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远去的乡村符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卫国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远去的乡村符号》由许卫国著,书中收入了《小高庄,一个远去的乡村缩影》、《队长》、《赤脚医生》、《民办教师》、《老酱酱豆子》、《纳鞋底缝衣服》、《考兵》、《乡村小学》、《捶衣棒,搓衣板》等散文。

内容推荐

这本《远去的乡村符号》由许卫国著,讲述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记忆。

老家的村庄,除了方位还在。其他,土地掩埋的,风雨吹散的,日月更替的。都面目皆非了。寻找他们。除了记忆。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这本《远去的乡村符号》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序言

小高庄,一个远去的乡村缩影

那些人

 老队长

 老书记

 会计

 民兵营长

 治安主任

 记工员

 兽医

 拖拉机手

 赤脚医生

 民办教师

 知青

 下放户

 民兵

 保管员

 饲养员

 看青的

 管水员

 看树的

 民工

 肉头户

 文艺宣传队

 红炮手

 能人

 油坊把式

 弹棉匠

 乡村屠夫

 剃头匠

 大支

 举重的

 道妈妈

 伙夫老吴

 货郎担

 黄鼠狼捕手

 五保户

 寡妇

 四类分子

那些事

 拐豆腐

 老酱酱豆子

 纳鞋底缝衣服

 染坊

 炕烟

 戽鱼

 造菌肥

 堆草堆

 搓绳

 拾草

 挑水

 盖屋

 考兵

 闹房

 推磨

 求雨

 串门

 喝年酒

 藏蒙蒙

 烤火

 晒太阳

 通腿

 坐月子

 骂大会

 加班会餐

 看电影

 走亲戚

 扫盲

那些记忆

 粮管所

 食品站

 供销社

 代销点

 大队部

 乡村小学

 魏营老街

 砖井

 炊烟

 坟地

 猫狗人

 大粪场

 外奶奶的棺材

 锅屋道具

 小豆饼大豆饼

 新新石器时代

 农具

 捶衣棒,搓衣板

 消逝的庄稼

 尿床

 燃烧的秋天

 四大家族

试读章节

一片平原,一望无际的原野,让你看到坟包都以为是小山包。

小高庄不高。高字名不副实,既没有高姓一个,也未见高人出现。高粱长起来时,小高庄就看不见了,能看见的几家屋顶也像海浪里隐现的礁石。

小高庄离北面的县城也就三四华里,由于中间隔着品字形的三个乱坟岗,城乡差别凸现于阴阳两界,距离千山万水似的。那时乱坟岗野狗出没,尸骨常有,若是赶集上街,老百姓必须成双结对,过景阳冈一样。所以,小高庄人着眼于向南面发展。南面三里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槐花香两岸,乡亲们也听惯了船工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多是黑帆——饱经风霜,日晒雨淋,在白云映衬下越发黑暗。

这片土地是洪泽湖退却留下的遗骸,陆地上至今还长着芦苇,已经退化为旱苇,细瘦矮小,泛白的贝壳随处可见,虽说没有了生命,但是它们在展现历史,汪塘水中杂鳞草和菱角莲藕依稀让人们知道他们是洪泽湖子民。细小的河沟,像血管一样通向大河,稍有雨水,鱼虾则逆流而上。此时,家家户户,用手摸,用网捞,用虾笼来迷惑欢迎这些精灵。鱼多了就是负担,盐腌盐不够,炸吃没有油,就拣好的留下。鱼见无人捉它,胆子更大,发水了,它们就能跳进人家的锅里。有人下水,小鱼儿就围过来叮着人的腿吮吸,又痒又疼,稍大点的鱼还是躲到深水和草密处,静观事态环境。所以,高庄的大人们批评孩子吹牛时总是以逮鱼说事,你每次跑掉的都是大的,逮到的都是小的。

小高庄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生产大队。有一条L型圩沟,沟东边是裴庄和华庄,沟西边是江庄。江庄两面环圩沟,可见解放前此庄是重点保护单位,确实也是,裴庄,华庄两个庄子没有一个地主,而江庄就有两个。土匪多是嫌贫爱富,所以圩沟就以江庄为重点。

那些年月,几米宽的圩沟也似天堑,隔河就是千里远,老一辈人是老亲,常来往,即使不在一起,隔沟也能相互打个吃饭与否的招呼,也有到哪干什么的问候。小孩就不太友好,有时虎视眈眈,好战分子还会用原始武器隔岸叫嚣,射弹弓,扔土块,这也是极少数。

圩沟水清,明镜一般,水草一尘不染,亮亮的,似明镜上面的装饰图。边上是臭蒲,一簇一簇,蒲鱼就喜欢躲在它的根下。臭蒲是坐月子人家孩子满月洗澡的必备佳品,防风、祛湿、活血。水上是菱角秧、浮萍、半边莲,青蛙、蜻蜓总是在它们身上玩耍。水下是云朵一样的青苔,随便捞一团上来,里面都夹杂着小鱼小虾。沟边满是柳树,柳枝垂在水面划来划去,写不尽的悠然和寂寞。水上的鲹鱼,苗条而灵敏,巡游不已。钓鱼的人,随便弄什么弯个钩,给点饵料,都能满载而归。淘米洗菜时,小鱼成群围过来,一点也不怕人。

正午,劳累的人趴在小饭桌子边上打盹,垂涎落地,浑然不知,蒲扇在下意识地扑打着苍蝇等骚扰者。整个庄子静得可以听到门前庄稼伸颈拔节的声音。庄稼的藤蔓爬到了屋檐,又串到屋顶,屋子不高,墙是土墙,屋顶是草缮,和植物都有亲缘关系。

葫芦开着白花,丝瓜开着黄花,茶豆花紫色白色混合。葫芦嫩的时候可做菜吃,老了破开做舀水的瓢,叫水瓢,船上人把葫芦系在孩子腰间当救生圈。丝瓜在果实前端长花,表示我开的不是“谎花”,茶豆一串一串,像葡萄一样,多了就用开水煮一下,晒干,长期食用。

小高庄有院子的人家很少,除非堂屋、前屋、偏屋齐全的人家,这些人家稀罕,也森严,一般人都不敢去或不愿去。堂屋一般三间,东西头住人,中间叫当门地,外边来人都在这个地方,兼有会客厅的意思。后面墙是形象墙,过去是祖宗排位,各种神像,下面是长度一间到顶的供桌,好的是木料,差的是黄泥垒成,下面有洞子,藏一些零碎,桌上逢年过节放点祭祀先人和神灵的贡品,平时什么都可以摆放。后来神像不放了,改放毛主席像,毛主席和蔼可亲,菩萨一样面善,人人尊敬。现在又增加了山水,明星,寿星,墙上越来越丰富多彩了。堂屋侧面多有一间锅屋,泥土垒成,一家一般两口锅,一大一小,大小根据人口而定,一个烧饭,一个烧菜。锅屋水缸是不能干的,草是烧多少抱多少,“穷锅门,富水缸”是传统的安全消防警句。做饭时分,家家烟囱不约而同先后冒出烟来,庄子显得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大多数人家门口留出一块空地,供活动用,门前栽几棵不生虫的楝枣树。谁家树大,谁家树底下来人就多,夏天吃饭就在树底下。吃饭时分,如果有人穿庄而过,不管熟悉不熟悉,总会听到“进来吃饭啊”的邀请声,虽是随口说说,也有点热情淳朴的乡风。大树还是乘凉、谈闲、玩耍的主要场所,乘凉多是睡,打把树叶,席地而卧,特别是带花的楝枣树叶,清凉清香,蚂蚁虫子不敢接近。谈闲主角是老人,对他们而言谈闲好像就是睡眠。玩耍是孩子的最爱,贫穷不影响玩耍,摘下楝枣,这枣味怪且恶,不当水果,只能当玩具,或做弹弓子弹。楝枣黄了,有人来收购,见其外黄里滑,乡亲们习惯望文生义,就说收去做臭胰子。

孩子们出于孩子的思维,常常不计后果,甚至对于死亡也很模糊。夏季发水,处处是死亡陷阱,家长担心孩子落水,好言相劝,没有效果就以水鬼吓之,说那水鬼会掐脖子,会拽腿。如果水鬼也吓不倒,家长们就以棍棒代替教育,虽然近似残酷,但都出乎爱心。

高庄的家长,多是没有文化,早年更没有环境保护法,不仅没有,当局还鼓励打麻雀呢。但是他们对动物之爱近似子女,春天燕子来了,就把门敞开,风也罢,雨也罢,门还是敞开。有时家中无人,门要关,没问题,门头墙上凿个洞,那是给燕子留下随时进出的专用通道。

庄上人辈分极为严格,长辈纵是三岁小孩,晚辈哪怕年已古稀,该怎么称呼就怎么称呼,那是万万乱不得的。近房的以数字排列称呼,如二爷、三爷,最小为老爷……远房则用姓名后边字称呼,如,德庆爷、永良爷、胜安爷,长幼有序,爹是爹来娘是娘,毫不含糊。P002-004

序言

我老家的村庄,除了方位还在,其他,土地掩埋的,风雨吹散的,日月更替的,都面目皆非了。寻找他们,除了记忆,再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以文字的形式复制中国乡村一部分渐行渐远的风土人情,以文学的笔调再现中国乡村一段将不再重现的民俗风物——它是那段历史的残留标本,它是那个时代的仅存符号,它是留给我们记忆中的语言化石,还是一笔价值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农民的文书是我一生的奢望,让老百姓喜欢我的文字是我最大的快乐,我常常惭愧的不是自己的地位、成就和职业,而是总觉得对不起那片养育我的土地,我的村庄,我的父老乡亲。想到他们我就不敢矫揉造作,不敢无病呻吟,不敢自我独白,就执意要把中国字横平竖直、多姿多彩的个性表现出来,就要始终使我的语言和老百姓的心声协和交响。我没有远大理想,只有这点通过不懈努力可望接近的目标。

书评(媒体评论)

许卫国是语言高手,他的文字能给读者产生阅读的愉悦和快感。

——赵恺 中国《诗刊》编委,鲁迅文学奖终身评委,江苏作协副主席,诗歌委员会主席。

我敬佩许卫国叙事的流畅、手法的娴熟和语言的机趣,他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在那些貌似轻松、妙趣横生的文字间,寄寓了作者多少的辛酸、苦痛和抗争!

——季国平 中国文联分党组书记,文学博士,文艺评论家。

许卫国的作品充满智慧、幽默、沧桑,使人乐余思悲,涕下忍俊,皆因其才情、乡情、世情浓烈使然。

许卫国,你是苏北大地的路遥,我心中的祝兴义。愿你文学之树长青。

——胡亚球 苏州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散文作家。

沈从文有湘西,孙犁有白洋淀,贾平凹有商洛山。刘绍棠有大运河,许卫国有洪泽湖。愿卫国向大师靠近,多些大气,少些猥琐;多些幽默,少些油滑;多些从容,少些浮躁。

卫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者,相信他会写出振聋发聩的大传奇。

——许尔兵 江苏人民出版社编审,主编,作家。

卫国兄的文章,亲切、生动、诙谐、机智、痛快!你是在为家乡立传啊!这都是“历史的记忆”,珍贵无比!

——许辉 安徽作家协会秘书长,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许卫国具备了很多人所不具备的良好的艺术感觉,他对语言的营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

他的作品语言保持着诗性和机智的特点。但更显得成熟、简洁和自觉了。也就是说,它不再让人感觉过于“油”了。

——王继志 南京大学写作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从文研究专家,对外汉语教学专家,现代文学与写作教研室主任。

卫国兄的为人和作品都让我欣赏不己。他是一个富有责任感和艺术感的作家。他的天赋、勤奋与悟性决定他将取得更大成就。

——韩树春 留美、留奥经济学博士,著名旅游文化专家,艺术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