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到宇宙去旅行(上下)
分类 少儿童书-启蒙益智-科普百科
作者 李元
出版社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到宇宙去旅行(上下)》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作者李元的业绩,突出展示其具有代表性的天文科普作品。主要按知识类别及科普活动事项分为“到宇宙去旅行”、“天文探奇记”等10多个专题,正文前附彩页16面,正文后附“李元科普活动简历”、“李元创作作品目录”等。

内容推荐

《到宇宙去旅行(上下)》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李元的自选科普文集,收录了10多个专题、100多篇各类作品,突出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科普佳作。

《到宇宙去旅行(上下)》收录了《“小绿人”在呼叫》;《常用星图星表简介》;《二十四节气》;《太空望远镜的九大使命》等作品。

目录

我的科普生涯(代自传)

到宇宙去旅行

奇妙的宇宙旅行

——记北京天文馆人造星空的表演(3)

环球旅行

——北京天文馆星空表演节目讲稿之一(16)

天空动物园

——北京天文馆星空表演节目讲稿之二(24)

天文探奇记

天文学的发现(33)

天体摄影的奇迹(39)

射电天文学的诞生(41)

全波段天文学的发现(43)

“小绿人”在呼叫(45)

类星体之谜(47)

1987年的超新星(48)

宇宙大爆炸的余波(50)

大破“行星十字阵”(52)

迷人的星空

星座的艺术(59)

星座史话(62)

星座与文化(66)

常用星图星表简介(70)

时间是怎样划分的

时间是怎样划分的(77)

日历是怎样编制的(82)

二十四节气(86)

公元和星期(92)

介绍“夏时制”(93)

21世纪始于哪年(95)

彗木相撞启示录

先从流星和陨石谈起(101)

通古斯的一场天火(105)

震惊世界的发现(108)

彗木相撞开始了(113)

人类能对付彗星撞地球(116)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故事

哈勃卅O世纪的伽利略(121)

太空时代的天文观测(127)

太空望远镜的里里外外(129)

太空望远镜的九大使命(131)

飞翔吧哈勃(134)

太空中的神眼(137)

并不平坦的道路(139)

飞向21世纪(142)

外星人你在哪里

一次看望外星人的旅行(147)

我们太阳系中的生命(149)

寻找“火星人”的故事(150)

在太阳系的外面(152)

从“先锋号”到“旅行家”(154)

天文台的日日夜夜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161)

古台蒙难百年祭(164)

走进现代的天文台(170)

白天的天文台工作(173)

参观我国的天文台(175)

紫金山天文台随想曲(180)

钟山风雨话紫台(188)

领袖胸怀连寰宇(192)

通向宇宙的窗口

它使星光洒满人间

——纪念天象仪诞生60年(201)

通向宇宙的窗口

——纪念天文馆诞生60年(209)

中国天文馆史话(215)

从中央观象台到北京天文馆(221)

中国第一座天文馆的诞生(230)

在北京天文馆里(241)

陪同周总理夜观星空(244)

欧美天文馆剪影(247)

神圣的科普事业255

中国的科学普及工作(257)

中国天文科普史略(263)

忆大众天文社(269)

我国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275)

通向世界的窗口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百年史话(277)

访德散记(283)

日本科普之旅(291)

科学与美的追求299

太空美术与天文学(301)

宇宙在召唤

——我国第一次太空美术图片展览(307)

相会在太空画廊

——访美国太空画家(310)

宇宙的桥梁

——怀念太空美术大师邦艾斯泰(316)

麦考尔的太空世界(322)

他揭示了宇宙之美

——大卫·麦林的天体摄影艺术(327)

自学成才的日本太空画家

——岩崎贺都彰及其作品(331)

恐龙世界的“见证人”

——一捷克古生物画家布里安(338)

沈左尧与科普美术(340)

喻京川和他的太空美术(344)

访美见闻347

美国公路万里行(349)

博物馆·博物馆·博物馆(355)

传播知识的古堡

——纪念史密松学会150周年(361)

探索大自然的125年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366)

从帕洛马到洛杉矶

——访问美国天文台的科学游记(372)

小行星之家

——访国际小行星中心(379)

漫谈美国音乐(384)

全球最大的游乐园

——迪斯尼世界(389)

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人们40l

用行动来纪念高鲁先生(403)

李珩教授的著译生涯(406)

陈遵妫和他的《中国天文学史》(412)

望远镜旁60年的张钰哲(416)

“高士其星”辉耀宇宙(421)

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者——袁翰青(425)

台湾天文事业的先锋

——蔡章献(427)

香港太空馆创始人——廖庆齐(433)

对一位杰出而正直的日本科学作家的纪念(439)

藤井旭的宇宙赞歌(446)

第一个步入太空的人(455)

书刊导航459

《天文学报》发刊词(461)

一套大型的天文教学和科普图集(463)

一本跨世纪的星图手册

——《星图手册》前言(465)

当代的“科学大纲”

——《最新科学指南》中译本序言(468)

在宇宙里漫游

——《星空探秘丛书》序(470)

向伪科学宣战

——《科学与怪异》代序(472)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贺《中国大百科全书》74卷全部出版(474)

不该遗忘的科学巨译(481)

是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吗

——评《真正意义的科普经典》一文(490)

从《谈天》到《宇宙》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通俗天文学著作(497)

科学知识应该大众化

——弗拉马利翁和《大众天文学》(503)

祝您更上一层

——敬贺《科学画报》创刊60周年(506)

世界图解科学杂志中的超新星

——《牛顿》(511)

科海导航

——介绍20年来《科学图书和影片》期刊及书目(521)

附录一李元科普活动简历

附录二李元编创作品统计

附录三小行星命名及其他

凝结中日友谊的三颗小行星(540)

科普情牵半世纪

——记科普作家李元、卞德培(547)

让我们认识这些星(550)

科普界双星(554)

他们的名字挂到了天上(558)

祝贺与怀旧(561)

两位中国科普作家荣获小行星命名殊荣(565)

宇宙科学的普及者(566)

科普专家谈“宇宙语”

——访李元研究员(568)

创建天文馆的科普作家

——李元(570)

让科学艺术化

——访科普专家李元(572)

李元:科普生涯50年(578)

牢牢守住科普这块阵地

——访著名科普作家李元(579)

北京天文馆该不该拆(581)

后记

试读章节

当走进北京天文馆一座宏伟的圆顶建筑物——天象厅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用麻布做成的巨大而洁白的圆顶出现在我们的头上,那就是人造的天幕:大厅的四周是圆形的墙壁,一共有600张舒适的坐椅,但是它们并不只朝着一个方向。最奇怪的还是放在大厅中央的高达5米的仪器,它的形状好像一只哑铃……对于这一切的一切你还来不及细细地思索时,优美的音乐已经荡漾在大厅中了,乐声是那样的调和悦耳,从圆顶的中央向着四周放送的音波,就像是太阳普照着大地一样。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出现了:

亲爱的同志们!今天表演的节目是“到宇宙去旅行”。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奇妙的地方,在这里,既没有宇宙飞船,又看不见太阳、月亮和一颗星星。但是我们却要到宇宙去旅行,要去探索星空的秘密!

谁带着我们到宇宙去旅行呢?那就是放在我们中间的这一架精巧复杂的仪器,它的名字叫做天象仪。它可以表演各种各样的天文现象,能够巧妙地在圆顶银幕上放映出美丽的星空。在这一次的宇宙旅行中,它将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和向导。现在就让我们去做一次假想的宇宙旅行吧!

大厅的灯光渐渐暗淡下来,夜色降临了,星星渐渐地明亮起来。转瞬间,我们已经坐在灿烂的星空之下,巨大的圆顶已经不知去向了,每个人的心情被这种美妙无比的景象而激动着。这时,讲解员的谈话把我们引向了星星的海洋:

夜色渐渐地笼罩了大地,天上闪耀着美丽的星星……它们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现在出现的天空正和我们今天夜晚在北京看到的星空完全一样。在地平线四周的是北京的万家灯火,在我们头上的是星光灿烂的天空。从古以来,天上的星星就和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星星在天空的位置和它们有规律的移动,帮助人们在陆地和海洋上确定自己的位置,不迷失方向。什么星星出现的时候应该播种,什么星星出现以后是该收割的时候了,人们早就积累了许多类似的经验,可见天文学和农业生产也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就是在密切配合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果细心地去看一看天上的星星,你就可以看到,它们三三两两组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那就是星座。星座的形状是常年不变的。像北斗七星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它们由七颗亮星组成,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从北斗七星的两颗亮星的连接线上,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极星一年到头总在正北的方向.所以它是在夜晚指示我们方向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夏天和秋天的夜晚,可以在天空中看到一条轻纱般的银河。在银河的两岸有一对情人,就是织女星和牛郎星,关于他们的故事,等到后面再讲。

我们看到的星空,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和太阳、月亮一样,也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并不是星星真的围绕着地球转动,而是因为地球从西往东自转的缘故。所以在同一个晚上,随着时间早晚的不同,星空的形状也不同,总是西面的星渐渐落下去,东面的星跟着升起来。

不但这样,就是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里,星空的情况也是在变化的。也就是说,虽然同是在晚上9点钟,但是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中,我们却可以看到不同的星座。假如我们现在的时间都是晚上9点钟,那么星空的形状在四季中是怎样地变化呢?夏天过去了,牛郎、织女星和银河都改变了它们的方向,出现在我们头顶上的是一个巨大的四方形,它就是飞马星座,和它连在一起的是仙女星座,这些是秋天星空中重要的星座。

现在出现在我们头顶上的是冬天的星空,这七颗星组成了最壮丽的猎户星座,在措户座下面的是大犬星座,大犬座中最明亮的星就是天狼星。冬天刚刚过去,春天的星座又来了,狮子星座像一匹雄伟的狮子横跨在天上,它是春天最主要的星座。在不同季节里,我们看到不同的星座,这不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这是因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而产生的现象。

此外,我们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星空也是不相同的。地球是一个圆球,住在北半球的人和住在南半球的人,看到的星空就不一样;在北京和在南京或者在广州看到的星空也不相同。大概说起来,在北半球北极星的高度,就相当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因为北极星正在地球自转轴所指的方向;在北京,我们看到北极星的高度接近40°,这就是说北京的地理纬度也接近北纬40°。所以我们在地球上从北往南旅行的时候,就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低,南面的星座越升越高;如果是从南往北旅行的话,你就可以看到相反的情形——北面的星星越升越高,南面的星星越来越低了……

美丽的星空在我们面前一幕幕地过去。随着讲解员一个发光箭头的指点,我们认识了好些星座,也明白了星空变化的一些规律,在几分钟内得到的收获胜过于多少书本上的知识和几个月星空观察的经验;更何况我们是足不出户,坐不离席,就能看到天南地北各处不同的星空呢。P9-11

序言

从第6741号小行星谈起

1998年5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荣获国际永久编号第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的消息,标题是《我科普作家名挂太空》,其中对我的简介是:“李元是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开拓者,并在任中国科普研究所外国科普室主任期间引进和推荐几十种世界著名科普与美术作品。”此后的一段时期内,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体纷纷发表了我和卞德培获得小行星命名的新闻、特写、专访等等,中国科协、北京科技研究院、北京天文馆等还组织了庆贺座谈会。一时我也成了新闻人物,向我询问我的历史情况的记者等颇不乏人。因此,我愿意冒昧地给自己作一幅剪影,故写此文。

……

回顾已经走过的50多年科普道路,虽然已编著、校译和引进过数十部科普图书,发表过数百篇科普文章,开创过中国天文馆事业,但也只是尽力而为,水平并不很高,不足之处或力不从心之处仍然很多,只有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努力,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中国的科普事业。

我今年已73岁,但精神旺盛,身体健康,我将满怀信心地走向2l世纪。

1998年6月73岁生日时完稿

(原载《科普研究》1998年第3期)

后记

当这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充满激情地写下了这段文字。

1998年,我有幸荣获国际永久编号第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的荣誉。当国内外许多赞美和祝贺向我飞来的时候,我惊喜之余并未被冲昏头脑。我知道这是对我的一种鞭策和鼓励,是对我一种过分的奖励,除了感谢这一片片的友情之外,我知道我自己的分量,也知道该怎么去做。

在众多的祝贺、鼓励之中,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向我表示了深情厚谊,提出出版我的一本科普文集《到宇宙去旅行》。我欣然接受了。当然,我并没有什么值得传世的作品,不过借此机会回顾一下我走过的科普路程,不管是成功的或是不足之处,总是一些终生为中国科普事业奋斗和献身的痕迹。

我的科普生涯绝大部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多年中度过的。新中国对科普事业的重视是我从事科普的社会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以及环境,我是无能为力的,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是新中国,是广大群众培育了我。

回顾往事,我也只是在祖国的科普事业中起了一些开拓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建立我国的天文馆事业中,做了一些工作。建国初期,我就提出建立天文馆的建议。1954年9月,我被中国科学院由紫金山天文台调到北京来开始筹建北京天文馆,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之时,因此向中央报告中说明北京天文馆是为纪念我国第一部宪法而建立的,这更证明中央领导对科普工作的重视。1957年,北京天文馆建成,成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大型科普场所,也是亚洲大陆上的第一座天文馆,当时具有世界水平。至今,包括台港澳在内,我国已有大中小型天文馆和宇宙剧场数十座,正在建设中的新馆还有不少。在破除迷信、普及科学上,这些场馆起到很大的作用。

除了天文馆事业外,我在引进与推动太空美术创作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弥补了我国在太空美术领域内的空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一些发达国家科普事业的考察、调研,也成为我工作的一部分,我相信吸取外国科普工作中的经验,对促进我国科普事业是有现实意义的。

上述种种情况,也就反映在我的这本文集里。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中的一些作品、评述和资料,虽然水平不高,可能只是一些史料,若能对我国的科普工作起到某些参考之处,对青少年及诸位读者能有某些启迪之处,那就是我引以自慰的。在编稿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只对语言文字、编排体例等作一些技术性的处理,以保持文稿原有的面貌。

落笔到此,更使我缅怀那些教导和培育过我的科学先辈们,如吴有训、竺可桢、高鲁、张钰哲、李珩、陈遵妫、戴文赛、袁翰青、吴晗、陈展云等。

我的老上级、90岁高龄的著名数学家和老一辈科普工作者孙克定研究员,对我工作的了解和支持使我铭记在心。

我也十分感谢一些同事和老友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如王绶□、叶叔华、陈彪、罗定江、沈良然、李竞、叶式辉、刘宝琳、张家祥、卞德培、郭正谊、闵乃世、卞毓麟、陶世龙、章道义、钱汝虎、陈丹等。

对我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老同学刘中我、曹执庸等,我也对他们致以深情。

台湾天文事业的先驱者蔡章献、香港太空馆创建人廖庆齐、远在美国的天文学家邵正元等对我的深厚友情,我也在此表示感谢。

日本白河天体观测所所长藤井旭、日本岩崎一彰宇宙美术馆馆长岩崎一彰以及美国宇航博物馆前副馆长F.C.杜兰特、太空画家R.米勒、洛杉矶格利菲斯天文台E.克鲁普等和我的友谊,也是令人难忘的。

对在小行星命名期间向我表示祝贺、鼓励的单位和个人,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此外,远在美国的武慧真大姐和武宝琛大哥,长期以来寄赠我许多国外天文书刊,对我的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我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当然更要感谢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以及责任编辑刘铁柱、盂萍,他们对我的厚爱和无私帮助才使这本文集问世。。 出版这本文集也可以说是对我个人过去一生工作的一次社会考试,我期待着朋友们和读者们的批评和指正,谢谢。

2002年3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为向李元表示敬意而命名,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文学普及工作者。在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建成过程中,他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天文馆事业的带头人。他编著译校了包括天文学在内的50多种科学圈书。他也曾不懈地为国内外科普出版工作作出有益的贡献。

——国际小行星中心第34457号《小行星通报》

李元、卞德培两位先生都已年逾古稀。他们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殊荣,是因为他们在科普事业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人民日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8: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