是辣的。什么意思呢?表面上是说你买十个海椒,总要有一个是辣的吧,大胆地多买一些,不要认为一个海椒不辣,其他的就也是一个味儿。这就告诉我们创业是需要大胆精神的,不管是失败也好,胜利也好,只有我们大胆一搏的时候才会知道最终的结局。英国的“劳埃德”保险公司是世界上保险行业中名气最大,生意最兴隆,盈利最多的保险公司,他每年的盈利可以高达60亿美元。劳埃德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敢冒最大的风险,去赚更多的钱”,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劳埃德的现任经理说他们最传统的宗旨就是在市场上争取最新形式保险的第一名。汽车诞生的时候,当时并没有汽车这一词语,劳埃德公司就把这些保险业务成为“陆地上航行的船”。正是他们的大胆创新的开拓精神使他们走向了世界,名气大了起来。刘邦在创业的期间也是很有闯劲的,他敢于起用对他潜藏威胁的人才,敢于用冒险精神解决问题,并敢于创建新的体制来发展自己的企业,比如开创汉文化。这就好比是一个企业文化,有了企业文化,企业才有了神韵,所以刘邦的帝业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刘邦用自己的一套方法统治了天下,虽然他对人尤其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不是一般的狠心,但是刘邦的企业家精神却值得我们品味和学习。
刘邦的企业当然没有支撑多久就被吕后所篡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刘邦的一个失败吗?从表面上看这是刘邦的一个小失误,由于他对女人的惧怕而导致了这种结果,由于他的不果断错失了一个好太子,一个优秀的继承人。后刘邦时代,吕后耍尽了威风。但是实际上当我们看到吕后没有支撑多久就倒台的时候,我们从心里还是要不得不佩服刘邦的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为什么会有人看不惯吕后的作为,为什么吕后就得不到像刘邦那样多的拥护者呢?我们可以从周勃至死都效忠刘邦的事迹上看出来,刘邦对他影响很大。刘邦真正地收买了周勃的心,以至于他在改朝换代后还想着刘邦的好处。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厚黑的最高境界。虽然他在企业还没有真正地度过危机的时刻死去,但他的高明却影响了他身边的人。
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
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英)约瑟·汤恩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和池田大作对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