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北·阜平卷》分册,由郄佳学主编,主要收录了:安王和安王庙的传说、建都北京的来历、财神爷和灶火爷打赌、刘秀头撞天生桥、阎锡山从军、驴梁岗上的无名英烈、雷斩蛇精、白羊先生、黄司寻毛兰、书生娶叫花子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 |
分类 | |
作者 | 郄佳学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北·阜平卷》分册,由郄佳学主编,主要收录了:安王和安王庙的传说、建都北京的来历、财神爷和灶火爷打赌、刘秀头撞天生桥、阎锡山从军、驴梁岗上的无名英烈、雷斩蛇精、白羊先生、黄司寻毛兰、书生娶叫花子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主要收录了建都北京的来历、财神爷和灶火爷打赌、刘秀头撞天生桥、阎锡山从军、驴梁岗上的无名英烈、雷斩蛇精、四棱山的传说、九曲黄河阵的来历、康熙选宫等故事。这些故事题材广泛,情节奇巧,语言生动流畅,主旨鲜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神化了山川风物,奇化了文人义士,富有地方特色,饱含民间风情,读来饶有趣味。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由郄佳学主编。 目录 那山 那水 那人 传说 风物传说 “漏” 安王和安王庙的传说 定州老王家的来历 东北人参砂台老家 儿大母小 阜平大叶烟 阜平金矿的传说 观音显圣白衣寺 惊高山 白衣一显圣 状抚台 观音二显圣 斗日寇 白衣三显圣 虎为媒 建都北京的来历 马刨泉 毛掸子会传奇 人参搬家 神奇的温塘寺 双人石 水帘洞的传说 金老头和千亩田 王八石和三架山 四棱山的传说 桃花寨 西葫二籽 仙人石的传说 仙人和仙人石 打柴人遇仙 碾子上山 僧袍包水 和尚写休书 胭脂河的来历 一夜凿成石佛堂 早种晚收仙人寺 风俗传说 财神爷和灶火爷打赌 九曲黄河阵的来历 灶神和五道神 人物传说 包公审五道 豆腐状元 海瑞祭海 黄巢杀舅 康熙选宫 康熙对诗 康熙逛妓院 康熙赠茶精 孔子拜师 寇准分家 李逵娶亲 李世民请神强国 刘彦昌 刘秀封树 刘秀头撞天生桥 庞涓和孙膑的故事 神匠鲁班 高树太传说 神人高树太 蛇吃油糕 毛巾变白兔 戏耍小姨 扬州观灯 高树太做皇帝 孙思邈弃药 唐知县审银元 先朝仙人寺,后朝五台山 小英赠诗劝实甫 阎锡山从军 杨金花生在哪里 杨文广是谁生的 袁妃的凤爪 袁天罡和李淳风 张飞争老大 故事 革命故事 迟响的炸弹 刘澜涛故事三则 寒天赠大衣 一家人别说两家话 神仙显圣仙人石 刘少奇的故事 驴梁岗上的无名英烈 毛主席在阜平的故事 聂荣臻送红枣 智取曲阳城 周副主席和小司机 精怪故事 蛤蟆丈夫 狐仙衣 狐精报仇 狐仙母亲 火烧椴树精 火烧狐山 火烧蚰蜒精 叫票鬼 金翅鸟 雷斩蛇精 李亭遇蛇仙 门栋栋和门华华 傻和尚成仙 神驴 石汪里的王八精 水火珠 乌鸦山的传说 小和尚和人参娃 蝎子精 妖尸 鱼儿清汪 张嘎屁过阴 生活故事 “神箭手”王二 白羊先生 百家姓的来历 补袜 不见黄河心不死 丑小子娶俊媳妇 聪明的媳妇 饿病 二郎担山 福子的故事 哥哥和弟弟的故事 过道沟传奇 害人如害己 韩医生下阴曹 和尚圆梦 胡琴缘 胡尔马也 瓠子沟的故事 黄司寻毛兰 考妻 狼孩打狼 李员外让妻 箩筐借米箩底还 梦中孕子 尿炕升官记 千里有雁来相会 巧姑娘斗智 巧女猜谜 巧杀奸 让人一步天地宽 傻小子娶亲 傻小子学巧 石义打柴 书生娶叫花子 摔瓢劝公婆 算命先生 孙先生拿妖记 田氏投潭 铜心铁胆 王可寻妻 王利探亲 王五出家 要饭的和丫环 一句话故事 隐身衣 张道士贪财喂虎 真心不怕油煎 笑话 包公铡诸葛亮 兵书迷 放屁 和尚、秀才和姑娘 姐夫和小姨 林俊廷送名片 美餐一桌 三女婿拜寿对诗 睡热炕 习惯成自然 先生、娇妻和学生 后记 试读章节 安王和安王庙的传说 早年间,神仙山脚下有个千亩台,土地肥沃,养育了居住在神仙山洼的百姓们,但生活并无保障,常常闹水灾。尽管他们烧香磕头,甚至拿自己的娇儿娇女投进海水祭奠水神,也无济于事。原来神仙山里有个神仙洞,洞口只有七印锅口那么大,一经海潮上涨,汹涌而出的海水比猛虎还凶,一眨眼工夫,就会使千亩台变成一片汪洋。人们被淹死冻死,可谁也不敢去堵洞口。人们说,要是堵住了洞口,那海水就会把整个神仙山掀翻。 后来,观音菩萨知道了这事儿,就派神童安王,下凡来管理这事,解救百姓。眉清目秀、少年英俊的安王,背着一柄宝剑、一张弯弓,来到了人间。他立定在神仙山的一个半圆形的山尖上,对着神仙洞喷了一口火气,霎时那水便停止了流动。安王乘势钻进了洞里。那洞口虽小,里面却像大殿一般,又高又阔又深,阴气逼人。安王摸到了洞底,洞底处一块大石头压在中间,正向上一起一伏,要翻起来似的,海水正是从大石头下喷出来的。 安王一下子坐在了上面,石头不动了,可下面却还不停地冒水。安王一剑插了下去。当安王抽出宝剑的时候,水不流了,巨石也一下子陷下去了半截,洞里明亮了许多。安王擦了擦他的宝剑,一看,啊!上面是黏糊糊的鲜血。 自此,神仙山前的海水再也不暴涨了,神仙山洼的百姓一连过了几个太平年。安王在洞前筑起了一座石城,养身修法,开始造箭,和百姓们生活得非常融洽。 百姓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强了,逢年过节,又开始在千亩台上聚会演武,喜庆佳节。那天,千亩台上彩旗飘锣鼓响,人们喜气洋洋。可就在此时此刻,神仙山南面五十里处,忽然蹿起了一个山柱,随着一声响,山尖上站起了一个独眼歪嘴、身闪鳞光的怪物。海水搅动,妖气弥漫,虾兵蟹将们即刻排开阵势。一阵狂吼,千万支毒箭一齐射到了千亩台上。千亩台上立刻尸横遍地,血流成河,男女老幼,哭声连天。愤怒的人们要用棍棒作刀枪,和暴虐的妖怪见个高低。可是,还没等他们冲出会场,就被虾兵蟹将杀死了好多。 安王一见,怒火万丈,他披甲戴盔,身背长弓,手持宝剑,掩护着百姓。安王将一支一支刚刚烧红的箭头,搭在弓上向南山射去。尖山上的怪物却屁事没有,正冲安王发出一阵狞笑:“原来数年前,伤害我龙眼的就是你这安王小儿!” 安王一听就明白了,多年前残害百姓的,就是这个镇海的恶龙! 那独眼龙摸摸自己那只瞎眼,继续吼道:“数年前的冤仇我一笔勾销,只要你速速离开神仙山!” 安王大声回敬道:“我受天命而来,除暴安良是我的本分!想在神仙山前兴风作浪,你是白日做梦!” 独眼龙杀气腾腾,直逼安王。安王以守为攻,手执宝剑,严阵以待。你进我退,你劈我挡,从山上直战到山下,从早上直战到黄昏。他们一来一往,一弹一跳,腾起一股股狼烟,搅起一层层巨浪,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身朽力虚的独眼龙,哪里抵得住法力无边的安王呢!最后它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了,只好逃回了南山。 安王双眉一皱,心知独眼龙决不会善罢甘休,返身要去取他铸制的神箭。恰在此时,还没有赶到山下的一位年迈老人,连呼“救命”。原来一支毒箭带着一股鱼腥气味,呼啸飞来。安王叫一声“不好”,一个翻身腾跃,落在了老人面前。箭一下子射穿了安王的头盔,插进了前额,他昏了过去。 独眼龙神气十足地说:“安王小儿,我要吃你的肉,喝你的血!” 年迈老人呼天喊地地唤着:“安王啊,你不能就这么走了啊!” 安王终于苏醒了过来,心里想道,此贼不除,此灾不灭,百姓难安,我也死不瞑目。安王倚着老人慢慢站起,两眼直盯着奔来的独眼龙。独眼龙望见安王还顶天立地地挺立着,又逃回了南山。 “烧干海水,烧焦南山!”安王怒目圆睁,一下子拔下了那支毒箭,随即在空中一绕,向着箭头上喷了一口火:“狗贼,还给你!”安王双唇一闭,拈弓搭箭,“嗖”的一声,直向南山尖射去,南山顿时烧起了大火。 海水沸腾了,少了,干了,变成了空旷的平地,神仙山脚下变成了高低不平的山丘了。那山尖还在燃烧,越烧越高,越烧越焦了,这就是今天的平阳南山。那独眼龙在烈火中翻滚挣扎,像一头发疯的野牛,最后也被烧死了。 安王倒下了,老人伏尸大哭,百姓们跪在了山前。从此神仙山脚下有了一座安王坟,那沟也就成了安王沟。安王曾立定察看战情的半山尖——神仙山的最高峰,也陷落了下来。那是安王谢世前对它施了神功,为的是永远镇死山下的恶龙。 不知过了多少年,观音菩萨来到神仙山前,听说了安王的事,特地到安王坟前进行了祭灵,并赐那高峰为观音庵山。当地百姓为感安王的恩德,便在千亩台的中央建了一座辉煌的庙宇——安王庙。P5-7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阜平这个“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群山滴翠,碧水泛波,清新如画,静雅如诗。“中国大枣第一乡”,万亩枣林,千里飘香,孕育革命,福荫农家。 明长城、龙泉关,雄姿依旧;古营盘、大教厂,战迹依在,素为“畿西屏障”。名寺宝刹幽深清净,古风依然;佛教道教深厚悠远,教义依存,堪称“佛道古源”。 “抗日模范、建国基石”,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抒写战争传奇,铸就革命辉煌。“华北延安、新中国雏形”,红色的圣地,革命的前沿;群英聚首城南庄,运筹帷幄晋察冀。 认识阜平,了解阜平,就应该从这些享誉中外的名声开始。而要真正认识阜平的自然景象,了解阜平的文化源起,想必就要从这些流传古今的故事开始了。 散落的文明碎片,丰富的人文遗迹,独特的自然风物,古朴的乡土民风,加之伟大领袖曾驻,无数文人过往,你看这阜平,就成了一个不生故事都不行的地方。 这些故事与传说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在山野田间、村口炕头广为流传。或是传播伦理,或是认知世界;或是鬼怪仙狐,或是义士神仙;或教化思想,或借为笑资;或遗落民间,或散藏典籍。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无尽智慧,有的歌颂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有的歌颂正义战胜邪恶,有的歌颂战争赢得和平;有的鞭挞统治阶级的骄奢与贪婪,有的鞭挞市井乡野的卑俗与丑陋。勤劳朴实的阜平人民就是用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编织着世代不变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延续着对自然、生活的探知和追求。 这些故事与传说虽偶有迷信色彩的沾染,封建思想的遗存;虽远离现代文明,淡出现实生活,但从这些故事里仍可寻得生产生活的痕迹,识得古人伟人的身影,觅得山名地名的沿袭,让那些面无表情、缄默不语的文化符号,具象、活化了起来,因此备感生动。备感亲切。千百年沧桑变迁,千百年时代更迭,赋予了故事、传说太多的神奇厚重;深深的阜平烙印,浓郁的阜平风情,更赋予了这些故事、传说永不消逝的生命活力。 阳春三月,万物荣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终于编辑成书。集在书中的一百六十多个故事,题材广泛,情节奇巧,语言生动流畅,主旨鲜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神化了山川风物,奇化了文人义士,富有地方特色,饱含民间风情,读来饶有趣味。 在编选整理过程中,我们广泛搜集、几经筛选、反复斟酌,力求辑录全一些、作品精一些,力求保持地方特色、保持方言土语,力求“忠于原述”、“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因此,全书散发着浓浓的阜平乡土气息,称得上是阜平人文地理、历史演绎、时代生活的全景记录和真实呈现。 此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阜平县委书记王月衡、阜平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志清、县人大主任王林义和县政协主席耿文金等多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得到了省、市文联、民协的热心帮助。特别是耿保仓和张业文两位老同志,认真地对作品进行了编校;耿吉友等同志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编辑,而且绝大多数作品是他记录整理的。数不清的普通群众参与了故事的挖掘、讲述。在搜集整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还从《阜平县志》(1998年版)和赵金棠主编的《阜平民间文学集成卷》等一些读物中,精选了多篇作品。在此,谨向上述领导、单位、编辑、作者及讲述者整理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阜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两千四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丰富久远的历史记忆,一时难全,一书难集。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读物仍然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的,还有许多缺憾,真诚地期待读者及专家们的批评和建议。 编者 2010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